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课程个人笔记(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德峰课程视频 【王德峰】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课程个人笔记(上)

【王德峰】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课程个人笔记(上)

2024-07-07 0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绪言 艺术哲学的旨趣

请结合视频观看哦,王德峰老师的课非常精彩!

1.1.1 哲学代表一种修养

*高等教育的作用

专业 学一种将来谋生的本事

修养 提高思想境界和重新认识世界

*艺术

艺术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不是可有可无。

*艺术生活

每个人的艺术生活差别很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

*在艺术作品的接受中,会引起比较深入的思考,如果深入到一定层面那就是哲学,它代表了一种修养。

*哲学思考:政治哲学、经济哲学、艺术哲学

不管在哪一个领域,从事哲学思考,就是哲学修养本身的提高。

 

1.1.2 艺术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之一

*科学并不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

*最高人类精神活动:哲学、艺术、宗教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哲学的研究、思考的活动也是超验的。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在有限的形象中,展开无限宽广的领域。“言有尽而意无穷”

*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三个领域——艺术、宗教、哲学(科学是次一等的精神活动)

*尼采:我们通过科学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其实是预先塞进去的,塞进去叫艺术和宗教,重新把它领出来,叫科学。

*“人类与外部打交道的基础并不是科学”——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开始并不是以理论的和逻辑的形式展开的。 insight(洞察力)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突破:

(1)完成了物理学革命

(2)突破了牛顿物理学的中心范式。

(3)提出了相对论物理学的范式。

牛顿物理学的核心范式:支点、力

突破中心范式:伟大的想象力、直觉和感悟

——中国古代:性灵

性灵包括:直觉、想象、感悟

相对论➡牛顿物理学(可转换);而牛顿物理学无法转换成相对论

比理性更高的能力:性灵️

 

1.1.3 什么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

*什么是创新的源泉:性灵

*我们深刻体会到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艺术被边缘化

*哲学是思辨,是在理性的形式中展开精准的思考和推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实体即主体。

*爱因斯坦最大的爱好:拉小提琴

——我们总得在我们的业余生活中留出一些时间交给艺术,以便保存和滋养我们的直觉,想象和感悟的能力。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2.1 美与真理的关系

*什么是美的?

艺术批评的停止,表示这个民族的艺术创作的衰落。

谈起口味无争辩,谈起趣味有高下。

我们始终在接触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事着最起码的艺术批评。

*美是什么?

对美的本质探讨,其实应当转变为对艺术本性的讨论

这样一个转折就是艺术哲学取代美学。

 

1.3.1 艺术批判 

*三个判断:

(1)这朵花很香。(感官“判断”——不需要普遍同意)

从逻辑上讲,凡给出一个判断都要求普遍同意。

(2)这朵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理性判断)

(3)这朵花是美的。(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对感性普遍性的判断,不是对感性特殊性与个别性的判断)

在艺术与审美的领域里,永远接受一切讨论,因此也就接受一切艺术批判,以及接受一切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追求。

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里,我们都是在为他人做出判断。

主观的感觉判断具有个体相对性。

 

1.3.2 审美判断的普遍性

*艺术的历史又表明了美的客观性是可疑的。

*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有一千个指挥家,就有一千个贝多芬。有今天的指挥家,就有今天的贝多芬。

*美不是用逻辑来讨论的东西,它是普遍的、非逻辑的。

*美感不以概念做基础。

*美拒绝对它所有的逻辑分析,它仍然是客观的和普遍的。

*苏格拉底:“美是难的”

*康德:人类有一种知觉,这种知觉本身就是判断 ,叫作为判断的知觉,即美感。

*回顾上节课三个判断:

(1)这朵花很香。

先感到愉悦,然后说它是香的。

先愉悦,因愉悦而生判断。

(3)这朵花是美的。

因判断而生愉悦。(根据上在先——佛教上讲:体用关系)

*人类对外部事物的感知有一种先验共通感。

*康德《判断力批判》——判断力就是审美判断的能力。

《纯粹理性判断》第一批判主题:对外部事物的客观可靠的知识(也就是真)如何可能。

《实践理性判断》第二批判主题:人类社会的自由如何可能,善如何可能。

《判断力批判》第三批判主题:美是如何可能的。

三大批判的主题可以被简要地概括为真、善、美。

 

1.3.3 哲学与科学的差别

*科学从事实出发,属于实证主义的精神。

*社会所报道的内容遵循着“意义法则”

——黑格尔称这种意义法则为理念。

“社会事实”是被建构起来的。

社会学由此出发的东西首先要有哲学研究,没有哲学理念的讨论则这些事实不能成立。

黑格尔专门讨论哲学以及理念的变迁。

*在艺术哲学的领域里,审美的经验、审美的事实,也是被建构起来的,要找到建构这个审美事实、审美经验的东西,是艺术哲学的任务。

推荐阅读康德《判断力批判》

康德:关于美的判断,不是感官受到外部事物的物质属性刺激而引起的,而是对对象本身的形式作了判断,因判断而生愉悦。

——黑格尔:康德说出了关于美的第一个合理的字眼,不是把美陷入在主观性里,而是把它作为客观性拎出来了。

 

1.3.4 审美判断究竟是什么?

*审美判断究竟是什么?它不是逻辑的,不是概念的,它叫感性活动。(明确说出这一点的是马克思,所以马克思的思想大可研究)

马克思: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在感性的世界里面,人通过美的创造,赢得了感性的自由。

*美根源于人类心灵的感性自由。

 

1.3.5 艺术实践的根据在哪里

*艺术是人类的最高的精神活动之一。

*艺术实践的根据在哪里?

给陶器增加图案花纹这样的实践活动,它的根源不在人的生物本性里,这个行为本身不受肉体需要的直接支配。

*人类为什么要美?

——一个作品被判断为美的,并不是由一系列概念作基础的。

——审美判断的客观性的基础不是理性的概念,但它仍然是客观的判断。

——美只有在社会经验中才存在。

——美是一种社会的感觉,不是个体的生物感觉。

——美感与人类的其他以生物性为基础的快感是不同的。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别人不同意这朵花是美的,你会跟他讨论,别人不同意这首音乐是美的,你也会跟他讨论,这叫艺术批评。

*尼采:人们通过科学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其实是预先塞进去的。塞进去叫艺术和宗教,重新把它领出来叫科学。科学的真理是派生的,不是原生的。

 

1.3.6 跨过艺术的门槛

*古人的原始的艺术,其实就是巫术。

*艺术是起源于巫术的,巫术的目的决不是科学的反面。原始的巫术仪式是一个最初的社会共同体(即部落共同体)与自然界搏斗之前的情感焕发。

*艺术与劳动一样古老。

*创造的源泉不是reason(理性),而是伟大的想象、直觉和感悟,艺术就是想象、直觉和感悟的领域。我们要给自己的生活留出时间、交给艺术,以保存和滋养自己的性灵、保持自己创造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提出“卡塔西斯(katharsis):以毒攻毒

在所有审美活动当中,最高的愉悦叫做悲剧美。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启发:

(1)美的构造是感性活动

(2)感性自由的根源在于劳动

 

第一讲 艺术与真理

2.1.1 艺术是人类保存情感的唯一方式(上)

*艺术是真理的事业

 

2.1.2 艺术是人类保存情感的唯一方式(下)

*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

——人类用什么保存自己的生命情感?

人类很早就找到了能够保存新鲜有力的情感的方法——通过艺术。

艺术是人类保存自己情感的新鲜的冰箱。

亚里士多德:艺术的本性根源于人的模仿的天性。(上述王德峰老师的说法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高级灵长类动物都善于模仿,在模仿中得到欢愉和快乐。

——亚里士多德:艺术就起源于人类模仿的天性,把一个逼真的外物通过绘画的方式搬到画布上去试图搬得惟妙惟肖,这就是模仿。

*绘画的目的不是逼真地再现这个事物,而是再现这个事物引起我们的感动。

格林伍德《艺术原理》:一只野兽,当我们害怕的时候看起来,与我们不害怕的时候看起来是不一样的。一个我们所敬畏的人,仿佛有一双大而严厉的眼睛。因此一个老练的画家才真正懂得怎样做到逼真,即他知道,他必须通过恰到好处的夸张,才能产生情感上正确的逼真。

 

2.1.3 反驳“再现论”

*绘画再现的不是外观上的逼真,要再现的是老虎带给人们的恐惧,这是情感上正确的逼真。

*艺术哲学是关于艺术之本质的初级原理。

*列宾画的列夫托尔斯泰

两种伟大的艺术相遇了:文学、绘画

*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艺术?

当日常的语言变得枯燥,无法表达最深刻的情感时。

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不是娱乐的工具,不仅仅是宣泄我们心理能量的手段。

人类的生命情感世界要得到保存、要让后人再度看到,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艺术。

“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西蒙尼德斯

*艺术完成了什么事情?

艺术把这件历史事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它所引起的我们生命情感中最深刻的感动,永远地保存在了那里,它不是日常叙述的语言所能做到的。

 

2.2.1 艺术是以情感显象的方式对实在的再解释

*在审美经验中的情感显象

秦观《浣溪沙》

 

——情感是通过艺术来显象的,它不是概念的标签能贴上去的。

*当艺术创作是以情感作为动力的时候,我们就排除了最初的误解。

* “愤怒出诗人”

情——象

尼采:艺术的本性是酒神与太阳神同时起作用。

*艺术既不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也不只是主体内心强烈情感的流溢,它是对实在的再解释,不过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直观,不是以思想做媒介,而是以感性的形式作媒介。

*审美经验将“静观”与“激情”两个极端统一起来了,在这种统一中,我们达到了在感性世界中的自由。

* 卡塔西斯(catharsis)

静观和激情

*真理就是事情的本质真相。

源初的真理:事情与人的生存的原初关联

 

2.2.2 审美经验是静观和激情的统一

*海德格尔:生存是对存在的领会。

领会是理性前的、概念前的、逻辑前的。

*艺术必定跟真理关联,而这个真理不是对外部事物的概念规定、推理判断。

*西方的等级划分:认识、意志、情感 (情感是最低等级)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摘除了艺术家和诗人。

柏拉图指责艺术激动人的情感,从而扰乱了人们道德生活的次序和和谐。当我们的欲望、愤恨、悲痛等经验,本来应该枯萎的时候,诗人的想象力却再度浇灌了它们、滋养了它们。

——海德格尔反驳了:让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行动起来的每一个实践、每一个言行的动力,都不是理性,是我们的生存情感。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并没有受到作品所显现的情感的直接支配,而是我们通过作品洞察了这些情感的真正性质。

 

2.3.1 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上)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不仅仅是情感宣泄的手段,艺术关系到真理。

*亚里士多德《诗学》:当人们在观看一副绘画作品的时候,之所以会感到喜悦,是因为人们同时在认识和觅集事物的意义。

我们在艺术中所获得的快感,是理性在执行它的功能所伴随着的愉悦。

——主题先行:以关于现实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然后再去创作艺术作品的现象。

*理念先行、主题先行、概念先行

误解了创作与真理的关联

反对亚里士多德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在这里,艺术是一种工具性的活动,没有自主的地位。

在历史上,艺术总是一种工具

*艺术的自律性问题:

确实艺术不断地为其他目的服务,充当了其它的、宗教的、政治的工具和手段,但是艺术本身并不因为它始终被当作、或者长久地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丧失了它与真理的关联。

因为艺术是创造,是对外部事物形象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动力来自于生命情感,而这种生命情感本身包含着事物与人的生存的原初关联,这是不可避免地在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手中完成的事情。

所以即使我们在观看那些以宗教作题材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发现真理的原始发生。

 

2.3.2 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下)

*艺术创作这种行为的本性规定了它不能照搬任何既有的认识,它依赖的就是艺术家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就一定要求真理的原始发生。

*真正的艺术创作和工匠活动的区分在于:工匠活动是不需要想象力的。

*在创作没有完成之前,艺术家不会知道自己将创作出什么东西来,直到创作过程结束的时候才看到做成的事情是什么,这就是创作的过程和本质。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没有“神思”,一切艺术创造就不可能。

*艺术乃是真理原始发生的事件。

*海德格尔: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什么呢?......世界决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能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

只要诞生与死亡,祝福与惩罚不断地使我们进入存在,世界就始终是非对象性的东西,而我们人始终归属于它。

*艺术的事业其实是真理的事业

 

2.3.3 两种关于美的定义:黑格尔与海德格尔(上)

*真理

理性、逻辑➡️科学、哲学

*truth n.真理;真相

*海德格尔a-lethia——truth无蔽

*真理就是让存在澄明,即无蔽。

*海德格尔提问:梵高画这双农鞋,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看清农鞋是个怎样的鞋具吗?

——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夫的世界里得到保存。

梵高画《农鞋》的意义,在于要画出存在者之存在。

*当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的时候,我们在观看的是存在者之存在的澄明。

*传统的美学向来把美交给新式本身:

“美”是“形式”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的效果;由此产生了“形式美”的概念。

毕达哥拉斯:美是一种比例上的和谐关系。(这样的话艺术就会变成一种工艺)

海德格尔重新看到了艺术本质的问题:参考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载于《林中路》)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在作品中发挥作用的是真理 ,而不只是一种真实。刻画农鞋的油画,描写罗马喷泉的诗作,不光是显示——如果它们总是有所显示的话——这种个别存在者是什么,而是使得无蔽本身与存在者整体的关涉中发生出来。......于是,这种自行遮蔽着的存在便被澄亮了。如此这般形成的光亮,把它的闪耀 嵌入作品之中。这种被 嵌入 作品之中的闪耀就是美。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海德格尔: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真理在黑格尔哲学被理解为“理念”。

真理在海德格尔哲学被理解为“存在者的存在”之“无蔽”

*我们尽可以去处理存在者,通过认知它而更好地处理它,但我们不可能处理存在。

——面对存在,我们要“让”、“泰然任之”,让其自身成样。

*假如一种文明建立在对存在者的改造之上,而遮蔽、遗忘存在本身,这种文明就是没有根基的。

*艺术和真理的关联是真理的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已经有真理然后让它显现。

真理是存在之无蔽,而不是存在者被看清楚。

 

2.3.4 两种关于美的定义:黑格尔与海德格尔(下)

*context n.语境;上下文

 text n.文本;原文

——一个文本的意义不是自身固有的,是进入了语境才有的。

*哲学中的一门学科:解释学

解释学专门讨论让理解成为可能的条件。

*我们自然而然地在一种不言而喻的语境中交流着文本,而让这种交流得以可能的语境本身,我们却从来不提。但是有一类人专门把我们向来在其中、但从未提及的语境端出来给我看,这样一类人叫艺术家。

*一部作品展现的:生存场existential fiel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展现的是天涯游子的生存场

* “象意群”

从物像到象意的转变。

*意象 image

象意(王德峰老师自己所创的词)

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气韵

(清)王昱:有一种画,初入眼时粗服乱头,不守绳墨,细视之则气韵生动,寻味无穷,是为非法之法。

(画家绘画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实现从物象到象意的转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