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玩具作品展 IAPA

IAPA

2024-07-06 06: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IAPA|“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馆藏作品展”荣获文化与旅游部“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

广州美院美术馆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公布“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结果,共评选出优秀展览项目10个,优秀公共教育项目10个,优秀展览提名项目20个,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10个。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馆藏作品展”荣获“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

 

展览回顾﹀﹀﹀

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一回The 1st Exhibition of Modern Printmaking Research白咬着黑——广州美术学院藏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作品展Ideal Seizes the Reality:Exhibition of “Modern Woodcut Research Society”from New Woodcut Movement Collected by Art Museum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展出时间:2019 年 11 月 5 日—11 月 27 日展出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1、2、2A 号厅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支持单位: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 策展团队展览总监:胡斌策 展 人:何小特展览设计:陈华辉展览执行:侯俞伊策展助理:肖清雨、黄玉雅典 藏 组:梁小延、梁小红、梁欣、林朝阳展 务 组:谢伟航、温萍萍公 教 组:薛燕、李承恩、连颖琦行 政 组:蔡灿、杜倩盈

(学者访谈)

 

前 言

在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中,由李桦1934年于广州发起成立的“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至今还没有过系统的研究和展览。这个团体集合了唐英伟、赖少其、刘仑等在内的27名艺术家,受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凭借广州当时有利的地缘关系与上海、杭州的木刻活动遥相呼应。因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以及广州文化艺术的地域特征和所面对的国际化情境,现代版画会既是整体的新兴木刻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相似的思想主旨和艺术倾向,同时又不乏自身独特的面貌。那么,关于这样一个团体的研究和展览,对于20世纪广东美术现代性进程的揭示以及中国新兴木刻的全面梳理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受学校委托策划“抗战时期木刻创作展”,与图书馆紧密合作,在特藏文献中爬梳出与新兴木刻有关的书籍和图像,其中便含有两套民国版画原作。一函写着“暴露旧中国面貌的木刻原作”,有作品88件,创作于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另一函写着“解放前版画原作”,有作品146件,从风格、部分署名可以看出皆是现代版画会成员之作。经学校研究决定,这两套作品移交到美术馆收藏。可以说,这批作品的来源、入藏本身就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对于后者,我们作了细致的考订工作,依照现代版画会曾出版的刊物《现代版画》《木刻界》以及《鲁迅藏中国现代版画全集》进行了核对,辨识出大部分作品的名称、作者,但也有部分作品暂无从考证,不过这也表明,或许这些尚未见于各种出版物的作品只此一份而愈显珍贵。正是因为有了这批作品作为支撑,我们才得以组织起现代版画会的专题研究展。在对作品和史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条线索。现代版画会很明显受到当时广州作为现代洋画引进的重要一站的时代氛围影响,他们的不少作品呈现出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派等风格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赞成纯粹的形式主义,而主张关注社会现实,走出“象牙之塔“,描写“十字街头”。尤其是随着抗日形势的紧迫,他们对于推行木刻的大众化、唤醒民族精神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可以说,在他们那里,我们后来经常视作对立的两个概念——“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同时进行的,除了学习西方、日本的木刻和洋画,还兼顾汲取中国传统及民间因素,并保留了艺术探索初创阶段的朴拙与蓬勃的活力。展览主题“白咬着黑”既表明木刻语言中黑白分明和纠绕的关系,又隐喻当时社会环境下,这些艺术家如何饱含激情,在时代的峥嵘中初露锋芒。还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版画会的活动除了举办展览会、出版画册及刊物,还有对农村的宣传。他们的作品不少是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的,或许是受当时民俗学研究风潮的影响,他们还专门出版了《现代版画》“新春风俗专号”“民间风俗专号”以及《南中国乡土玩具集》《北中国乡土玩具集》等。这些放在当时整个新兴木刻运动的语境下都是别具特色的,它们不但是艺术大众化的一种有益尝试,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俗学样本。依循着现代版画会的作品取向与工作架构,结合大量的文献和手印出版物,我们建立起它的叙述脉络,并试图找到其与整个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关系和差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所提供的资料和思考能够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的关注,从而对于构成中国革命美术的基因和线索获得更多具体而微的认知和精神上的启示。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 胡斌2019年11月

策展人语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东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众多艺术团体涌现以抢占中国现代美术的桥头堡。其中1934 年成立的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非常具有影响力,在广州的艺术生态仍然对现代洋画运动保有浓厚兴趣时,李桦、赖少其和其他成员已将现代艺术的触角伸向了在20 世纪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的现代版画领域。发起人李桦回顾说:“现代版画会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是整个新兴木刻运动的巨大建筑中的一木一石。”如何理解这“一石一木”的价值呢?我们决定将展览分为两个“复调”的单元:“抢占现代艺术的桥头堡”和“走上在现实主义的十字街头”。这是因为我们知道木刻作为中国现代艺术转型的一个重要艺术媒介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我们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这是对艺术语言和形式的探索,那是同情苦难抨击现实的表达。尽管李桦曾多次质疑“画裸体女人、苹果香蕉有什么用?”,但现代版画会却几乎是与他们所质疑的上海、广州的美术学校教授、同学们同步发足现代美术,从会刊《现代版画》发表的作品来看,现代版画会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广州、上海,甚至日本及国际的现代艺术网络,他们对现代派美术和中日传统民间版画都同样表现出热情和好奇,这一点上,现代版画会和同期的其他现代派美术团体在艺术语言和样式上都有不少重叠之处,但二者却在艺术史上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轨迹,相对于木刻在战时和新中国美术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裸体”和“苹果”几近失语。这一役,木刻成功占领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桥头堡。木刻能获全胜,也许与其掷地有声的“大众”基因不无关系。正如我们考察《现代版画》依次发表的作品和文字内容来看,“大众”的立场贯穿整个发刊始终,尽管他们受鲁迅建议也偶尔表现青春的躁动和窥探浮世绘和中国民间版画的语言,但无产阶级文艺立场未曾动摇,加上反帝抗日,他们更加摸索着在木刻中深度植入本土文化和政治语境,年轻木刻家们的现实关怀意识空前高涨,表现力也越发饱满感人,这无疑方便他们搭乘左翼文化运动的强劲东风,在反帝反封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至此,我差点就忘了他们曾经任教和就读于西画系,也忘了那些追求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同行。我恍惚在木刻的黑白交响中看到时而平行时而相交的理想与现实,如果“白”是一种对现代艺术的理想,“黑”是那个时代严峻的现实,那么,白咬着黑。 

何小特2019年11月

 

学术结构

 

第一单元  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

 

白咬着黑何小特

大地到处都有黑的洞总有白围着黑人们盯着黑从傍晚到午夜从浅黑到深黑白咬着黑

 

现代版画会(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的主要活动可分为三方面:一、举办展览会;二、出版画册及刊物;三、对农村宣传。活动时间:1934年6月—1936年7月

现代版画会出版的会刊

现代版画会成员出版的个人画集

第二单元 抢占现代艺术的桥头堡

现代版画会的同志们在木刻技术的探索上曾花了不少力气。最初阶段,他们的作品显然受到了法复尔斯基、克拉甫钦珂、麦绥莱勒、珂勒惠支、平塚运一和前村千帆等版画家的影响;尤其日本版画的风格有一个时期对我们的影响最深最广。后来我们接受了鲁迅先生的几次提示,开始注意到中国的汉代石刻、明清木刻和民间版画,才逐渐摆脱了东西方的影响,从而学习运用了阳刻的单线和水印的技法。(李桦《回忆“现代版画会”》)作为与新文化运动共生共存的一代,木刻青年们或许对现代艺术具有天然的敏锐性。依托着先进的出版媒介,他们开始探索挖掘自身的新锐力量:西方木刻、民间版画、现代派西画,甚至大众杂志上刊登的各色画作都成为了可被他们摄取与嫁接的图像元素。在现代版画会的作品中,既有对西方经典木刻的学习模仿,也有对野兽派、立体派等现代派风格的大胆尝试,更有对民族与本土艺术语言的重构。或许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现代艺术(木刻)”——复杂而又单纯:有单纯的“国际化”诉求,又始终带有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觉意识。他们相信凭自己的手和刀能与鲁迅先生共谋出一份属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在黑与白的咬合、博弈间,木刻家意欲昭告世人,青年势必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李桦,《罗曼可的梦》,黑白木刻,15.5×13.5 cm,1934 年

胡其藻,《隐士》,黑白木刻,12.9×10.7 cm,首刊于《现代版画》第一集,铅印本,1934 年12 月17 日出版

司徒奏 ,《傀儡》,黑白木刻, 11.7×16.7 cm ,首刊于《现代版画》第一集 1934 年12 月17 日出版

张世光 ,《机器》, 黑白木刻 ,20.6×14.6 cm ,首刊于《现代版画》第一集 ,1934 年12 月17 日出版

第三单元 走上现实主义的十字街头

会员几乎全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二年级的学生,而我就在该年级授课,朝夕与共,情感相投。最初联系着我们的有一种共同的思想,那就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论》在我们班上传播着,我们虽然学习着西画,却不同意法国的现代画派,认为美术家应走出“象牙之塔”,描写“十字街头”。(李桦《回忆“现代版画会”》)诞生自20 世纪初的左翼文艺基因,在新兴木刻运动中被承传、发酵,甚至让它成为了木刻叙事的基础底色。在创作中触摸现实,在感怀间保持艺术判断的清醒,经由鲁迅先生的耐心引导,木刻青年们选择走出“象牙之塔”,转而描写“十字街头”。贯穿《现代版画》发刊始终的无产阶级文艺立场,也使我们看到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探索逐渐退场:市井乡风、遭难与不公、百态群像成为了主要的表达,现代版画会把关怀投向大众,沉默、不安、荒诞、愤怒,他们认定这些悲苦是时代赋予一代艺术家的使命课题。于是,在天性与使命,理想与现实,“艺术精英化”与“文艺大众化“的恒久拉扯与博弈中,现代版画会锻造出了自身独特的观看视角与艺术品格。“一木一石”终成林厦万千,往小里说,他们是为自我寻找答案;往大里说,他们是为时代寻找答案。

刘宪,《路之流氓》, 黑白木刻, 20.5×15.7cm

李桦 ,《临刑》, 黑白木刻 ,11.3×15.1cm ,首刊于《1934 即景》 ,1934 年出版

赖少其, 《送行》 ,黑白木刻, 16.5×12.6cm ,首刊于《诗与版画》, 1934 年出版

张影 ,《奔波》 ,黑白木刻, 19.2×13cm, 首刊于《张影木刻画集》, 1934 年11 月出版

张世光, 《秋收》, 黑白木刻 ,11.4×10.2cm ,首刊于《现代版画》第一集 ,1934 年12 月17 日出版

展览设计理念

“现代版画会”发起背景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史概念,它一方面承接了中国现代美术馆发展的趋势,另以方便又立足本土(民族)的民间美术视觉元素。本次展览视觉设计选用的“橙色”来源于民间美术中常见的一个饱和色调,也是《现代版画》封面多次运用的颜色。而三角形和直线的搭配,则是现代派中的未来派常用的视觉元素,块面和直线条同时也是现代都市文化中出现的构成形式。展览以此来表达现代版画会在一个都市文化和现代艺术背景下生长出来的现代木刻组织。而海报选用的作品图像又正好是现代社会文明所最具代表的“机器”,平面和空间设计的整体意在不断提示展览的主题:现代社会——现代艺术——现代木刻,一种递进关系。

 

学术活动

国际学者展览观摩

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的“社会变动中的现代艺术与视觉文化”国际研讨会之际,美术馆联合主办方组织国内外学者对展览作品进行观摩及讨论。由美术馆方阐述展览作品来源及研究现状,并与国内外学者展开学术讨论。

媒体招待会

开展当天下午,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院长胡斌及策展人何小特主持媒体招待会。主持人分别介绍了展览的策划过程与现代版画会作品的发现过程,同时也向媒体记者们介绍现代版画会在中国现代木刻历史中的特殊性。随后,记者朋友们跟随主持人观看了展览,并向主持人提问。出席本次记者招待会的媒体有:《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雅昌艺术网》《画廊》《020艺术观察》等20 家。

学术对话

展览闭幕一天组织题为“‘何为现代艺术?’——木刻教学、创作与理论思考”导览与研讨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成员包括我校绘画艺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及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师生。首先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及策展人何小特导览,随后,大家对展览的策划内容、现代版画会的学术价值多方面展开了讨论。老师和同学还就展览对于自己的版画创作的启发发表了意见。

 

公共教育围绕展览的学术性和趣味性,从不同的角度设置公共教育活动,针对从专业观众、普通观众到少年儿童不同层面的受众,并兼顾持续性和临时性不同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观众可以获赠的场刊与一套明信片

纸上纹“章”:套色印章互动体验

活动对象:所有观众选用展览中8件代表性作品,设计制作成简易的套色印制模块,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可以印制心仪的作品留念,增加观展趣味的同时,增加观众对版画艺术形式的理解。

台前幕后:馆长导览兼谈美术馆的

收藏与展览研究日常

主讲: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活动对象:在校学生与市民大众导览并讲解此次展览开发的故事,让学生和观众了解如何将学术研究演变为一个生动的展览;讲解策展团队的工作原理,包括展览的学术性如何视觉化,展览的编辑与设计、布展的关系。活动和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览人引导公众和美术馆人一同思考、讨论更多隐藏在展览之外的值得探讨的的美术馆课题,从而达到提高鉴赏力和艺术素养的公共教育目的。

 

鸠车竹马——寻找童年的记忆

活动对象:青少年及成人(16岁以上)公教团队根据展品中现代版画会创作出版的《南中国乡土玩具集》与《北中国乡土玩具集》,搜集了与刊刻的玩具原型一脉相承的传统玩具,为观众开办传统玩具与民间版画、传统玩具制作原理与体验的课程。

 

“小手动一动,公鸡把米啄”玩具DIY

活动对象:小学二年级小朋友,由家长陪同参与。复制制作《南(北)中国乡土玩具集》中的部分图案,然后使用硬纸板、颜料、胶水、剪刀等工具材料制作“小鸡啄米”传统民间玩具。活动由美术馆传播教育团队联合广东财经大学玩具与游戏设计方向的师生精心设计。

 

展览现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