《中医养生学》之精神养生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环境养生的原则有哪些 《中医养生学》之精神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之精神养生法

2024-07-13 10: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则是调摄情绪法

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七情调援。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情志制约法。

一、节制法:(一)遇事戒怒,首先要知道怒对人体伤害极大,《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老老恒言·戒怒》亦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那么该如何制怒呢?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随时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减少发怒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二)“宠辱不惊”,即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刺激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息息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防御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

二、疏泄法:

(一)直接发泄,使用你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的方法直接发泄自己的情感。

(二)疏导宣散,出现不良情绪时,借助于别人的疏导,可以把闷在心里的郁闷宣散出来。

三、转移法

(一)升华超脱,即思想上看淡一些,将自己的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来达到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的目的。

(二)移情易性,《临证指南医案》华蛐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医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内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灵活运用。《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理瀹骈文》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三)运动移情

四、情志制约法,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

(一)五脏情志制约法,正如《医方考》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朱丹溪宗《内经》之旨指出:“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同期医家张子和更加具体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后世不少医家对情志的调摄有时比药石祛疾还加重视,而且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疗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遂情志。总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论,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在运用“以情胜情”方法时,要注意情志刺激的总强度,超过或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地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适当超过前者,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

(二)阴阳情志制约法,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协调阴阳,是为阴阳情志制约法。人类的情志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往往多种情感互相交错,很难明确区分其五脏所主及五行属性,然而情志活动可用阴阳属性来分,此亦即现代心理学所称的“情感的两极性”。《素问·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引出的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例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等,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互相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总之,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志变动,以调整整体气机,从而起到协调情志的作用。

喜欢《中医养生学》的朋友可以订阅或关注微信公众号:jfmcha来持续了解后续更新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