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普鲁士兴起及覆灭的简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国第二骑士 【显微镜】普鲁士兴起及覆灭的简史

【显微镜】普鲁士兴起及覆灭的简史

2023-11-30 10: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198年,因骑士团成员为前线城堡提供驻防,故教宗颁发了新的特许状,条顿骑士团得以成立。条顿骑士团最初的规模很小,他们的领地与城堡大多来自其他领主的馈赠。

1226年,波兰东北部的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请求条顿骑士团帮助保卫他的边境并征讨波罗的海普鲁士地区的原住民,并允许骑士团驻扎在库尔默兰。与此同时,条顿骑士团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达成协议,获得普鲁士境内的所有贵族特权。

1234年,条顿骑士团赢得瑟格纳战役的胜利,教廷控制普鲁士全境,将之租借给条顿骑士团。1285年,条顿骑士团全面征服普鲁士,迫使普鲁士人信奉天主教。16世纪后,古普鲁士人同化于德意志人,所使用的普鲁士语也逐渐消失。

王室普鲁士的国旗与国徽

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结盟。此后为保护其出海口和夺回历史上的领地,与条顿骑士团发生一连串战争。

1410年7月15日,在格伦瓦德之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流行于德意志地区的货币单位)外,还将但泽置于波兰主权之下。

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实际上已成为波兰的一个行省。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余领土,而且要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旗与国徽

1569年7月1日,立陶宛大公国、王室普鲁士与波兰王国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从行政上来说,王室普鲁士与马佐夫舍省、宛兹卡省、谢拉兹省、首府波兹南同属于大波兰行省。

普鲁士公国的国旗与国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的近亲。

1525年,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他宣布改信路德宗,从而切断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教廷的联系,随后宣布解散骑士团,改为普鲁士公国,阿尔布雷希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的君主。

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的国旗与国徽

1618年,普鲁士公国由同属霍亨索伦家族的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建立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1655年,第二次北方战争爆发,勃兰登堡作为瑞典的盟友参战。击败波兰之后,勃兰登堡取消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从此勃兰登堡拥有东普鲁士的完全主权,不再向波兰国王称臣,同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自此,普鲁士得以摆脱波兰的束缚,正式走上崛起之路。

1688年,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继承了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之位,称腓特烈三世。

腓特烈三世一直渴望成为国王,但是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帝国内除了一般由皇帝兼任的罗马人民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以外不能有别的国王。为了实现升级为国王的愿望,腓特烈三世建立了庞大而精良的军队和宫廷机构,并联合奥地利、英国、荷兰等国对抗法国的路易十四。

170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陷入孤立的境地,腓特烈三世第一个与皇帝结盟并派出援军。作为回报,皇帝在一份秘密协约中答应授予其国王的称号。

普鲁士王国的国旗与国徽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为王,称腓特烈一世,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称王之后,腓特烈一世积极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继续扩大领土。他相继获得林根、默尔斯、上盖尔登、诺伊堡等地,此外还买得泰克伦堡和奎德林堡,为普鲁士争夺欧洲霸权打下基础。

腓特烈一世的继承人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实行极端的军国主义政策,他大大加重赋税,把普鲁士军队从3.8万人增加至8.3万人(占人口的4%)。普鲁士的军队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质素高而闻名于世,普鲁士籍此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1740年,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继承王位,即位七个月后立即向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奥地利哈布斯堡进攻,目的在于夺取工农业极其发达、离普鲁士最接近的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和七年战争。

1772年2月19日,为了连接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腓特烈二世和俄罗斯、奥地利于维也纳签署瓜分波兰的协定。8月初,三国军队同时进攻波兰-立陶宛联邦,史称“第一次瓜分波兰”,普鲁士王国重夺公国立国时割给波兰的失土——“王室普鲁士”。

1773年1月31日,腓特烈二世把瓜分得来的土地重新命名为西普鲁士,前普鲁士公国地区成为东普鲁士。

1793年初,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撕毁保障波兰领土的承诺,与普鲁士一同发动第二次瓜分波兰的战争。此战让波兰失去了约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波兰人口仅剩下340万人,仅为在第一次瓜分前人口(1000万)的三分之一。

1795年10月24日,普鲁士、俄罗斯和奥地利三国代表再次签订瓜分条约,将剩余波兰的国土全部瓜分,令波兰从此在世界地图上消失。普鲁士获得了新东普鲁士、新西里西亚和华沙,共5.5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00万人口。

德意志邦联的国旗与国徽

1806年至1815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席卷欧洲大陆,废除神圣罗马帝国,将帝国境内的德意志诸侯组织成立莱茵邦联并自任护国主,但在1812年俄法战争以及1813年10月中旬的莱比锡战役中法军两度战败,邦联即宣告瓦解。后来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联的领域,约等于法国大革命时的疆域,只少了比利时一地。

邦联成员国由神圣罗马帝国时期300多国锐减至39国,并确立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成员们保证彼此相互防守,和联合保卫美因茨、卢森堡城、拉施塔特、乌尔姆和兰道的堡垒及要塞。奥地利首相领导的州联议会,定期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事实上,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经常代表“首相使者”领导议会,掌握邦联的领导权。

几个世纪以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很多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他们在名义上统治德意志全境,而且拥有独立统治权,但又受外国势力帮助,尤其是法国。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法国在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力减弱,当地民族主义兴起,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萌芽。运动的支持者提出两种统一方法:把包括奥地利这个多民族帝国在内的德意志全境统一建立大德意志;或是在普鲁士领导及统治下建立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

1862年,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的首相。他马上策划统一运动,务求由普鲁士主宰小德意志。丹麦战争胜利后,俾斯麦借着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地的统治问题,诱发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奥地利与一些德意志诸侯合作,以捍卫德意志邦联的名义,挑战普鲁士。

北德意志邦联的国旗与国徽

大部分德意志邦国都支持奥地利,把普鲁士当作侵略者。它们包括:萨克森、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汉诺威、黑森-卡塞尔、黑森-达姆施塔特及拿骚,普鲁士及其盟友几乎与整个德意志邦联为敌。

1866年8月23日,普奥战争以普鲁士胜利结束,德意志邦联瓦解。普鲁士王国以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基础,另行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新成立的北德意志邦联排除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及南德四个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黑森),但增加了普鲁士兼并亲奥地利的德意志西部大片领地,以及北部夺自丹麦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德意志帝国的国旗与国徽

1871年1月18日,普法战争以普鲁士胜利结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这个由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崭新帝国,成为真正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除了荷兰的林堡、奥匈帝国相关领地、卢森堡与列支敦士登之外,其他一切邦国(包含原本独立自主的南德四邦)都臣属于德意志帝国。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三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威廉二世生性冲动鲁莽,实行帝国主义,以显示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故此未能在德国的对外政策上保持理性,最终令原本的盟友俄罗斯转与英法结盟。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人刺杀身亡。威廉二世随即向奥匈帝国提供协助,支持镇压策划刺杀的秘密组织,甚至容许奥匈帝国以武力对付该组织的幕后黑手──塞尔维亚,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普鲁士自由邦的国旗与国徽

1918年11月7日,由于德国的战局每况愈下,巴伐利亚和柏林发生革命,史称“十一月革命”。次日,工人与士兵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为“议会共和”作准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意志帝国的覆灭导致普鲁士王国解体,普鲁士改为自由邦。普鲁士邦在魏玛时代占德国国土和人口的过半数,是德国最重要的邦,德国首都柏林也是邦首府所在地。

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州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州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西普鲁士的旗帜与徽章

1939年,纳粹德国收复但泽后,当局废除了自由市并将其并入新建的西普鲁士-但泽区。他们将市内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归为次等人,迫使其参加劳动或将其送往集中营。

东普鲁士的旗帜与徽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征服波兰西部,令东普鲁士扩大,区内大部分青年被征召到军队。当战后人们想要返回东普鲁士时却遭到苏联军队驱逐,当地所有德式地方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兰式。

德意志国的临时国旗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向盟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盟军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归美、苏、英、法四国管制,并实施民主化、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虽然当时已不存在任何德国政府和德国国旗,但德国的船只在国际法的要求下需要一个国家标志,因此国际信号旗中的C-信号旗被盟国管制理事会作为盟军占领下的德国临时国家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后达成共识,认为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余部分分离开来”。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2月25日,联合国管理委员会颁布第47条法令,宣布“以普鲁士为名的国家正式灭亡,不获承认”。

1947年3月1日,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和波兰。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