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王玉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妍复旦大学肿瘤医院 专访丨王玉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专访丨王玉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024-07-11 2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唐晔 晔问仁医

人物介绍

王玉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甲状腺、口腔颌面、喉咽部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在甲状腺癌的腔镜手术以及复杂甲状腺癌的根治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擅长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喉返神经修复术、各种复杂头颈肿瘤切除后的I期皮瓣修复。科研方向为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和分型,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复杂头颈部肿瘤术后的显微外科重建,头颈部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方案的优化组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课题多项。

曾获得上海市卫健委“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国际头颈肿瘤协会联合会(IFHNOS)“青年研究者奖”等荣誉。参与《实用外科学》、《现代肿瘤学》等经典教科书的编写,发表文章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

1

从医之路

义马市,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分别与新安、宜阳、渑池三县接壤。市名来自义马村名。相传当年洪水淹村,有三匹白马迎洪水而上,化作三条白龙,逼河水退回,保住了村庄村名由此而来。

1981年,王玉龙出生于义马,很小的时候,就听家中长者讲述发生在此地久远的地方志。

“楚汉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便在此处;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逃离京城在此修建了行宫;义马银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种群……”

爱听故事的王玉龙,比同龄人早熟。由于母亲是小学教员的缘故,他比同年的孩子提前上了小学,后考入洛阳拖拉机厂第一子弟中学读书,17岁便参加了高考,“但自己当时非常幼稚”,因为语文没有考及格,只能被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录取。

作为班上最小的学生,王玉龙腼腆而单纯。他非常适应医学院的学习节奏,保持着高中时的踏实与勤奋。

“我对别的事都不在意,只是拼命看书做题,钻研的题愈多,分数自然就上来了。”

在课余时间,篮球场是王玉龙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身为后卫,他组织进攻、协调防守,永远是球队坚实的后盾,深得队友信任。临近毕业时,王玉龙是那一届医学院男生综合成绩的第一名。

由于王玉龙在校的优异表现,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在当时一名本科学生能够拥有这样的机会几乎是凤毛麟角。留在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一纸协议,已经摆到了王玉龙的面前,王玉龙却做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决定放弃留校,去读研究生。

“我想去读研,我想走出去。”

王玉龙是受人影响的。大学里一名著名的眼科教授十分欣赏他,也为他指明了未来的道路。“他说,你去附属医院工作,马上就能拿到工资,生活平静,衣食无忧。但是,郑州太小,你的人生也许一眼可望到尽头,专业的发展很可能局限于狭隘的四方天地。”

一席话,让王玉龙受到了触动。他考虑再三,决定考研。

“综合各项条件,最后我报考了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临床型研究生,当时整个医院一年只招收八个研究生,外科仅有两人。”

那一年,王玉龙负笈南下,从黄河岸边南下黄浦江畔。他的导师是,嵇庆海教授。

嵇庆海教授,我国著名的头颈外科专家,从事头颈部肿瘤外科三十多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概念,提出多项甲状腺癌的诊治规范,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在头颈部肿瘤外科技术方面,更是获得全世界同仁的一致肯定。

王玉龙说,嵇老师是医学世家,学术造诣高超,国内头颈外科界有“北张伦南庆海”的美誉。在前一段很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某位主角诊断为甲状腺癌,弹幕中弹出让她“找嵇庆海开刀去”的建议。

“嵇老师除了手把手教我做手术,在做人和学术规划方面,对我要求很高,我是嵇老师的大弟子。从拜入老师门下到如今,光阴匆匆逝去。是遇见嵇老师,改变了我的整个医学生涯。”王玉龙感慨道。

2黄浦江畔

2003年,时年22岁的王玉龙来到上海。

这座“浪奔浪流”,却又完全陌生的城市,起初没有给他任何归属感,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是匆匆过客,短暂的学习生涯结束后,会离开此地,也许还会回到中原。

“老师为我点亮了一盏灯,让我找到了归属感。而他,本就是一座灯塔。”

作为嵇庆海教授的第一个学生,王玉龙极为珍惜师生之间那种亦师亦父的微妙情感。“初见老师时,见他身躯凌然魁伟,英气勃发,感到非常亲切。我见证了老师从硕导到博导,拿到国自然基金,升为科主任,职业生涯一路硕果累累。2011年,嵇教授率先在全国十五个主要城市进行甲状腺癌颈清扫手术卫星直播,为我国甲状腺癌颈清扫术的全国推广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嵇教授的手术从容大气,这一点让王玉龙深为折服。

“不管遇到多么复杂困难的手术,他立于手术台上,自有一种泰山崩于前不形于色的镇定从容,他坚毅而自信的目光,甚至能感染到周围的每一个人,我将之形容为王者之风,跟着老师那么久,经历大阵仗无数,也许我在术上可能接近老师的修为,但是在道上,在势上,也许再练十年也比不上老师。这是卓越外科医生独有的气场,令我深深敬佩。”

而患者来找嵇教授,往往已经是寻医的最后一站了,只等嵇教授一句话定乾坤,“要做这个可以一锤定音的人,就必须有一种源于高超技术的自信。”

在专业能力之余,嵇庆海教授带给王玉龙更重要的,是人生方向的引导。

“他为人正直,对我也是这般要求。我们初次见面就问我有没有女朋友,告诉我要对爱情负起责任;在医学路上,为我规划了多面发展的方向。研究生二年级时,把我送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做课题研究,指导老师是王久存教授,久存老师是复旦人类遗传学系的主任,让我受到了系统的遗传学的培训。”

王玉龙是幸运的,研究生期间除了嵇庆海教授,还得到科室许多前辈的悉心提携,当时科室返聘的王弘士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王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首创舌骨下肌皮瓣,1986年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Cancer》,并受邀赴美国讲学。我在读研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的王教授,经常带我读片和讲解临床病例、分享研究的心路历程,并和我探讨临床课题,我在进入临床的早期,更是受到王教授的各种教诲。”

王玉龙回忆说,那些年他和王教授常常周末泡在科室,研究各种头颈外科的影像片子,整整一上午都沉浸在读片分析中。有一次,家人中午来电问是否回家吃饭,王教授一旁听了,问,是不是耽误了时间?不影响,哦,那我们继续吧。

“老人真是太可爱了,对临床有执拗的迷恋。在他叱咤风云的时代,作为头颈外科的医生,许多临床成果都是凭借临床经验,自己创新总结出来的。将近50年的从医经历里,那些怪事儿、趣事儿,他能娓娓道来,我就全盘收下,兴许那天就派了用场。老人对我是厚爱的,如今不常见面,他会把资料存到U盘,嘱托其他人说:要把这个带给玉龙,写文章要用到。他让我保持了最初对这个专业的热情。”

读完硕士,继续博士生研究,在博士的最后两年,嵇教授又帮助王玉龙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资助,赴美国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学习,受到了冯新华教授的培养,冯老师14岁上的武汉大学,在冯老师身边,处处感受到的是智慧的光芒,经过在BCM的学习,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当然,王玉龙的手术技巧,是嵇教授手把手教出来的。

“一开始嵇教授带我们手术,把皮肤切开分皮瓣,如果纱布被血染红了,这台手术就不让你做了。他对我的要求,绝不是完成一台手术那么简单,而是要完成得像他一模一样。在他严苛的培训下,我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整个外科技艺突飞猛进。训练非常艰苦,也许是我自幼热爱运动,技巧上大都能够掌握。”

王玉龙的第一台手术,是在他措手不及的时候来临的。

“那是一台复杂的、难度较大的甲状腺手术,我像平常一样跟在嵇教授后面准备做手术,但是他进去检查完基本情况后,做了一个决定,让我接手做完全整台的手术,然后就走出手术室。等我手术结束以后,他回到手术室,看了看地上染血的纱布,对我的评价是,还行,只是染红的纱布有点多。得到这句批语,当时我长出了一口气,后背都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嵇庆海教授对王玉龙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

2013年王玉龙晋升副主任医师后,嵇教授又安排他前往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学习显微外科重建技术。

“我国著名的头颈外科专家张陈平教授和孙坚教授,对我非常照顾,让我系统掌握了显微外科的技术,为我后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起年轻时一头冲劲什么都想学,现在的王玉龙认识到,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头颈肿瘤手术全部学会的,更为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手术风格。

“我的手术特点,其一是有显微外科的背景,皮瓣修复、微血管吻合、神经吻合都能做的比较出色。其二,质量是有保障的,常规手术我都要求自己做到最精细,做手术的时候我比较慢。第三,要见过一些大场面,头颈外科手术有时候比较复杂,颈总动脉也有突然破裂的时候,要镇得住。”

王玉龙的病人,给他最多的评价就是耐心、温和。

“我始终要求自己,从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位病人。我也遇到过有些病人坐在诊室里虎着一张脸,二话不说就怼人,此时我会先摆正心态,他们是病人,不管是身体与心理,都在经受病痛的折磨,在就医过程、甚至是生活中很可能碰到了不堪的遭遇,一时难以宣泄。有了这样的心理预设,我就不会和病人起冲突。”

3寻求突破

在晋升副主任医师后,有个盘旋在王玉龙心中已久的问题愈发清晰。

“我一直在想,如果说嵇教授他们已经把头颈外科发展到一种非常极限的境界,我们的未来还能走到哪里?”

脱产学习显微外科重建技术后,王玉龙已经能够开展一些复杂的手术了,在保证治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然后,他把目光聚焦于甲状腺癌术后喉返神经节段性缺损这一临床课题上。

“在此之前,我们从没有非常重视过这方面的问题,会选择其他神经进行桥接移植。但这种问题背后就是我们接神经的技巧太过于随意了,我问了显微外科的医生,从他们的角度来说,缝合神经比缝合血管更为麻烦。于是我就去系统性地学习了神经重建的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喉返神经移位修复甲状腺癌术后喉返神经节段性缺损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方式,可以使病人术后的发音质量更好。”

王玉龙调出了两个病人在喉返神经移位手术前后的巨大变化的视频。

“在手术之前,他们不仅是说话声音哑,还一直会被口水呛到。这位老太太来做手术,本来只是想把甲状腺肿瘤切干净,却意外让自己的嗓音也恢复了,她不知道有多高兴。”

此外,王玉龙对临床上的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动静脉之间淋巴结的命名、分类和临床意义。“这个淋巴结是我们常规B超都不太会注意的一个问题。它只是在某种体型的人身上会出现,因为这种体型的人,血管在颈部的时候会分叉而不是一直并行,对于这类人,如果不重视这个淋巴结,很容易出现残留或者复发。”

眼下,王玉龙正享受着当一名医生的满足感。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挺像是一位匠人的,匠人匠心,是深埋在中国人骨血里的东西。《礼记》中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教的就是如何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人生的道理。”

口述实录

晔问仁医:您觉得,最好的手术是怎样的手术?

王玉龙:最好的手术取决于一种“我能做到更完美,就不会让它留下哪怕半分遗憾”的极度完美主义心态。就如您之前采访过的——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孙坚教授所说的,手术医生,更多的是为了一种自我的欢喜与沉浸。而手术的目的,就是让病人完好无缺地回归家庭、单位和社会,享受亲情、友情和爱情。

晔问仁医: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需要具备一些怎样的素养?

王玉龙:第一,去找一个好的平台磨练自己,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是一个优秀的平台——除了丰富的医疗资源,医院文化也非常值得推崇——尊重病人,真心解决病人的问题。第二,善于学习。很多时候,我会出去看别人做手术,甚至跑到别的城市,哪怕是二线城市观摩,帮助自己获得新的灵感。一个好医生不可能所有经验都是来自自己的病人,还需要迅速从同行身上汲取营养。

晔问仁医:这十多年来,您对甲状腺癌手术的思考是什么?

王玉龙:手术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应该能够被根治的。但是如何能更精准的术前评估甲状腺癌,是目前亟需努力的方向,确定那些真正的惰性癌,给与积极随访而不是手术。现在很多宣教都把甲状腺癌直接定义为一种惰性癌,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关于“该不该治,需不需要开刀”的问题。有的时候同样级别的病人,长了同样大小的甲状腺肿瘤,医生都很难辨别肿瘤是否会转移和复发。从长远来说,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晔问仁医:如果请您给现在的医学生上一堂课,您准备说些什么?

王玉龙:首先,我想对医学生们说,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时间留给自己喜爱的方向,哪怕与医学无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物理,等等都行。我在高中的时候,数理化成绩比较出色,因为真的对它们有兴趣,到现在我关注的公众号,大都是相关的科学范畴。受益于此,在从事医学相关科研工作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比他人快一些(笑)。

其次,我希望医学生们也能多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拿雕刻技艺来说,外科手术和雕刻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古有“核舟记”,匠人们从事最精细的雕刻工作,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栩栩如生,靠的不是放大镜,而是自己的高超技艺。我们外科医生做显微外科手术,有时候依赖的也不是显微仪器的精密,更多的是靠手上的感觉,充满了一种人刀合一,心随意转,刀随身动的入化境界,那是外科医生至臻的境界。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殷亦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