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黑暗与重回黑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版有错别字吗 走出黑暗与重回黑暗

走出黑暗与重回黑暗

2024-07-04 20: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读书公众号“书海领航员” ,与大家共同分享和交流读书感悟。

一、作者简介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获得世界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和“雨果奖”,是一部非常杰出的科幻作品。该书的作者丹尼尔·凯斯拥有心理学背景,擅长在小说中探讨人类精妙的心理问题,除了著有《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外,还以多重人格为方向,著有《24个比利》,此后他的名字与“精神分析小说”画上等号。

二、作品简介及赏析

有些常识的人都会记得,眼睛的困惑有两种,也来自两种起因,不是因为走出光明,就是因为走进光明所致,不论是人体的眼睛或心灵的眼睛,都是如此。记得这件事的人,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入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他会认为其中一个人的情况与心境是快乐的,并对另一个人产生怜悯。或是,他可能想嘲笑从幽冥走进光明的灵魂,但这总比嘲笑从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更有道理。

——柏拉图《理想国》

在序言中作者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拉开序幕,将柏拉图洞穴叙事中“光明与黑暗”、“眼睛的困惑”、“走出洞穴与重回洞穴”等主题应用到《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作为整部小说的叙事缩影。

该小说借助进步报告这一叙事文体,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查理接受科学实验后,从心智障碍者变成天才,最后在实验副作用下,又退化为心智障碍者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查理从黑暗洞穴中来到光明地带,最后又重回洞穴。有人会问,这有意义吗?最终还不是回到黑暗,而且在进入光明地带后,会发现原来母亲如此讨厌自己的“不聪明”,面包店的人是在如此地嘲弄自己,教授们也只是将自己当作实验品,给自己徒增了烦恼。作为读者,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也许难得糊涂是一件好事,又或许体验过痛苦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但是对查理来说,对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也许是有意义的,至少在这个过程中他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地在重塑自己,在建构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1、身处洞穴—创伤记忆的苏醒

身处洞穴是洞穴叙事的开始。在小说中,查理是一个智力低下、混沌无知的人,他无法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微妙,他就像是身处洞穴中的人一样,对周遭世界无法真实地感知,此刻他安然地待在桃花源般的幻影之中。这个幻影主要存在于家庭及面包房中。 家庭汇集了家庭成员为查理编织的黑暗洞穴,以母亲为典型。在家庭中,查理将母亲对他变聪明的执拗看作了爱与期待,认为母亲对他的虐待只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本质还是母亲对自己的爱。在家庭中,母亲不肯承认查理的智力低下,执拗地表示“他不是呆子,他会和其他人一样”,而且逼迫他做一些根本做不到的事儿。在生下妹妹沃尔玛之后,更是撇清了和查理的关系,认为不是我的问题,是查理本身有问题,然后心安理得地以一个负责母亲的身份保护沃尔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年幼无知的查理因为无意间看到妹妹洗澡,而被母亲严厉斥责,并产生将其送至收容所——沃伦之家的想法。在母亲的辱骂和唾弃当中,查理不断地压抑自己,以至于在查理变聪明后,还受到影响。

现在想起来,我可以了解为什么他们要我远离女人。向纪妮安小姐表达我的感情是不对的,我没资格用那种方式去想女人,时候还没到。(进步报告11,5月3日)

昨晚我做了个噩梦,醒来后依稀还记得片段……她把我拥入怀中,然后吻我、爱抚我,我想紧紧抱住她,但我害怕:她愈是碰我,我愈是惊恐,因为我知道我一定不能碰女孩子。(进步报告11,5月3日)

当时一位中年妇女刚好从浴室出来,她好玩地打开浴袍,把自己的身体暴露在查理面前。他看过没穿衣服的女人吗?他懂得怎么做爱吗?他的惶恐和他的哀鸣一定把她吓坏了。(进步报告11,5月25日)

母亲对他所造成的创伤让他无法自控地在情感上伤害自己或他人,也饱受各种创伤症候的折磨,如恐惧、人际交往障碍和过度警惕等,困于记忆侵扰的泥沼中。

面包店是汇集了恶劣人际关系的黑暗洞穴。同事的戏谑让身处黑暗的查理以为是朋友的友善。同事们发现查理是个智力障碍者之后,便常常取笑他,捉弄他,而查理却写道“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当查理身处洞穴时,他是快乐的,洞穴将恶意屏蔽在查理的认知之外,为他营造了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但同时洞穴又是一个认知的牢笼,让查理不能辨别外界的恶意,毫无反击之力。

2、进入光明地带—思绪的困惑

进入光明地带是洞穴叙事的第二个阶段。随着实验的成功,查理的智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他逐渐能像正常人一样看待这个世界,但同时也因为突然出现的耀眼光芒而头昏目眩。面对真实的世界,他十分困惑,首先表现在对母亲的认识上。身处黑暗的查理将母亲的一切虐待行为看作爱与期待,进入光明地带以后,他才发现母亲是如此地厌恶自己、如此地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聪明”,原来母亲从未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次,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一次,查理发现同事金皮私自扣老板的钱,对于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查理来说,这种行为要坚决抵制,所以他直接当众揭穿了金皮的行为。尼姆教授却说这事儿做得不对,智力的提升并没有让问题的解决变得容易,反而让查理更加迷惑和混乱。

再次,表现在对他人的困惑上。随着智力的提升,查理一下就学会了揉面机的操作,这让原来的操作师奥利弗不能接受;原来在查理眼中优秀至极的尼姆教授,其论文并不严谨,其语言也有限,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曾经的艾丽丝老师也因为查理的聪明而显得自己愚蠢,和查理渐行渐远。太多刺眼的光明让查理目眩,从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和他人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智力和认知的提升而变好,反而还不如从前。

之后,还表现在对爱情的困惑上。年幼时,母亲不正确的性教育,让查理对两性的接触有心理阴影。他对此时常感到困惑——“男人如何才能学会对待女人呢?”,“斯特劳斯医生觉得,情感上我还处于青少年状态”。

最后,让查理最困惑的还是对自我的认知上。归属感和被爱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最核心的需求。但查理在以往的记忆中却发现自己从未被尊重,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嘲笑和捉弄,就连自己的家人都厌弃自己。这些可怕的记忆使他难以应对创伤并产生了应激反应。他本能地回避任何与创伤记忆有关的场景或话语,竭力地将当下的自我分成两个人格,与过往地自己拉出距离,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文中在主人公眼中的另一个查理便是人格解离的情况。

进入光明地带,让查理看见了广阔的世界,但耀眼的光明也让他陷入了困惑,此时的查理有了超高的智商,但却不能与广阔的世界和谐相处,所以这光明之旅也注定是一场孤独之旅。

3、重回洞穴——被动接受

重回洞穴是故事的最后阶段。实验后,查理的智力达到某个临界点后,开始和阿尔吉侬一样,经历“阿尔吉侬—高登效应”,智力走向衰退。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仍不断地研究,希望能发现实验的漏洞,将外界的光明带给身处洞穴的其他人。查理是一个实验的牺牲者,他也甘愿背负这样的命运,同时希望能回馈社会,在挣扎过后,还是坠回了黑暗。

但此刻的黑暗与最初的黑暗是截然不同的:艾丽丝老师默默关心他;面包店曾欺负、嘲笑他的人开始保护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想是因为查理接触到光明世界所获得的东西,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即使他现在又变成了智力障碍者,但他在人们的心中像一个“人”一样活过来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已然和最初的查理截然不同。

查理完成了从洞穴出发,再回到洞穴的闭环,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尽管手术失败了,但他身上却带有了一抹壮士归来的悲剧色彩。我们谁也不能比较出,是一直无知下去的查理更幸福,还是实验过后归于黑暗的查理更幸福。究竟是得到过再失去更好,还是从未得到过更好呢,谁也说不清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