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王羲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羲之为什么那么喜欢鹅 病人王羲之

病人王羲之

2024-04-18 2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按:这是十年前去兰亭写的一篇游记,今日来看他晚年的隐居地金庭镇,先将十年前的发来,回头再将今日的写好。

这个名字太亮丽了,本该只局限于书法界的,却引燃了整个华夏民族所共同痴迷的大美的情怀这个名字太亮丽了,本该只局限于书法界的,却引燃了整个华夏民族所共同痴迷的大美的情怀。那千古流畅的书法、那笔墨所蕴含的民族精气神,那些追寻人生艺术自由的文人们,他们用心灵。

金庭留影

那千古流畅的书法、那笔墨所蕴含的民族精气神,那些追寻人生艺术自由的文人们,他们用心灵的诚实给我们捧上了华夏文明的一次最为丰盛的宴会。

十月的时候,第一次走进了绍兴的兰亭风景区,过去身边经常能看到那个似真非真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然而又有谁知道,那已经成为谜一样的书帖早已不知所终,到底去哪里了已经不再重要,真正的兰亭集序还在这里安静的躺着呢。

这是真正的兰亭,它静悄悄的躲在绍兴城外的兰渚山,就是这里是千古以来名士最为神往和陶醉的地方。若论风光景色想必不能算作天下一流,然而它又是天下一流的地方却是毋庸置疑的。走进兰亭就是走进了一副生动的兰亭序,而数千年来的人都成了兰亭序里流动的文字,以至于永远的生生不息,千年的风流韵味不曾凋谢,这场盛宴也成了不散的宴席。这种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全赖王羲之一人,“王谢风流满晋书”,这话说得实在小气,对于整个中华文化史来说,王家的风流还是举世无双的,他的风流长度随着历史时间将逐步拉长,这种风度给历代文人都打开了一条经典的开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艺术,都将做到举世无双,潇洒自在,收放自如。

王羲之的知名度似乎已经到了不必介绍的地步,王羲之等于兰亭序,兰亭序也等之于王羲之,他们已经浑然一体,永不可拆开去看,典型达到了人与艺术作品浑然一体的境界。

走进兰亭,就是走进王羲之的怀里,他用温厚的文化臂膀,一次次拥抱着渴求文化的游子,这里是中华文化最放松的聚集点,兰亭不大;却胸藏至广,序文不长;却万代传扬,这就是兰亭最闪耀的特点。

王羲之简历似乎并不太复杂,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王氏家族背景实在煊赫,早在山东琅琊时,已是豪门望族,在两晋期间由于政治动荡,王羲之的父辈们举家南下迁至会稽避难,一边继续从政,一边抚育家庭。王羲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成长和学习书法,偏居一隅的宁静环境下,王羲之的日子可以说一直都很顺畅,家道一直都还算兴旺,这为王羲之有时间认真学写书法提供了重要的基本保障,宽松的家境给他带来了许多体悟天地万物道家哲学的闲心,是的,书法本来就是道法的一种体现,卫夫人作为他的启蒙老师,想必阴柔之美的艺术方式必会给他以重大影响,然而随着年岁的陡增和对艺术的体悟,他曾经自述过如下的思想:“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不断学习、不断游历、不断提高……

不管怎么样,王羲之是过得很幸福的,不必为政治抱负分心,不必为做东床快婿而费心,所有的一切物质基础全部顺其自然为其所得,他所做的就是喜欢做自己想做的,写自己想写的,他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做一顿永不散席的宴会。

兰亭现在这个园子还那么的美,恬静至极,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那么静悄悄的,好像都有一段心事,看着复旧的景点,都要有种惶恐,这里竟然就是《兰亭序》的诞生地,影响了两千多年书法文化的一个景点地方,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尽管千年后原址已经湮不可寻,但这并不妨碍对这座书法金字塔的敬意。这里最具温情的除了那些该有的碑文等等外,就要数里面的一副巨画和流觞曲水还有那几只大白鹅最让人感怀不已。

这幅画是后人做的,一幅画里挤满了那些身着宽松袍袖的文人名士、有老的了,有还小着的,这次盛会的规格实在盛大,会稽郡最贤能的人都来了,老人孩子也都来了,所谓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多么公平的一次聚会呵,不分尊卑,不分老幼,就是这一点实在够得上温暖人心的一次聚会。游人看着这幅画都在找哪个是王羲之,有的人指着弹琴的这个,有的人指着那个喝醉的,结果还是导游说,站着背着手乐呵呵看着大家的那个人才是王羲之,她笑吟吟的还接着说:“这个画里还有一点错误呢,大家谁能猜的到?”大家纷纷猜想,结果还是没能指出来。“里面有弹琴的,这就是错误哦,因为王羲之在序文里,明确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看来大家还是没能很熟悉的背下来这篇文章哦”众人纷纷点头,倒也有些惭愧了。

兰亭这里最让人感触的还是那几只白鹅,没有哪个遗迹的地方还能看到活着的东西了,残碑断石到处都写满了悲凉的伤感,可是这里毫无这种感觉,活生生的几只白鹅在溪水边安然自在的休憩着,等着他的主人王羲之回来,好看他用那如椽大笔写下世间最优美的文字。

王羲之为什么特别喜欢鹅呢?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的一首诗,或许能给我们一点点启示。这首诗这样写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起难。”诗中概括了王羲之的书法要领,说的是王羲之研究鹅行水的姿势,悟出了用笔的方法,那就是学书法时要“志意专精”,写字的时候,精神要非常集中,姿势也要端正,这样,五指会运用自如,非常得力。所以,王羲之喜欢鹅,是和他研究执笔、运笔有密切关系的。

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王羲之喜欢鹅就像我们普通人喜欢某一种小宠物一样,只是一种爱好而已,没有那么多的内涵,然而不管怎样,他和白鹅的故事总要说一说,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文人有这么喜欢白鹅的。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他喜欢白鹅那个神韵,他喜欢白鹅的那个气概,白鹅的风度大抵可比之于白鹤,雄赳赳的气概似乎还要比白鹤厉害些,不管怎样,他喜欢白鹅是千古没人能够超过的,就像后来的李白喜欢明月一样,如痴如醉。

看着兰亭的白鹅还在那嘎嘎的叫唤着,心底十分的感动,如果右军有知,他会为自己的喜好而感到欣慰,它们是这个宴席的永远见证者,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成为不散筵席的永远座上客,王羲之的文化从此不会消亡。

过去卫懿公即位后,“般乐怠政,不恤国政唯好“羽种一族”,其名曰鹤。这卫懿公好鹤到了什么程度呢“自苑囿宫廷,处处养鹤,何止数百”,不但如此,卫懿公所养之鹤“皆有品位俸禄:上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每逢出游,都会使鹤随行,号之曰“鹤将军”。这种对鹤的喜爱,实在既有气魄又有专情,可是一个国家君主这般玩物丧志必将会把整个过度玩到沦陷为止,然而,只有文人才是真正的玩家,不管如何“执迷不悟”,竟会越迷恋越精彩,这实在是文人们天大的幸运。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五十九岁那年,王羲之安然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那些泼墨的日子,那些饮酒赋诗的时节、那些官场倾轧、都一同湮没在金庭的黄昏里,再也不会浮现,还好,他的书法已经全部写好写完,只不过那些还没全部变黑的墨池、那些可爱的白鹅不能在一起了,他终于用其一生,为所有的书法长卷画上了一个句号。

窗外儿辈声声哭泣,白鹅阵阵哀鸣。幸好伟大的书法家的辞世不代表一切全部化为乌有,他设下的精神盛宴将会永不消散,一次次的给那些心地善良单纯的文人们留下温暖的安慰。

兰亭不曾消逝,盛宴永不撤席,想想这些真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