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荐】“云间风度”王劼音个展:放过迪斯尼 来这里正大光明写“到此一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劼音简历 【展览推荐】“云间风度”王劼音个展:放过迪斯尼 来这里正大光明写“到此一游”

【展览推荐】“云间风度”王劼音个展:放过迪斯尼 来这里正大光明写“到此一游”

2023-06-07 19: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云间风度”王劼音个展

  导言:将古画真迹与当代作品进行对比,感觉不同时代画面的精神质感,并且还能在这些真迹附近,正大光明、为所欲为的留下“到此一游”的签名,这便是2016年5月6日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的“云间风度”王劼音个展。

  【最新呈现:传统绘画与新绘画对比陈列】

展厅现场

  “云间风度”王劼音个展中将呈现33件作品,除了展示王劼音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外,还包括向龙美术馆借展的,八大山人《墨荷》、髡残《为周亮工作山水》、龚贤《别馆高居图》,以及林风眠《松涛》、关良《石门》、丘堤《平湖秋月》在内的6件藏品。

  这些传统画作与王劼音的创作并置在同一现场,策展人萧斌在开幕之前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表示,展览并没有用大量的作品去说明,而是选取王劼音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与古画真迹同时展示。这样对比展出的方式,能够让观众在画作前更了解画面精神的共振和现场质感的互换,能够在原作面前进行一个对比和比照,然后有各自的理解。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将展至2016年6月30日,为期2个月中,策展人萧斌基于三个部分进行陈列,一部分是王劼音的素描手稿和90年代早期的花卉,人物作品与民国时期的林风眠、关良、丘堤三位大师的作品并置陈列;另一部分是王劼音近几年所创作的山水题材的作品与八大山人、髡残、龚贤的作品进行比照;展览最大的亮点是王劼音首次尝试现场涂鸦。

  【王劼音首次尝试大幅墙壁涂鸦:“是个挑战”】

王劼音在展厅涂鸦

  五一劳动节当天,76岁的王劼音在龙美术馆内6×6米的两面墙壁上,研究丙烯颜料与墙壁之间需要运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融合。面对这面墙,王劼音需要借助脚手架之类的工具进行创作,他时不时需要亲自爬上爬下地进行尝试和研究能达到的最好效果。

王劼音涂鸦现场

  王劼音告诉雅昌艺术网“我对这种即兴创作也很有兴趣”,但问题是“从来没有弄过这么大的画,对于我也是一个挑战。”

王劼音坐在椅子上看着现场观众在墙上涂鸦

  从名胜古迹上随处可见的“到此一游”而想到了这一互动方式。在展厅中,王劼音利用两面大墙,他在墙上画“墙”,特意空出的这些“墙”上,观众可以在其中随意涂鸦,或者写上“到此一游”。为了配合展出作品的中国水墨特点,王劼音绘画的“墙”是中国园林中的墙,并可以看到园林房屋的造型。现场有部分观众在围观王劼音涂鸦,当他完成涂鸦创作时,观众们便开始在墙壁上“畅所欲言”。

  策展人萧斌也表示,涂鸦的后期部分交给所有与这件作品产生互动的人,他们可以在上面绘画甚至是破坏,能完全敞开式地表达,“这样的互动部分也是王老师关于自己作品当代性的一种新的尝试。”

  【早期绘画:“意象“的建构】

艺术家王劼音

  以上海为中心的“洋画运动”是近代中国全面引进欧洲的西洋画并在全国推广的运动。这段时期为中国近代绘画带来勃勃生机,出现了一批林风眠、关良等这样的绘画大家。建国后“洋画运动”被中断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1980年代晚期才潜流复出,而王劼音便是中国新绘画中的一个案例。

  1941年出生在上海的王劼音,自幼学画,并是上海开放改革以来最早的一批美院教授。1986年王劼音到维也纳造型艺术学院求学,遍访欧洲各国,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熏陶,特别是现当代艺术。1988年王劼音归国,重新担任上大美院的教授,从设计系到油画系,并授命组建版画系并主持工作。

王劼音 《宫女》 73x54cm 布面油画 1994

  王劼音的创作形式从最早的版画到后来的油画和现今创作的水墨,他多元的创作语言,与其学画的过程有关。在浙江美院和上海的五年半附中学习,王劼音主要是工艺美术方向。但学工艺美术在他的心里并不是特别愿意,而总是想回到绘画。当时的环境,认为画家主要是油画专业,所以王劼音在工艺美术之余也学习油画。当他的一幅油画作品被美国亚太博物馆馆长带入美国公开展览时,更促使了王劼音内心多元艺术形式的想法。他的创作不拘于媒介,版画、油画、水墨、水彩被糅合进开放包容不断革新的艺术实验中。

#“云间风度”王劼音个展 的更多精彩活动就在如何艺术It'sART

汇聚知名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及政府机构,共同打造专业艺术评选,帮扶青年艺术家创业就业,提升艺术影响力、促进交易、保护艺术版权。

进入活动【如何艺术It'sART】

  王劼音生活态度低调行事、平淡处世,同样也反映在他的艺术上。曾在国外求学的经历,让王劼音对中国文化更具有自己的认识。2007年开始接触水墨画后,他不喜欢乏味的一味传承书写,而是在水墨中加入其他的创新。对于王劼音来说,水墨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中国人比较静的,比较超然的、淡薄的一种生活方式。

王劼音 《素馨》 80x60cm 布面丙烯·油彩 1999

  本次展览中展出王劼音90年代早期的花卉、人物题材作品。“花卉”是王劼音特别钟爱的创作对象,在他的眼里,通过的绘画语言,表现出风景、山水、花鸟等大自然的美,通过“意象”的构建,解构和重建的花卉,使之释放自然山水、工业风景、当代境象交相辉映的人文意蕴的审美内涵。展览现场,王劼音《雾山》与林风眠《松涛》并列展出。

王劼音《雾山》 80X80cm 2000年

林风眠《松涛》 70x70cm 纸本彩墨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王劼音就执着于当代书写性绘画实验。到2000 年,当王劼音创作出《云气》、《雾山》以及《花卉图谱 176》等作品时,他特色鲜明的“意象”绘画已经相当成熟了。他以点线面的构成、率意的笔触,以及随意皴擦的笔痕这类抽象的视觉元素,重构“云”、“山”、“花”等自然景物。

王劼音《花卉图谱176》 布面丙烯•油彩 2000

王劼音《花卉图谱194》 布面丙烯•油彩 2002

王劼音《花卉图谱232》 布面丙烯•油彩 2004

王劼音 《花卉图谱254》 50x140cm 2005年

王劼音《花卉图谱》140×50cm 2007年

王劼音《花卉图谱373》布面丙烯•油彩 2011

  展览以“文人画”为引,在展厅“上演”古今同台的对话。在展厅也有唯一一组王劼音用碳条画的作品。之所以也把这件作品放在空间进行“对话”,“是因为这件作品素雅清淡的气质,与王劼音老师作品类似”策展人萧斌解释。

王劼音素描作品

  此次展览现场无论是传统作品的当代性呈现,或是民国时期洋画运动先锋们东西融合的绘画实验,还是王劼音在形式气韵与材料的当代性中探求古意,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精神意旨遥相呼应,在王劼音此次个展中完成一次全新的探索。

王劼音《芳菲三月》 布面丙烯•油彩 120×160cm 2006

王劼音《绽放》220x12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15年

王劼音《白石》120x140cm布面丙烯·油彩 2015

  【创作突破:丙烯颜料演绎中国山水画】

清 龚贤《别馆高居图》 212.5x55.5cm 水墨纸本

王劼音 《山居图》 100x20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03

  王劼音在创作中不断地突破自己,他的作品重精神而轻写形,重自娱而轻教化。2003年《山居图》、《云林诗意图》等作品中,他有意强化了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联。与“自然景象”相比,这些作品的中“意象”已经悄然“山水”化。画面中保留了山水画的余味,但并没有按照中国传统山水一贯的经典图式,而是把西方风景画的造型带入到山水画的意趣之中。

  所以与古画真正相通的其实是“草草逸笔”写“胸中逸气”的感怀方式,水墨古画真迹中萧散的笔墨精神,与王劼音以视觉游戏般的抒写成对比。

王劼音 《青峰凌霄图轴》 200x100cm 2004

  王劼音作品中的视觉形式具有独一无二的当代感。近几年,王劼音用丙烯颜料代替水墨绘画山水,他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将历史传统与开放多元的当代语境汇聚一体,全新的演绎和拓展传统水墨画语言。

王劼音 《秋山诗意》 220×70cm 2007

  王劼音的新山水画,通过丙烯在画布上的渗染性,以虚薄的方式随意扫涂,线条天真浪漫,但色层丰富,斑痕与肌理随处点缀,却生动怡然,一切看起来都漫不经心,却又妙不可言。

王劼音 《浮光》 80×60cm 2009

王劼音 《溪亭》 150×105cm 2009

王劼音 《听水》 120×170cm 2010

王劼音 《还居隐逸图》88x58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13

  在山水颜色处理上,王劼音主要以黑色为主,他甚至画过大量的黑色丙烯的风景画,画面中以看似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赭色与青绿的色调来引导视觉,对黑白灰的层次处理也异常细腻。他对水墨色感的余留,色彩的低调与散淡,充分展开了水墨性的余味,这也是转换山水画触感的奥秘所在。

王劼音 《荒村》 138x186cm 2014

王劼音《疾风》60x80cm布面丙烯·油彩2015

  无论他画什么,都是发自于自己的内心,发自于单纯的感觉,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平淡感受,顺从内在天性寻求传统艺术中的真实意境,作品素朴而华滋的色调、逸笔草草而生机勃发的笔意,以及激情奔放的生命意象,对生活的体悟全然流露于纸墨油彩之间,不仅可以看出个人的敏感与激情,也隐含着他那一代人很本色的精神体验。

来源:雅昌艺术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