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外孙女讲述一门三院士“无悔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汉光书法 李四光外孙女讲述一门三院士“无悔的选择”

李四光外孙女讲述一门三院士“无悔的选择”

2023-07-01 0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极目新闻记者 康旭阳

通讯员 韩轩 王镝 刘汉生

“他这一生都在做科学研究,为了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6月26日,在弘扬“李四光精神”专题报告会上,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中国地质事业奉献一生的动人事迹,深深激励着现场的地质青年们。

弘扬“李四光精神”专题报告会现场

当日,弘扬“李四光精神”专题报告会暨第五期李四光地质青年读书讲堂,在湖北地调大楼举行。李四光外孙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李四光纪念馆(北京)馆长助理、高级顾问邹宗平,现场讲述了外祖父李四光、母亲李林、父亲邹承鲁,“一门三院士”一生“无悔的选择”。

湖北省地质局首席专家、二级教授、博士、新入职职工等500余人,线上线下同步参加报告会。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向邹宗平颁发特别顾问聘书。

邹宗平讲述外祖父为国求学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他的父亲是私塾先生,母亲是农民。由于是家里的老二,于是父亲给他起名为“仲揆”。

“很多人第一次听李四光的故事,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这是外祖父家乡后山上的一块石头。”邹宗平从李四光的幼年时光开始讲起,“小时候玩捉迷藏时,他发现这块巨石很特别。从那时起,他就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

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现场讲述

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还在幼年的李四光萌生了满腔的爱国热情,立志长大后要造出坚船利炮来保卫国家。“当时他觉得,中国打不过日本,是中国的船不行,所以他要学习造船。”邹宗平说,私塾里学的东西不能让他实现这些理想,14岁时,李四光得知武昌办了新学,除了四书五经外,还教一些现代物理、化学知识,于是就离开黄冈老家去武昌报考。

也是从这时开始,李仲揆改名为李四光。

“报考需要买报名表,一张报名表要一块铜板,填表时太紧张了,他把年龄‘十四’写在了姓名栏里。”邹宗平说道,舍不得再花钱买一张报名表,于是他就添了几笔,把“十”字改成了“李”,但李四不太好听,于是他又加了一个“光”字,寓意“四面发光”。

15岁时,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选择了船舶制造专业。“当时他觉得只要学会造坚船利炮,把实业建起来,中国就能强大起来,没有国家敢再来随便侵略中国。”邹宗平说,在日本,孙中山送给他8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有。

李四光则用他的一生来实践这8个字。

为中国地质科学奉献一生

为了“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李四光三次换专业:从日本学习船舶制造专业回国后发现,中国当时连造船用的钢铁、炼钢铁的铁矿都没有,没有原料根本造不出船来,他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专业;学了一年采矿后,他发现,中国当时没有人做地质科学研究,根本就不知道矿在哪,自然也采不出造船炼钢用的铁矿,于是他又改学地质。

学习地质后他又发现,当时的地质学不是一门完整的科学,而是一门“描述性的科学”。他认为,科学要想发展,一定要经历定向到定量的过程,于是,他又去选修物理和高等数学,他认为可以从力学角度研究地质。

1919年,李四光从伯明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接到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去北大任教。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教出来的学生里,有20多位日后都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新中国地质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1922年,李四光同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1927年,他再次接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来到南京新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建立地质研究所,并先后担任了22年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需要资源。李四光开始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担起找资源的重任,来保证国家建设需要。

“很多人知道李四光是跟石油有关。上个世纪,科学界的主流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但李四光却并不这么认为。”邹宗平说,经过他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他觉得中国东部既有生油的条件,也有储油的条件。“他明确表示,中国不仅有油,而且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1953年至1959年,经过6年的艰苦勘探,终于在松辽平原打出了第一口有工业油流的油井,证明中国东部确实有大油田可采。

“李四光一生都在做地质科学研究、为国奉献。”邹宗平讲述道,他在广西找到第一块铀矿石,被誉为共和国核事业的“开业之石”;晚年又做起地震预报和地热能利用研究,“为了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随后,邹宗平又讲述了母亲物理学家李林和父亲生物化学家邹承鲁“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科研故事。

“母亲曾说,她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安心做学问。”邹宗平说,他们三人一生都遵循着爱国、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寻求人生的出路。

湖北地质青年传承“李四光精神”

从幼年时光,到留学回国、参加革命事业,从励志为国造坚船利炮,到全身心投入到地质科学研究事业……新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者李四光的故事,深深激励着现场的地质青年们。

“去年清明节,我作为学生代表,在武汉大学李四光雕塑前给先生敬献鲜花,在先生的影响下,我进入了地质行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地质工作者。”去年刚入职湖北省国土测绘院的博士葛孟钰说,是李四光精神指引着他走到了今天的岗位。

“在武汉大学读书时,每天上下学路上都会经过李四光先生的雕像,现在有幸成为了光荣的湖北地质人。”来自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地质青年员工张秦锋也表示。

“如何才能像先生一样做到仰望星空、创新有为、脚踏实地,为地质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新入职的地质青年问道。

“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是必要条件,热爱地质事业,你就可以做得好。”邹宗平说,父亲邹承鲁院士曾经说过一句话:科学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需要投入全部的时间、全部的身心才能做好的工作。“他们把科学研究当作是生命的全部,不仅是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邹宗平表示,外祖父当时作为一名超前的科学家,一生其实是很孤独的,他打破“贫油论”、做地震预报等研究时,也有人说他标新立异,但他依然朝着既定目标持之以恒去做。

“现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变好了,但作为一名科学家,还是要去主动研究自然、研究社会,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用自己的工作把它做到最好。”邹宗平说,责任心很重要,选择了要做的事,就应该好好做下去。

“我初为人父,想请问您,从外祖父和父母那里学到的最珍贵的家庭品质是什么?”来自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博士吴奎询问。

“我们家没有人要求你将来长大要做什么、要成就一番怎样的事业,一切都是以身作则。”邹宗平回忆自己的幼年岁月后说,外祖父和父母都特别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陪孩子,“我们家最大的财富是书多,大家对读书都特别感兴趣,我小时候也喜欢读书,玩具可以不买,但书必须满足,他们会抽出时间陪我读书,在有限的时间里付出全部的爱。”

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向邹宗平颁发特别顾问聘书

报告会最后,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向邹宗平颁发特别顾问聘书;湖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副理事长曾支农为湖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地质工作委员会授牌。李四光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归国留学科学家,近年来,湖北省地质局积极吸纳海归人才,多名海归人才在局各项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地质工作委员会授牌

(来源:极目新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