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户王家人太牛了!一门十进士,才华可比苏东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介是什么字 这户王家人太牛了!一门十进士,才华可比苏东坡!

这户王家人太牛了!一门十进士,才华可比苏东坡!

2023-03-20 09: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世王伟是宋咸平二年己亥(999)孙暨榜进士

二世王言是天禧三年己未(1019)王整榜进士

三世王介是庆历六年丙戌(1046)贾黯榜进士

三世王悆是嘉祐四年己亥(1059)刘辉榜进士

四世王汉之是熙宁六年癸丑(1073)余中榜进士

四世王涣之是元丰二年己未(1079)时彦榜进士

四世王沩之是元丰二年己未(1079)时彦榜进士

四世王沇之是元丰五年壬戌(1082)黄裳榜进士

五世王栎是重和元年戊戌(1118)王昂榜进士

十世王一非是庆元五年己未(1199)曾从龙榜进

一世王伟是宋咸平二年己亥(999)孙暨榜进士

二世王言是天禧三年己未(1019)王整榜进士

三世王介是庆历六年丙戌(1046)贾黯榜进士

三世王悆是嘉祐四年己亥(1059)刘辉榜进士

四世王汉之是熙宁六年癸丑(1073)余中榜进士

四世王涣之是元丰二年己未(1079)时彦榜进士

四世王沩之是元丰二年己未(1079)时彦榜进士

四世王沇之是元丰五年壬戌(1082)黄裳榜进士

五世王栎是重和元年戊戌(1118)王昂榜进士

十世王一非是庆元五年己未(1199)曾从龙榜进

可见,王氏实际上应该是“一门十进士”,只是前九位进士出自芙蓉章舍王氏,而王一非是从芙蓉章舍迁往东案上源后,考中的进士,但追本溯源,还是芙蓉章舍王氏一脉。

当然,七进士、十进士、四进士的提法都有其出处的,如“一门七进士”指的是二世至四世祖孙三代;“一门九进士”指的是二世至十世,把一世王伟排除在外了,毕竟王伟是在建德考中进士的;“父子四进士”指的是王介与三个儿子,合计四位进士。

综合来讲,“一门十进士”是最正确、最妥当的提法。

二、王介的贤良第一是否属实?

民间传言,王介考中进士时,位列贤良方正科第一名,排在苏轼、苏辙等人之前,人称“贤良第一”,名盛一时。情况是这样吗?应该说,这里面的表述是不对的。

首先,参加科举进士考试和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是两回事。通俗地来讲,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而贤良方正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领导干部竞争选拔考试,后者必须在前者通过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德才兼备、年轻有为并且受到朝中重臣推荐的进士,才有资格参加贤良方正考试的。正因为如此,王介考中进士是在庆历六年(1046),而参加贤良方正考试是在嘉佑六年(1061),前后整整相差了15年。

其次,王介在贤良方正考试中也没取得第一名。据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记载,1061年8月,皇帝亲自监考,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官员,这次考试只有三人入选,苏轼获第一名(第三等),王介获第二名(第四等),苏辙获第三名(第四等次)。按照惯例,第一等、第二等往往都是空缺的,所以第三等实际上就是代表最优秀了。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朝中名望极盛,与父亲苏洵合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居三席,加之其家族渊源深厚,人脉关系非同一般,不是王介可以比拟的。 所以王介能在此番策试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二名,名列苏辙之前,已属相当不易。

也正因为这次贤良方正考试,王介与苏轼、苏辙成了同年(同学),彼此交好。多年后,王介去世,苏轼作《同年王中甫挽词》、苏辙作《过王介同年墓》,以示纪念和哀挽,其中的“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等诗句,高度赞赏了王介的过人才华和渊博学识。

的确,贤良方正科策试是王介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王氏后人将上源宗祠命名为“贤良宗祠”,妥贴而荣耀。 《常山县志》记载,常山人为纪念王介的贤良之名,将其早年结庐读书的绣溪山,改名为贤良峰,招贤渡也由此得名。

三、王介是狂傲不羁的学士吗?

民间传言,王介风采斐然,博闻强记,但是为人性格刚直,恃才傲物,遇到看不惯的事就大加讥讽,经常得罪人,属于“有才就任性”的那一类人。这一点,可以在多处史料上得到印证。

宋代张耒《明道杂志》记载:(王介)“性聪悟绝人,所尝读书皆成诵,而任气多忤物。”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王介,字中甫,衢州人,博学善讥谑。”《衢州府志》也有类似记载:王介“学识渊博,善于文辞,生性负气,喜直言、善讥谑,专交贤豪名士。”从时间上来看,王介与张耒、叶梦得相差几十年,算得上是同一时代的人,同时,张耒还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叶梦得曾迁居衢州市开化县,他们所经历的人与事,与王介多有交集,因此记载的真实性很高。 更重要的是,苏辙在《过王介同年墓》也有类似的描述:“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应奉读书无复忘,虞翻忤物自甘穷。”这可以说是铁证。

王介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凡遇疑事,必与人争个痛快,而且争辩时擅用典故,骂人也很讲艺术。如王安石与王介在南京读书时,曾是同窗好友,经常一起吟诗唱和,后因政见不同,渐行渐远,两人多次借助诗句来辩论是非,哪怕是王安石高居相位时,王介也不肯低头屈服。王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湖州时,王安石曾作诗《送王介学士知湖州》,为其送行。诗曰:“吴兴太守美如何,柳恽诗才未足多。遥想郡人迎下担,白苹洲渚正沧波。”王安石本以南朝诗人柳恽作比,赞誉王介诗才高绝,借此缓解安抚一下旧日同窗。可王介根本不吃这一套,情绪激昂,当即和诗十首,盛气朗诵于王安石面前。其中一首云:“吴兴太守美如何,太守从来恶祝鮀。生若不为上柱国,死时犹合作阎罗。” 诗中王介以春秋佞人祝鮀借喻,直指王安石虚情假意的伪善面目,搞得他无言以对,只得苦笑“阎罗见缺,请速赴任。”

宋神宗赵顼时期,王介为开封府试官,负责审阅科考试卷。有考生多次用“小畜”一词,王介认为“畜”字与皇帝名字“顼”近音,未能避讳,因而较真的脾气又上来了,要将该生淘汰。同僚刘攽坚决反对,两人各持一词,不顾书生斯文,彼此破口大骂。结果两人因为礼仪失当而被礼部罚款,并丧失了审卷官的资格。狂放不羁的真性情让王介吃尽苦头,他却无怨无悔,带着满身的书卷气,依然“虞翻忤物自甘穷”。

当然, 对于好学上进的晚辈后生,王介也有情真意切、款语温言的一面。在送人应举时,他赠诗“上林春色好,携手去来兮”,充满了激情和期盼;遇人落第时,他劝言“命也岂终否,时乎不暂留。勉哉藏素业,以待岁之秋”,充满了温情和勉励。

四、王介安息之地在芙蓉山坳?

据《浙江省志》和上源《王氏宗谱》记载, 王介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病故,终年72岁,葬于常山县芙蓉下庵,家谱中绘有墓地图,与祖父王伟、父王言葬于一处。每逢过年过节,上源王氏都要奔赴芙蓉去扫墓祭拜。

家谱记载是否确切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苏轼、王安石撰写的挽辞中,关于王介去世时间和安息之地,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关于去世时间。苏轼在《王中甫哀辞》的序文中写道:“仁宗朝以制策登科者十五人,轼忝冒时,尚有富彦国、张安道、钱子飞、吴长文、夏公酉、陈令举、钱醇老、王中父并轼与家弟辙,九人存焉。其后十有五年,哭中父于密州,作诗吊之……”这就说明,苏轼、王介、苏辙等三人考中贤良方正科后的第十五年,王介即已去世,彼时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担任知州。而他们那一届的贤良方正策试在嘉佑六年(1061),如此算来, 王介去世的实际时间应该是北宋熙宁九年(1076)。这一点,王安石撰写的《王中甫学士挽辞》也可佐证,王安石病逝于元祐元年(1086年),如果王介在元祐二年(1087)才去世,那王安石是不可能写挽辞的。

关于安息之地。苏轼在《同年王中甫挽词》中写道:“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王安石的《王中甫学士挽辞》则点得更为明确:“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另据宋代嘉定《镇江志•卷十一》记载:“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赠少师王介墓在蒜山东。” 综上可以得知,王介应该是葬于江苏省京口(今镇江市)的蒜山东路。常山芙蓉下庵的王介墓,极有可能是个衣冠冢。

五、上源贤良宗祠是千年宋祠?

贤良宗祠是东案上源的王氏宗祠的名号。上源《王氏宗谱》记载,贤良宗祠始建于宋,至今已有千年。上源村里甚至有传言,贤良宗祠就是王介自己手上建造的,取名贤良是为了彰显家世,纪念“贤良方正”策试脱颖而出的殊荣。

应当说,“贤良宗祠”中的“贤良”一词的确是为纪念王介的那次策试荣耀。王介去世时,儿子王汉之才19岁;而上源王氏的始迁祖王翰,是王介的六世孙,也是王汉之的五世孙,因此上源贤良宗祠不可能是王介亲手所建。同时,王介的贤良方正策试是在嘉佑六年(1061),距今只有954年。 因此,贤良宗祠是千年古祠的说法肯定是不合情理的。

贤良宗祠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的,由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不得而知。上源《王氏宗谱》中,最早提及“贤良宗祠”的是清雍正时期常山知县王玮的序文,他说自己“己酉之秋曾入贤良之祠”,己酉年即1729年,至今已有286年,可以明确,在此之前,贤良宗祠即已建成。翻遍历代版本的《常山县志》,基本没有找到“贤良宗祠”的痕迹, 只有1989年版《常山县志》第一次提到“贤良宗祠”,认为该宗祠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始建,但无史料佐证。

目前,关于贤良宗祠的始建时间,我们大概可以作个粗算:以三世王介(1015-1076)为参照,十世王一非在庆元五年(1199)考中进士,前后八代共跨度184年,那么一代为23岁。由此可推算,八世王翰出生时间大概为1130年左右,如果在23岁左右迁至上源,即1153年。古语云:“君子将营宫室,以宗庙为先,居室为后。”考虑到宋人对宗祠祭祀仪式极为重视,地方名门望族更加如此。 乐观估计,上源最早可能在1153年建造了简易的王氏宗祠,距今862年。

建造祠堂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积累,很多家族的宗祠都采取先局部动工、后拓展修缮的办法。王翰迁移至上源,是兵灾所逼,生活困顿,最起码需要两代人46年的积累。如此算来,贤良宗祠真正竣工最快也要在1199年左右。况且王一非在庆元五年(1199)考中进士,载誉还乡,重振门庭,上源王氏家族极有可能在这段时间建造了贤良宗祠的主体工程,借以告慰王氏先人。

综上所述,上源贤良宗祠虽谈不上千年历史,但800余年的现实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来源:网络

各位宗亲,如果您感觉内容不错,请传给更多的王氏宗亲!欢迎各位宗亲提供更多的王氏资料。

知晓王氏天下事,敬请留意“王氏在线”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