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艺术展上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环保科技的绘画 环保艺术展上线

环保艺术展上线

2024-07-16 06: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运动与艺术,两者的关系可追溯到古希腊艺术对“美”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不仅仅影响着视觉艺术的发展,更深深地融入生活并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运动、生活、艺术领域之间相互作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共生关系。“展览可以通过一个整体去解读,我们在布展中也是一种艺术家之间的协作,通过空间的协调布置,达到了加深观众对艺术品感受的展陈效果,以便他们更好的理解主题。多元的创作视野,丰富的媒介实验精神,同时也在彼此协作之间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中国的美术馆面对中国观众,呈现一个这样的项目,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对理解自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西方16世纪以来随着大航海时代,强调要征服世界、发现新大陆,到18世纪又出现启蒙,强调人要为自然立法,人类和自然处于主体客体的二维关系,但中国则不然,我们从魏晋开始强调的是心目不二,强调自然和人是一体的,自然是意识、美学、价值观的延伸,今天在中国的语境下谈如何改善自然,其实是在探讨如何改善我们自身的过程。”尤洋说道。在他看来,艺术家们所说的现实与想象的落差是必然存在的,面对这种落差人们很自然的会选择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一方站在一起。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正是品牌、艺术处于对环保这一议题有着相同的理解和共同的祈愿,因而创作出能触动观众内心的艺术作品。

杨牧石,《侵蚀》,2016-2021,泡沫、丙烯、香蕉水,300 x 121 x 63 cm,6件

艺术家杨牧石的作品《侵蚀》,呈现在场馆中央,六件黑色长方体泡沫将空间包围,大小不一的洞孔遍布物体。艺术家先用香蕉水腐蚀聚苯乙烯泡沫,并在不改变材料原始形状的同时,让不规则的曲线性结构穿插材料。最终,对变异的物质用黑色丙烯覆盖。“侵蚀”试图叠置极端的工作手段、放射状的体积与截取的城市景观。在高强度的劳动与破坏性的语言中,重新审视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这些僵死的、庞大的残躯败体的背后,闪烁着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反思与实践。

刘佳玉,《塑形》,2021,多媒体影像装置,塑料瓶、动态粒子渲染、投影、彩色、有声、2分钟,650 x 680 x 380 cm

海洋占据世界3.6亿平方公里,宇宙的万物流转使得人类可以看到美丽的大海,享受资源的馈赠。随着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提出的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逐渐被熟知,大众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足以成立一个新的地质时代。海洋生态伴随着人类世的降临也逐渐变得脆弱、失衡,浮涌的人造垃圾、误食塑料瓶的海洋生物……种种画面让艺术家开始检视自古以来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艺术家刘佳玉使用几千个废弃的塑料瓶,经过处理之后,堆砌成波涛汹涌的海浪雕塑,而这些塑料瓶正是由全国的阿迪达斯跑者们通过跑步收集而来。同时,粒子作为自由状态存在的最小物质组成部分,艺术家将其渲染并生成动态的海洋图景,投影并映射于雕塑表面。

观众驻足于作品前可以看到震撼的海洋空间,但随着视角穿梭于雕塑中,观者会发现美丽的背面掩藏着熟悉的海洋垃圾。从现实到理念,从废弃之物到美学之物,艺术家从视觉和观念上呈现了材质的对比与转译,为观者提供了新的思考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海洋、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成为艺术家对人类世的重要回应。

麻剑锋,《金枝岛》,2021,绘画装置,画布、纸板、丙烯、沙子、塑料颗粒、木头、泡沫、塑料制品,700 × 600 × 270 cm

装置作品《金枝岛》是艺术家麻剑锋为阿迪达斯“重塑蔚蓝”艺术展特别定制的作品。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继续探索绘画与装置的结合,以展厅中间的“海洋”为创作场地,建立一座人造的岛屿。在创作中通过作品传递图像和事实之间所潜在的张力,创造出具有戏剧性的空间。

艺术家曾在马来西亚参加驻地创作,鲜有人迹的原生小岛周围却漂浮着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作品《金枝岛》中,他将装置与表现主义的写生绘画结合还原岛屿的景象。繁复、高饱和的画面立于塑料沙地之中,那些来源于岛屿的碎片——小坡、沙子、池塘、树、人类的踪影与痕迹——这些人与自然的造物,迎接着穿梭于这片人造岛屿的观众。

装置中的海浪、沙砾皆为塑料制品,艺术家通过形式美感的传达方式唤醒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担忧与警惕,引发观者对工业社会时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创作中使用的材料大部分为回收材料,部分材料由阿迪达斯全国跑者在各城市跑步搜集而来,也为这件作品带来了积极的思考。

柳迪,“动物规则”系列,2010,喷墨打印,尺寸可变

乒乓球碰到墙壁会反弹回来,时间直线向前不会倒流,一个人不会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生物会长大但到了某个阶段会停下。这种理性认知帮助我们生存并且进化。但反过来,这些规则是不容解释的:不知道是谁制定,但就是这样。这很可疑,且有趣。

所以艺术家柳笛想在这个理性的存在中制造一点非理性的“裂缝”,这样就可以重新欣赏理性的有趣之处,也包括非理性的美。这系列中,“动物的出现”这件事就是柳笛所说的“裂缝”。只不过,“很大的动物”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裂缝,而“很大的人”是关于“存在”本身的“裂缝”。后面的裂缝更大一些。“人类”是一场实验,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工具。或许,我们需要反省自身,尊重自然,别让这场实验失败。

此次展览的空间设计由设计师沈若凡指导,突破美术馆的常规布局,在UCCA Lab展厅内打造出一个美术馆里的运动场,“跑道”即是观展动线,围绕中央一片静谧的“海洋”,艺术家们的作品穿插其中,形成动与静、跑步运动与艺术思考之间的对话关系,当城市被污染“侵蚀”,当人类社会的规则出现超现实的反转,如若“塑料”构成了海洋的形状,“第一自然”趋向边缘……艺术作品从不同维度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于海洋环境的关怀、担忧与想象。在跑道的终点,设计师以艺术装置的形式呈现阿迪达斯环保产品,为观众构建出一片“蔚蓝”的艺术乌托邦,鼓励观众加入阿迪达斯的减塑行动,跑出蔚蓝。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