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4届初三一模汇总:古诗文阅读(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释古画家 【初中语文】24届初三一模汇总:古诗文阅读(一)

【初中语文】24届初三一模汇总:古诗文阅读(一)

2024-07-01 0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9.下列对【甲】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恐”字把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直接表达出来。

B.“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C.“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D.“何事”一词表达了词人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10.【甲】词中“此事古难全”可以看出作者(1) 。这种人生态度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2) 【丙】文中苏轼“(3) ”,却(4) ,同样也反映了他这一特点。(6分)

5.宋(1分)

6.雕花的窗户(2分)

7.(1)能够(2分) (2)赠送(2分)

8.(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3分)

(2)B(3分)

9.A(3分)

10.豁达(1分) 即便被贬赋闲,看到美丽的月色仍然颇有兴致邀友共赏(2分)

复出从仕(1分)心情平静,不急于赴任(2分)

【二】【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其①诏至京师,而复为柳州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②,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④。

【注释】①其:指柳宗元。②穷:处于困境。③疏:上书。④恨:遗憾。

5.【甲】文作者是朝柳宗元,【乙】文中提及的“□□”是他的“字”。(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不可久居()(2)愿以柳易播()

7. 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况且绝没有让母子一起去柳州的道理。B. 并且也没有让母子一起来柳州的道理。

C. 况且绝没有让母子一起去播州的道理。D. 并且也没有让母子一起来播州的道理。

8. (1)人物不同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心情:【甲】文中“伐竹取道”一句表现了柳宗元一行

人的□□之情;【乙】文中“泣”字表现了柳宗元的 □□之情。(4分)

(2)对于引发人物行为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伐竹取道”是因为看见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B.【甲】文中“乃记之而去”是因为无法探寻小石潭源头。

C.【乙】文中“泣曰”是因为得知刘梦得被贬播州的消息。

D.【乙】文中“请于朝,将拜疏”是因为刘梦得不想赴任。

9. 【甲】文中面对自身被贬,【乙】文中面对友人被贬,柳宗元采取的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5.(2分)唐子厚

6. (4分)(1)停留(2)更换7.(3分) C

8.(1)(4分)好奇(高兴给1分) ;悲伤或担忧(2)(3分)C

9.(5分)柳宗元面对自身被贬,以观赏美景(寄情山水)(1分)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1分);柳宗元面对友人被贬,上书朝廷,用柳州与刘禹锡所任播州对换(2分),来解友人的困境(以表达对友人的关心或体谅)(1分)

【三】【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为鲁山令,有盗系①狱,会虎为暴,盗请格②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系:拘囚,关进牢狱。②格:打斗,击杀。③爨(cuàn):烧火煮饭。

5.【乙】文的作者是(人名),我们还学过他另一篇作品《》。(2分)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下列与文中加点词“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释负重B.忘恩负义C.负荆请罪D.久负盛名

(2)许之矣许

7.用现代汉语解释【乙】文中划线句。(3分)

8.对【丙】文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是盗贼的诡计,将来他逃跑了,追捕他不也是很劳累的啊?

B.那是盗贼的诡计,将来他逃跑了,难道你不会被他所连累吗?

C.那是盗贼的诡计,并且他要是死了或是逃走了,追捕他不也是很劳累的啊?

D.那是盗贼的诡计,并且他要是死了或是逃走了,难道你不会被他所连累吗?

9.下列对三篇诗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三篇文章都强调了守土有责的为官之道。

B.三篇文章都体现了安贫乐道的人生信条。

C.三篇文章都表现了坚守自我的价值追求。

D.三篇文章都展现了尽职尽忠的高贵品格。

10.三篇诗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不同的君子之德。【甲】诗中“”一句表明诗人已从思想上舍弃了富贵荣华之念。【乙】文中作者因而醉,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时仍然豁达的胸怀。【丙】文通过和自居贫困仍赠衣食与孤遗者的事件反映了元德秀为官守正、信任他人、的优秀品质。(8分)

答案:

5. 欧阳修 (1分) 《卖油翁》(1分)

6.(1)C(2分) (2)答应 (2分)

7.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之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3分)

8.B(3分)

9.C(2分)

10.心远地自偏 ;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放盗贼捉虎自赎;爱民如子(每空2分)

【四】【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醉翁亭记(节选)

(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书马犬事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①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3)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4)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②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注释]①同院:指与欧阳修同在翰林院供职的人。②内翰:翰林的别称,此处指欧阳修。

5.甲词作者__________(人名),乙文作者欧阳修,都是宋代著名__________家。(2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和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恰当的是(4分)

A.(1)(3)B.(1)(4)C.(2)(3)D.(2)(4)

(1)不久夕阳挂在西山上(2)人们知道从太守游玩中获得乐趣

(3)大家尝试写下其中一件事(4)让你们编修史书,一万卷也写不完

7.“何”在词典中的解释有:A.谁;B.什么;C.怎么样;D.为什么。为下列句子中的“何”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填字母):(4分)

(1)今夕是何年()(2)内翰云何()

8.“旷达”形容人的心胸开阔、豁达。甲词和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旷达”的一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1)以下主张与丙文中欧阳修的看法一致的是(3分)

A.写作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夸大。B.写作要言简意赅,绝对不可啰嗦。

C.文章应发乎真情,无需刻意求新。D.文章应追求内容深刻而字面浅显。

(2)黄同学读了丙文后,将乙文最后两句改写如下。请对他的改写进行评价。(5分)

同其乐,述以文,庐陵欧阳修。

答案:

5.(2分。各1分)苏轼文学家(政治家等)

6.(4分)B (2分)A或D

7.(4分。各2分)(1)B (2)C

8.(4分。各2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9.(1)(3分)B

(2)(5分)

示例:改写后的文字,比原文简短(“体现了丙文言简意赅的写作主张”)(2分)。但原文从容、悠闲的情绪和节奏也不复存在(3分)【“醉”“醒”的省略,削弱了原文个性色彩(“同醉之乐”和“独醒之思”)和思想深度】。

【五】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②举夔于草莽③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④,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⑤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

【注释】①乐(yuè)正:古代官名,负责管理音乐事务的官员。夔(kuí):人名,善音律。②重黎:相传尧时掌管时令,后为舜臣。③草莽:草野,指民间。④通:调和。八风:八方之风。⑤节:关键。

5.请给上文补充出处《》(书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2)得一人之使()

7.对文中画横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丈夫的快乐是天地的精华,是得失的关键。

B.大丈夫所喜爱的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是得失的关键。

C.音乐是是天地的精华,是得失的关键。

D.音乐是是天地的精华,得失的关键在于节拍。

8.从下列选项中为文中画波浪线中的“足”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3分)

A.人体膝盖以下的部分,又专指脚B.足够,充足,满足

C.值得,配

D.(旧读jù)过分

9.末句“求闻之若此”中的“闻”是消息、传闻的意思,它在两个故事中分别指的是和(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0.文中鲁哀公向孔子求证传闻真假,宋君做出的类似表现是“”(用原文语句回答),他们都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借两则小故事所要阐释的观点是“”(用原文语句回答)。(6分)

答案:

5.(2分)吕氏春秋/吕览

6.(4分)(1)选拔,推举(2分) (2)使唤,派遣(2分)

7.(3分)C

8.(3分)B

9.(4分)夔只有一只脚(2分);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2分)

10.(6分)令人问之于丁氏(2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2分);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2分)

【六】【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选自《醉翁亭记》)

【丙】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琴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选自《书琴阮记后》)

【注释】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

5.甲诗是刘禹锡写给(人名)的酬答诗,乙、丙两文的作者是欧阳修,其中乙文是作者被贬到时所作。(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及做舍人、学士()

7.(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琴虽然好,(弹琴时)内心却昏乱芜杂,又因为什么快乐呢?

B.琴即使好,(弹琴时)内心却昏乱芜杂,又因为什么快乐呢?

C.琴虽然好,(弹琴时)内心却昏乱芜杂,又能有什么快乐呢?

D.琴即使好,(弹琴时)内心却昏乱芜杂,又能有什么快乐呢?

8.下列与甲诗颈联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下列对乙、丙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乙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由来等,点出太守之乐。

B.乙文第②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C.丙文讲述了作者所得三张琴后的心绪变化,悟出”乐在人不在器”的道理。

D.乙、丙选文都描写了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10.丙文中“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是因为“ ”;“琴虽佳,意则昏杂”是因为“ ”。(4分)

11.从乙、丙选文来看,作者意“不在酒”、乐“不在器”,请结合两篇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3分)

5.白居易 (1分) 滁州(1分)

6.(1)靠近(2分) (2)等到(2分)

7.(1)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那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2分)

(2)C(3分)

8. B(2分)

9.D(3分)

10.无复俗累(2分) 声利扰扰/无复清思(2分)

11.(3分)示例1:追求山水之乐。乙文写他“在乎山水之间也”,在四时朝暮之景中获得乐趣,丙文写他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每日都在眼前,心情悠闲自在。

示例2:追求心灵的闲适自由。乙文写他自号“醉翁”,感叹“得之心”,丙文感慨“在人不在器”,用自我调适的方式获得心灵的满足。

【七】【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醉翁亭记(节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喜雨亭记(节选)苏轼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

②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②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指凤翔府。作者于宋仁宗嘉佑六年任凤翔签判。②雨麦:天降麦子。雨,这里作动词。③有年:丰收之年。④乙卯:农历三月八日。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别指农历三月十七日、农历三月二十日。⑤忭(biàn):高兴。⑥荐饥:饥荒。

5.甲乙丙三文作者都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中(姓名)和(姓名)名列“唐宋八大家”。(2分)

6.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民以为未足()

(2)今天不遗斯民()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 丙文中,百姓忧愁是因为“”,快乐是因为“”;作者用“雨”为亭子命名的原因是。(前两空用文中词句回答,后一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4分)

9.下列对甲乙丙三文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作者流露出找不到志同道合者的慨叹。

B乙文中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

C丙文画线句运用排比手法描述官民庆贺喜雨降临的场景。

D丙文第③段揭示了雨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意义。

10.甲乙丙三篇杂记文,都借“记”抒发情志。甲文中“”充分展示了作者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志向;乙文中“太守快乐着游人的快乐”流露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丙文作者在任凤翔签判时才二十多岁,当时立志干出一番大事,文中的“喜雨”之情,正反映了作者的情感。(第一空用文中语句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6分)

5.欧阳修、苏轼(2分)

6.⑴足够、充足 ⑵抛弃(4分)

7.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3分)

8.(既而)弥月不雨(1分);丁卯大雨,三日乃止(1分);亭子落成之时恰逢当地久旱逢雨(1分);记住这一喜事,表示不忘。(1分)。(共4分)

9.A(3分)

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共喜(6分)

【八】【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王经①少贫苦,仕至二千石②,母语之曰:“汝为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③,被收。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④,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何负吾邪?”

——《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王经(?—260):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人,三国时代曹魏大臣,曾官至尚书,深得魏帝曹髦信任。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晚,魏帝曹髦因司马昭弑君篡位之心日益明显,决定不再坐以待毙,召王经、王沈、王业商讨伐司马昭计划。王沈、王业要向司马昭秘告此事,邀王经一道前往,被王经拒绝。不久,魏帝曹髦被司马昭所杀,王经因忠于曹魏被诛。②二千石:汉代称郡守为二千石。③晋:特指后来篡魏国权的司马氏。④戚容:悲伤的神色。

5.【甲】诗和【乙】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为”和“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解释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不足为外人道也C.汝为寒家子D.为尚书

(2)下列选项中,对丙文“不从母敕”中“敕”的解释最恰当一项是()。(2分)

A.告诫 B.命令 C.任命 D.斥责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遂与外人间隔

8.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欲辨已忘言”是因为诗人喝酒之后,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

B.【甲】诗“飞鸟相与还”中飞鸟翩然来归,可以看作是诗人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

C.【乙】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写出了渔人对桃源中人错过外面世界的精彩变化而感叹惋惜。

D.【丙】文“何负吾邪”表达了王母对儿子不忠不孝的失望,塑造了她“贤媛”的形象。

9.【甲】诗【乙】文的作者和【丙】文中的王经都身处乱世,面对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前者的人生选择是,而后者的人生选择是。虽然他们的人生选择不同,但都具有高贵品质。(9分)

答案:

5.晋朝(东晋)陶渊明(2分)

6.(1)D(2分)(2)A(2分)

7.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3分,得分点:遂、外人、间隔)

8.B (3分)

9.归隐田园为朝廷尽忠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9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