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带领《大公报》迎接新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芸生与大公报心路历程评述 新中国带领《大公报》迎接新生

新中国带领《大公报》迎接新生

2024-07-11 0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大公报》迎来了自己的新生。1953年1月1日,《大公报》在天津恢复出版。1956年9月30日,《大公报》迁往北京出版。《大公报》返乡在津出版发行的历史为三年零九个月。

  毛主席题写“为人民服务”

  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分别于9月5日和9月20日,在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办事处接见《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编辑主任孔昭恺、采访主任王文彬等人,进行长时间的谈话。强调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就如何实现民主宪政,反对独裁,保护人民的基本利益发表看法。为此,王芸生亲撰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9月20日晚,《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总编王芸生等人在重庆李子坝建设新村大公报馆 “季鸾堂”,欢迎宴请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一行。宴后,毛泽东挥毫为《大公报》职工题写“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给予厚望。

  1945年11月,《大公报》总部迁往上海。在此期间,《大公报》抨击伪国大、主张废止钳制人民言论自由的“出版法”、同情反对内战的学生运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日报》及文化掮客的打击、围剿,还扬言要三查王芸生。随后,重庆《大公报》许多记者被捕,员工感到在国统区处境险恶。1948年底,应毛泽东邀请,王芸生决定离沪赴香港转山东,去北平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他密令孔昭恺迅速到上海,并告诉他:“毛主席让我到北方去参加‘新政协’,赶快离开上海,准备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出版《大公报》。”还激动地说:“《大公报》有救了!”

  按照王芸生安排,孔昭恺留在上海,照料、维持编辑部,等待解放。接着,王芸生发电报指定天津、重庆、香港的大公报社派人到上海参加会议,决定由香港《大公报》首先表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彻底反对国民党政权。王芸生一到香港,11月19日《大公报》就率先发表光明磊落的文章,给国民党以极大震动。1949年5月,在解放大上海的隆隆炮声中,王芸生一身戎装回到上海。

  改造津版《大公报》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孔昭恺、曹谷冰、徐盈等人奔赴天津,一方面致函国民党当局市长张廷谔,交涉收回日商昌和洋行占据的大公报旧址,作为经理部;另一方面通过赎买方式,从《大公报》旧人张逊之手中收回哈尔滨道(原法租界30号路西头)《大公报》旧址,作为编辑部、印刷厂。1945年12月1日《大公报》(天津版)正式复刊。

  毛泽东关心《大公报》(天津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津城之际,特与周恩来等在河北省平山县主持会议,专题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的去向问题。大公报社杨刚、宦乡、孟秋江等人参加会议。会议决定:按私营企业对待,党和政府不予接管;发动《大公报》天津馆职工,对《大公报》“拥蒋反共”的反动政治立场进行揭露和批判;在原天津《大公报》的基础上进行改组易名,继续出版;按巴黎公社原则,由全社职工普选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在揭发、批判原《大公报》的基础上,以全社同仁名义发表宣言,代发刊词公诸社会,以肃清《大公报》在读者中的思想影响。毛泽东亲自定名新报纸为《进步日报》,并说:“办报的自我检讨、自我批判就是进步,看报的也要进步。解放了,大家都要进步嘛!”

  1949年1月15日,天津军管会命令全市旧有报纸一律停刊待命,《大公报》《益世报》停刊。毛泽东获悉此事,发电报给黄克诚,对这种简单做法提出批评。在毛泽东的关怀下,解放区的宦乡等人很快与《大公报》内的地下党取得联系,积极进行筹备。1949年2月27日,新中国第一张民营报纸《进步日报》创刊。报社临时管委会由9人组成。公推宦乡为主任,张琴南为副主任,总编辑由宦乡兼任。《进步日报》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活跃在天津的重要报纸之一。

  《大公报》千里归故乡

  以高级知识分子为读者的《大公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上海《大公报》1951年底发行量锐减,从销售16万份,到第二年缩水至63000份,财务亏损,薪水发不出,形势严峻,前途堪忧。

  王芸生遂萌生了把《大公报》搬回故乡——天津的想法,他苦于不知向哪一级请示。经过反复思考,决心惊动毛泽东,并郑重地写了一封长信,托人送北京转交毛主席。仅一周时间,北京就来了长途电话,毛泽东非常重视来信,请王芸生进京商讨。1952年1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畔接见王芸生。在听取有关《大公报》希望搬家的汇报后,当即作出指示:《大公报》北迁天津,与《进步日报》合并,仍叫《大公报》;作为全国性报纸,分工报道国际新闻与财经政策。毛泽东见王芸生笑容满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便风趣地说:“大公王,恭喜你收复失地了啊!”

  1952年12月31日天津《进步日报》停刊,并入上海《大公报》,故而毛泽东说王芸生收复“失地”。1953年1月1日,《大公报》在天津正式出版。编辑部工作人员和家属陆续迁居天津;经理部和印刷厂人员由上海市政府妥善安置。自此《大公报》以“报道国家经济建设,宣扬保卫世界和平”为宗旨,中央宣传部门为《大公报》具体划定国内联系范围:财政部、外贸部、商业部、粮食部、供销总社、人民银行、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全国工商联等单位,并负责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宣传报道任务。很快《大公报》成为全国财经干部所必读报纸,从新闻信息、评论指示到广告发行无忧无虑,报社也转亏为盈。

  1955年《大公报》发行量达11万份。1956年9月30日,《大公报》正式迁往北京,10月1日在北京出版。《大公报》返回故乡后,在津出版发行的历史为三年零九个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