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寻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书通简介 最美寻访

最美寻访

2024-01-05 1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10月12日,以“聚”为主题的第五届平遥电影展开幕,天南海北的电影人齐聚古镇平遥。10月17日下午五点半,《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小城之春影厅开启全球首映。由《流浪地球》核心团队打造的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入围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并在平遥举行全球首映,影片获得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青年评审荣誉最佳影片奖和影迷选择荣誉奖。 研究生毕业仅仅五年的王一通,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平遥国际电影展了。这一次,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编剧和演员的他,再一次站在了国际影展的领奖台上。

《编辑部》背后的创作故事 “高兴!”《宇宙探索编辑部》斩获平遥电影展多项大奖后,作为编剧和主演的王一通用简短的两个字概括了自己的心情。

《宇宙探索编辑部》电影海报

《流浪地球》核心团队打造的脑洞大开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其剧本早在2019年就获得当年中国科幻大会的最佳原创剧本奖。《编辑部》的剧本很早就进入了筹划和创作阶段。本片的导演、编剧孔大山发给王一通剧本大纲,王一通挺感兴趣,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一起创作。写了两年的剧本渐渐有了雏形,他们一心要把它做出来带到平遥。

《编辑部》是一部伪纪录片,伪纪录片是一种电影拍摄手法,为了让观众欣赏更加具有真实感而模仿纪录片的一些特征来完成拍摄的故事片。这类影片在从写作到拍摄的转换中难度会大些。

从王一通的角度来看,“伪纪录片的剧本创作和普通剧本创作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区别,伪纪录片的“假定性”的成立需要更多维度地塑造。首先是空间维度,普通剧情片拍一桌人吃饭,把这桌人拍好就可以了。但在伪纪录片里,这家店里其他客人在聊些什么,在给画外的餐馆老板娘发语音,他说了些什么,房间突然发出了什么噪音,至门口进来了外卖小哥手机响个不停……这些元素可能都需要考虑,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质感的添加。”

2020年初,电影开机前的半个月,新冠疫情暴发,孔大山好不容易组建好的剧组,只能就地解散。直到2020年末影片才重新开机,最后在多方努力下才完成。郭帆导演和王红卫老师作为本片的监制,全方位地提供了大量帮助,“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王一通感叹道。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王一通饰演孙一通(右一)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王一通也是第一次以演员的身份出现在大荧幕上。他在做演员之前做过导演工作,对“表演”有些形而上的思考。“我个人比较认同布列松关于演员和表演的看法。也就是尽量不要‘演员’而是寻找‘模特’。所以当孔大山导演说让我来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做好‘模特’就行。信念感足够的话,表演过程中越不‘自觉’越出效果。有时更需要一些临场和即兴的发挥。”这是王一通的“演员观”。

了解电影,爱上电影 这个1991年出生于四川雅安的大男孩,如今也到了而立之年。回顾自己的电影之路,那些熟悉的过往一幕幕浮现。“在我初中的时候,很流行影碟租赁店,那时候影片大多还是以DVD光碟为媒介传播的。那时候最爱看也是最流行的是张卫健演的电视剧,租金是一块钱一张盘,电视剧动不动十几二十张盘,把我的零花钱都抽干了。后来有次实在没钱了,租了一张没封面的电影叫《飞越疯人院》,本以为是香港武打片,结果完全不是。看完之后只觉得大受震撼,连着好几天做梦都梦到里面的情节,渐渐就爱上了,发现电影能量密度高,一块钱租了可以反复看。”年少时对电影的关注和渴求,仿佛注定了这个大男孩要在电影行业闯出一番天地。

在学习中实践,王一通这些年创作了《灾星下的恋人们》《四季如春》《杀猪匠》《五元时代》等大大小小的影片,也在各类电影节和大赛上收获了大大小小的荣誉。2016年,在读研三的王一通创作了尼采哲学的诗化短片《杀猪匠》。 《杀猪匠》用影像去写一首诗,更加强调它的台词。这部短片在“柯首映”上进行线上首映,“柯首映”是贾樟柯导演以投资人的身份发起的首个新媒体影像项目创立平台。同时,《杀猪匠》也是“柯首映”推出的首部国内短片。《杀猪匠》被认可,激发了王一通的热情,带给他对电影更多深入的思考。后来《杀猪匠》走上影展,获得百万投资。2017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王一通凭借正在开发的影片《杀猪匠》获得首届“添翼计划·制作中电影发展荣誉”。 在雅安长大的他,带着《杀猪匠》和《宇宙探索编辑部》回到了熟悉的家乡,这两部片子均在雅安进行了取景。“写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带入那些空间。”他说。在《杀猪匠》中,王一通力求在“都灵之马”与“雅安之猪”中间建立起一种有趣的对比。王一通的“猪”是要被惩戒的末人及其动物性,而《都灵之马》中的“马”却相反,它历经了苦难而依旧坚韧挺立。 带着诸多荣誉走到现在,在谈到自己一直在努力的青年电影领域的发展的时候,王一通显得很谦逊:“我完全没资格回答。” 

在第五届平遥电影节上的王一通(左三)

“要做出作品,比什么都重要”

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王一通,谈起学生时代,“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导师虞吉老师关于《小城之春》的解读,和赵剑老师关于《公民凯恩》的解读。不知为什么,我总想起上这两节课的时候的感觉,这是在电影的认识层面对我比较有启发性的两堂课。”

毕业这么多年,因为创作经验的累积,王一通在方法论层面的思考变化了很多,在一次次实践中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提到创作理念的时候,他又认为自己谈不上,“属于枪已经开了,但是还没有功夫画靶子。”

他曾经的导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虞吉教授回忆起王一通时,他说:“一通是一个有电影理想、有个性的研究生。看片量大,执行力强。读研期间就承拍了《一点爱》《碚城恋语》《双生花》等订制微电影,获奖多个。后又组队三次参加央视极拍大赛三度获奖。毕业前夕又组队拍摄个人大电影《杀猪匠》(火烧桥)为他的电影之路奠定了基础。”虞吉老师对王一通的印象十分深刻。本科就读于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他,那时自己就拍过一些短片,章法肆意。

“读研后我建议规正,第一次拍兼善中学一位失亲残疾儿童,几经讨论他出色地实现了转变,拍出《一点爱》。放给原班师生看班主任感动大哭。《一点爱》发后三次获奖。算是一个良好的起点。”虞院长回忆道。“希望一通步步走稳步步登高。电影圈是高风险强竞争的领域。期待他成为‘西大毕赣’,成长为学院人才产出的标杆。”

而他的本科同学,现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任职的宁蔚然老师回忆他们的学生时代说:“通哥性格开朗,率性而活,不从众,对于喜欢并且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会非常非常坚持。他是一个热烈拥抱理想的人,这种热烈也能激发身边人对理想的向往。”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学生时代的王一通每天都要看一部以上的电影,雷打不动。这种坚持很难做到。

10月份月底,王一通参与了平遥影展与特别合作伙伴的拍摄活动,宁老师在朋友圈评论道:“不会摆模特pose的编剧当不了会表演的导演。” 两人在朋友圈聊了起来。“希望他健康快乐,持续给中国电影做贡献。”

前辈走在实践路上追逐影像,后辈在课堂上扛起摄像机,也渴望用镜头记录这个世界。“我有一个经验上的东西可以分享:要做出作品,比什么都重要。”王一通把这句话送给西大的学弟学妹们。希望更多的西大学子投入电影的实践道路中,电影需要光,需要青年创作者的拾柴火焰。执着的人手持希望之剑,壁垒亦是通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