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吃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猴头这道菜怎么做 那些年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吃喝

那些年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吃喝

2024-06-18 0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北京的时候,鲁迅就很爱吃河南菜,经常去豫菜名店厚德福。到了上海,他又发现了新的豫菜名楼——梁园致美楼。这个酒楼实际上是河南菜和北京宫廷菜结合的菜馆,以河南菜为主。由河南开封人岳秀坤等创办,1920年开业,原设于汉口路云南中路口,1980年迁至九江路浙江路附近。

名人无疑是菜馆最好的广告,李白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让兰陵美酒传了上千年,鲁迅是沪上名人,到梁园吃饭,很得老板照顾。甚至上门给鲁迅做家宴,1934年鲁迅日记曾记录:晚熟梁园豫菜馆来寓自馔。

梁园最出名的菜是扒猴头,鲁迅很喜欢这道菜。“投其所爱”,鲁迅的好友,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曹靖华,就经常送猴头菇给鲁迅。曹的家乡在河南省卢氏县,县里的小林子路口有一个小坪坝,只长七棵直径约一米半的大桦栎树,当中一棵有一个碗口大的猴头窝,每年七、八月阴雨初晴的时候就长猴头蘑菇。1936年8月25日(鲁迅病逝前两个月)鲁迅日记中曾记录:午后靖华寄赠猴头菌四枚,羊肚菌一盒、灵宝枣二升。8月27日鲁迅回信给曹靖华:猴头闻所未闻,诚为尊品,拟俟有客时食之。9月7日鲁迅请梁园的厨子来家中制作扒猴头这道菜。之后又给曹清华回了一封信,大意说猴头味确很好,但与一般蘑菇味道不同,南边人简直不知道这个名字。他在书信还提到:但我想如经植物学家或农学家研究,也许可培养。

(北京南新仓天下盐餐厅)

鲁迅的这个培养猴头菇的愿望在40多年后还真的实现了:1979年的时候浙江某微生物厂有个叫徐序坤的厂长,以金刚刺的残渣为培养基,用上海市的食用菌研究所驯化的猴头菌种选育出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99号菌株。1980年猴头菇成为量产商品,打入国内外市场。“睹物思人”,这让曹靖华很感慨,曾专门撰文说鲁迅的愿望实现了。

猴头菇实际上是一种大型的真菌,历来被称为“素中荤”,中华民族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采食。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一些食用真菌,其中就有猴头菌。清代河南厨师以猴头为原料烹制成菜,脆嫩香醇,鲜美无比,从而使扒猴头成为河南名菜,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

德兴馆是上海比较知名的菜馆,原为建筑商万云生创办,开业于1883年,原设于南寺十六铺附近的真如路“洋行街”,后迁至东门路,以经营大众化的饭菜为特色,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钱庄老板吴丙英任经理,扩建后以经营上海风味炒菜为特色。看家菜有虾子大乌参、扣三丝。很多上海大亨都钟情于这里,鲁迅这样的美食家自然不会错过。鲁迅喜欢这里的虾子大乌参和竹笋腌鲜、扣三丝等佳肴。还常请外地来的朋友到此吃饭,以品尝正宗的上海风味菜。

功德林现在几乎已成素菜的代名词,名气很大,北京也有分号,但是起源于上海的,由杭州皇城山常寂寺高维均法师的徒弟赵云韶等创办,原设在上海北京东路贵州路口,1922年开业,1942年迁至黄河路南京西路附近。主要的名菜有五香烤麸、功德火腿、素蟹粉、罗汉菜等。其中五香烤麸又称功德烤麸,是用熟面炸至硬脆,再加酱油、白糖、香料等调味烧制而成。很多名人都喜欢这道菜,至今这道菜还是上海的名菜。这里很受文化名人的青睐,除了鲁迅以外,柳亚子以及沈钧儒、邹韬奋、史良、沙千里等“七君子”也经常光顾此店。

即使是吃饭,鲁迅也展示了其“爱憎分明”的个性,他不喜欢功德林里用豆制品制成的,足以乱真的素肉、素鸡、素鱼等,认为这是吃素人的虚伪,心中念念不忘吃荤,饭店才开发出这种变异的菜式。算是以菜为例,顺手做了国民性的剖析。

搬去上海,鲁迅又喜欢上了海上名点,其中一道叫做“伦教糕”,产自广东顺德伦教镇,是广东著名糕点。伦教糕是用大米磨糨,加糖水发酵,蒸制而成,1935年4月鲁迅在《弄堂生意古今谈》曾提到此糕,在《临时杂文》又一次谈到上海市面出售的“桂花白糖伦教糕”。文章说伦教糕已经改变原来的纯粹白糕,成为红白两种,白色是桂花糕,红色是玫瑰糕。可见鲁迅对这种食品十分熟悉,很了解每种点心的来龙去脉及演变历史。

我还考证出鲁迅喜欢一种叫做“小麦铃”的江南小吃。小麦铃主要是浙江兰溪梅溪的特色小吃,是著名作家曹聚仁的夫人王春翠做的。有人回忆起王春翠时提到:亲手用土豆、梅干菜和小麦铃一起煮。鲁迅一边吃一边问是怎么做的,然后王女士给鲁迅介绍说,先用揉好的面粉择成一小揪一小揪,然后放在竹筛上,轻轻的擦。擦出来的小麦铃,里面是空心的,形状就像猫耳朵。鲁迅先生吃了满满一碗,连连称赞“好吃”。小麦铃用筛擦出,这个做法很好,再将梅干菜和土豆片放在一起,肯定非常好吃。

(二毛新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