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隐喻:美猴王、白龙马身上藏着的佛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猿意马的意思是什么解释 西游记里的隐喻:美猴王、白龙马身上藏着的佛理

西游记里的隐喻:美猴王、白龙马身上藏着的佛理

2024-07-16 20: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比如,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这里“定心猿”就很耐人寻味,不是“定猴王”而是“定心猿”,似乎隐含着一层意思:大闹天宫之后,佛祖用这五行山,不仅把猴王肉身定住了,还把他的心给定住了。

再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改邪归正了,这贼也自然就无影无踪了。

又比如,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也就是西游记故事里“真假美猴王”的那一段:这美猴王好像狂心骤起,把几个盗贼都杀了,被师父赶回了花果山,这一下子,“心猿”被放出来,一发不可收拾(故事里后来一直闹到天上地下人尽皆知)……

真假美猴王

真假美猴王

再来看《西游记》里另外一个主角——白龙马。这小白龙任劳任怨,甘当玄奘坐骑一路到灵山,似乎是个很低调的主儿。但原著回目里,他是以另外一个形象出现的——意马。

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就是唐僧、悟空师徒借观音菩萨的帮助收服白龙马的一段。注意,这里吴承恩没有用“收服白龙马”这样的说辞,而是用了“意马收缰”——什么意思?就是说,一颗飘忽不定的心,自此安定下来了。

再比如,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说的是三打白骨精之后悟空被师父赶回花果山,之后师父却被妖怪抓了。整部《西游记》中一直默默无闻的小白龙,此时不仅开口说话,还变化成人形,劝说猪八戒去花果山请悟空出山救回师父。看这里吴承恩的用词,邪魔侵正法的时候,“意马”又想起“心猿”来了。

鹰愁涧意马收缰

鹰愁涧意马收缰

和孙大圣比起来,小白龙的“戏份”很少。但是,不妨看看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如前所述,“猿”是孙悟空,即“心猿”,“马”是小白龙,即“意马”,这里以此二人的蜕变代表功成行满,似乎别有用意。

平时,“心猿意马”一词常用以形容做事不专心,总是想着其他,没办法一心一意做事。在《西游记》里,吴承恩用“心猿”、“意马”这样很耐人寻味的词代表美猴王、白龙马这两个具体的形象,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带着隐喻的。

美猴王这“心猿”可不是省油的灯,自从加入取经队伍,总是惹事儿,还时不时和师父闹矛盾回花果山。但是,原著的描述中,隐含着一个细节:“心猿”在“真假美猴王”的一段中,那个“六耳猕猴”被佛祖降服并被悟空打死,自此,“心猿”归正——美猴王再也没有惹过事儿,也再没有被撵回花果山去,甚至,从此之后,师父连一次紧箍咒都没有念过。

这显然是吴承恩一个精巧的构思,不妨这样来理解:“心猿”在打死象征魔障的色身之后,再无旁骛,一心向佛,自然就不会再惹事儿,也不会再闹别扭了。

斗战胜佛原来是“心猿”

斗战胜佛原来是“心猿”

“心猿意马”只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众多的隐喻之一,作为一部经典的小说,里面还隐藏了很多佛理。开卷有益,不妨捧出《西游记》原著,以此比较轻松活泼的形式,探究一些浅显的佛理。

当然,也必须感谢《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能在一部通俗小说中,加入这么多构思精巧的片段,将儒释道的内涵融入其中。只是,咱们读这经典,不仅泛读,还得要精读才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