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文化)第六章(文物胜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庙村在哪里 第四编(文化)第六章(文物胜迹)

第四编(文化)第六章(文物胜迹)

2024-01-22 0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六章  文物胜迹

第一节  寺观  祠庙

一、尚存寺观、祠庙

陈公祠:位于今群力村庙桥西南,村民俗称陈太爷庙。神姓陈名鹏年(1663~1723),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苏州知府。陈鹏年任内在今群力村一带施药救人,救活500余家人家,百姓受感动而为他立祠,祠中有药签济世。陈公祠最盛时占地9亩多,有大小房屋40余间。解放后陈公祠主房、附房被用作娄葑供销社群力分社店面、仓库及群力小学一至三年级教室,后不慎被火烧毁。1994年村民募资在原址重建,有房屋9间,庙中有红木轿板、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碑等旧物,并恢复药物供应。今已成立陈公旅游有限公司,1999年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七陈鹏年生日,前来叩拜的人络绎不绝。

观音堂:位于今二一四村东湾自然村,面向独墅湖,以庙内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始建无考,今存建筑为清末风格,三开间两进,中间为天井。天井已被搭没,成为近似于三进的格局。大门东侧墙壁内嵌有元和县奉宪晓谕农户安分罱捕碑1块,碑文基本清晰(详见本章第五节碑刻)。

钟灵佛堂弥勒大殿:位于今群力村东脚四区,原为章三福家小屋。章三福吃素修行,死后葬荷花缸,3年后尸体不烂,其子章全心为其塑肉身菩萨,各地香客前来烧香拜佛。潘状元(世恩)后裔诵锟之妻程氏在此求治风湿病,为表谢意,于民国5年(1916)花2700银元捐建大殿及披屋、厨房;吴状元(廷琛)府某太太亦在此求病,捐檀香木30石塑1尊弥勒佛。其余香客送来十八罗汉、天神天将、地藏王菩萨等雕塑。解放后雕塑被毁,肉身菩萨移送天池山寂鉴寺,大殿收归村管,今由章氏后人负责看管。

弥勒大殿高大轩敞,高度可与新建两层楼房相抵,殿中有碑刻数块及新铸铜钟1只。

茅山堂:位于今友谊村东摆宴,外大殿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内殿建于民国11年(1922),系东摆宴村民沈金南募资捐建。前后共两进,每进5间,前进东侧还有次间,后进东侧有偏房,共计房屋14间,后进地势较高,有阶沿石三层,屋宇也较前进高大,茅山堂今归友谊居委会管辖,两间次间已翻建成民居。

关帝庙:位于今新苏居委会苏家场自然村,祀关羽。相传始建于唐代,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清光绪八年(1882)重建,状元陆润庠题写“关帝庙”三字。原有古桂树,“文化大革命”中毁。今存光绪年间建造的山门、正屋(3间)、次间(1间)、隔厢(1间),另有新建房屋数间。

二、已废寺、庙、祠、庵、院、堂

接待教寺:在今娄门外娄江小学址(原新苏村11组城乡接合部),又名胜感寺。宋嘉定年间(1208~1224)僧海梵(一作净梵)建,明宣德年间(1426~1435)僧頔由重修,清康熙间(1661~1722)郡人蒋维城兄弟重修,并捐田50亩以赡僧众,咸丰十年(1860)毁,光绪年间重修,有屋宇6间2厢,解放后用作娄江小学。

西隐寺:在葑门东徐公桥南,有虚白堂等建筑,郑元佑有记,又有杨维祯等人题咏。清末毁。遍访老人未知具体地址,根据安乐园建于庙身推测,西隐寺可能就在原安乐园址(属原友谊村城乡接合部)。

天宁寺:在石炮头42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据《黄丕烈年谱》载:乾隆六十年(1795)春,藏书家、校勘学家黄丕烈“就葑门天宁寺,作荐先道场。”《吴门表隐》载道光辛卯(1831年),泗洲流民偷割稻穗,元和县令访捕一船,并将船一截为两,一半发送天宁寺,另一半发送接待寺,示众山门口,后邻境秋收得保无虞。天宁寺占地约4亩,民国初有房屋25间,大小佛像32尊,解放后用作娄葑乡政府,今为苏州市锅炉仪表厂之南半部,古建筑已全部被拆,仅存瓜子黄杨1株,树龄约120年。

欧冶庙:据《吴门表隐》记载:“欧冶土地庙在匠门塘黄华桥内,神即欧冶子。”(民国《吴县志》作“相传神即欧冶子”)按欧冶子系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工匠,以炼剑而闻名,后被封为土地神,民间俗呼“欧冶明王”、“欧老爷”(“欧”读作“迂”)。庙实位于团结村桑家桥南,与金厍村前蒋巷仅一河之隔。始建无考,占地0.8亩,有大小房屋16间,内设大殿、班房、伙房。大殿内有欧冶子塑像1尊,脸面白净,额骨透红、威风凛凛。旧时庙内逢六(每月初六、十六、二十六)点烛烧香,每年设春秋两祭,有庙会演戏之俗。民间逢初一月半,便有大量香客进庙烧香跪拜,也有化纸锭给欧冶的。

解放后,欧冶庙被用作秋田小学(金厍小学前身),“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95年,欧冶庙址被填土征用,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区内的一部分[在今三星电子(苏州)有限公司东侧]。庙中原有1块记事碑,今不知下落(据说做了河滩石,园区动迁后埋入土中)。碑文内容无人能忆。

《吴门表隐》又载,照应庙祀张士诚女婿欧阳伦,欧冶庙“又在黄石桥左,为土谷神”。欧冶为工匠,身份卑微,不大可能受祭祀崇拜,加之《吴县志》写“相传神即欧冶子”,故疑欧冶庙实为祭祀欧阳伦之照应庙(“欧冶”与“欧阳”用吴语读,发音相近),后讹为欧冶庙。

横海将军庙:在新苏居委会7组(一斗山村)东北侧。据《吴门表隐》载:“横海将军庙在娄门外下塘,名老土地堂。”神姓韩名说(yuè),系西汉时人,封横海将军,因“有功于吴,立庙娄郊”。据此判断,横海将军庙可能始建于汉代。《吴门表隐》卷四又载:“明初作淫祠;嘉靖五年(1526)有司改正,误为蕲王(韩世忠),封陈公、习义二乡土谷神。道光十年(1830)……以蕲王配。”民国《吴县志》又载:“咸丰十年毁,同治六年(1867),里人顾元镛等重建。”横海将军庙原有二进,南为头山门三间,中为天井,北为大堂。解放后横海将军庙被毁,原址处曾开设苏州市人造板厂,1999年改建为住宅。

竹隐居庙:在原团结村竹隐居东北,约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2.5亩左右,有大小房屋30间,庙内供奉10尊佛像。北墙正中为释迦牟尼(如来佛),左右两边为文殊和普贤;东墙正中为关羽,左右两边为关平与周仓;西墙正中为观音,左右两侧为普财和龙女。此庙用料较粗硕,60年代初遭火烧,于1972年拆除,仅存两间隔厢,地面仍有方砖等铺设。动迁后庙基被征用,今为日立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的一部分。

三官堂:在新苏居委会一斗山自然村西侧(原一斗山上),祀“三官老爷”。始建无考,《吴门表隐》载:“一斗山在娄郊澄泗泾内,上有小庙。”按《吴门表隐》编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成书时已有小庙,说明三官堂历史悠久。光绪四年(1878)重建,可能曾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民国7年(1918),娄门一带有个叫莫师金宝的人募捐重修三官堂,并增设朱七老爷像。1969年庙被拆除,今庙址处属东港新村。

灵官庙:在葑门外觅渡桥北(属友谊居委会地界),明初建,清康熙年间道士陈庆云重修。凡地方官到任,必先期斋宿庙中,然后入署。清末颓圮。

粮巡道城隍庙:即总管堂,祀宋代随粮王金和。娄葑境内有两座,一在相门塘,一在娄门外永安桥南堍(属新苏村16组花钵窑自然村),原有房屋5间2披,今仍可见一翻建小屋。

照应庙:祀张士诚女婿欧阳伦,《吴门表隐》云:“照应庙在南北局,又在黄石桥左,为土谷神。”疑即欧冶庙。

韩蕲王庙:在娄门外接待寺东偏,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祀宋太师蕲国忠武王韩世忠。庙占地13余亩,建有房屋数十间。旧在周和山(今娄江小学内),清咸丰十年毁,光绪六年(1880)沈芹轩等购地移建,有乐善堂、问心堂等建筑。

顾太保庙:在团结村太保浜,祀明代隆庆五年(1571)进士、南京兵部尚书顾其志为江河土谷之神。约毁于清末。

陈公庙:在葑门草鞋湾(今属市区),祀陈仲子为陈公乡土谷神。

张七公庙:在葑门路七公堂弄北端(今苏州大学东区南校门西南,原属葑红村),俗称七公堂,祀晋代乡贤、文学家张翰,并奉其为东吴下乡土谷神。张翰自号“江东步兵”,所以张七公庙又称张步兵庙。解放后曾被郊区第三中心小学(娄葑中心小学前身)用作校舍,70年代末毁。

陈公乡堂:系土地庙,位于葑门路北陈公相堂内(原属葑红村地界),咸丰年间(1851~1861)建,有房屋10间2披。解放后庙被征用,今为苏州轻工机械厂之东部。

观音堂:在洋泾村观音堂,为尼姑庵,三开间三进,太平天国时期被毁。

李王庙:在洋泾村潭泾桥东堍,神姓李名显忠,字君锡,浙江长兴人,南宋名将。庙有大厅三间、隔厢两间,后有披屋。据《吴门表隐》载,明末有太仓州沈元恭及其麾下士兵七百余人,抗清被俘,英勇不屈,均被杀害于娄门外李王庙前。“文化大革命”中李王庙被毁。

蛇王庙:旧在娄门外毒蛇墩,明末移建娄门城下,并为娄关土谷神。有人认为神即明初方孝孺。1967年庙被拆,今为娄门农贸市场。

贤圣堂:在金厍村14组(南海村)之东,有前后两进,大小房屋十来间,用料较粗壮。所祀“贤圣老爷”当为娄葑某乡贤,解放前后曾用作私塾,有一位姓甄的丹阳老师在此执教并住在庙中。庙毁于“文化大革命”。原有石碑1块,今弃置庙东小河内,碑文内容无人能忆。

土地庙:在金厍村七图里,毁于“文化大革命”。

关王庙:在金厍村黄石桥西北堍,庙前有石亭,亭内有石凳供人憩息,毁于“文化大革命”。

土地堂:在金湖村赛公桥港西,有房屋4间,“大跃进”时期被毁。

养老爷堂:在群力村东脚四区,50年代初毁。

猛将堂:在南园居委会东杨家村,祀刘猛将,已毁。

盛昶祠:在娄门外西街(属原新苏村14组),初祀宋文度公盛度,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巡抚宋荦重建,增祀明御史盛昶等,改名为十贤祠,民间以盛昶之名甚于他人而称盛昶祠。乾隆十二年(1747)移建至虎丘山浜。

吴将军祠:在娄门外西街南,祀明代赠武略将军吴万新及其子殉节将军吴恩,明洪武二十年(1387)敕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裔孙吴锦湘等重建。毁弃时间无考。

顾野王分祠:在娄门下塘,祀顾野王、顾德辉等,清咸丰十年毁。

沈氏祠:在葑门外竹墩(今友谊村北部),清礼部尚书沈德潜为祭祀祖先,于乾隆十八年(1753)命儿子沈种松兴建,祠内有诰封三代墓表及御赐“诗坛耆宿”匾额。四十三年(1778)发生《一柱楼》诗案,沈德潜受牵连,此后祠宇渐废。民国时,祠堂、村庄均已无存。

皇甫公祠:位于觅渡桥北侧(原属友谊村)海慧庵旁,祀明代顺庆知府皇甫录,清咸丰十年毁。

夏孝子祠:在葑门塘西板桥(属葑塘村),祀清代旌表孝子、候选州同知(从六品)夏珍,祠前立有坊表。约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期间。

三节妇祠:在葑门外葑溪,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祀明代周伦之妻蔡氏、吴会之妻姜氏、上虞县丞周称之妻董氏。约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期间。

化城庵:在葑四图(今朝天桥一带),宋绍兴四年(1134)僧普济建,明代碛砂寺僧妙显,操行清高,尝居住于此庵。毁废时间无考。

接引庵:在相门塘一带,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系龚允培为僧净云建。毁弃时间无考。

普利庵:位于觅渡桥北侧、古称石家汇的地方,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僧永宁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僧广成重建,不久即废。

海慧庵:明万历四年(1576)五台山僧如海购普利庵废址创建,并置僧田300余亩。称“海会庵”,清顺治十二年(1655)僧济严改名“海慧”,咸丰十年毁。

倪家庵:在金湖村赛公桥堍,有房屋2间,“大跃进”时期被毁。

水月庵:位于金湖九图村,又称水庵观音堂,约建于清前期,有大小房屋12间,庙前原有石碑数块,主要反映清代渔民与渔霸作斗争、县衙严禁豪强私征渔税、霸占湖川等内容。这些碑今被苏州市碑刻博物馆保存。庙前原有榉树两株,树龄约二三百年,其中1株于1975年枯死,被公社船厂挖用;另1株高20余米,修筑机场路(1994年)后枯死。这两棵树曾被航空部门作为航标。庵于1996年左右被拆毁。

清福长寿庵:位于梅巷村,即今齐农小学址,1951年改为学校,后因扩建、翻造教室需要,将庵堂拆除。

药师庵:原在草鞋湾,民国初被火烧毁,移建至陈公相堂8号,“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保春庵:位于南园沈家村1号,70年代拆毁。

善成道院:在娄门外官渎,创自唐初,屡有兴废。康熙十一年(1672)郡绅蒋德埈捐建斗母阁,道士吴昭科扩建,蒋德埈之兄维城又捐市房四间。已毁。

龙井庄道院:在葑门塘黄石桥旁,元至元年间(1264~1294)邓道枢建,明洪武(1368~1398)初并归玄妙观管理,洪武二十五年(1392)瞿汉卿重修,后来改为僧舍,称龙井庵,清咸丰十年毁。

报恩道院:在葑门外里河桥(原友谊村城乡接合部)。据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九上记载,报恩道院系明洪武初道士周元初所建,有来鹤轩。元初奉母林氏修行道院中,母去世后即葬在道院旁。已废。

基督教堂:在葑门横街今娄葑校办工业公司苏州华波电器厂厂内,建于民国二年(1913),原属监理公会,系布道所。已毁。

伊斯兰清真寺:在齐门外大街274号(原官渎村城乡接合部)。始建不详,民国初改建,供送葬人抬遗体去坟地时休息用,有时也供信徒举行礼拜。临近解放时已无专人照料。

第二节  古桥梁

一、著名桥梁

娄葑一带是水网地区,河道纵横,桥梁遍布,其中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的桥梁有:

黄石桥:黄石桥又名葑溪二堰桥,位于金鸡湖畔、葑门塘上,属金厍村所辖,南北走向。相传始建于东晋(317~420)时期,明代成化七年(1471)里人张昶重建。清顺治(1644~1661)初坍毁,康熙八年(1669)僧人惟初募资重建,不久又圮。数年后,张昶后裔与许、陈两姓再次募资重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成。道光十年(1830),桥因年久失修而圮。苏州城西有一乐善好施而不愿被人知道姓名的人拿出巨资,托葑门彭茂庭(状元彭启丰曾孙)留心用于适当的地方。恰好有人向彭茂庭讲起黄石桥坍毁之事,茂庭向元和县政府请求承担重修黄石桥的任务,县政府当即批准。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初一动工,到八月完成。当时不少人均以为该桥是彭家所建,为澄清事实,彭茂庭请他的哥哥、道光年间的文士彭翊(字仲山)写了《重建黄石桥记》。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苏州,葑门外民房、桥梁多被战火毁坏,黄石桥也被拆毁。同治十一年(1872),里人集资再次重建黄石桥。桥呈拱形,花岗石质,雄伟气派,垒砌整齐,可与苏州著名的吴门桥相媲美。它长约40米,其中桥面长约4米,跨度约8米,宽约5米,桥顶距正常水位时的水面约8米,一般船只过桥洞均不需倒桅;桥洞近乎半圆,顶端刻有双龙戏珠图案。桥坡每侧各有36级阶石,给人比较陡直的感觉,老年人上桥常要歇几回。

黄石桥桥身东西两侧各有一幅桥联,交代黄石桥的地理位置等情况,桥联原句已无人能忆。桥北堍原有关帝庙、凉亭,另外还有“天下第一清官”张埙(1640~1695)的墓,桥东还有李公堤,另外,黄石桥是葑门外驿路必经处,地理位置显要。

60年代末,为便于拖拉机行驶,黄石桥被改为平桥,1976年8月为通行汽车,自锁口石以上全部重砌,1988年拓宽桥面,在旧址西侧加砌6米宽的新桥,1997年11月,黄石桥桥面被拆除,今仅存桥墩。

关于黄石桥的刻字残碑,现今可看到的有三块,一块在桥西北河滩上,刻有“道光二十六年黄石桥”字样;一块嵌于桥西北堍堤岸上,刻有“纡溪”字样;另一块嵌于桥北侧桥墩内,上刻“葑水”字样。另外,在桥身东北堍有断头石龟一只,隐于乱石荒草丛中,村民传说旧黄石桥是被石龟拱坍的。

永安桥:俗名里跨塘桥,又称新造桥,南北走向,横跨于娄门塘上,桥南堍属新苏村。南宋庆元(1195~1200)年间建造,明万历九年(1581)里人蒋二南重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圮,蒋二南曾孙、进士蒋德埈倡议并资助重建,道光元年(1821)里人重修,十六年(1836)状元石韫玉等募捐重建,咸丰十年毁。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重新修建,宽3.4米,长48.35米,为单孔石拱桥,跨度12.5米。

永安桥与娄门城门口之永宁桥遥相呼应,有“两岸夹照明镜,双桥落彩虹”之誉。1994年永安桥改建为木板平桥。

百吉桥:旧称“百脚桥”,位于星红村西北,始建无考,重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发起人是友谊东摆宴村沈金男,星红村一带百姓纷纷支持,最后由笠帽浜(今属联合居委会)钱周福一人慷慨解囊,从而建成此桥。据说当时文人认为,百吉桥附近有金鸡湖,金鸡要吃蜈蚣(百脚),起名“百脚”恐不牢靠,故建好后改名为“百吉桥”。城内一张姓秀才题写了桥联:“十里荷香邀客荡舟浮大白;数堆山色迎人隔岸送遥春。”

百吉桥原为条石三节桥,80年代改为公路桥,1996年为配合南大外环线的开通,扩建成长15米、宽20余米的钢筋混凝土桥梁。

杏秀桥:原名北仙泾桥,位于苏嘉公路青旸村地界,旧为石拱桥,1921年苏州第二女子师范毛杏秀(慧云)老师随中美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孟禄博士经过此处,不慎落水身亡。后教育界筹资改建小桥,并易名为杏秀桥。文学家金松岑撰《杏秀桥碑》碑记,立于桥西南堍亭中。50年代后期拓宽桥梁,碑、亭被拆。1976年7月重建为钢筋水泥双曲拱桥,宽9.5米,跨度39.7米,金松岑所撰碑文详见本章第五节碑刻·记事类。

二、见于民国《吴县志》的其他桥梁

官渎桥:位于娄门外大街中段、永安桥以西,属新苏村城乡接合部,东西走向,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以后多次修建,明代学者都穆有记,清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四年(1865)重建。197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无肋双曲拱桥,宽12.3米,长36.32米,跨度28.8米。

梅里泾桥:一名通济桥,位于葑门塘团结村段,南北走向,原为木桥,明弘治十年(1497)里人卢珪易石重建。状元、礼部尚书吴宽有记。毁坏时间无考。

金泾桥:即卢家桥,在葑门塘与路港港交界处(属金厍后七图),南北走向,本为木桥,弘治十一年(1498)卢珪易石重建。毁弃时间无考。

谭泾桥:石拱桥,位于洋泾村北谭泾南、娄门塘北侧,东西走向,始建无考,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七年(1868)潘世恩状元后裔重建,民国26年(1937)为阻击从上海方向攻来的日寇,国民党军队将谭泾桥拆毁。

北洋泾桥:位于洋泾村南浜底自然村,始建无考,咸丰十年毁,同治十年(1871)仁济堂重建。已毁。

朝天桥:位于葑门东街南端、友谊村城乡接合部,又名浮桥。始建无考,今存桥梁建于清代,为石级高串平桥,宽3.2米,全长30.5米,1930年左右许伯安医生曾独力修缮。

夏家桥(老夏家桥):位于葑红村夏家浜南端,东西走向,为条石板梁单孔平桥,宽2.4米,长5.6米,跨度3.2米。

金家桥:位于葑塘村金家浜,东西走向,原为石拱桥,1973年改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4米,长5米,跨度3.8米,1993年在桥北侧建水闸。

西板桥:位于葑塘村葑门塘,南北走向,原为条石三节桥,后改为水泥单孔拱桥,原是塘南村、张家厍、陆家厍(新塘北村)村民必经之桥,1994年动迁后拆除。

东板桥:位于团结村六图里,南北走向,原为石拱板,后改为水泥拱桥,位置在原桥址稍西,动迁后拆除。

井亭桥:位于葑塘村葑门塘自然村东端,东西走向,原为石板桥,后改为水泥平桥,宽5.2米,长8米,跨度5.6米,动迁后拆除。

太保桥:位于原团结村太保浜自然村内上,东西走向,为石板平桥,动迁后拆除。

普福桥:俗名小黄石桥,位于葑门塘路金厍团结两村交界处,东西走向。原为石拱桥,1982年12月改为水泥平板。

匠门塘桥:即皇华桥,又名干将门桥,民间原称黄瓜桥,位于葑红村后庄,南北走向,197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宽8米,跨度25米。今名后庄桥。

赛公桥:位于金湖村九图里东端,为三孔石板桥,故称三孔(赛公)桥。桥西堍向南弯。有谚云:“造直赛公桥,代代出曹操。”70年代毁。

獭水桥:位于赛公桥以东,与斜塘镇交界处,因桥面低矮,接近水面而得名。桥早已塌圮,解放后开挖鱼池时挖到桥墩。

三、《苏州市志》记载的城乡接合部古桥梁

九条弄桥:位于原青旸村九条弄,跨水绿泾南口与采莲泾交汇处,清称采莲泾桥。长期为木板便桥,1966年重建为石平桥,宽1.8米,长8.8米,跨度4米。

小觅渡桥:位于友谊与城湾两居委会交界处的摆宴村港西口,因紧接觅渡桥,并为之配套,起补充作用,故名,又称复成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清同治年间重建。原为石板桥,197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梁桥,宽7.6米,长11.5米,单孔,跨度8米。

马路桥:位于青旸居委会南环路北,建于清代,原为两块石板架成,因桥东有一庵堂,故俗称庵桥,1967年青旸大队重建,80年代拓宽,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宽4米,长7.2米。

王家桥:位于原官渎村齐门路北端,清代重建,为石平板,宽1米,长3米,1975年拓建至宽6.4米,长8.3米。

西村桥:跨里河,位于原友谊村城乡接合部,原为木板便桥,197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2.5米,长5米。

林家桥:位于新苏居委会林家庄,清代晚期建,原为石拱桥,1982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宽2.68米,长11.25米,有水泥栏杆。

官渎浜小桥:位于官渎下浜中段,新苏居委会小桥浜地界,清代晚期建,为石平桥,宽1.7米,长3米。

南洋泾桥:位于娄门外下塘街新苏村一斗山东北,清代晚期建,原为石拱桥,198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3.6米,长6.2米。

俞家桥:又名侯家桥,位于葑门路中段、原葑红村地界,旧为石板小平桥,197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7米,长6.4米。

澄泗泾桥:位于娄门外下塘街新苏居委会一斗山西北,清代晚期建,为石拱桥,197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4.1米,长10.55米。

糖坊湾桥:原名坝基桥,俗称老坝基桥,位于新苏村酱园里以北,清末修建,1983年改建为钢架桥,宽3.24米,长40米。

灯草桥:位于十苏王公路青旸村地界,始建无考,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章豫重建,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十一年(1872)工程局重建,30年代初改建,50年代后期拓建,1979年修,为钢筋混凝土平板桥(公路桥),宽10.6米,长13.1米。

傅坟泾桥:又名罗家桥,位于新苏村驳船浜,清康熙年间建,为石平桥,宽2米,长13.2米。

第三节  故居遗踪

吴丞相顾雍宅:据《吴门表隐》卷三载,吴丞相顾雍宅在葑门外曹巷村。曹巷村在何处不可考,书此存疑(新湖有上巷村,古作赵巷村,可能系“曹巷”之讹)。

明大理寺少卿仰瞻宅:《吴门表隐》卷十云:“仰家庄在葑门外,明大理仰瞻所居。”按仰家庄地属二十四都十二、十三图,又离城1里,当属今葑红居委会后庄一带。

明福建佥事陈祚宅:乾隆三十六卷本《元和县志》卷二十三载,陈祚因庐舍籍没,葺屋于葑门外,后被称为陈佥事巷(今葑红、葑塘一带)。

明处士邢量宅:乾隆三十六卷本《元和县志》卷二十二载,邢量宅在葑门外邢家巷(今葑红居委会城乡接合部)。重孙邢参也曾居此。

明处士朱存理宅:乾隆三十六卷本《元和县志》卷二十二载,朱存理宅在葑门外葑门塘朱家巷。

明义士卢珪宅:明都穆《义门卢君墓志铭》云,卢珪宅在葑门塘(根据旌义坊所在地推断为原团结、金厍两村交界处)。

明月湖别业:据《吴门表隐》卷三载,月湖别业在娄郊周和山南莫家巷(原新苏村驳船浜对岸),孝子莫存义所建,用以授徒养亲。

明云南布政司参政(从三品)顾豫别业:《吴门表隐》卷九云,顾豫别业在娄门外(今新苏村城乡接合部),有文元发所书“渔村小筑”匾。娄门外居民称呼其后代为“顾四房”。

明兵部尚书杨成旧宅:乾隆三十六卷本《元和县志》卷二十三载,杨成旧宅在娄门外官渎(今新苏居委会北部)。杨成为官后迁居城西梵门桥,旧宅成为别业,称“娄庄”,内有杨成祖先手植梅树,明亡后杨成重孙杨无咎避居祖宅,杜门隐居,被誉为“高士”(详见第六编第一章人物传)。

明浙江总兵蒋若来宅:乾隆三十六卷本《元和县志》卷二十四云,蒋若来宅在娄门外接待寺东(今新苏居委会徐河浜一带),有玉兰堂等建筑。蒋若兰驻守金华,力战而死,妻率子媳“阖门自焚”而死,宅遂无存。

清南宁府通判张埙宅:清彭翊《过张牖如墓记》云,张埙宅在黄石桥畔(今属金厍村),张后来又在虎丘山麓筑“怀嵩草堂”。

清尚书沈德潜旧宅:据《归愚年谱》载,沈德潜旧宅在葑门外竹墩村(今友谊村北部),沈57岁前居此,后迁居木渎。乾隆十八年(1753),沈德潜命儿子种松在竹墩故居建御书楼和沈氏宗祠,此外还建有九赉阁,参见本章第一节寺观祠庙。

清葑水园:乾隆三十六卷本《元和县志》云,葑水园在葑门外葑门塘畔(今葑红村一带),翰林院检讨冯勖(冯梦龙侄曾孙)所筑,有“含青堂”、“红香亭”等建筑,冯勖晚年增建碑亭,碑上刻有御制《咏鹤诗》。

第四节  墓葬

娄葑一带因河湖众多而独占水域之利,加之靠近城市,祭扫方便,所以很早就成为营墓的理想地区,单是见于民国《吴县志》等书籍记载的墓葬就超过40座,未见记载的则更多。解放初,娄葑一带仍是古墓累累,到处可见一个个高起于农田、水浜的坟包。以后因“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些古墓逐渐被铲平。

一、已发掘古墓

苏州市博物馆根据各类线索,在娄葑境内发掘过多座古墓葬,其中在团结村高山墩、天宝墩、箬帽墩等处发现战国墓,天宝墩中还发现春秋墓。西汉是苏州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娄葑境内在天宝墩、化工厂、砖瓦厂、新升村、新苏村、联合村、青旸村等地发现大量的汉墓,出土大量文物,其他各个朝代的墓葬也多有发现,如新升村徐家坟、金湖村等地均发现过隋唐墓,出土海兽、葡萄镜、青瓷壶、杯等文物,今将部分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团结村天宝墩春秋至西汉墓:在团结村老坟头自然村东北。1973年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群,面积近万平方米,苏州博物馆发掘清理28座,时代为春秋至西汉。其中27号墓为西汉中期土坑竖穴木椁墓,内分东西两个棺室,东室长4米、宽2.45米,西室长3米、宽1.7米。棺木已朽,残骨犹可辨,头北脚南,是座男女合葬墓。随葬品在西室,有陶壶、瓿、罐、屋和铜盉等,东室有陶钫、鼎、瓿、灶、灯、耳杯,头部一木盒内有铜麟趾金、弩机、弹丸等,棺内还有玉格铁剑、铜矛、金饼、玉璧、铜镜等。二室共出土器物64件。根据出土文物特征,应为西汉中期墓葬。墓中出土的两块圆形金饼,据《前汉书》卷6《武帝纪》载,应是帝王赏赐之物,在苏州尚属首次发现,随葬玉璧也应是天子所赠。故墓主当为西汉时的一名有功武将,或有一定权势的贵族。墓中所出弩机、矛、镞、玉格铁剑等铜铁兵器,苏州地区发现的也不多。

团结村高山墩战国、西汉、东晋墓:1975年苏州博物馆配合娄葑地区平整土地,在团结村高山墩发掘清理战国墓1座、西汉墓2座和东晋墓1座。

战国墓为南北向,长4.45米,宽2.2米,出土印纹硬陶罐2件,青釉盂4件,青释簋形器2件。

西汉墓2座均已残缺,为土坑墓,其中一墓残长1.5米,宽1.3米,墓底铺垫2~5厘米厚的不规则菱形石片,十分少见。出土陶香熏1件,鎏金铜虎镇9件和五铢钱等物。另一墓出土了铜镜与五铢钱。

东晋墓为一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俗称花瓶形),南北长5.3米,东西宽2.8米,墓顶已塌,墓壁用一竖三顺砖砌成,残高70厘米。墓底铺地砖,成人字形砌筑,出土青瓷碗1件,褐釉水盂1件,青瓷钵1件。

觅渡桥东汉墓:在觅渡桥西南约300米处,原属青旸村地界,1976年2月发现,经苏州博物馆发掘清理,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由圹、椁、棺组成,作正东西向。地表至圹底深3.2米,东西长3.9米,南北宽1.6米,椁以0.25米厚的木板榫合而成,分隔为前后两部分,前为棺室,后为脚厢。棺室内的一具棺木用整段楠木雕空而成。断面呈凹字形,棺内人骨架基本完好。随葬品在棺内有木制梳、篦和1面铜镜、4枚“剪边五铢”钱,脚厢内有釉陶壶、红陶罐、漆案、盘、奁、碗、耳杯以及竹匕等,共20件。漆耳杯一件上有朱书“朱”字,另一件有赭书“莒”字,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特征,年代可定在东汉初期,东汉木椁墓在苏州很少发现。

葑塘村张家厍卢家坟明墓:1993年11月,苏州博物馆配合苏州至上海虹桥机场公路基础工程,发掘清理卢家坟明墓3座。

卢家坟为明代一卢姓家族墓地,相传为卢天官之墓。墩中主墓及主墓周围的墓,发掘前已被当地村民及苏北民工盗挖破坏。土墩残剩部分东西、南北各15米,高2.5米左右,发掘仅出土墓志铭5块,分别为“义门卢君墓志铭”“周氏硕人墓志铭”“故承事郎卢钦墓志铭”。一女尸未腐。卢君名珪字廷玉(1442~1517),周氏为卢珪之妻,卒于弘治二年(1489)年;卢钦为卢珪长子,生于天顺六年(1462),卒于正德十三年(1518),享年57岁(先于其父一年去世)。据墓志记载,卢家因屡做善事而被称为“义门”。其葬地称“陈公乡东京字圩”。详见本章第五节碑刻·墓葬类·卢珪墓志铭。

团结村老坟头明墓:老坟头位于原团结村八、九组。1994年8月,苏州博物馆配合苏州工业园区土建工程,发掘清理墓葬4座,均未发现随葬品。仅出土数块墓志,分别为“张君思本墓志铭”、“薛硕人墓志铭”、“沈硕人墓志铭”。其中张灏(字思本)生于正统元年(1436)卒于弘治十三年(1500),享年65岁,薛硕人讳妙安,为张灏之妻,生于宣德八年(1433),卒于嘉靖十年(1531),享年99岁,身历八朝,沈硕人为张蕴之妻,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享年64岁,其葬地称“陈公乡持字圩”。详见本章第五节碑刻·墓葬类·张思本墓志铭。

二、见于民国《吴县志》、《吴门表隐》等地方史料的墓葬

东周

干将墓:在葑塘村田庄河东侧,俗呼干将墩,“文化大革命”后村民建房于墩顶,动迁后被平。

秦汉

三老顾综墓:在娄门外塘北(属新苏村)。顾综字文韩,系吴国丞相顾雍之六世祖,曾任御史大夫、尚书令,称殿上三老。

朱梁墓:在娄门外东南二里(属新苏村),与顾综坟隔河相对。朱梁本名肇,避汉和帝刘肇之讳而改此名,曾任正议大夫、治书待侍御史、中丞尚书、冀州太守、吴郡太守等职。

朱诞墓:在娄门外一里(原属新苏村),朱诞曾任淮南内史(内史职如太守)。

孙德琳墓:在青旸村孙王墓旁。

夫人墓:在葑门皋陶村,明万历年间村民锄地得古碣,其文有“夫人,清河人也,以贞元十一年(795)十月葬于皋陶村”等记载。皋陶村史书无载,当属今南园或友谊、城湾一带。

周和墓:在娄门外官渎桥西北,俗称周和山(位于今娄江小学内,旧属新苏村城乡接合部)。周和曾任太守。

陈震龙墓:在娄门外官渎(今属新苏村城乡接合部)。陈震龙字潜斋,宋漕贡进士,补将仕郎。

俞玉吾墓:在青旸村孙王墓东南。俞玉吾名琰,人称“石涧先生”,系明初官吏俞贞木之祖父,以词赋著名,并精于《易经》,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以传。

吴恩墓:在娄门外西街,隶元和县二十四都十四图寿字圩(今属新苏村)。吴恩系明初武略将军,征寇阵亡,赐葬于此,子孙咸祔。

彭学一墓:在娄门外官渎陆家庄(今属板泾村)。彭学一系十全街彭状元(彭定求、彭启丰)之迁苏始祖。

皇甫信墓:在青旸村火烧坟(今南环路东段)。皇甫信,字成之,弘治二年(1489)贡生,进士皇甫录之父,“皇甫四子”之祖,探花、宰相王鏊为其撰铭,详见本章第五节碑刻·墓葬类·皇甫信墓志铭。

彭淳墓:在娄门外官渎陆家庄(今属板泾村),彭淳系彭学一四世孙,人称“至朴”先生,状元、尚书吴宽为之作表。

蒋杲墓:在娄门外坝基桥东睦字圩(属新苏村徐河浜)。蒋杲(1460~1534),字文曜,号可竹,系娄关蒋氏始祖。子、孙均祔葬于此。娄关蒋氏后裔繁多,人才辈出,祭扫时有演戏之习惯。

黄省曾墓:在今华(夏)家桥北、干将墓西(属葑红村夏家浜地界)。黄省曾(1490~1540),字勉字,又字学古,号五岳。嘉靖七年(1531)举人,文学家,藏书家。著作甚多,如《五岳山人集》(三十八卷)等。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邢量墓:在葑门外北原糜字圩(今葑红、葑塘一带)。邢量系明中期隐士,文学家,他自己为自己撰写了圹志。详见第六编第一章人物传。

张丑墓:在娄门外利字圩,未详具体地址。张丑系隐士。

何谦墓:在娄门外坝基桥内(属新苏村酱园里一带),子何事祔葬。何谦曾任昌平巡抚(疑为“知府”)。

许中翰墓:在洋泾制字圩,许中翰字朝相,系乡贤。

王士骏墓:在黄石桥畔。王士骏为文学(教官或以教书著称的人称文学)。

黄姬水墓:在匠门塘(今相门塘),未详具体村落。孙黄文瑛祔葬。黄姬水(1509~1574)字子淳,一字淳父,号质生,文学家,黄省曾之子亦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邵陛勒墓碑,上书“隐君子墓”。

杨琼墓:在娄门外官渎滕王浜(今板泾村邓巷浜、苏州铃车厂址),杨琼以子杨成贵赠礼部尚书。1966年墓被挖,尸身未腐。

周皇后祖墓:在匠(相)门塘东北木香港侧(属新湖村王坟头),周氏系崇祯帝(朱由检)之皇后。起初崇祯帝封信王,周氏为王妃,后天启帝(朱由校)病逝,无子,以五弟信王继位,是为崇祯,周氏因此由王妃升为皇后。明亡,周皇后自裁,谥“庄烈”。周皇后系苏州人,曾祖周三槐、祖周文学、父周奎均葬于此,亲、从兄弟如周镜、铭、铉、鉴(均封都督)皆祔。墓前建有“圣善发祥”坊,并有硕大而做工精细的石香炉。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顾麒墓:在匠(相)门塘受字圩。顾麒号桂里,常熟人,卜居天赐庄(今苏州大学西区),为隐居教授,学生中成名者颇多,著有《理学宗旨》、《经史表微》等,门人私谥为“文庄先生”,杨果撰写其墓志铭。

顾宗孟墓:在匠(相)门塘,杨果为之撰铭。顾宗孟字岩叟,世居天赐庄,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卒年52,人称孝介先生,与文震孟、姚希孟并称“吴中三孟”。

宋学朱墓:在金湖村塘北(旧称花柳村)系衣冠冢。宋学朱(?~1639),字用晦,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至御史,抗清而亡,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谥“忠烈”。墓前有石人石马,汪琬撰墓志,1964年苏州市博物馆曾组织挖掘,出土楠木棺材、珍珠、帽翅金花、墓志铭等物。宋学朱之子宋德宜官至清初宰相。

沈世烈墓:在葑门外竹墩村(今友谊居委会北部菜子场)。沈世烈系沈德潜曾祖。以曾孙贵赠内阁学士。墓前有石墓门,已毁,墓上为民居。

张埙墓:在金厍村黄石桥堍。张埙(1640~1695),字牖如,如官至南宁府通判,墓前有“天下第一清官”碑,详见第六编第一章人物传。

顾嗣协墓:在西板桥堍(原属葑塘村)。顾嗣协曾任广东新会知县,为当时名宦。

陆在新墓:在娄门塘若字圩,未详具体村落。陆字蔚文,康熙五年(1666)举人,曾任江西庐陵知县,有惠政。门生、后来高中状元的彭定求(1645~1719)为之撰铭。

顾嗣立墓:在金厍村黄石桥畔,顾嗣立(约1665~1722),字侠君,清代官吏,文学家,顾嗣协之弟。康熙五十一年(1712)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藏书极丰。在苏州筑有秀野园,著有《秀野集》、《闾邱集》,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张大受墓:在葑门外金鸡湖滨,张大受(1660~1723),字日容,号匠门,清代文学家,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著有《匠门老屋集》三十卷,崇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夏翚墓:在葑门外井铭桥(原葑塘村井亭桥)畔。夏“立品敦行,工画兰竹”。顾承撰铭,门人谢立珍立碣。

陆珲墓:在匠(相)门塘,未详具体村落,陆系乡饮宾。

顾曾墓:在葑塘村张家厍,顾承撰铭,顾曾系文士,人称“潜斋先生”。

顾承墓:在金厍村蒋巷里,李森撰铭。顾承(1757~?)亦系文士,字燕谋,号醉经,晚号醉易,与顾广圻、顾曾合称“三顾”。年84仍在世。

徐国搢墓:在娄门外贵字圩,徐系著名孝子。

王天锡墓:在娄门外二十三都一图睦字圩(属新苏村苏安浜一带)其妻宋氏祔,王天锡曾任教谕(县学教官),康熙五十四年(1715)榜眼缪曰藻(1682~1761)为之撰铭。

张万年墓:在二十四都二十图孔字圩赵巷村(属新湖村上巷村),张系文学。

宪旌双孝子墓:在娄门外木香港(今新升、新湖交界处,未详具体村落),双孝子指顾嘉瑞、顾嘉祥兄弟,俱赠儒林郎。

蒋重光墓:在北洋泾辰字圩(今属洋泾村),状元彭启丰(1701~1784)撰铭,蒋重光(1708~1768)字子宣,号辛斋,贡生(秀才),娄关蒋氏九世孙。清代贤士,藏书家。

汪文栋墓:在葑门塘井亭桥畔。汪文栋赠二品封职,子太平(今属安徽省)知府汪麟昌祔。

吴均金墓:在娄门外木香港畔(原新升村、新湖村交界处),吴官至内阁侍读。

彭翊墓:在金厍村七图里,彭翊字仲山,状元彭启丰曾孙、工部尚书彭蕴章之弟,系嘉庆至咸丰年间的文士,隐居不仕,工花卉,善隶书,书法唐人,好施予,后赠户部主事。

潘世恩墓:在二十三都四图贵字圩谭经桥(今洋泾村段泾里,苏州东风刃具厂址)。潘世恩(1770~1854)字槐堂,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官至宰相。墓占地约4亩,高3~4米。东为河滩,西有墓门、甬道,墓门北有大碑,还有坟堂屋三间。墓1966年被盗挖,据云挖出12颗玛瑙,其中6颗被市文物部门收缴。

不明朝代墓

谢文学配沈氏墓:在新苏村一斗山上。

义冢类

旧时穷人无钱购买坟地,只得营墓于义冢。娄葑境内的义冢有:

漏泽园义冢:一在葑门外二十九都(经考证在今友谊西北部),乾隆时有面积一百二十七亩三分七厘;一在娄门外二十三都三图和字圩新造桥(今永安桥)北,即今新苏10组一带,乾隆时有地一百二十九亩五分。

官坛义冢:一在葑门外二十四都十三图华字圩(今相门路西端),有地三亩二分七厘四毫;一在葑门外二十四都二十九图受字圩(属新湖村),有地四亩四分七厘四毫。

锡类堂义冢:在葑门外北三十一都一图浜北字圩(今属青旸、联合一带)一处,有地三十三亩七分零;另一处有地十六亩四分零。

广孝阡:苏州六城门外各有一处,占地各150亩,其中齐门外、娄门外、葑门外、盘门外四处属娄葑境域。明末大学士张国维有《兴复广孝阡记》(见乾隆《元和县志》卷三十四第五十五页)。

三、现存墓葬

百人坑:在梅巷居委会洋泾角,系日寇屠杀过往百姓之见证。详见第七编第一章杂记·洋泾角大屠杀始末。

回民墓地:在梅巷村梅巷自然村东,现有历代墓葬上百座,以清末、民国和解放后所葬居多。

葑塘村徐家浜大坟:占地约10亩,封土原高3~4米,土墩上建有民房;大坟前又有一松树坟,挖开时挖到一大石板,连推土机都无法推动。

梅巷集体墓地:梅巷自然村南、北各有一土墩,村民多营墓于此。

第五节  碑刻

娄葑地区原有碑刻多处,主要分为文告类、记事类、旌表类和墓葬类四种。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大跃进”时期用青石炼石灰,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许多碑刻遭到破坏,甚至已彻底消失了;有的虽然还保存着,但字迹漫漶,无法辨认。娄葑地区现存的和被博物馆收藏的石碑有三十余块,另外见于书籍记载的石碑也有十来块。

(说明:所有碑文中,凡看不清的字一律用“□”代替,一字一“□”,脱漏字数不确者用“……”表示)

一、文告类

此类石碑大多反映渔民与渔霸的斗争,也有少数涉及其他内容的。

陈习二乡乡约碑:明嘉靖四年(1525)立于韩将军庙壁廊(今属新苏居委会地段),系陈公、习义两乡之乡约碑。见民国《吴县志》卷六十一(金石考三)第十二页。

长洲县为恳详公举禁豪占疏川泽等事碑:碑高2.26米,宽1米,厚0.25米,明崇祯九年(1636)立,原置金湖村九图里水月庵内,今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

长洲县严禁漕船占泊齐门两汇扰害木商碑:碑高1.38米,宽0.67米,清康熙元年(1662)立。原置齐门外官渎村城乡接合部,今存放在苏州碑刻博物馆。部分碑文已经模糊。

长洲县永禁河荡头目私征渔课碑记:碑高1.4米,宽0.71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立于金鸡湖南侧,碑体已开裂,碑文漫漶。今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

长洲县严禁豪强霸占湖荡索诈渔户碑:碑高1.44米,宽0.71米,厚0.22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立。《苏州市志》云原置独墅湖畔,今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①。

附碑文:长洲县严禁强霸占湖荡索诈渔户碑

康熙四十八年(1709)

长洲县为恶棍占湖绝命等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奉本府正堂陈信牌开,奉江抚都院手批,据长洲县民俞华等呈词前事,奉批:仰苏州府严查速报等因到府。奉此,合行提审。仰县立提被告顾君赞等,原呈俞华等,一起批押解府,以凭亲审,招解宪夺,毋得迟延等因到县。奉即提解去后,续奉本府牌同前事内开,十二月初八日奉抚宪于批,该本府申详前事,奉批:顾君赞等既经退还湖荡,姑念岁暮,如详销案。仍勒石永禁,取碑摹送查缴等因到府。奉此,合就抄看饬行,仰县查照来文事理,立禁渎墅、朝天、金泾等湖,毋许豪强霸占,以致渔农失业,遵宪勒石永禁,取碑摹二套送府转呈,毋得迟延,致干咎戾等因,并抄粘看语,内开:本府查得渎墅、朝天、金泾等湖,为郡城东南之水泽,傍岸村民之所资赖。近缘沈心敷以湖傍菱茭,擅售织造之戚,诣湖签簖混淆,以致俞华等连名具词呈宪,并呈织造。蒙宪批行到府。正在提审间,据有士民刘栋等称:蒙织造李着将湖荡退还。又经颁示饬禁,官则归官,所从民便。不惟万姓欢呼,而原被等亦已冰释等情,合词吁息。并据原呈俞华等亦称:穷赤灾黎,不堪废时拖累,具词请详勒石永禁等情前来,相应叙详。宪台俯念时当岁暮,兼值输漕之际,准予息销。仍赐宪示饬禁,使豪强知儆,小民乐业。出自宪台法外之仁,非本府所敢擅专者也。抄粘下县。奉此,为照渎墅、朝天、金泾等湖,泽梁无禁,原听万姓罱泥、捞草、采捕。昔有势豪割占,林琪具呈,久经奉宪题达,清豁水面浮粮,蠲除去册,永遵在案。上不容升科,下不许管业。今奉前因,合勒碑永禁。为此,仰该地方人等知悉:嗣后如有豪强在湖栽种菱茭,签簖截流,索诈渔户、捞草船只,害民妨农者,或经察出,或被告发,定行立拿解宪,按光棍律惩处。各宜凛遵。须至碑者:

原呈:李  宇、叶  美、沈习之、林  绍。

原差:姚  曙、俞耀华、陆徐朋、赵  美、张  徐、

吴泰甫、沈林朋、顾  甫、桑  甫、朱沈明等。

被呈:顾君赞、朱  龙、朱  虎。

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日公立

①独墅湖畔可能为娄葑,也可能为斜塘等乡镇,但以前斜塘等乡镇属吴县,文物资料例归吴县文管会,此碑材料归苏州市,当立于娄葑境内。)(据苏州博物馆藏拓片)

朝天湖碑:碑高1.97米,宽0.96米,厚0.25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立。原置黄天荡畔。今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

元和县奉宪晓谕农户安分罱捕碑:位于二一四村东湾观音堂壁内,面向独墅湖,保存基本完好。碑总高约1.5米,宽0.47米,上部为盖,刻有篆体“奉宪勒石”字样及蝙蝠流云图案,中部为碑文,下为底座,光绪二年(1876)立。

附:元和县奉宪晓谕农户安分罱捕碑

补用同知直隶州特授江南苏州府元和县正堂阳为出示晓谕事。案照本境葑门外徐家湾虾笼渔船,久未编烙,前经选举渔甲费兆锡等稽查约束,并饬传印烙在案。嗣据农民张明发等禀,称身等世居本土,均有田产,向系务农,并非捕鱼为业,每于农忙后三月份(原碑作“分”)至八月份(原碑亦作“分”),止张设虾笼,就近在朝天、渎墅等湖罱泥捞草之便带捕,并非终年如是,与网船有间,禀请免烙等情。据经批,着联名出具“并不张设罾网,出□采捕,切结”,并由各图董保加具保结,呈候核未去。后复据张明发及董保等遵批具结,禀求给□前来,除批示外合行示谕。为此示仰徐家湾虾笼船户人等:

知悉尔等既系土著农民,并不外出采捕,每于农隙之时,就近在朝天、渎墅湖内罱泥之便带张虾笼,以资口食,是与捕鱼为业之网船有间,务各就近安分罱捕,辰出酉归,不准黑夜行驶,亦不得张设罾网外出采捕。如有外来无烙匪船托捕混迹,以及作为不法情事,许即指名禀县,以凭提究;该渔户亦不得潜出滋事,致于究处。各宜禀遵毋违!

特示  至

光绪贰年叁月初三日示

发      图勒石

二、记事类

此类石碑多嵌在建筑物壁内,以叙述建桥造庙或发生某件事情的缘由、经过。

元、郑元祐《虚白堂记》:在葑门东西隐寺,元至正十九年(1359)立。见《吴都文粹续集》(《四库全书》本第1386本723页)。

附:虚白堂记

西隐庵在吴城葑门东一舍而近,郡高僧贤哲翁之所建也。庵非有广殿修廊之宏(原文作“弘”)丽,然当江湖之会,文漪惊澜,天光云影,朝夕滉漾,簸荡于几席间,盖亦精蓝云。其徒曰别峰,于庵东南创一净室,匾曰“虚白”,索予记之。

予尝读庄周氏之书,曰“瞻彼阕者,虚室生白”,谓人能遗声色之杂,去嗜欲之扰,而一任夫性,则道集太虚之宅,而纯白生焉,其义若此。周盖老氏之流。别峰,佛者也,老、佛果同道乎?!不然,老之道,清净,亦在乎养性,佛之道,寂灭,亦在乎见性。性无不同,与生俱生,而不可不养者也。苟能养而有所见,则本性虚明。举天地万物,莫逃乎明鉴之下,何虚之不生白也哉?别峰寂然燕坐是室,以息群动,则必心静性灵,四维上下皆成虚空,虽书之日夜、之月,其光明亦同普照十方矣,何有执著乎?何有垢泥乎?佛乎老乎莫之同乎?莫之异乎?此少林指以单传而神光遂入于鸡足山者,其能外此虚白否耶?姑反讯之,用以为记。

明·吴宽《葑门塘改造二桥记》:在葑门塘,吴宽(1435~1504),字原博,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谥“文定”。原碑已无存,据《吴都文粹续集》摘引如下:

吴城东为长洲境,其南曰葑门,门之东有河,河上下有塘,塘之东曰梅里泾,又东曰金泾,旧皆有木桥,以通七区之人往来者。岁久倾圮,人以为患。里有义士卢珪廷玉者,居常曰:“珪遗腹子也,惟吾父母早世,幼鞠于伯父以长,年十七即自树立成家,今幸有田庐而衣食不缺者,岂珪之自能哉?吾父母积德之所由也。且闻吾父母尝有意于义举而不及为,使吾吝所积而不肯为,人不惟谓我愚,而亦为吾父母辱矣!然吾虽尝为之,顾无以及于众也,惟二桥人迹必由者,是宜伐石改造,为经久计。乃召工市材,择日兴工。以弘治十年二月始造梅里泾桥,桥成,里人佥曰“通桥”。明年十月再造金泾桥。桥成,佥以廷玉之功不可忘也,则名曰“卢家桥”以记之。工部朗中张君守之,与卢姻家也,以其事当载于文来请,且曰:“葑门有塘,长六七里,居民稠密,而上塘尤甚,塘以土筑,土既善崩。迨天雨更泥泞,行者不便。数年前,廷玉尝甃以石,其费亦不少,也乞附书之。”

予尝观于今之人,凡积之厚者性必吝,故好积者早夜汲汲,惟其家是图,自门以外与众共者,不肯植一木、甃一石者皆是。久之,其财与身同于澌尽而已;不然,遭不肖子孙败之。至于疏财者异于是,然而家益盛,身益康,子孙又传之久久者,于人事若相反,而天道则好还,有不可诬者。予识廷玉已久,固知其为人,其治生也,无悖入之货,其待人也,有周急之心。及视二桥,使若他吝者,不以为意,必至于大坏,人将病涉矣。至于泥途不治,若无大害然,行者有沾濡之若、仆跌之危,亦仁人之所不忍也。今廷玉不求于闾里,不烦于官府,一旦捐数百金为此义举,不谓之贤哉?夫义举,人多为之,有好名而求人知者,有求福田利益如佛氏之徒者,君子皆无取焉。今廷玉念其父母,所谓欲报之德、善继其志者,则又出于孝思,不又谓之贤哉?廷玉常出粟,助有司赈饥,授承事朗,平生义事尚多,不能全载。予特因守之之请,为书此云。

(金泾桥一名卢家桥,在葑门塘东段)今已毁。

明·都穆《重建官渎朱泾二桥记》:在娄门塘。都穆(1458~1525)字玄敬,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学者,官至太仆寺少卿。原碑已不可考,据民国《吴县志》摘录如下:

工部郎中新喻傅公以朝命莅吴,凡政之可以利民而行远者悉心为之。长洲官渎、朱泾二桥,在郡东北,实当要冲,岁久倾坏,以为此而弗修,则行者病而水道壅,非所以为政也。乃出在公之银以为之倡,而县民马璘、曹源等复乐助焉。

公命县丞窦君胤专董斯设,撤其旧而一新之,经始于弘治庚申秋八月,至辛酉春二月而工告完。官渎旧修十有五寻,崇三寻有四尺,广减崇之二;朱泾旧修八寻有四尺,崇不及二寻,广减崇过半。今视旧咸崇三尺,广倍之,而洞其下者亦然,坚厚雄伟,可以久远,而非利一时者也。

清·张泰开《重修三节妇祠堂碑记》:在葑门塘三节妇祠堂内,该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今祠堂、石碑均无存,碑文见乾隆三十六卷本《元和县志》卷三十四(艺文志)第七十八页。

清《新修苏州织造相王庙行祠碑记》:在南园居委会河北村1号相王庙内,嘉庆二十四年(1819)立(该庙另有同治四年碑1块),兹录碑文如下:

赤兰相王行祠,坐治城南东烧香桥元邑仁一图天字圩内。向有苏州织造笔贴式巴公讳世武,为习射之圃。继因升任江宁织造司库,故将此隙地亩余,舍捐庙内。续有境中各善姓等捐资置陆续建造亭台殿阁回廊处。将次完工,渐成名胜之区,古名曰巴家园也。斯园共有官册田七亩九厘七毫,下地一分二厘。岁输漕米一石四斗四合,应徵无闰地漕正耗银八钱二分四厘。缘庙无出息,条赋无抵,是于嘉庆二十三年秋间,有部署头役仲鸣、沈荣叩求前任榷宪大人阿讳尔邦阿,恩拨廒底米,每季给发五斗,交付粮科书顾云祥完办此项漕米,庶可永远有抵矣。其条银,行祠内自行完办,勒此一石,永垂久远矣。

嘉庆二十四年二月日立。

(据苏州博物馆藏拓片摘自《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24页)

清·彭翊《重建黄石桥记》:在金厍村黄石桥畔。彭翊,字仲山,清道光时文士,葑门人,状元彭启丰曾孙。原碑无存,下文系从民国《吴县志》摘引:

苏州泽国也,支流曲港所在,皆有藉桥以通之。郡志所载津梁数百,大抵在城外者。水势浩瀚,桥以束之,必长而广;下有巨艇出入,又必高且大。故其为工必巨,而修造维艰,苟非驿路所经,概不领于县官之经费。葑溪黄石桥,志名“二堰”,在葑门外六七里,旧传创于东晋,明成化七年里人张公昶建之,讫鼎革后桥废。康熙初僧人惟初募建,不久即毁。复数年,张公之裔与许、陈二姓募资重建,康熙二十七年始成,旧记可考者如是。至道光庚寅,盖百有五十余年矣,桥既毁,行人病之。城西有某君者,乐为善而不欲以姓名著,以巨资属吾弟茂庭便宜为之。适有以桥毁告者,茂庭为请示于县,力肩其事。自道光丙午二月朔兴工,至八月告成,高若干丈,长若干丈,广如其长之数几分之一,凡用工若干、银若干。有石赑屃向在岸侧,筑坝其傍,屡溃,工匠咸咎之,碎其首,血如缕,越宿而痕浸大讫,桥成而坝无恙,是可异也。茂庭请记于予,且曰:“桥之事咸以为彭氏为之,今桥成而不书其故,是余掠美市恩,愧不为也。”故为记之。

清·程肇清《重修苏城娄门外各桥记》:该碑同治十一年(1872)立于苏州宝林寺前,因与娄葑有一定关系,故据苏州博物馆藏拓片摘引如下:

苏郡城东北曰娄门,以娄江得名。江为古三江之一。宋至和中,昆山主簿丘权筑堤成塘,遂名至和塘。沈括《梦溪笔谈》云:“苏州至昆山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无处求土。嘉佑中,有人献计,就水中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今娄门外直塘至昆山县各桥,其遗址也。吾吴自庚申之变,各处桥梁,十圯五六。娄门当攻战之冲,被兵尤酷。自城外至昆山界牌,其桥之已毁者五,曰:倪桥、水泾桥、五泾桥、北洋泾桥、和丰港桥;其损坏而需修葺者八,曰:方泾桥、宋庄桥、东庄桥、旱桥、西南村桥、黄泥泾桥、周泾桥、界浦桥,皆为元和辖境。夫郡为东南都会,而百货辏集,中外贸市,尤在松江之上海。自苏至沪,娄江实其要津。陆行之舆徒,舟行之牵挽,骈肩接踵,往来于各桥者,无闲昏旦。一旦或废或圯,行人病之。余与诸同志相度估计,谋集金一一修建,而难其成。会邑令舟山厉公首昌劝募,诸善士亦翕然响应,而吴君惟勤为尤力。遂于同治八年十月始事,废者兴之,圯者完之。至九年四月,而悉复旧观,计縻白金一千二百两有奇。昔子产治郑,以乘车济人,孟子谓其不知政。余喜厉公之知政与邦人同善之诚也,故乐得而为记。

同治十一年十二月

吴县程肇清撰海宁吴浚宣书。

清《陈恪勤公祠堂碑记》:位于群力村陈鹏年祠中,立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据云祠中原有两块石碑,解放后祠宇失火坍毁,石碑被百姓拿走,其中一块用作洗衣板多年,重建陈公祠时运回祠中,嵌于壁内,但碑已碎裂,字迹漫漶,无法看清作者及具体内容;另一块石碑不知下落。

清·尤先甲《重修金鸡湖堤工记》:原在金鸡湖李公堤西侧纪念亭(已圮)内。据老者说,亭内本有碑石两块。一块书“李公隄”三字(今存放在苏州渔牧公司内);另一块书具体碑文,但已不知下落,据云已被嵌入渔牧公司一所房子的墙基。碑文作者尤先甲(1843~1922),字鼎孚,苏州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授内阁中书,曾任苏州商务总会总理及议董达20余年(参见本章第七节名胜·李公堤)。

民国·潘诵锟暨妻程氏《钟灵佛堂弥勒殿记》:位于群力村东脚四区192号民居之西侧(无门碑)钟灵佛堂内,上有盖、下有底座。潘诵锟系状元潘世恩后裔。碑北侧另有数块条石,上书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量。

附:钟灵佛堂弥勒殿记

吾郡葑门外东行三里□地居大荡里,旧元境之二十九都三十图则字圩,有钟灵佛堂者,小屋数椽,诸道友讲经期间,嗜道若渴,久而弥笃,虽居不蔽风雨,弗顾也。我佛慈悲,受其诚感,历有年。所由是:里人求佛法庇护者,踵相接而无不应焉,甲寅春间,室人程氏风湿病将不起,良医不能施其技,药石无以奏其效矣,余家眷属知斯疾之非可以医药奏效也,咸往祈祷,乃语,祷后不数日而病转轻,又越数日而病霍然若失,我佛之广大灵感为何如哉!惟念慈光所照,何由报答于万一?爱于丙辰独力捐建弥勒殿三楹,靠殿西首厨房并披屋三间,以为永久香花供养之所。是役也,计用经费洋贰仟柒佰(原碑作“伯”)元,非敢谓报功也,至于殿之基地,则由众道友拥(原碑作“永”)护而得者,并附志之,以示不敢掠美之意云尔,是为记。

吴县潘诵锟、程氏敬立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吉日

汝南周云厂书,子梅谷刻

杏秀桥碑:民国15年(1926)立于青旸村杏秀桥西南堍碑亭内,50年代碑亭被拆,石碑由苏州碑刻博物馆收藏。碑文如下:

自觅渡桥背郭行三里,为江苏陆军第二师六团营壁。未至团营一里,有桥曰北仙泾,旧为江浙漕艘挽拽孔道,甃石为塘,石久崩剥。盖胥江酾太湖之脉,环城一匝,分波入运,与北来宝带桥澹台湖之水会,长澜委输,浸齿原陆,流潦被道,欹危窘窄,途吟旅叹,恒用踬覆。岁辛酉季秋之月,美利坚孟禄博士问礼来华,博士之在彼土,庠勋序绩,立闻遐裔。一日税驾于吴,弦歌之声盈耳,学校士女,亲尘奉袂,所至景从。已闻六团军工教育,则投刺于师长朱君申甫之庐。朱君治兵苏地有年,诵偃伯之大谊,凛战危之弘训,乃以考工之法寄之束伍,冀异日投戈弛甲,得用艺巧,编列齐民,俯仰有所赡给,既与博士约翌日会于辕门,博士驱车而往,后车四乘,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习曾以庄、蒋蓉镜、黄敏之、毛慧云四女士从。既至北仙泾桥,马盘辟不上,驭者威以棰策,马怒,逐偾于河,前行者四乘皆回辔拯三人,而毛女士慧云占灭顶焉,施救不苏。举殡之日,校长杨达权(原文作“榷”)挥涕而言曰:“女士弱而才质,敏而行嘉,兰芬菊茂,琬琰有章,学于吾校有成,遂为都讲。其籍毗陵,其字曰杏秀,许嫁于同邑王氏。王氏之子曰冲,肄业交通大学,施巾未有日也。奔车无情,长流不返,鼓胥潮之雷怒,抱娥恨于江涘。荇藻自碧,斯人安往?”伤哉!吴之人闻是言也,气菀结而不扬,心惨惨而增伤,盖三月而未宁焉。于是朱君及吴之贤士大夫感女士以韶令之年摧折非命,津吏失职,徼道未夷,佥议拓新兹桥,更字曰杏秀。寒暑三易,司空奏勋,砥平龟穹,疵垢礲涤,碕岸束留,以楗以涵,波臣不骄,骑傅坦坦。登桥四望,楞伽青峙,窣堵耸峭,城雉倒水,葩华澄鲜,驰帆宿?,既讴且棹。吴之士女,裙屐都雅,簪花挈榼,时来凭吊,会于桥下。而女校师生复鸠资筑亭于桥南道右,且植杏以志哀慕,亭有碑焉,皆曰:“贞珉之事,传世行远,樆文抒藻,子宜不让。”因缉综颠委,敬告后之人,使毋隳厥迹。

中华民国十五年夏历丙寅年月日。

吴江金天翮撰文。

太仓毕人麟书丹。

黄慰萱刻

欧冶庙碑:嵌于金厍村欧冶庙内,50年代多人拓过。欧冶庙被毁后,石碑无存,据云被团结村桑家桥某农户用作河滩石,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后,石碑为土层覆盖。因拓片也无法找到,未能细述原文。书此存疑。

三、旌表类

此类石刻多镌于石牌坊上,以旌表女子贞节居多,也有旌表男子登科取仕及高风亮节的,一般在额枋上镌“节孝”、“登科”、“旌义”等字,下注具体姓名及内容,立柱上还往往镌有对联。除镌于石牌坊外,另有部分仅立石碑以示旌表。

娄葑境内原有旌表类石刻十余处,今均已无存,所镌内容也多无从考证。兹将见于《吴门表隐》等书的旌表类石刻收录如下:

明·进士坊二:在葑门外卫浜(今友谊村西北、里河桥一带),为天顺元年(1457)进士张翥、宏治庚戌(1490)进士张约立。

明·宫詹坊:在葑门外灵官庙南(今觅渡桥一带),为少詹(正四品翰林院官员)周诏立。

明·人瑞坊:在葑门外葑门塘(原团结村庄桥浜自然村之东),俗称百岁坊。嘉靖时(1522~1566)为张灏妻薛氏(1433~1531)立。薛氏讳妙安,寿至99岁,遵例加闰计算逾百,故称百岁坊(参见本章第五节碑刻·墓葬类·张思本墓志铭)。

明·旌义坊:在葑门塘小黄石桥(普福桥)西(原团结村庄桥浜自然村之东),明弘治五年(1492)为赈荒里士卢珪立。

明·父子孝行坊:在葑门外葑门塘(今葑塘村、团结村一带),为明代卢士达暨子应琦立。卢士达系卢珪后裔。

明·夏孝子坊:在葑门外西板桥(属葑塘村葑门塘)夏孝子祠前,为州同知(从六品衔)夏珍立。

明·双节坊:在葑门塘西板桥,为夏贤妻陈氏、州同孝子夏珍继妻姚安人立。

明·节孝坊:在娄门下塘马路口(属新苏居委会),为职监毕永仁妾朱氏立。

明·三节坊:在葑门塘三节妇祠前,为周伦之妻蔡氏、吴会之妻姜氏、上虞县丞周称之妻董氏立(参见本章第五节碑刻·记事类《重修三节妇祠堂碑记》)。

明·大学士坊:在娄门外接官厅(今新苏居委会城乡接合部),万历(1573~1619)时为状元、宰相申时行立。

明·节孝坊:在娄门外四图观音堂(今属洋泾村),为陈应奎妻陆氏立。陈家子孙在城内临顿路开衣装店。

明·圣善发祥坊:在娄门外木香港侧(原新湖村王坟头北面),为崇祯帝周皇后祖墓立,坊青石质,上刻“圣善发祥”四字,坊前还有大而精致的石香炉。

清·“天下第一清官”碑:在黄石桥堍(属金厍村),为清代南宁府通判张埙立,碑侧有张埙墓。

清·双节坊:在南园村木杏桥南,为张学堪妻何氏、张学洙妻邢氏立。

清·旌节坊:在娄门外滕王浜(今板泾村邓巷浜),为郁士贤妻闻氏立(《吴门表隐》作“为郁十贤妻周氏立”)。从邓巷浜村有闻姓及名字不大可能叫“十贤”看,《吴门表隐》说法有误。

清·旌节坊:在娄门外,为罗载元妾朱氏立。

四、墓葬类

此类石刻多系墓志铭,墓主多为较有身份之人,或家境比较富裕的。墓志分志与盖两部分,盖上多用篆体书写“故X君XX之墓”,做官的还要书明其官职。志上为具体铭文,用楷体书写,志与盖合在一起,埋入墓穴。

娄葑地区古墓累累,出土墓志铭甚多,惜有的已经被破坏,幸存的多保存在苏州博物馆及苏州碑刻博物馆。

皇甫信墓志铭:皇甫信(1444~1489),字成之,弘治元年(1488)贡生,系明代著名的“皇甫四子”(皇甫冲、皇甫涍、皇甫汸、皇甫濂)之祖父,此铭由大学士王鏊撰。解放初,出土于青旸村火烧坟(在今南环路东段),由联合居委会建新村毕明轩于1983年1月抄录。

附:□□□之墓志铭

鄱阳丘公之知吾苏也,尝妙□吴下文士,得四人,以与其弟霖游。四人者,□洲皇甫成之、昆山朱天昭、吴门徐廷芸、洞庭王鏊济之也。丘公好文学,知人下士,四人者亦乐其相得,日相游从讲说,□观相励。明年乙未鏊及第,入翰林;其后天昭登进士,授监察御史;廷芸亦荐于乡。独君□试应天皆不第,弘治戊申,有司贡入太学,则病不能行矣。明年四月二十四日卒于家,又明年十二月十三日祔葬于邑之尹山乡,其子录讣鏊,发书哭之,恸已,乃曰:“吾知君者,固宜铭”。则为志其墓曰:

君讳信,字成之,皇甫姓,少负奇气,议论伟然,为文章,援笔数千言立就,作诗有警语,尤工书法,工拙肥瘦,能随人意。鏊尝作诗,未得书,君代书之,它日示鏊,鏊不能□也。行师赵文敏,楷师张即之以上,逼于颜鲁公,环伟峭劲,求者日填户。吴中公府、学校、斋坊多出其手。鏊尝评其书云:“奇峰矗起,枯松倒生。”尝患圮,急以问于鏊,为二语,答之曰:“静以胜躁,理以胜岔”。君曰:“我知之矣!”匾(原件作“扁”)其室曰:“韦庵”。……垢以忍,其从善如此,虽屡困场屋而气不衰,与朋友交,剧饮,欢呼不见崖岸,赴义如嗜欲,治生教子,皆有程度。父病,彻夜侍汤药不懈,居丧哀毁甚,言及辄流涕,终丧亦然,终其身无不然。皇甫氏世家真定(毕明轩原件作“真是”)自宋南渡来,居长洲之孔圣里。曾祖讳均,祖讳□,考讳通,其世系详见鏊所撰其先处士墓志。配彭氏;子三:金、录、□;孙三:淞、宏、冲。录为郡庠生,未冠已负才名,人谓君有后矣。君年十三则为巡按御史、眉山欧君所奇,今冢宰三原王公之巡抚吾苏也,日召与语,亟对,众称其才。前广信太守、淮阳金君见其文曰:“珠玑金玉,莫可诚量”。故两广巡抚右都御史韩公亦曰“皇甫子卿”,云甘雨也。卒时年四十六。

铭曰:八战于□,辄比以踬。千里之足,老不一试。踬且复起,君□有子。君墓吾铭,以是慰耳。

翰林院侍讲

王鏊

经筵官报修

[注:皇甫录,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子皇甫冲,嘉靖七年(1528)举人]

卢珪墓志铭:卢珪(1442~1517),乡贤,详见第六编第一章人物传。此墓志1993年11月出土于葑塘村张家厍卢家坟,今藏于苏州博物馆。

附:义门卢君墓志铭

□□之东曰葑门,门之外有溪焉,谓之葑溪。又东数里,居民数百家,鸡犬之声相闻,卢氏世家于是,盖其先有敏中有,生希运,希远生君。君少孤,鞠于世父希道,年既成□,与其乡人行货京师,道逢异僧,见君状貌欣伟,指以语人,曰:“此他□富□也”。久之,蓄积渐厚,买田溪滨,力农□生,不十数年,遂以赀雄于乡,后冢子成立,委以家政,寿算出纳,不一经心,惟于义事,则汲汲为之。

成化辛丑,岁饥,君出粟赈民,有冠服之荣;壬子复饥,君复奉□诏出粟,由是得旌其门,曰“义门”云。

初,葑门有塘,其延六里,旧筑以土,善崩。君患之,悉□以石;境之东南曰梅里泾,□金泾者,皆有木梁以通往来,岁久倾坏,君亦以石易之。故学士吴文定公□为之记。至于里中死无敛者□之以棺、贫无食者散之以粟,则又君之常行,而□以□数也。

君田业既广,虑徭役重繁,与夫岁时墓祀,别置田若干亩计□□外,以供其费。尝自憾少失于学,虽至老,教其子若孙,晨夕不懈。人有至其门者,闻书声琅然,达于户外,谓君不□见义勇为,其善教亦非人之所能及也。

君讳珪,廷玉其字。其生:正统壬戍十一月二十四日;殁:正德丁丑十二月九日,寿七十有六。配周氏,继徐氏。生男子八人:钦、镇、钺、金、锦、鏊、鈌、锭。锦与锭皆长洲学生。钦、锦皆先后君以殁。女五,朱正、张蒙贞、郭惠、浦恒、也,其一未行。孙男十□人,漙、涛皆太学生,女十五人;曾孙男女九人。漙、清承重,以已卯十二月癸酉葬君于邑之陈公乡东京字圩。来乞予铭。予家□时,授徒葑门,交君之从兄廷璧,□朱正又讲《易》于予,因以识君,尝两过之。君觞予,尽欢,迄今馀三十年,而锭、漙复与予游,然则铭可靳邪?

铭曰:予尝观夫世之人矣!□往重利而于义乃轻,较其锱铢或及至亲,矧乎远□?能不□□之视而孰拯其贫邪?伟矣卢君,□其生平,盖惟义是敦,而不求人之闻,□□巍然光照里门,君则已矣,永永令名。呜呼!不义之人,诵我斯文,其不背汗面赧而有愧于君也乎?

中顺大夫太仆寺少卿致仕郡人都穆撰。

张思本墓志铭:此铭1994年8月出土于团结村老坟头,风化较严重,张思本(1436~1500),妻薛硕人,讳妙安,活至99岁(参见本章第五节碑刻·旌表类《明·人瑞坊》)。铭作者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号枝山,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与文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附:张君思本墓志铭

□□□□□□□□乡□贡进士邑人祝允明撰文并书丹,士大中大夫□南等处承宣布政司左参政郡人周瑄篆盖

□□□□□以立世,果若是,无俟柄用,显行可矣,更随时有少施济,乃以来服,物采章□□□□于丞黎间,虽不系以重内,而足以稽内,固添重矣!

长洲之葑溪有张氏,世居□,至□□□景辉,其世弥蕃,而善道不污,景辉娶陈氏,是生君。君讳灏,字思本,别号溪□,□貌修硕而秉资敦,庞然且中朗。少隽拔不群,长益力事,以诚信恒勤为柢。本家日□□□□养父祭母悉周,□尽理尤深,何恃之?慕友,助其弟若教子,睦宗厚交,莅下,克任克寡过,所谓有操,若御以立者欤?

成化壬寅郡饥,遂分蠃助县官,政锡被冠带,后□□□□治邑庙,□□多慵吝规避,君乐□事,更竭心力,若私家图焉。又所谓少济时□□□,以致者欤?盖外内允重者也。

弘治庚申四月乙已,负疾以卒,享岁六十□五,正统丙辰五月癸酉生也。配薛氏,生子男一人,曰“敞”,娶王氏;女二,淑宁适王经,先卒;淑安,适潘岩。孙男四:璞娶沈;瑞娶周;珏聘□,□□丘;女二,长许胡□,次犹幼。敞以其年十二月庚寅,葬君邑之陈公乡持字圩祖茔□,君友宣廷状乞铭,敞故乡□时君每戒律已□民,敞由是征,□有□人□宜之。

铭曰:又曰军甫,而君子与莘渭奚?爵必曰□留而□□与□□胡□必曰而□欤□何书允矣!张君随□名稼穑,世吾业;行□□吾志,□□□吾庸,吾□□□上始,孰□?于死,终子孙继述,而铭诗不穷,大隧之中,其□也君世□□□□□君在若宫。

《过张牖如墓记》:张牖如即张埙,此记由清道光间文士彭翊(参见本章第五节碑刻·记事类清·彭翊《重建黄石桥记》)撰。据民国《吴县志》转引如下。

彭翊《过张牖如墓记》

葑门外三四里,明末张氏聚族而居,其达者曰牖如,由教官为知县,仁慈尚教化。墓在其居之旁,有祠有像,韩文懿公为之志铭,而不见于《有怀堂文集》。及阅《邵青门旅稿》,有《送张君之南宁别驾序》,云文懿公之志牖如也,详其生平,纪其德政,似乎爱慕其人而为之阐扬者。而《文集》不存,碑在荒烟蔓草之中,谁复披荆棘、剥苔藓,扪其文而读之?《青门集》所载仅云“长洲人”,读者亦不知其钓游之地、祭葬之所,君不能不重为张君叹也。张君无子孙,墓祠俱荒废,像设剥落,有欲割其余地以立墓者,延余视之,余悲乡先达之名既湮没,而墓与祠又不能保也!若张君者,甚可慨也。因为之记。

据老人反映,被挖墓穴出土墓志铭的尚有明末御史宋学朱墓(在金湖塘北村),清中期状元、宰相潘世恩墓(在洋泾村段泾里)等,另外在苏州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可见到的娄葑境内出土的墓志铭尚有二十余方。

第六节  古树

一、今存古树

瓜子黄杨(黄杨科黄杨属)2株:一株位于原友谊村杨枝塘78号张云金家,树龄约150年,长势好,高约8.5米,地表面分出大分枝两只,一枝直径28厘米,另一枝直径23厘米。今由苏州园林局保护。

另一株位于葑门路3号苏州锅炉仪表厂(娄葑镇办厂)内,树龄约120年,地围105厘米,高约7米,长势一般,南侧分枝已被锯除,树系原天宁寺遗物。

厚壳(紫草科厚壳树属)1株:位于群力村南脚二区周建康家,胸围1.86米,距地表1.5米高处分出南北两枝,南枝较粗。树高约10米,树龄130年左右,长势尚好。

国槐(豆科槐属)1株:位于友谊居委会东摆宴自然村85号钱增荣家,胸围1.62米,树高约7米,树龄150年左右,长势较差,中部已空。

榉树1株:位于南园居委会河北自然村1号,相王庙偏殿东侧,树龄约200年,粗近两抱,高逾10米,今归苏州市八中管辖。

二、可考的已毁古树

玉兰5株:在娄门外接待寺东(地属新苏居委会城乡接合部)蒋若来宅,“庭植玉兰五株,甚古。”蒋若来驻守金华,力战而死,蒋妻率子媳“阖门自焚死,玉兰随之焚毁。”参见《吴门表隐》。蒋若来详见第六编第一章人物传。

槐树9株:在娄门塘南九槐村(地属原新苏、新升两村结合部),原有唐时槐树9株,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仍存2株。今村、树均无存。参见《吴门表隐》。

枫杨1株:在原团结村庄桥浜顾致坤家,树龄约200年,粗需2人合抱。“文化大革命”中毁。

朴树1株:在原新湖上巷村金鸡湖畔,土地庙前,高约8米,粗可2人合抱,树龄约200年。“文化大革命”后渐枯死,1990年被香火烧毁。

榉树2株:在金湖村九图水庵观音堂前,树龄约300年,高均达20余米,曾被航空部门作为航标,其中一株于1975年枯死,后被乡船厂锯用;另一株于1994年修机场路后,因浇混凝土至根部而死。

古桂2株:在新苏居委会苏家场自然村关帝庙内,相传为唐代所植,“文化大革命”中被伐。

第七节  名胜

娄葑地区河湖众多,一派江南水乡风貌,因而形成以湖荡景色为主的风景游览点。

一、金鸡湖风景点

金鸡湖又称金泾渰、金镜湖,位于娄葑、跨塘、斜塘三乡镇交界处,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2.9公里,面积7.18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水面属娄葑。湖周属娄葑的行政村有金湖、二一四、金厍、(原)新湖。

金鸡湖周边主要景点有:

金鸡墩:金鸡墩属金湖村所辖。相传吴王阖闾命军事家孙武操练宫女,宫女们不听使唤,孙武杀了两名带队宫女,其余宫女再也不敢违抗军令。被杀的两名宫女一叫金姬、一个叫琼姬。阖闾把琼姬葬在金鸡湖东面,这就形成了现在斜塘镇境内的琼姬墩,把金姬葬在金鸡湖南部小岛上,后来人们把这个小岛称作“金鸡墩”(“姬”今作“鸡”)。另一个说法是:这个小岛上以前有一只金鸡,每天提醒人们起床劳动,因此叫作“金鸡墩”。

金鸡墩占地约0.15平方公里,海拔4.5米左右,南面隔短塘港(又名柴水港)与九图里自然村相望,北面是茫茫的金鸡北湖,东西两侧均连接李公堤。整个金鸡墩中部又有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宋坟浜,把这个小岛再一分为二。

金鸡墩一带曾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穿孔石斧,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这一带。到清代中期,这里又形成了一个村落,叫塘北村。现今,塘北村已全部搬迁到九图里,岛上已无人家居住。

金鸡墩上原有宋家坟,系明末御史宋学朱(?~1639)的衣冠坟。墓朝西,有码头、石牌坊、石羊、石狮、石马、石人、石龟等附属物,另有墓门三道、坟堂屋数间。1964年宋家坟被挖掘,“文化大革命”期间石器被敲碎,有的被扔进河里,有的拿去炼了石灰。今仅存一头没有头的石龟,腹部朝天躺在田块里。

金鸡墩于80年代开始种植柑桔,今已拥有桔林20余亩,每到深秋季节,雾中赏桔成为金鸡墩一景。

李公堤:西起金厍村黄石桥东北堍,中经金湖村金鸡墩,东至斜塘镇盛墩西村,全长约2公里,原宽约8米。清光绪十五年(1889),元和县令李超琼见金鸡湖水势浩瀚,常发生翻船事故,便以工代赈,组织民工将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民房剩下的砖瓦屑运至金鸡湖中,筑成长堤,并在堤上种植杨柳树千株以固堤防,以后大小船只依堤航行,不再受风浪威胁,百姓均称便利。为纪念李超琼的功绩,百姓把这条长堤称为“李公堤”,苏州商会总理尤先甲(1843~1922)撰写《金鸡湖新建李公堤记》以志纪念。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李公堤经过18年的波浪冲击,日渐倾圮,时任元和县知县的窦甸膏组织重修李公堤,花去银币4000多元,均由城乡士绅募捐,其中甪直沈家出的钱最多。窦知县自己也捐了一部分经费。尤先甲又撰写《重修金鸡湖堤工记》,并勒石纪念。据民国《吴县志》载,《重修金鸡湖堤工记》中有这样的话句:“金鸡湖水势浩瀚,袤延广阔,波涛险恶,驾舟过之,每蹈不测。邑尊李公,恻然悯之,爰创建一堤,筑土石五六里以杀水势,植杨柳数千株以固堤房。风有所蔽而水波不兴,途无所危而行旅皆便,帆樯若织,履险如夷。侧听颂声,固洋洋盈耳矣!……。”苏州大学图书馆藏有张一麐《重建金鸡湖隄工记》拓片,张文提及李公堤在1918年和1931年均曾大修过一次。

李公堤东西两端各有纪念亭1所,亭内有刻“李公隄”(“隄”系“堤”之异体字)三字之石碑。今两亭均已废圮,“李公隄”碑存放于苏州渔牧公司。李公堤堤身西段基本保存完好,堤上有几处大缺口,是为方便南北航行而留,渔牧公司在此建有数间房屋,东段堤由于被农民挖取表层,故又矮又窄,只隐隐露出水面。至于堤上的杨柳,到解放初已基本看不见了。

黄石桥:位于葑门塘入金鸡湖口处,属金厍村地界。黄石桥为葑门外驿路必经之处,桥北堍原有关帝庙、驿亭,西北有墓葬群、欧冶庙,东北有李公堤。黄石桥高大雄伟,气势非凡,为金鸡湖增添了光彩,登临桥顶,可一览金鸡湖全貌,惜今已拆毁。详见本编第一章第二节。

驿路:明清时期,葑门外建有驿路,它西起葑门城门,向东沿葑门塘北侧抵黄石桥堍,向南过桥再折向东,可至甫里(今吴县市甪直镇)等地。为方便传递公文之人和过往官员、百姓休憩,在黄石桥西北堍驿道上建有驿亭。这条驿路清末逐渐冷落,解放后部分路基筑成葑门塘路,部分路基筑成苏甪路。

二、独墅湖

独墅湖又称渎墅湖,位于金鸡湖南侧,娄葑、斜塘、吴县车坊、郭巷四乡镇交界处,原有水面14.2平方公里,1968年在二一四大队南部等地进行围垦,今有水面11.52平方公里,其中属娄葑的水面约占70%,湖周属娄葑的村有金湖、二一四、金厍、新塘北。

据乾隆《元和县志》载,独墅湖与黄天荡本来连成一片,由于湖面宽广,有风浪之险,明代太仆卿吴默组织百姓筑堤作为屏障,于是变成两个湖。堤东为独墅湖,堤西为黄天荡。这条堤被百姓称为墅浦塘。

独墅湖以自然风光优美见长,风和日丽之时,可以见到沙鸥嬉戏、白帆片片,也可遥望隔岸烟树、芳草斜阳;阴雨连绵之时,可以目睹淫雨菲菲、樯倾楫摧,也可倾听阴风怒号、惊涛阵阵。明代张宪有“短棹微风窈窕,片帆落日横斜”,华幼武有“水阔风烟远,秋高稌黍新”等诗句描写独墅湖。

独墅湖盛产鱼类,最大的鲭鱼重至50公斤以上(金鸡湖也曾捕获过重32公斤的鲭鱼),今有1.1万亩水面为娄葑水产养殖场外荡工区。

三、黄天荡

黄天荡又称朝天湖、湖天荡,本与独墅湖合,明太仆卿吴默作堤后与独墅湖分为两湖。黄天荡是保卫苏州城东南角的水路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乾宁三年(896),杨行密为救董昌,遣兵与吴越国建立者钱镠战于黄天荡,后钱镠失利,杨行密进围苏州;太平天国时期,忠王李秀成也曾率水军数万人与李鸿章的部下程学启大战于黄天荡。

黄天荡以荷荡风光闻名。它的西北口子较小,因长满荷花,故又称荷花荡。明清时期,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苏州市民倾城而出,到荷花荡观荷纳凉。这时正值荷花盛开季节,幽香四溢,一时大小船只蚁集,热闹非凡。据清代顾禄《清嘉录》载:民间认为这一天为荷花生日,旧俗:“画船宵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荷花荡畔原建有葑门水亭,为观荷最佳处,清末姚燮有《葑门水亭观荷四章》详述其事。

太平天国战争后,荷花荡盛景不再,观荷地点移至虎丘山塘。但黄天荡周围的村落如群力、友谊、城湾等,至今仍植有大量莲藕,盛夏季节,依然莲花朵朵,香飘数里。初秋时分,排水挖藕,亦是黄天荡一景。黄天荡周围所产莲藕被称为荡藕,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除荷荡风光外,黄天荡因盛产各种鱼类,故常有鸥鹭时而盘旋上空、鸣声阵阵,时而贴水疾飞、捕食鱼虾,构成一幅闲适温馨的风情画。

黄天荡于1974年被围垦,改外塘为内塘,放养各类鱼虾,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娄葑分区的开发建设,内塘水面逐渐被填土,建造学校、机关、商店、住宅,黄天荡原有风貌日渐消失。

四、阳澄湖、沙湖

阳澄湖:又名阳城湖,位于娄葑镇东北,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11公里,面积120.75平方公里,水面大部分为跨塘、唯亭、吴县湘城、昆山巴城等乡镇所辖,娄葑镇阳西村辖有少量水面,洋泾、板泾两村亦在阳澄湖边。

阳澄湖湖周芦苇丛生、河港纵横、自然风光优美,湖底平坦、水质清澄、物产丰饶,以盛产大闸蟹闻名。阳澄湖还是苏州市自来水的天然取水区之一,负责供应城东及娄葑等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在阳西村一带,因盛产螺蚬,螺壳、蚬壳等堆积成山,被称为蚬子山、白蚬山。清乾隆《元和县志》载:“白蚬山在阳城湖滨,渔户堆螺蚬于土阜上,日积月累,渐次成山,远近过者,照耀如晴雪云。”这里位于阳澄湖西滩,水汽从西南而来,特别充足,故蚬子山一带的人皮肤特别好,蚬子山被视为保养肌肤的理想地方。

沙湖:又名金沙湖,位于娄葑镇以东约8公里处、唯亭镇西南、娄葑沙湖养殖场西侧,面积2.2平方公里,水面大部分为唯亭、斜塘所辖。据清乾隆《元和县志》载,它“上通金泾渰,下通吴淞江”,“北通娄江、波涛驰突,舟行者时濒于危”。明代工部主事姚文灏、工部郎中傅朝曾在此筑堤,“广三丈,袤三百六十丈,为南北障蔽”。沙湖之北有清初宰相宋德宜墓,墓前有石人、石马,“文化大革命”中毁。今沙湖由唯亭等乡镇围垦,作为内塘养殖区,有水面1000余亩。

第八节  其他

一、冰窨

据《吴门表隐》卷二载:“冰窨在葑门外竹墩南(属友谊村杨枝塘),有二十四座,以按二十四节气。”尤倬《冰窨歌》:“群不见,葑溪门外二十四,年年特为渔鲜置。”《元和县志》载:“每遇严寒,戽水于荡田,冰既坚,取贮于窨。盛夏需以护鱼鲜,并以涤暑。”

二、敌楼

敌楼在葑门外石炮头(原葑红村城乡接合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而建。据《吴门表隐》卷三载:“敌楼有三,高三丈六尺,方广周十三丈,一在木渎市东;一在葑门外;一在枫桥,名铁铃关。”葑门敌楼实高约6米,宽5米,当地居民称“叠楼”。1925年被拆除。

三、冶坊

早在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就在干将墩西(葑塘村田庄河陈珠宝坟址)设坊炼剑。后来娄葑境内又出现江氏冶坊。据《吴门表隐》卷三记载:“冶坊,六门附郭十六房,娄关江氏世业。今易他姓者虽多,然其称犹江氏也。”娄关即今娄门路一带,属新苏村城乡接合部。

四、河泊所

据民国《吴县志》载,河泊所在葑门外华(夏)家桥西(属葑红村),专司航运管理。始建无考。初在石家汇(觅渡桥北)之南,明洪武十年(1377)裁,后移至常熟县沙头镇,名“沙头河泊所”,嗣后又迁于华(夏)家桥西。嘉靖三十八年(1559)废。

五、税课局

在朝天桥侧(属葑红、友谊两村城乡接合部),专司征税。据民国《吴县志》记载:“税课局有二……一在长洲县葑门外马路西,洪武初设,后移朝天桥侧,嘉靖三十六年(1557)裁。”

六、亭

碑亭:共有三座。一在葑水园,内有御制“咏鹤诗”碑,民国年间即已无存;一在杏秀桥畔,内有金松岑所撰碑文,50年代末拆毁;一在金厍村黄石桥东北、李公堤入口处,亭内有“李公堤”碑,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60年代被拆毁。

驿亭:位于金厍村黄石桥西北堍,葑门驿路上,始建无考,呈翻轩形,规模不大,供投递公文的人及来往官员、百姓休憩。60年代被拆毁。

井亭:位于原葑塘村与团结村交界处的井亭桥侧,始建无考,解放时已毁弃。

申明亭:据《吴门表隐》卷一记载,苏州共有申明亭511座,“城中四隅各一,诸乡村每里设一所,听老人奉县檄坐勘公事。明初建立。”民国《吴县志》载:陈公乡二十四都十三图(今葑红村一带)有“申明亭基”村,但新中国成立前已不听说此村。

接官亭:在葑门外西街,原友谊村城乡接合部(见《吴地记》第二十七页注九),约毁于清末。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