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与成功学毒鸡汤辨析 成功学鸡汤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书里所说那些导致成功的因素,到底有多大的效度和信度。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猫抓不能下载 因果关系与成功学毒鸡汤辨析 成功学鸡汤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书里所说那些导致成功的因素,到底有多大的效度和信度。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 

因果关系与成功学毒鸡汤辨析 成功学鸡汤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书里所说那些导致成功的因素,到底有多大的效度和信度。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 

2023-04-23 2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阳光幽灵1895,(https://xueqiu.com/5497118735/197664659)

成功学鸡汤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书里所说那些导致成功的因素,到底有多大的效度和信度。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这样的:

如果理论T成立,那么就会发生预言O,

现在预言O发生了(已经被观察到了)

那么理论T“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最近一项针对74名CEO的调查发现,童年时期抚养宠物可能与未来的职业成功有关。94%的CEO在小时候都养过狗或猫,而他们现在都受雇于财富500强企业。被调查者声称,与宠物的相处帮助他们培养了许多积极的品格特质,从而使他们成为今天的优秀管理者。这些特质包括责任心、同理心、对生命的尊重、宽容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众所周知,在类似于这些CEO们成长背景下长大的孩子中,有超过94%的人都抚养过宠物。

上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寻找成功人士的“成功因子”的时候,已经进入到了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如果现在说马云养猫,导致他成功了,有可能是幸存者偏差效应,我走访74名CEO,样本量已经初具规模了,那么总该能够支持我形成结论了吧?

事情好像远没有那么简单。

我试着用几种破除迷信的方法来破解上述这段话到底有什么错误:

一、韦恩图之谜

上段话混淆了养猫的条件下变成成功人士的概率和已经是成功人士的条件下养猫的概率。如果我们认为养猫是获得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养猫是获得成功的众多因素之一,那么成功人士应该100%养猫才对,但是世界上哪有这么非黑即白的事情呢?凡事无绝对,貌似我们并不应该如此考虑问题。

上图中,当上CEO的人,看起来有大部分在养猫,而养猫的人非常非常多,当上CEO的人却很少。毕竟当上CEO也算是成功人士了,比例应该非常低,而养猫可就没什么门槛了。你能否说“养猫”这一行为,对某个人当上CEO有促进作用?那些养了猫,却没当上CEO的人,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没当上CEO呢?

正如上面的韦恩图展示的情况类似,养猫的人士数量众多,而真正当上CEO的数量稀少,并不能通过我养了猫就能推导出我能当上CEO,二者的联系很小。

在一群拥有A(CEO)特征的人之中,如果B(养猫)特征出现的概率或者频次特别高,我们到底是认为A是B的原因,还是B是A的原因?如果反过来呢?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可能会把很多人绕晕。如果一个简单的问题描述,能把大部分人绕晕的话,可能这个问题本身就不简单。

在韦恩图上显示的结果就是,养猫的人中,变得成功的人占比应该非常大,才能够说明养猫是一个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果养猫的人中,成功的只是占比1%,,那么这种说法和刷牙使人成变得成功,吃饭使人变得成功,睡觉使人成功,有什么区别?我们就可以说:

也许CEO们的成功与儿童时期刷牙有关。可能所有的CEO都刷牙,至少偶尔刷,然后我们猜测刷牙所需要的自律性导致了他们今天的事业成功。这似乎比童年时与宠物互动而习得的“沟通技巧”能够促进他们与其他经理及雇员的关系要更融洽,更具有说服力。

二、贝叶斯更新

如果一件A事情发生了,提高了B事件发生的概率,那么我们其实有理由认为,A在某种程度上就是B事件的“促成因素”,对吧?也许A事情确实不是B事件的原因,只不过二者就是存在这么样的一种概率关系,但是我们人类就是这么八卦想知道这些人是因为什么成功的,我们也只能这么分析。

下面我想用贝叶斯推理(带数字,但是尽量不带公式的那种)来证明一下,我们在思考该类问题时,到底忽视了什么东西?

考虑如下问法:假设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人群中百里挑一的人能够出任CEO,而99%的人不能当上CEO,只能辛苦搬砖。这时候,已知CEO里面的人94%养猫,而不是CEO的人群中99%都养猫(猫这么可爱的动物像人类的幼崽,人人都喜欢吸猫哈),随便从人群中拽出一个人来,现在知道这个人养猫,问:他能当上CEO的概率是多少?

上述问题可以用下图表示:

当我已经知道这个人养猫了,那么不养猫的这种可能性就消失不见了,上图中的概率分布淡蓝色的部分消失了,变成了下图中的样子:

那么这个人当上CEO的概率就是左边的红色的面积占两个红色的面积之和的比例,也就是:

1%*94%/(1%*94%+99%*99%)=94/9895=0.95%

奇怪了,当上CEO的概率由1%下降到0.95%,养猫反而没有帮助这个人当上CEO,发生甚么事了?

我们容易忽视的一件事是,忘记调查不当上CEO的人群中,养猫的概率有多大?没准比当上CEO的还要大,毕竟猫这么可爱。

那我们还能说养猫导致了这个人当上CEO吗?是不是感觉关系就不大了?

上述韦恩图中,理论T在外圈,预言O在里圈,这有一个严格的因果关系在里面。如果用贝叶斯的思想来想这件事,是“预言O被观察到了”这件事提高了理论T的正确概率。

三、经典统计学

何妨用经典的统计分析,来看看养猫在通向CEO的道路上扮演什么角色?

设,全体人类是一个总体,当上CEO就标记为1,没当上CEO就标记为0,此时不知道总体分布的平均值μ,应该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如果百分之一当上了CEO,那么μ就是0.01。

抽出74个普通人作为样本,让他们全部养猫,结果发现有94%的人一年后都当上了CEO,也就是说这个样本量为74的样本中,平均数x等于0.94,假设这个样本的标准差为0.5。

零假设:养猫这一变量对人们当不当得上CEO没什么关系;

备择假设:养猫对人们当不当得上CEO有影响(此处先不管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我们首先判定零假设是对的,那么根据中心极限定理,一个74的样本量稍微有点说服力了,多次这么取样本,这个样本的平均值就会服从一个正态分布,这个正态分布和原始的总体上的分布,有如下性质:

1、 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就等于原先总体分布的平均值μ;

2、 正态分布的标准差=

其中S为用样本标准差估计的总体分布的标准差,n为样本量,本题中n=74,S是我们可以用样本的标准差对总体的标准差做一个最佳的估计,就假定为0.5

3、 正态分布的标准差=

=

=0.5/8.6=0.058

4、 0.94离着总体分布的平均值μ(假设μ=0.01)有多少个标准差?(0.94-0.01)/0.058=16.0344827586

5、 多少有点大意了,有16个标准差那么远。

6、z分数表格如下:

编辑搜图

7、在2.9个标准差之后概率就已经到了99.81%了,也就是说零假设发生的概率不足0.19%,所以零假设不正确,备择假设更有可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养猫对当上CEO有影响!

难点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做这样的实验吗?在一年之中,能够使得一个人当上CEO的原因可能非常多,还有可能是他老爸当上了董事长,他才顺利当上了CEO,和养猫毛关系都没有。

而且,如果真的有个疯狂科学家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做这种人生实验,会不会被伦理委员会审查?会不会被警方通缉?你拿别人的人生做实验,你是上帝吗?

加餐:置信度——你的样本量太小了支持不了结论

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某种随机性事件,你并不清楚下一次什么时候发生,只有当统计的数据量足够大的时候,你找到的“成功因子”才会有统计学上面的意义。上面的推断姑且认为72个个体组成的样本量是一个将将到及格线的样本量。但是实际上,我们到底需要多少样本量才能支持结论呢?

比如说,我随便找了10个CEO,发现他们都养猫,于是我宣布养猫能导致你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显然你不会接受,因为你会觉得这可能完全是随机的巧合。

也许你再找另外10个CEO,他们恨猫恨之入骨。

衡量置信度的方法有很多,有一种被称为“T-测试”(也叫T检验)的方法,它可以告诉我们在看到某种看似有偏差的现象时,有多大的可能性可以判断这种偏差是因为随机性造成的,而非真正存在偏差。在统计上,我们一般认为, 置信度不到95%的结论不大能相信。那么怎么才能够提高置信度呢?通常的办法就是要增加所统计的样本的数量。

人们在对待信息时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忽视它的置信度,以至于我们把完全随机的事情,当成必然的事情。

那么这么说,我就去找100个或150个CEO继续问他们喜不喜欢养猫就好了。

如果你要求你的成功可以被复制,那么你就要考虑你得出结论的置信度,置信度越高,你的结论越有可能被复制出来。世界上有很多道理其实都很难验证,大到历史事件,由于很难多次重复,总结经验其实是非常难的。某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其实都是事后总结岀的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让它们稍微换一个环境甚至不换环境再来一遍,都很难获得同样的成功。小到个人,做成一件事也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下一次同样的方法是否可行,也要看情况而定。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命运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你可以把她理解为运气或者随机性。一定不能去总结那些根本不存在的经验,或者用更科学的话讲,就是别相信置信度不高的信息。

四、我们天生不适合判断因果关系

人类考虑两个变量的时候很容易忽视以下两种可能性,导致整个推断是不成立的:

1、反向因果:有可能是包括责任心、同理心、对生命的尊重、宽容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等的这些特质他天生就有,这是刻在基因里面的东西,而这个基因恰好也决定了他喜欢猫。也就是说他本来就有当上CEO的潜质,是这种潜质导致了他喜欢猫。但是他养猫在前,当上CEO在后,人们总是将发生在前的事情当做是原因,把发生在后面的事情当做是结果,从而颠倒了因果顺序。

这种情况也很好举例:大家发现没有,游泳的选手大多身材都很好,我们能否判断,由于长期的游泳训练,导致这些选手身形矫健,最终得出结论,游泳对塑形有大大的好处!

其实不然,因为身材不好的选手进不了游泳队,估计面试就被刷下来了,是身材好,所以才参加游泳这项运动,而不是上面所说的因果颠倒。

2、未知的第三种变量:第三种因素导致了一个小孩养宠物,且导致了他当上CEO,比如,养的这种猫很名贵,必须出自一家豪门,而上一辈有钱,就更倾向于养名贵的宠物且容易使这些二代们调动资源当上公司CEO(没准公司都是他们家的)。他当上CEO是因为家里有钱有家族产业,他养一只名贵的猫,也是因为家里有钱。

还有一种情况,更可怕,以至于我没有列入到上述原因中,那就是“巧合”,不管是你观察到的是幸存者偏差,还是你的抽样方法有问题或者没问题,反正,巧合就是这么发生了,没有什么道理。

什么时候成功学书籍,开始关注那些失败者,并且提出证据“那些失败者从来都没养过猫”,我觉得还有那么一点说服力。

如果有人劝你读点这一类型的成功学,你其实只用一句话就能反驳他,根本不用讲前边那么多道理:“他不养猫没准更成功”。

图灵奖得主理查德·哈明(Richard Hamming)谈到如何变得卓越时认为:

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没有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

《投资最重要的事》描述风险时说

未来会怎样是不可能确定的,而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是不存在不确定性的,但是这种确定性并不表示产生结果的过程是确定而可靠的。在过去的每种情况下,都存在发生许多事件的概率,最终只有一个事件发生的事实低估了实际存在变化的可能性。

因果关系的辨认,可能是迈向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它是区分聪明人和不聪明人的一个标志之一。

成功人士可能从来不看成功学的书,因为他们内心已经很笃定了,或者说,他们的“变得成功”动机很强,不需要看成功学打鸡血。需要靠看成功学打鸡血去变得成功的同学们,你获得的动力和动机仅靠一本书维持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提供“你找到了成功因子”这么一种感觉,书的作者也是吃这碗饭的。

我们总是用有偏样本,对未来做无偏估计。

大部分的成功学鸡汤,是告诉你你可以“很轻易”地成功,成功是你的回报,你的心灵得到了按摩,书的作者拿到了钱。

我们经常是逮到了一个成功者,然后问问他的生平事迹,然后企图从这些事迹中寻找他成功的原因,这样未免犯了先射箭再画靶心的错误。

编辑搜图

所以关于成功,我们还是尽人事,听天命吧。

五、博弈论

我们与外界发生互通互联,与自己发生互通互联,主要分为如下这么四种情况:

与别人(少数人)的博弈:因为每个人大部分情况是理性的,小部分情况是非理性的,所以博弈的均衡结果大部分时间可以被预测。

挑选适合自己的博弈规则的游戏去玩,挑选适合自己的“对手盘”去玩,才能获得较大的胜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选择比努力重要。

孙子兵法,厚黑学,君主论全都是讲这些的书,聪明的人利用这些法则为自己牟利,笨的人被别人利用而不自知。

与自然的博弈:自然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所以也无法预测,火灾地震洪水都是属于命运的范畴。

与市场的博弈:投资领域由全人类的经济行为组成,人数太多所以不属于上边的与人博弈的范畴。

与自己的博弈:确定性最高,不知道投资什么就投资自己。

四种情况中只有最后一种是我们非常可以把握的,第一种情况学点博弈论也可以适当掌握。

最后,有许多鸡汤文字说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觉得这是分析不出来原因的,因为你不知道孩子是本身遗传了父母的基因(假设贪婪懒惰或者勤奋好学也是很大一部分为基因决定的)导致的ta贪婪懒惰或者勤奋好学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导致的。由于有基因这个第三因素的影响,并且你不可能把同样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进行恰当的言传身教,一半不管不顾孩子,由于这个过程根本不可能控制变量,所以我们对于导致成功的原因就更加的不能确定。

六、幸存者偏差、未然历史

《从优秀到卓越》书中想要揭示成功企业(或成功企业领导者)到底有什么特质促使其成功,作者柯林斯将他的探寻工作描述成“寻找适用于任何一家组织永恒而普遍的成功学答案”,虽说,这本书成为了成功学的经典畅销书,但是,依然犯了幸存者偏差的错误:

因为你无法证明,那些破产了的公司也使用了作者在书中的思想框架和方法,但是由于他们已破产,无法继续为自己发声了(沉默的失败者效应、未然历史)。

作者先是选择了11家公司以确保他们绝对不会令人失望,然后再去寻找他们11家公司共同的特点,这种明显是在先射箭,再画靶心的行为,几乎等同于在循环论证。

你怎么能证明这11家优秀的公司不是“碰巧”如此成功的呢?

假设我抓到了五张扑克牌:黑桃3、黑桃8、方片8、红桃Q、黑桃A。这不是很神奇吗?抓到这把牌的可能性大约是三百万分之一,但它竟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如果我在抓牌之前正确预测出了这五张牌,那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不过,如果我在抓到这把牌以后再去预测,那就一点也不神奇了。在我看到这把牌以后,拥有这五张牌的概率是100%,不是三百万分之一。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上的任何一组公司,不管是最优秀的公司还是最糟糕的公司,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共同特点。瞧,柯林斯选择的11家公司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字母i或r,有几家公司既有i又有r。从优秀到卓越的关键是确保公司名称中有一个i或r吗?当然不是。

如果发现因果关系的途径这么简单,那么这个世界就太好理解了!

所有的成功学书籍都存在这个问题,包括成功企业、持久婚姻、活到百岁的方法/秘密/诀窍等。它们存在固有的幸存者偏差。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知道成功的任何秘密,一个有效的检验方法是找到拥有这些特点的企业或个人,然后查看他们未来10年、20年或50年的表现。从表现中长期跟踪看看是否有统计学上面的特征。否则,我们仅仅是在考察过去,而不是在预测未来。

七、最后

成功学书籍会使人太过用力,太用力地做一件事,总是不好的。看多了此类的书容易造成对高目标的“太用力”,这种用力超过了你能承受的范围,而你又失败了的话,就会到崩溃的边缘。没准读几篇鸡汤文就觉得自己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现实的过高期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幸福感。一腔热血什么的最好获得,越容易获得的东西越廉价,而且这个东西很容易就达到顶点,没有什么积累曲线。相对的,与成功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能力,都要付出实践和代价,这些东西的积累曲线是越到后面,难度越高,登顶的人极少,就像从50分提高到60分是容易的,但是从90分提高到100分是困难的。对于鸡汤来说,从0分提高到100分都是容易的,更是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工人再怎么努力挖煤也当不上煤老板。否则光有一腔热血,凭什么你会成为人上人?其实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认知模式就是只要是努力学习我就能在下次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种努力的成果反馈得如此的迅速使得我们觉得只要是努力就成功是理所应当的,步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其实掣肘的东西那么多,要不就是资源全被既得利益者占有者,要不就是小时候光学习了没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以至于走出校门之前觉得自己仗剑走天涯,奔向人生巅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结果被社会打脸。巨大的落差造成了年轻的人的苦闷,这时候励志书出现了,打着解决这种苦闷的旗号。打一针鸡血立即见效,结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没了前进的动力,反而赖鸡汤书没给勺子。殊不知我们总是高估自己一年的努力带来的改变而低估5年甚至十年坚持做一件事情带来的改变,总想走捷径总想速成总想着干一票大的…

为什么现在的文化中出现了丧文化呢,可能是一部分人确实是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无法匹配自己的'知识储量,所以索性自暴自弃,这里的知识指的是“我看过王羲之的兰亭序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什么形状,这是的知识的信息对我来说是完备的”这样的知识,而许多成功学的书籍号称教你如何达到大书法家的程度,却仅仅给你看了看这些书法家的过程成果,而且参杂许多偶然不确定因素,然后说一句,照着这样这样去写,就能成书法家了。这样的描述才造成了我了许多许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过不好”这样的感觉来源于因为知晓许多事情和可能性,有了理想有了抱负,却因为能力不够支撑理想而有了挫败感,“有理想有抱负有梦想的三流演奏者,是四流演奏者”,这也是丧文化大行其道的起因。而过得好的人呢?要不就是知行合一的成功者,要不就是知足常乐的三流演奏者,难得糊涂啊!日剧《四重奏》里,剧中的四位主角都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他们在拉琴的过程中收获了友谊与快乐,即使不能够在顶级音乐厅演奏又如何呢?演奏这件事本身就应该是不带有任何功利性,随着自己的兴趣走就可以了啊。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正义有可能战胜不了邪恶,恶女有可能没有遭到报应,苦闷的单恋并没有修成正果,看似因真爱走到一起的两个人的婚姻也有可能因为两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而导致婚姻破裂,梦想而失败了,单恋的无疾而终,只能说是遗憾不能说是可耻,否认自己的梦想才是可耻,逃避自己的情绪才可耻。

一知半解比一无所知更加令人痛苦,见识过了别人所能达到过的精彩生活的程度,当然会心向往之,从而奋发图强,当然,大部分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到最后一蹶不振默默无闻,所以为什么古人感叹难得糊涂,知足常乐。

这类书籍常有如下倾向:

1.循环史观,认为过去发生的某人某事在未来会再发生一遍,在假设人性不变的前提下,社会群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确实有可能出现历史一遍一遍地重演,但是现在科学技术包括社会文化都在变动起伏,这些东西都会对人的观念意识造成影响,造成了老观念解决不了新问题。造成历史成功的案例的原因变得不是那么有迹可循,在这种情况下,看那些成功案例就会变成缘木求鱼。

你还要分辨,成功人士给你的经验到底是永恒的智慧还是过时的偏见,因为世界发展迅速,老眼光不能看到新问题。

2.类比思维,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淡化时空的不可复制性,淡化今昔环境的复杂性,而不考虑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对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适用性的影响

3.事后归因,成功者成功之后开始找原因,淡化了随机性或者说运气的成分。失败者从来不会说话,他们也没有发声的渠道,他们是属于那一波沉默的大多数。要知道人口基数如此庞大,而每个人的想法和所作所为又是如此之多,根据大数定律总会有成功者脱颖而出。而被大数定律筛选出来的人,他们的成功到底是因为个人品质?外界风口?还是仅仅是随机性生成的一个个例?说不清楚了,人们总是在偶然中寻找必然,为这个世界得出的结果找寻原因和解释。事后归因的陷阱使得我们把已经发生的abcdefg事件联系在一起从中找出规律。那么这个规律能否预测未来呢?在数据多的情况下 发现所谓的真理和规律是很容易的。如果非要验证成功有什么颠扑不破的定律或者因素,是不是也得做个随机对照实验,控制某个“成功变量”,以探究其对成功有因果影响的结论?我们总是陷入一种律师思维,就是说已经知道了成功者成功的结果了然后再去找寻他成功的原因,而且人家成功之后,说再多的原因,你都会觉得有道理,因为人家已经成功了。别人是不会告诉你那些已经有成功因素'A却没有成功或者说没有成功因素A却成功的例子,他们也描述不出A到底和成功有什么关系。

而且别人的经验你自己都借鉴了,那还叫创新吗?真实世界其实是这样的,当你要成功的时候,运气会给你努力的机会,或者说你一直在努力,直到被幸运女神青睐的那一刻。

与其期待着成功,和成功的人比较,不如期待成长,和过去的自己比较,这样幸福感还会来的容易些。

真正能成功的人没有必要看这些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积极的努力早已内化了成了一种素质,优秀成为了一种习惯,他们不需要一鼓作气,也就没有再而衰三而竭。他们不需要耗尽自己的精力去自律,去努力,他们本身就是自律的人,维持自律不需要成本。他们的努力不需要多么用力,或者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种无痛努力法。

编辑搜图

成功学的书籍是不能帮助人们达到图中钙片的这种效果的。

“我们继续励志吧?” “励你妹”

成功学的书籍做做心理按摩还行,反正也不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看着图一乐就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