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勃的离别诗歌 郭进拴

郭进拴

2024-06-14 1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王福畤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畤,王福畤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

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县令王福畤处,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7-8]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

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

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在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庆祝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一说王勃作《滕王阁序》为十四岁,即龙朔三年。

1、王勃的诗的特点是雄放刚健和沉郁苍凉,这两种特点分别是他前期诗歌和后期诗歌的体现,由于人生际遇的原因,王勃在前期时的诗歌充满了进取的精神和自负的心态;在遭到挫折之后,他的诗歌中更多的是仕途失意的苦闷的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2、王勃是一位少年才子,年纪轻轻就成入朝为官,而且因为天才之名受到时人的称赞和追捧,这时的他意气风发,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心态在他的诗歌中也有体现,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滕王阁诗》都体现了他的诗歌雄健的风格,即使是送别诗,也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而在经历了两次被贬之后,一连串的打击使这位天才少年失去了勃勃雄心,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不平,诗歌中的风格转化为沉郁悲凉,例如他在蜀中写的两首送别诗《别薛华》和《重别薛华》,诗中不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慷慨激昂,而是“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的凄然。王勃善于创作五律和五绝,其诗词的语言也是符合盛唐诗坛的风格的,多展现着富丽华美的特点;

他的诗词中的华美主要来源于语言的运用,特别在写景的诗词中,给予读者极强的审美体验。尽管王勃的诗歌语言华美,但是其诗风却与盛唐的“萎弱淫靡”不同;

他并不提倡这种文风,而是用慷慨雄壮的气势压倒这种萎靡不振的诗坛风气;

王勃的诗词中,意境开阔,空间壮阔,气势雄伟,这些特点在《滕王阁诗》中也是可见一斑的。王勃也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曾被称赞为“神童”,而且他早期仕途顺利,因此其诗歌中总是可以表现出乐观向上的情绪;

例如我们熟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尽管是送别诗,但是诗歌本身透露着的是相互勉励支撑的乐观气氛。然而花无百日红,王勃顺利的仕途并没有陪伴他一生,在两次贬谪之后,他的心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诗人的情绪和性格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因此王勃后期的诗歌不再有当年的意气风发,而是更多的凄凉和沉郁;

同样的送别诗,也不再有前期的积极乐观,而变成了“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无论是早期的积极向上,还是后期的悲凉沉郁,王勃的诗歌都表达着他强烈的情感;

其诗词中浓烈的情感给予了读者更多的情绪体验,同时也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展现和留存。

下面分享王勃的经典诗作八首,一起感受他的心灵世界和心路历程。

1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唐王勃《咏风》

林壑:树林的山谷。山楹:山间的房屋。

这是王勃笔下秋天的风声,凉风劲疾,风过之后,山谷顿时变得清爽凉快,山间的雾霭消散,露出了涧畔的人家。

风儿来去无踪,但是风起风停间,又似乎含情脉脉,总是那么合乎人意。夕阳西下,山水静美,你听风儿又为君送来一阵松涛声。

这是一首咏物律诗,流利清美,节奏明快,将风拟人化,赋予风以性灵,一动一静似“有情”。

诗人羡慕风儿的来去自由,也赞美风的高贵品格,它不分高低贵贱,在林壑间广施恩泽。

2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项羽破秦时,曾经把关中分三个区,封给三个秦朝降将,故后人习惯称三秦。

五津:指川蜀之地。

自古多情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可在这首诗中,王勃却一扫以往诗歌的离愁别绪,写出不一样的离别情怀。

你要去往那千里之外、风烟迷离的蜀地,我在三秦护卫的长安城里与你送别,从此我们之间山高水阔,路途迢迢。

为了这一官半职,我们不得不在仕途奔波,就此分别,但我们是知己,不管身在天涯,还是海角,我们也心意相通,就好像彼此从未分离。

所以在这个分手的路口,就没有必要儿女情长,伤感流泪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经常用来朋友间的告别,真正的友谊,不在乎距离的远近,因为彼此的心灵相知相惜。

写这首诗时的王勃在长安,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就连别离在他笔下也充满希望。

顺便提一下,诗题目中的杜少府,应该指的就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

3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

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唐王勃《郊兴》

园子里寂静空旷,我自斟自饮,一个人放声歌唱。在这春光无限的日子里,我闲居赋诗,打发时间。

水泽中的兰草越长越茂盛,漫延到水泽边的小径,柳枝也越来越浓密,把长长的水渠笼罩。

雨过天晴,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更显精神,花瓣更加润泽;风停了,树影不再摇晃,反而觉得叶子稀疏。

我不怕酒多喝醉,只怕酒杯里没有酒,辜负了这美好春光呀。

这首诗创作时间不明,诗人赋闲在家,春日里游览山园所写,眼前的春花春草,春柳春雨,所散发的勃勃生机,无不感染、吸引着诗人。

4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唐王勃《别薛华》

写这首诗时王勃因为《檄英王鸡》事件被逐出贤王府,此时王勃的心境有了很大的转变。

送了你一程又一程,前路不知道还有多少崎岖艰难的路,一个人独行,沿途问路时,内心该有多么不安,山高路远,心情该多么悲凉,怕是要拖累这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

你我同样漂泊天涯,品味着人生的穷困苦辛,无论是离开的你,还是留下的我,从此以后我们都只能在梦中相见。

同样都是写送别,与杜少府送别处处透着旷达乐观,而这一首与薛华送别却心境悲凉。

诗中用了“穷、独、悲、凄、苦”几个字,来表达内心对于朋友漂泊辗转的愁苦,同时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忧心。

随后不久,王勃也离开了长安,下西南去了巴蜀。

5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这是王勃在巴蜀做客期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在江边一个叫津亭的地方,送别前往塞北的好友。

长江送走巴南的水,大山横隔塞北的云,秋夜的月华照耀着渡口津亭,有谁见过谁在这里哭哭啼啼地送别呢?

迷离的烟雾笼罩着碧绿的台阶,月亮向天空的南面移去。你走了,离亭的门掩着,处处弥漫着寂寞,就连环绕的青山也感觉格外寒冷。

最喜欢这一句“江山此夜寒”,寒是友人离去后心境的一片寒凉,友人未离开时忙着话别,没有心情去观赏四周景色,而人散后,才方觉眼前的夜色都顿失温情。

6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唐王勃《蜀中登高》

这首诗也是王勃在蜀地的重阳节所作,九月九日登高回望家乡,身在异乡,坐在席间与朋友推杯换盏,与朋友话别。

在蜀地呆得久了,内心渐生苦闷,不知道什么时候家乡的鸿雁能飞到这里来。

7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唐王勃《山中》

眼前滚滚而流的长江水,因为饱含悲伤,似乎停滞不前,我身处万里之外的故乡,一心只想把家归。

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的天气里,你看漫山的黄叶四处飘飞。

从这两首诗中不难读出,蜀地的风景很是优美,但也没能留住王勃,他那颗年轻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想要离开川蜀回到长安,因为心中仍旧放不下功名。

也就在这个时候,王勃收到了好友陆季友的相邀,建议他来虢国任事,同时还能收集名贵药草,前文有说过,王勃喜欢中医。

经过一番权衡,王勃来到虢国走马上任,但却没想到,在这里栽了人生第二个大跟头。

因为私藏逃犯曹达,事后又害怕被人发现,于是杀害了逃犯,一夜之间,初唐四杰的才子王勃,沦为杀人犯。

但好在王勃此时命不该绝,正好赶上高宗更换年号,大赦天下,免除王勃死罪,被开除了公职,又累及父亲被贬交趾,任职一个小小的县令。

8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王勃《滕王阁序》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南下看望父亲,途径洪都(今江西南昌),恰逢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地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在此举办宴饮,于是王勃与藤王阁不期而遇。

他在这里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藤王阁序》,留下惊为天人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凭借一序一诗一战封神,直接催生了“水天一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萍水相逢”,“物换星移”等几十个成语。

离开滕王阁后,王勃继续南下,与父亲团聚之后,不久启程返回长安,但很不幸的是,在海上遭遇风暴。

他最终没能回到长安,时年27岁。

他就像一道流星划过了大唐的天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