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教授】逐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文字版(共计18224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德峰教授讲道家 【王德峰教授】逐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文字版(共计18224字)

【王德峰教授】逐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文字版(共计18224字)

2024-05-28 08: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上一堂课已经开始读原著,在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我们要读费尔巴哈论纲。也就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必须一条一条地,来研读。

我们这门课是原著课。那么,对原著的研读,是一种功夫。我们如果读一些教科书、学者的文章,固然可以了解马克思的思想。但那是经过别人的消化再吐出来的。

这里面就包含一个危险,这个危险,后来成为事实。所以我们学了那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程,甚至从高中开始就有了,叫马克思主义哲学

后来进入大学本科,那么有一门课是必读的,国家规定工作,对吧?这个规定工作的课,我们简称大马的。就说经过别人的消化,已经经过了某种需要——时代的需要,对马克思的文本做了解读,这种解读就被宣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了。

我们现在回到马克思。所谓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马克思本人的原著中去。清洗许多对他的误读和曲解。这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最基本的理论修养。要逐字逐句地来研读。当然,时间是有限的。像这样的原著课啊,一个学期。如果上满了,也就18周。那么18周,每周三节课能读多少呢?

所以这门课只是一个向导。对各位自己研读马恩的原著,马克思的原著来说是个拐杖,提供某种共同的指引。那么,这个指引不是空讲,我们就来仔细的研究。大概一个学期下来,对文本的研读虽然不能全部讲,但我们自己可能就获得了,自己去研读哲学原著的能力。

这是最重要的。

各位,这本书一定要每次都带来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这是个选本。这个选本出自我们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集体讨论,长久教学的研究的经验的一个表现。所选的文本都是最重要的,这点不用怀疑。

这个选家是要有眼光的,我们复旦哲学系马克思教研室,是有眼光的,这一点各位可以信赖。我上次就讲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基本的,思想境界的领会。有三本著作最为重要。一个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发源地。

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为在巴黎写的。连同在巴黎时期的其他手稿一起合称为巴黎手稿。

哲学革命发动了。对巴黎手稿的哲学革命的思想成果的最简要的概括,就是11条提纲。我们上一堂课开始研读第一条。文字并不长,但是我们居然上一堂课也就读完了,第一条。那么,11条提纲同时也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的思想提纲。这三部著作,1844年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最为重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之作。而且上一堂课,我特别说明了。就马克思的哲学而言,马克思的全部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这种新存在论,这是一种新的本体论。不是简单地被理解为一种新的社会历史理论。当然是社会历史理论,但它是存在论层面的。当然是马克思的历史观,但并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的历史观。整个马克思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地解决。

所以这样我重复了一下,上一堂课我们特别指出我们为什么要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缘故。现在我们,就来进入文本吧。我们这个经典文本导读。第138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共11条是吧?最后一条成了马克思的格言了。有许多人没读过马克思原著,但这句话都听说过。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第11条,我们收录了马克思1845年写在笔记本里的原本,但也收录了1888年,恩格斯发表这个笔记。做了些改动的那个1888年的稿本,有一些变化。这种改动的理由,恩格斯自己说明的,是为了让普通的读者能够更方便的理解。因为这个笔记啊,马克思本来不是为了发表而写的。是他自己整理自己的思想,而记下来的。那么,在发表的时候,恩格斯有一点担心,对吧?因为马克思学说的文本。

所期待的读者是谁?是谁?主要是德国的工人阶级。所以似乎应该尽可能地说明白一点,这样呢,就1888年的稿本跟1845年的原本,就有了一些差别。

我们还是研读马克思本来的文本吧。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第一条。简要回顾,第一条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扬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既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以往的唯心主义。

这件事情就比较大了吧?很大了。就说马克思在本体的领域里边独树一帜。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的种种不同的精神本体论或意识本体论。那么,我们恐怕应该说的是感性活动本体论。这种感性活动本体论把现实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也就是把整个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都要理解为感性活动。太阳向我们的存在方式,月亮向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是感性活动所规定的,没有一个所谓自在的、与人无关的物质世界。

只是

哲学上可以通过范畴的思维,可以设定这个物质的存在而已。那么说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把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这是听上去非常唯心主义的话了吧?要把这个现实世界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现实、对象、感性,如果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是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物质客体。那么,还有一种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是谁呀?费尔巴哈。大家也并不承认有一个所谓脱离人的、与人无关的物质实在,这样一个世界。世界在直观中向我们呈现。在人的感性直观中向人呈现。这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费尔巴哈很不愿意人家称他为唯物主义者。因为唯物主义这个词就让人联想到什么,马上就想到物质本体论了。

我费尔巴哈不是物质本体论的主张者。所以拒绝被称为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同时反对唯心主义是吧?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所以这个一句一句地读啊。

我们上次就讨论了。那么,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有两种理解的路径。一种路径就是以往的唯心主义了是吧?就客体是被主体先验地构造。

所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应该是什么意思?就从客体的被构造方面去理解。不是现成的物质客体。客体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或者活动所处理的对象的时候,是人(的感性活动)先已构造了它。但这个构造有两种。

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人知道还有一种,只知道先验的构造。对不对?这就唯心主义了。对世界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向来只是这一条路向。先验的构造。这个先验地构造客体的能力是人的理性的能力。人类的理性,先验地构造出他的客体。

这种原则其实在古希腊哲学诞生,到了毕达哥拉斯的时候就来了。几何学家研究的东西并不是现实中的感性的事物。当你去画一个圆形的时候,才是现实的感性。世界上可以根本没有圆的东西是吧?

几何学家照样研究圆。这个能理解吧?几何学的所有的公理都不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是理性自己的推论。

两条彼此平行的直线线段。若无限延伸,将永不相交。这叫平行线公理。来自哪里?来自观察和实验吗?

你画过吗?你画了多长它们没交?你要无限延伸,谁能做到无限延伸这件事?感性地去做可能吗?

这是观念的是吧?理性自身的无限延伸。所以毕达哥拉斯的宇宙观叫数学的宇宙观,它已经包含一个前提了,理性自身可以什么?构造它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不对?

至于现实世界中恰好出现了,(比如说)比较平行的直线线段,它就符合平行线公理的。现实世界中真的出现了三角形的事物,那么,它一定符合几何学家们对三角形所做的一切讨论。

而几何学家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宇宙中出现三角形的事物,并不依赖。所以不难理解的,唯心主义在西方起步很早了,就当时还隐藏着。

后来有巴门尼德,把它明确了。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这个东西不能被思维,它就不能被宣布为存在。对不对?

以往的唯心主义,从主体的方面,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缺点在哪里?以往唯心主义,发展是对的,抽象地发展。什么叫抽象地发展?超越感性。建构一个超感性的世界。用什么来建构?用纯粹思维的范畴。

这叫抽象的发展。上帝是一个超感性的存在。天国也是超感性的是吧?黑格尔讲的绝对理念,全是超感性的。

所以唯心主义是抽象地发展了。这能动的一面,什么叫能动的一面?能构造世界这一面。所以这个先验的构造呢,就是不依赖于经验的。

而经验的事物的理解要通过先验的形式来理解。那么,康德把这一点发挥得最为彻底,叫康德的先验哲学。对不对?现在马克思反对。虽然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要同意的,但是你是抽象地发展的,那么我们应该是什么?不是抽象的发展。而是感性的构造客体。那种感性地构造客体的活动叫什么?叫什么?你叫实践也对的,但在这第一条里边,它主要就是什么?感性活动。

所以对感性活动这个概念,要从本体论上加以把握的。不是一个可观察到的,可被感知到的活动。在西方近代的哲学当中,通过了康德之后,一谈活动,就不是什么movement,叫activity。这个activity用英语来说叫active。

猫扑向它的食物——鱼,这种活动,不是近代哲学讲的活动原则,不是那个,activity它是构造客体。这个事物之所以变成我的客体,是因为我先已跟这个事物打交道了。打交道的活动不以理论认识做前提的。所以它此刻根本不是认识的对象。这是与我生存关联的东西,对吧?

人类老早就冶炼金属了,那叫青铜器时代。但是人类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关于金属的化学理论,化学认识。那么,化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先已被构造出来的,对吧?谁构造了这个化学的研究对象?感性活动。

我们天真地以为,物理学研究事物的物理性质。化学家研究自然事物的化学性质,化学属性,于是物理学或者化学所把握到的这些属性和性质,属于这个物质自身的属性和性质是吧?我在讨论那个事物自身的性质呢。

这个事物有化学的性质,也有物理的性质是吧?或者还有生物的性质,生物学性质,这些东西都是科学的概念,客观的反映了事物自身的性质和属性。所有用科学概念所表达的所谓事物自身的属性,根本不是事物自身的属性,这种属性,比如说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其实就是人与事物打交道的那种方式?这个方式其实是人跟它打交道的方式,却把它做成是事物自身的方式,自身的属性。这叫科学。我们中国人还有对自然物的另外一种属性规定呢,金木水火土啊。

我们也认为这个是,我们中国人也认为这就是这个事物,自身的属性是吧?其实是中华民族向来与周遭的自然物,是以这种方式打交道的。那么,表达在中国人的科学观念当中的东西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迷信西方科学。

我们要学习和运用,但不要迷信。一迷信就把自然科学,西方自然科学所揭示出来的自然事物的性质,就是唯一的、真实的性质。那么我们全错了是吧?橘子是热性的。

柿子是寒性的是吧?

这个东西很荒谬啊。西方人就问,这个橘子热什么热?不热的。那个柿子寒什么寒?不寒的。也没有什么hot,hot orange。他们觉得很奇怪。

我们现在对认识论要有重新的认识了,有认识论本身,主观反映客观?我们用概念去符合对象?对象是现成的。

我们人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表达它。用概念去表达它,用理论去表达它。你在表达它之前,你先把它做成,知道吧?谁做的?感性活动做的。就打造(建构)感性事物,让事物上手,这叫感性活动是吧?

因为这样让它上手了,这个上手的方式,被给予了它(它就是方式本身)。所以现代物理学家都懂这个道理。把所有的物理学概念都看成什么?必要的作业假说。他们没有说物理概念正在反映外部现实的,外部物理现实。而是可以帮助我们什么?把握和干预自然过程。比如那个是物理过程。这个概念上来。

所以你提个概念是吧?你在现代物理学的研究里面提出个概念,你不能哇啦哇啦讲我这个概念表达物理实体的什么东西。用这种方式给它下定义你肯定错了。而是人们要问你,在物理学的共同体当中的其他的研究人员,要问你,你拿这个新概念准备做什么事?

好,我们。上堂课是一层一层地讲下来的。然后马克说,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就不知道,感性地构造客体这种活动,不知道。那么费尔巴哈显得有优越性了,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

倒是抓住了感性的客体。你抓住感性客体真好,多么了不起的一步。这个客体不是思维构造是吧?一旦是思维构造就是思维客体。

倒是感性客体。那么,这个感性客体怎么来的呢?但是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就是感性地构造出那个“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他不知道这一点。

于是,这个感性客体只是什么?直观的对象。虽然它不是思维的对象,是感性直观的对象。感性客体还是客体是吧?就object。我称它是感性的。

这客体怎么感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呢?因为我们对它感性直观。这里又有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来了,我们似乎始终对事物进行感性直观的是吧?一个苹果放在我面前,我对它就发生感性直观。眼耳鼻舌身是吧?

这五种感官都发挥作用,然后第六识意识把它做成对象是吧?第六识叫意识,用唯识宗的话说。我们看到一个红红的。球状的。闻上去香的,咬一口甜的,敲一下硬的是吧?

然后把它组合成一个什么?apple。全是直观的。苹果是这样被做成的吗?当我们说有一个东西叫苹果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跟它打交道了。它可能是我们的食物,food。

这种食物会跟其他食物有区分。你吃一个苹果不等于吃一块面包对吧?这不一样的。都不同的。苹果之成为苹果可不是一个感性直观之总和。

也不是植物学的概念规定。某种植物的果实?都不是。初民们老早就知道苹果了是吧?不是要以植物学做前提的。

也不是仅仅用一个苹果这个词切中了感性直观,表达了感性直观,也不是。就是说那个东西跟我们的生存的某一个方面的关联方式。这叫苹果。于是,苹果可以摆放在(听不清)。写到诗歌里去,当诗歌里面出现苹果这个词的时候,千万别以为我们在读一篇论文啊,科学报告!诗歌就是诗歌。对这个事物命名为苹果的那种命名的力量,呈现在诗歌里面。它被移动到艺术作品里面去了。艺术是感性活动(听不清)。艺术表达的都是那个被描绘的事物,与我们人类生存的内在关联的东西。说这话就不能扯远了。

总而言之,费尔巴哈是不知道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因此,他最终还是理论家。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就认识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我们再度的强调,认识活动的前提是什么?

感性活动。就跟事物打交道。它受到了阻碍,打交道受到阻碍,才开始认识的。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他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就倘若我们要谈到实践,谈到感性活动,我们就会想起了利益,对吧?物质利益。

人类无非就是想活得更好一点,对吧?在自然界里面,所以就要活动。那么,最极端的叫什么?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的表现形式。

追求物质利益。直接打包为主。一种物质利益的事情,仅仅是物质利益,当然是物质利益,这个很重要叫物质生产是吧。但是他不知道,对吧?在这个实践的活动领域里面发生了什么?

发生了世界的改变,发生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创立或改变,这叫实践批判的活动。实践活动,也就是感性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造成不同的人类周遭世界。每一次都改变了它。我们今天的周遭世界,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看,这个自然界叫技术的世界。

一个技术的自然界,被技术化了。又看这个人类社会,这个世界也是被技术构造起来的。这个社会秩序和制度,为什么我们接受了?因为它带来更高的效率。技术的原则也用到了建构人与人的关系上去了,对吧?

所以我们学管理科学是吧?又是technology。就是人与人的打交道方式技术化。好处就是效率提高。这个世界跟先前的世界不一样了吧?

真不一样了。从前资本主义的世界转化为今天资本主义的世界,这是场革命。这场革命怎么会发生呢?感性活动变革。从我们跟自然界的以手艺的方式打交道,变成以机器的方式打交道啊,这叫感性活动自身的变革。在一个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手艺人,手工业劳动者,他所领会的世界。

跟我们用技术来处理自然界这样一个今天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啊。所以感性活动即实践,是革命,是批判的。就改变世界的。

现在,在回顾了上一堂课对第一条的解读之后。

我们现在进入第二条。也是一句一句地来读。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括号,把原词放上去了,德文的原词。叫“gegenstandliche”。这个词,上回也用了吧?第一条也用了啊。我一直纳闷的是。,这一个词在第二条的翻译当中仍然用了客观的。这译者作何考虑?你为什么不也译成“对象性的真理性”呢?对吧?这个词“gegenstandliche”是对象性的,你就译成对象性的。

这里边仍然沿用“客观的”这个译法。表达了译者在这个理论问题思考上的迟疑。

这种迟疑透露了很大的事情。一种对真理、对人类思维的客观性,怎么理解?什么叫客观真理?

译者在这件事情上,翻译者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坚定。仍然译成“客观性的”是吧?客观的真理性。但是又把对象性的这个词呢,放到括号里去了。把问题交给我们读者。

什么叫客观的真理性?日常语言经常讲客观真理。客观真理这个词很奇怪,(那就是)还有主观真理啊?客观真理呢,就我们说,它叫事物自身的真相被发现,对吧?真理属于人是吧?事物没什么真理不真理的。人们有许多观念。许多命题,许多学说,我们把它区分为两部分对吧?

一部分是主观的。还差别很大。那么,我们人类认识追求的是什么?超出主观的东西。来追求那客观的真理。什么叫客观的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以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事物自身的真相是吧?但它并没有被表达在理论中了,没有表达在理论中我不知道,表达在理论中了才叫真理,那么真理就是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对不对?内容是客观的,就不依赖于我们的,多好?这个不依赖我们的东西,就不依赖人类个体的差异啊,不因人类个体的差异而转移。

因人类个体的差异而转移叫主观的是吧?那么,不因人类个体的差异的东西,大家都会一致公认的东西,这叫客观的。当然,需要经过论证才一致公认,那么这个,还是要追问这个客观的东西哪里来?客观的……认识中的客观内容吧,我们简单点说。

只要一份认识里面包含着不依赖于认识主体和认识形式的东西,就叫什么?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客观性的东西要通过主观的形式来表达,这是另外一回事。用概念,概念肯定是人类的形式。但是用概念表达了一个不依赖于人类的东西。

是事物自身的东西是吧?这种哲学我们学得很透彻,考试都对的。那么我们就不免要问一个问题啊。那个不依赖于我们的、事物自身的东西。怎么进入人类主观的形式中去的呢?

你怎么进去的?怎么进得了?概念就是主观的东西,就是属于人类的,在这个意义上是吧?不是事物自身了。

居然有一个属于人类的形式。把捉到了一个跟人类无关的东西。这叫客观内容,形式的主观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啊,假如认识是两个方面同时有,这就是马克思的什么?真理,对吧?真理当然要有主观的形式。

但它被称为真理是因为用主观的形式表达了客观的内容。那么我们不免要问,那客观的内容怎么跟这个主观的形式?合起来的呢,这一合怎么合的?各位想过这个问题吧。

有人要着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把这个问题悬而不论。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谁?各位知道吧?(康德),对,康德。你不能把概念仅仅看成是主观的东西,叫主观形式。然后把被表达的那个内容看成是与概念没关系的东西。你不能这么看。这样一个非概念的东西,永远进不了概念。对不对?

也有人是这么想的,在康德之前也有这么想的。非概念的东西怎么可能进入概念呢?所以,关于外部世界真实存在的连续性,就是由我们自己的概念所造成的幻象。对不对?贝克莱是这么看,休谟更彻底。

上帝的一个骗局。让人类有感知事物的那个感知形式,又有让人类有思维(去)思维的概念形式,这些东西构造出一个所谓的外部世界来。一场梦幻。上帝跟我们开玩笑呢。我说上帝准备让人就这么活着是吧?

所以有一个人来了——康德。康德说你怎么好把概念仅仅看成主观认识形式呢?概念就是什么?就是我们获得对象的方式。就以前没想到先验构造。

先验地构造出那个object,那个对象。那么,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呢?当然也是我们先验地构造出来的。舍此之外,把这先验的构造,但构造呢,还有问个问题。先把这个说清楚。康德说他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哲学领域里面,我们知道吧。什么叫哥白尼式的革命?我们不要把人类的认识看成是拿自己拥有的概念去符合外部的实在。

这外部实在进不去了,对吧?认识不是概念符合实在。而倒是什么?让实在符合概念。这不颠倒了吗?

这叫哥白尼革命啊,为什么叫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在天文学领域里边发动革命吧,由地心说转化为日心说。康德很自豪地认为,这种革命我也让他在哲学中发生。我们不要天真地以为我们的认识就是概念去符合实在,倒是实在被概念做成。

于是,客观性要赋予个概念。客观性不是赋予什么外部与我们无关的事物。我们现在通常平时日常语言中讲客观的东西,就是跟我们什么无关的,对吧?它自己存在,康德说你错了。那自身存在的,你永远不可知啊。我们要经受康德这所学校的训练。否则,我们的哲学就是前康德的水平。

很糟糕。叫朴素的反映论的唯物主义。这些话。好,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场个观哥白尼革命的结论就是知性为自然界立法。现在我们谈客观的真理性了。不是说在概念中有包含着非概念的东西。

与概念无关的东西。恰好所有客观性是不是概念构造出来?于是把人类思维摆脱了一个心理主义认识的水平啊,你可以这么想是吧?他可以这么想。我们一旦进入思维,我们就进入什么?一个客观的世界。这个客观的世界由先天认识形式做出来的。先天认识形式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先天直观形式。还有一个方面叫什么?思维的那个什么?范畴。

先天范畴,先验范畴,对不对?那么,我们对外部事物的感觉都是在先天直观形式当中进行的。假如不在先天直观形式,就是个别主观感受状态,个别主观感受状态是不可能做出几何学来的,数学也是不可能的。对吧?数学几何学无疑是感性的层面、直观的层面,但这个直观的层面有真理的。

这真理是什么?几何学里面,就是先天直观形式自身的性质和它的内容。把先天直观形式,比如说空间是先天直观形式之一种。把这个空间固有的性质,揭示出来。那叫几何学。我们向来在先天直观形式中感知了外部事物。这样我们的感觉世界,也上升到客观的世界中去了。而不是主观个人的世界,对不对?

那么,再加上我们有了这感性直观,做出来的感觉状态,知觉状态,我们再给它一个范畴呢?经验来了。每一条经验里边都有什么?范畴规定。整个一个自然界,不就是经验世界吗?经验世界谁做出来的?

先天直观形式所构成的知觉状态。再夹杂以什么?知性范畴,12个。构造出经验来。整个经验世界叫自然界。这个先天知性范畴呢?就是知性understanding。

知性是人的能力,又是客观的、公共的能力。是人类只要行理解的时候,一定在这种形式中的。于是知性就为自然界什么?立法了。客观真理性,客观的真理性就是这层意思。所以用英语来表达客观的就objective。

object是个名词是吧?对象客体。客观的objective。客观的真理性就是这个对象是…不是主观的,而是先天的直观和先天的知性范畴,所做出来的对象。

客观的。所以真理呢?就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这种共同性叫客观真理。

于是我们就避免去讨论。在人的先天认识形式之外的那个内容,如何进入这个形式,你就不必讨论。那么这个东西还在吗?还在的,但不可能认识它的,那叫什么?自在之物。它是进不来的。

进不到人类认识中去。我们的人类认识的所有内容里面都不可能包含实在性。现在这个问题严峻了。虽然我们承认了康德,知性为自然界立法,但是我们总还不放心。难道这个真理里面就没有不依赖人的东西吗?

各位听到这里,我们本有的、健全的理性开始抗议了是吧?那个不依赖于我,在我之外存在,它一定要进入我的认识。首先是进入我的感觉。你说一进入我感觉就不是它那个东西,它那个东西没人知道。就是我造的。

我的眼睛恰好是这样构造是吧,我就看到这个东西了。我看不到,比如说红外线,紫外线是吧?一切均成为人类共同的主观性。不是个体的主观性啊。所以康德的客观性是人类共同的什么主观世界。

那么,外部事物呢?我肚子饿得要死。我必需食物。我不能说我立法。我先天地立法立出一个食物来我就饱了。

不可能的。所以康德也承认这一点,你观念里边有500美元(假定啊),不等于你口袋里有500美元。这是两码事。所以康德还承认了一个刺激我们的一个外部刺激源吧,刺激我们感官的一个东西,那叫物自身。他承认了。

他承认了,但对它不可认识。一旦认识,就要形成真理,这肯定离不开人了,离不开人类的共同的主观世界。叫康德说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人而异,但它是属于人类。

当然,也可能地球上还有非人类的东西啊,但它也在这个,客观性里面,叫理性的存在者。也许这个宇宙当中还有另外一种也是理性的存在者,我们未必一定(听不清)

全部的问题在于,我这个饥饿的胃需要一个不依赖于我,但我确实需要它的东西是吧?那叫食物。我就必须把它吃下去才行。这个东西的存在。

不是由人类的先天认识形式能够,证明的存在,而是人对它的不可遏制的需要去证明,它在我之外存在了。这叫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讲,当然最初是费尔巴哈讲的。那个对象的存在不是以思维规定来担保的。

那个对象的存在是我对他的不可遏制的需要做保证的。对吧?但是我光是把它吃下去了。我也不可能对它形成什么认识是吧?我因为人的生存需要而以一定的方式来改变这个东西的时候。

也就跟他打交道的时候,它成了我的对象。我对它开始认识了。这叫对象性活动。所以“对象性”的真理性。请注意,它不叫客观的真理性。

“对象性的”不等于客观的。所以这位译者本应该坚决的把对象性的这个翻译拿出来,把客观的拿掉。客观的真理性属于康德思想。对象性的真理性是马克思的思想。

所以我们要给这个翻译者提出批评是吧?不要犹豫。当然,译者有时候在学理的水平上未必达到我们的研究水准是吧,但它依然很好,也可以是吧,但是我们碰到这种事的时候,我们要计较。太重要了,是两种哲学的原则性的区分啊,你究竟用“对象性的”这个词,还是用“客观的”这个词啊?那叫原则区分。

原则区分。对象性的是什么?理性前的。感性的。

什么叫“人与对象的对象性关系”?

我作为真实的存在,是通过我对你的不可遏制的需要,证明了我的胃是真实存在的是吧?它可不是idea。反过来,你作为我的食物,真实存在是因为我对你的需要,证明了你存在。这叫“与对象的对象性关系”。它不是认知关系。

不是用先天认识形式规定出对象来。而是需要。感性的需要。从此之后,我们千万不要把对象性的等同于客观性啊。

对象性不等于客观性。当我们用客观性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还在认识论的范畴之内。底下说: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其实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什么?“对象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什么叫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就是不是哲学论识论上的问题。不是哲学认识论。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什么叫实践的问题?我们再看下去。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此岸性”相对于什么?“彼岸性”。彼岸性让我们想起谁了?柏拉图了啊。柏拉图的理念里面没有感性内容的。

彼岸世界中。现在我们如何讨论思维的真理性呢?跟着马克思走的话,思维的真理性,不是说,思维如何反映了客观的东西。

而是说,真理性不是说人类的思维怎么反映了一个在思维之外的客观东西?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即思维的“此岸性”。这里面有一个疑惑,一定会产生,我们有过一些哲学学习和修养的朋友,同学们,对吧?一定会想。比方说几何学作为一种思维的形式啊,当然是数学的形式。这思维的形式不依赖于我们的实际活动。我们实际的获得外部那些东西啊。不依赖于观察实验,是你的形式自己展开它自己。一部几何学证明了这一点。

那个,几何学的后一次重大发展是非欧几何的出现是吧?(黎曼几何),黎曼几何,或者说罗巴切夫斯基几何。那么,这种几何并没有来自观察实验,就像一起几何学,都不来自观察实验一样。数学理性自己的展开。在数学理性里面发生了思维的自身的形式。

但是现在马克思却把思维的真理性。不是交给的所谓纯粹的思维形式本身。几何学认为他们给出的都是几何真理是吧?当然是真理啊。

这个真理是这么骄傲的啊。不管现实中有没有这种几何,符合这种几何图案的事物,我仍然是真理。以后你出现了符合我。实际中有这个东西,符合我所揭示的真际,对吧?马克思偏偏要把思维的真理性交给现实性。

交给力量。现实的东西不可能是超感性的东西。现实的力量也不可能是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没有展开,但是暗含了一层非常重要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它分析地读出来。思维确实可以发现他自身的形式。

把纯粹思维自身的形式可以加以展开的一门学问叫逻辑学。那么,思维可以自身独立。可以脱离现实世界。这叫思维的彼岸性,对不对?但是,思维形式本身哪里来?

思维的形式实际上是实践的形式的观念表达。会有几何学的观念。会有逻辑学的观念。人类之所以可能去测量一座山的高度。

几何学的工作。

前提是人类攀登过山?攀登是实践。如果人类如果没有攀登高度的实践。无论是爬一座山,还是爬一座楼梯。人类就没有三维空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

所以对一座山的高度的测量是什么?观念地攀登了这座山。前提是你实际地攀登过山。你以攀登的方式跟事物这样打交道,这种打交道叫做攀登是吧?因为你攀登过了。

测量高度的几何工作就来了。其实我们都爬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的。在座的没有一个实际的爬到顶峰,但都爬上去了,为什么啊?你知道它多高啊?

测量过。我们都观念的攀登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对不对?但观念的攀登,以实际的、感性的攀登为前提。所以不要迷信,不要把思维的形式本身单独的抽出来(范畴,比如高度),说它可以孤立于感性世界和感性活动。

这样你就给思维以彼岸的性质。思维的真理性,是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在实践中证明。这个词这个表达呢,有点问题的啊,会引起我们误读。我们会把它等于什么啊?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吧?马克思原话吧?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证明一用我们就会误解了。马克思用了证明这个词。就已经有了思维的某种认识成果是吧?

然后我们在实践中去证明这个认识成果是真理的。我理论在先。如果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词,这个词叫证明,它隐含着的观点是什么?认识先行,对不对?你先有认识的成果拿出来,然后用实践去证明它出来,它是真理?

马克思说在实践中证明,实际上是不是说在实践中检验?而是指什么?实现。

在实践中实现思维的真理性。应当把证明读成,实现(我倾向于理解为“说明”,可能更精当一些)realize.

我们简单的思考一下,就明白这个道理。你给出一个认识成果来。那么,我们是否承认你这个认识是一个真实的成果,即真理呢?我们说要检验。那么,检验怎么检呢?

就按照你的理论认识啊,去做事情了。做成功了。你那个理论是真理的。是不是这么想的?这种对理论的真理性的证明,其实是用的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你的理论去实践,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你这个理论有用对吧,你先给出理论,然后我说你这理论有没有真理性呢?咱不知道啊,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试试看。拿理论去做事情,结果成功了,什么叫成功,各位?

达到了你的目的,对不对?这叫成功,用你的目的的实现来检验这个理论的真理性,这个理论的真理性叫什么?这个理论的有用性。同意吧。

那么,这样马克思立刻变成实用主义者,有用即真理。有用即真理。

那么,同一个理论啊,下次用。结果目的没实现,失败了,可能吗?完全可能啊,各位。

上一次实践检验的成功,不等于下一次实践还成功。任何一次实践本身其实都是相对的、具体的,是吧?实践检验没有绝对性的。比方说。中国改革开放最初阶段叫农村改革是吧?

那么,在改革之前不是实践问题大讨论吗?真理问题大讨论吗?真理问题大讨论就是说,最后得出的一致认识是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那么大家去实践吧。

好,一次实践成功了(听不清)。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吧?成功了吧?成功了什么算成功啊?把广大农民从人民公社这样一个制度当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变成什么?个人拥有小块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级生产者对不对?叫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意吧?成功吗?什么叫成功?在这段时间里面,农业生产发展。

粮食收成比以前多了,换句话说,小农的积极性被发挥了。对不对?成功了吧,于是它证明了联产承承包责任制这种生产关系,是真理?当初证明了啊。现在还能证明吗?

现在的结果是什么?广大小农把他们的土地荒弃在农村。到城市里做农民工去了。好了,那个理论认识又不是真理了是吧?

问题很严峻。实践是检验自己的唯一标准,我们能不能拿到一个非历史的普遍的不朽的实践?于是检验出一个不朽的真理,有这种事吗?每一次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对不对?

人的目的的实现并不能说明认识的真理性。我们有一份认识,然后我们按照这份认识去活动,达到了人自己的目的,这叫成功了,叫有用。但是这个认识的有用性不等于它的真理性。它以后会没用的。我们不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吗?

叫刻舟求剑。剑当时是这样掉下去的,没问题啊,那么你就开始着急。剑掉下去的位置在这里,此刻找到是真理吧,但是历史的长河不断的流动,还往前走了。很简单,每一份实践都是具体的。

同意吧?都是历史。都是在历史性的场合里的。被这种实践的成功所证明出来的那份认识,不是这份认识的真理性。叫这份认识一时的有用性。你可以用不同的真理达到同一个目的,各位同意吧,所谓不同的理论啊。

达到同一个目的。那么,究竟检验了谁啊?你有五种认识。那么,分别用不同的认识。结果做成了同一件事情是吧?

后来发现这个认识好像没办法证明自己,但我还是成功了,给了一个词叫歪打,正着。“正着”不能成立你那个“打”是正的,你那个还是歪的。正和歪还是有区别的。别马克思取消了真理问题本身,用有用代替真理,没有。所以我们当然这种话在政治上不正确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就是拿这个实践上的成功,有用性,来判断、来确认了我们的,这叫什么?理论自信,三个自信之间。

好,这只是个例子啊,来说明问题。实践和真理的检验是什么关系,来说明一点:我们不能把马克思在这里讲的“证明”理解为检验。而应该理解为什么?“实现”。这个实现。才是马克思讲的真理性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实现了思维的什么东西?实现了思维的感性的本源及其现实力量。这里就是一定要强调思维的感性本源。把思维的感性本源抽掉,我们就获得的是纯粹思维及其形式。

这种纯粹思维及其形式,叫思维的彼岸性。我们用thinking,英语当中叫thinking,译成了思维。思,“思”什么意思呢?在西方哲学的传统当中。

思维就是范畴思维。范畴思维表明,思维的纯粹性。后来我们知道海德格尔,对思,甚至做了一个词源学的考察。德语当中思,叫Denken。对应于英语当中的think。德语当中另外一个词Dank。对应于英语当中的thank。学英语的朋友都知道think表示思想、思维。那么,thank表示感谢。

然后海德格尔做词源学考察。追溯词源,这两个词本来是同一个词,后来才分化成两个词。既然他们本是同一个词。Denken和Dank是同一个词。

当我们说想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就在说感谢。就是当我们在说“思”的时候,我们也在说“感谢”。感谢什么?感谢“存在”(sein)。

思是去思那存在者。对不对?海德格尔,我们抓住了存在者对它进行思维,就是用我们思维自身的形式,去规定它。我们用思维自身的范畴概念去规定它。

这指向存在者。但这不是“思”的本意。“思”本是铭记和感谢“存在”。我们抓住了存在者,遗忘了存在者的“存在”。我们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雇佣劳动——这个存在者,是一个经济范畴。

资本是另外一个经济范畴,资本跟雇佣劳动等价交换,这个“等价”叫工资对不对?于是我们得出个结论,资本购买了雇佣劳动,那么叫雇佣劳动——一个存在者。什么是雇佣劳动者这个存在者的存在呢?马克思揭示了吧

叫啥?异化劳动。这就是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当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就是它本有自己的固有的形式,叫范畴。最基本的形式叫范畴。它是纯粹的,就是没有感性成分。清洗了一切感觉材料的那个category叫范畴是吧?

它才叫思维啊。然后思维对事物的规定。我们进入纯粹思维了。我们对此,我们不要掺杂任何别的东西(即通常认为的“主观意见”)。

在纯粹思维中,对事物所做的规定是真理来的。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思维,他要保持自己的纯粹性。当爱因斯坦在思考相对论问题的时候。他是在纯粹思维的能力里边,当然这些纯粹思维跟数学理性结合在一起。这种数学理性层面上的纯粹思维。

可以推的。当然,运用的是物理学范畴。不要掺杂任何主观的感觉的东西。他表明着,爱因斯坦此刻正在替天行道呢,对吧?替“纯粹之天”做个人思维,叫爱因斯坦的思维,叫个人思维。他要成功,就是替天行道成功了。真理是这么来的。正如海德格尔对思维重新加以讨论,思就是铭记和感谢存在,不是去处理存在者。存在不是我们处理的对象,存在者便是我们可把捉的东西。

那么,真理在哪里?真理就是让存在澄明,叫无遮蔽。真理之形成,叫对存在的铭记和感谢。

这是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是不是叫革命呢?我们现在想到的真理就是人类用自己所造好的范畴和概念规定和处理事物,处理成功,那么这个当然叫真理。我们遗忘了存在,于是人类的文明,当代的文明失去了它的根基。我们无家可归。

马克思同样完成了本体论革命,虽然没有充分展开,但这些话里面我们就读得出来。思维的此岸性怎么好把思维看成是跟感性对立的东西呢?思当重新被理解的。什么叫think?

海德格尔说,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去思那个“to be”。而只能思“beings”。我们用英语说的话。“to be”本是个动词吧?

把它名词化最后就变成了存在者了。而且还可以复数是吧?being加s。诸存在者beings。重新理解什么是人类的思维。所以我们应当把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在实践中的证明”。

应该理解为在实践中实现,思维的感性本源及其感性的力量。应该说是感性力量比较恰当。思维有感性力量。以前理解的思维怎么会有力量?

而马克思恰好说,思维有它自己的现实性和力量。这才叫“思维的真理”。

可见,马克思对think的理解跟海德格尔是一致的,相通,用语不同。雇佣劳动跟资本的关系是经济范畴的关系,资本关系的打破是什么?异化劳动者什么?要扬弃异化。

这是感性的扬弃。雇佣劳动者其实就他的存在层面来说。就把范畴一拿掉了,就是异化的劳动者。资本对他的关系。全是他自己劳动出来的。

劳动者劳动得越多,就生产出更多更大的资本统治他的力量。对不对?异化劳动同时就是资本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不是说出了存在者的存在啊?反过来说,存在者即雇佣劳动是被这个存在者的活动、劳动生产出来的啊。

我作为雇佣劳动者的这个存在者。即使是对我的存在,即异化劳动什么?生产出来的。倘若我们的思维揭示了这一点啊。不就是记住了,并且感谢了这个存在吗?这才是真正的思维。

而不是把现实感性世界编织到一个逻辑的范畴的网中去,然后遮蔽了什么?世界的真相。所以这样我们对马克思讲的真理。就有了认识。我们下面看:“离开实践的事物”

马克思说:“关于思维”,破折号,假如这个“思维”是指“离开实践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什么叫离开实践的思维?

叫纯粹思维。纯粹思维可以进行吗?可以。比方说你喜欢纯粹思维的话,那你当然很了不起,这是很罕见的才能。我一直开玩笑说,如果你晚上失眠的话,不用害怕。

有一剂良药,就黑格尔的逻辑学。他把你带入纯粹思维中去。一个范畴一个范畴给你推。范畴都是纯粹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吧?基本形式,里面有感性的东西吗?

没有感性的东西?他严格地推。从前面一个范畴,怎么必然的推演出下面一个范畴?他借用一种方式叫辩证法。这里边也没感性的东西啊。

你就去推吧。你推了两步。睡着了,纯粹。那么,给我们带来一个枯燥乏味的,不知其所云啊。

当然,你如果一定还有一种,另外一种睡眠的方法,解救失眠的方法,就读读陈景润的数学论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是吧?你也会很快睡着的。黑格尔很了不起,陈景润也很了不起。

他们可以在纯粹思维的领域里边活动。那是真叫“不食人间烟火”的。这种境界,我们一般人做不到。那么,马克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离开实践的思维,也就是纯粹思维了。

关于纯粹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换句话说,纯粹思维与现实性无关。你可以给出一部逻辑学来,给出一篇数学论文来。跟现实没什么关系。

将来可能人们会运用。比如说陈景润的数学思维的成果。那样把它当种工具用了。并不是这个形式本身有现实性。要历史实践。

有一天可能把它带入到现实的感性活动中去。就像西方人读了中医学教材之后啊。他能用吗?他用不了。

于是,他判断中医学的理论。就是一大堆什么?中国人奇思异想的东西,对吧?而我们知道它的现实性是吧,中医的实践的现实性。他们不会知道。

可见,纯粹思维不是毫无意义。你也可以展开,展开以后你放在那里,可算是人类智力的成果。但是你不要说它有现实性或非现实性,它既不是现实的也不是非现实的。就这个意思。

当然有人玩,人类的少数杰出的头脑,喜欢玩这个东西。就完吧,纯粹思维。当然,就玩起来不那么轻松啊,要跟你的天赋相一致。你才会乐趣无穷。陈景润肯定有乐趣啊。

否则他变成奴役般的劳动了。他充满乐趣,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就,人家看不懂这个人是吧?数学怪人陈景润。所以这就是纯粹思维。与现实性无关的。

你一定要说它是否现实,那就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一条物理学的命题是善的还是恶的?既不能说善的,也不能说恶的,是吧?叫非善非恶。与善恶无关。

就这个意思,但是马克思讲的真理。它应该是现实的力量。这样对思维,思维可以被抽象,它的感性本源被遗忘掉,就思维的形式其实也源自实践的形式是吧?它可以被抽象掉,就说形式本身吧。

专门讨论形式本身叫纯粹思维,叫离开实践的思维。好,这样我们就把第二条读了。做一个小结。第二条是马克思的真理观。

从这第二条当中。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当中,我们总结一下,马克思在这第二条当中表达的真理观。先说它不是什么。有两个“不是”。

马克思的真理观并没有认为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真理不是主观符合客观,也就是说,不是反映论。第二条马克思认为,真理不是“实在符合概念”。实在符合概念是先验论。康德是典型。

那么,马克思本人的真理观是什么?真理是“人类实践的感性力量的观念自觉”。这个观念自觉就可以表达为理论了。这是一种新型的理论,是人类的新知识的类型。

迄今为止的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远离着对人的实践的感性力量的观念自觉这一层。所以自然科学,以及当今的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不牢靠的,它应当被批判。

因为它们都陷入危机。马克思真理观可以表达为感性构造论。它不是反映论。也不是先验论,是感性构造论。以前一直搞不清楚这一点。

搞不清楚这一点的体现是什么?就我们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认识论呢,做了这样一个理解。这种教科书,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不是消极的反映论是吧?马克思真理观肯定不是消极的反映论、朴素的反映论。叫什么?

对了,能动的反映论。

咱们就不知道这个能动的反映是怎么回事?反映还是反映,但这反映是“能动的”,但反映论还是反映论,再怎么能动还是反映论,就这个现成的东西,等待你去反映。但反映认识似乎没有能动是吧?

你加上了一些主体方面的东西。你究竟加的是什么?哦,你承认了?人类毕竟是用概念和思维的形式去反映外部事物的啊,那么概念和思维本身有能动性啊。这个能动性跟反映客观内容之间,人类思维自身的能动性对反映到的那个客观内容会什么影响呢?

有影响力才加上去的,就是你把自己的朴素的反映论划清界限了是吧。你不是洛克的白板说是吧?洛克说我们人类认识就是一块白板了是吧?什么东西等待着对外的事物去关注它。外部事物通过感觉、知觉等等,刻东西到这块白板上去了。

我们现在说它不是白板,上面有东西是吧?如果只是白板的,它肯定是被动的反映。有东西,这个东西对客观内容,真理不是要有客观内容吗?不依赖于反映者的啊。

这个东西有什么影响?加的什么呢?我们终于不了了之,然后记得,反正要区分的。咱们不要把马克思等同于朴素的唯物,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我们给他一个修饰词叫能动的。其实这个能动就是感性的能动性东西,就是什么啊?

对被认识的东西,对象做了一个感性构造。然后这个感性构造的力量被观念的表达了,叫真理。这叫真理,叫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说它是力量,因为它构造,说它是现实的,是感性的构造。这是马克思的真理观。

感性构造论,各位在其他任何马哲研究的文献当中,没看到过。这说明什么?是我的创造。

我研究哲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不看第二手材料。咱就读马克思原著吧。

这一点呢,我跟张世英老先生是一致的。张世英先生总是讲,我们哲学的研究者啊。尽量少看或不看,其他学者的,研究论文。

我偶然听到他有这个说法,这是他的说法我想诶,咱们叫所见略同啊。就研究员组啊。但现在呢,不行了,现在做博士论文先要交代什么国内外研究现状。

那还了得,那么我博士论文肯定做不好了,我得先翻查人家就这个问题已经有哪些成果。等你把他的成果全搞清楚了,你就可以创造了。你在他后面再加一点什么,就是这个意思了。哲学论文,博士论文这么写的。那么,马克思怎么办?

马克思一写那个题目就发现,整个希腊哲学史要改写。对不对?顺带谈一下,我们做研究啊,我们都是研究生啊。要有一种学术探讨的勇气。敢于言前人之所未言。

你真实地研究,体会出来了,一个是经典原著,原著本身,一个是你在自己的生活中。拿哲学来考量生活,你得自己体会认识。我们对马克思的继承。就是在对他的发展中来继承。

马克思自己没说的话,或来不及说,或隐藏在其中的重要思想,由我们来把它说出来,把它展开出来,develop。develop,这个动词很好的。

它不是创造的意思。学过英语的朋友知道develop什么意思。不是无中生有地给出什么。而是什么呢?它本有的东西让它由隐到显地展示。

所以develop也可以表示冲印照片吧,显影。马克思自己也说,我们没有什么新东西。我们不要把现在和过去之间划一条鸿沟。我们只是在重新做以往的工作而已,过去的工作而已。

第二条我们就研读到这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