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阳明徒弟徐爱之死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2024-07-17 03: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关键在于内心是不是有光。如果心中有光,世界就亮堂,光明就无处不在。如果心中没有光,一个人看到的世界就全是黑暗。

其实,“此心光明”,这个“此”,可以理解为“我”、“吾”,即王阳明说我这颗心光明,这句话是对其一生最准确的总结。正是这颗充盈而光明的心,把王阳明的人生之路照得通亮,成了一条光明之路。而且,进一步说,“此心光明”的“此”,更是指心学的概念,更是指人人皆有的良知良心,更带有哲学意义的普遍性和层次性。因此,“此心光明”“致良知”,它不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界风气是一道耀眼的光亮,就是对现实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正面意义。

“此心光明致良知”,在当代中国,有哪些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呢?

一、“此心光明致良知”,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

心光明,人就正大,堂堂正正,大做个人。阳明心学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意义,就是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唤醒自身具有的良知,使其不再沉睡;要不断地擦拭自己内心,就是将自己内心的光明开发出来,使其不受遮蔽。也许每个人成不了伟人,却可做一个圣人,哪怕是平凡却不失尊严、堂堂正正、内心强大的普通人。

阳明心学的核心在于:“光不仅在烛上”,更在心上,所以,圣人之道,从心开始,凭心做事,内圣外王,堂堂正正做个人。

做人就做一个心地光明的人,人是世界的光,心是身上的灯。内心有光,人就强大。心里有光亮,生活就有光芒。心若光明,世界就光明;心若昏暗,世界就昏暗,凭心做事“致良知”。

二、“此心光明致良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一个内心有光的人,一定是个纯真的人。内心干净,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光明无私,就能坦然面对得失,容得下万物,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缠于物。

王阳明对中国的国民性有着极深刻的认识与批判,他说:“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1]他把国民之心的重新构建,寄希望于道德的重新教化,也就是用传统儒学与新的儒学“心学”,来正君心、正天下之心。王阳明说:“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2]在王阳明看来,人的生命,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良知的,就应该是“此心光明”。人的生死一念,是生来俱有的,是命根子上带来的。但如果在生死的问题上,都能识得破、看得透,都能破除私欲,唤醒良知,“此心光明”,生当如此,死亦这样,这个人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叫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当代中国,如何堂堂正正地做个人,不管是做一个工人、农民、战士,还是做一个学生、青年、干部……,都是一个大问题。都要光明正大,都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三、“此心光明致良知”,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现在,不少人谈起心学来,一个劲地呱呱背诵金句,朗读格言,说起思想都在练嘴,谈起理论都是套路,就是不付诸行动;即使行动,也和自己说的不一样,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知行分离,了不相涉。这种两面人,说到底,就是心地不光明,不光明磊落,不光明正大。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理论,不能学用脱节,知行不一,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始终不一,而要学习、实践与信仰三统一,真学,真信,真用,要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心口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要在知行并进中不断锤炼与养成。

四、“此心光明致良知”,做一个自信自觉的人。

心里光明,人就淡定,脚下有根,就有定力,定力如山,就有气场,不怒自威。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身居高位还是低谷,都能心不随境转,而是境随心转,快乐自足,淡定自如,宁静于内,无敌于外。你心里有光,当世界暗下来、冷起来的时候,就能既温暖自己,又照亮他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北宋名将宗泽说:“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有一种淡定、从容、自信和威严。其实,真正的自信不仅来自胸有成竹,胸中有策,更来自心中有光,“此心光明”,心就强大,就平和,就有定力,就会舒泰安详,气定神闲。王阳明如此说,既有一种兼济天下的宏愿与壮志,又有一分从容和淡定。

五、“此心光明致良知”,做一个敦厚仁义之人

此心光明,心中有光,人就会敦厚踏实,内外通透,光风霁月,磊落大方,就会花开原野,星满夜空,就会有大格局、大境界、大气象。那一年,在上饶工作,三清山景区的台阶要亮化,方便游人出行。装灯有讲究,“见光不见灯,照路不耀眼。”由此想到《老子》对君子人格的形容,叫做“光而不耀”,就是一个人要有光芒但不耀眼,真正的人生光芒是一个人内心的光明,它会带来人的笃定、涵养、厚德。

绍兴“王阳明纪念馆”的门前刻着一幅对联,“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

绍兴“王阳明纪念馆”(万勍摄)

在明代那个黑暗的社会,人们“尚多昏睡正懵懵”,而王阳明一生奋斗,不懈努力,就是想用他心学的晓钟去唤醒人们沉睡的良知,用他心学的烛光去照亮人们前行的路途。一个“起向”,体现了他唤醒人世、光明社会的宏大志向;一个“不信”反映了他坚定自信、负重前行的担当精神!

现在,王阳明的时代已经过去500 年了。今天的物质生活已不可同日而语,科技日新月异,足不出户就可获得各种服务各种信息,学习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拥有的才华和技能越来越丰富,然而,物质的生活越发达,精神的空间就越小。技能机巧越多,心越容易迷失。世人多巧,心茫茫然。所以,阳明心学值得我们去学习,找回内心的良知,重现内心的光明。

内心有光,人间不冷,走路不怕;

内心有光,人有底气,眼有方向。

我们从阳明心学中得到的一个现代启示就是:做人,就要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此心光明,人生无惧。

[1]《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2]《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页。

文章转自“平常心得”

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END

六悦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