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军.从封豨到悟能:猪八戒形象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猪八戒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 王洪军.从封豨到悟能:猪八戒形象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王洪军.从封豨到悟能:猪八戒形象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2024-07-06 02: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文·夊部》释“夔”云:“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5]112甲骨文中的夔字恰好是头上长角,人面,四肢,作蜷曲状,多数研究者以为形似怀孕的母猴。当然,其最有力的证据也来自许慎。《说文·夊部》又云:夔,“一曰母猴,似人。”[5]112这是一种曲解。本文认为,夔当为龙,直接的证据就是商周青铜器上的夔龙纹,这比任何文献记载以及猜测都具有说服力;曹魏太子太傅何夔字叔龙,也可以视为有启发性的例证。

伯封,或曰封豕,是以猪为图腾的部落,夔是以龙为图腾的部落,或曰鳄鱼,逆推之,有仍氏则是以猪为图腾的部落。孙作云曰:“此黑女生伯封即封豕,有豕心。实即以豕为图腾者。此女名玄妻。模仿猪的样子,黑面,黑衣,所以叫着玄妻”[6]280,此说得其精髓。猪和龙两个部族的结合,正是猪龙产生的文明或者说文化基础,考古挖掘出土的史前猪龙玉器是最好的证明。

封豕,又作封豨,这个猪图腾部落被同为东夷部族的后羿吞并,文献有着明确记载。《淮南子·本经训》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7]574《天问》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8]这里需要搞清楚豕、彘、豨的关系。《说文·豕部》:“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又曰:“猪,豕而三毛丛居者。”[5]196《说文·彑部》:“彘,豕也。后蹄发谓之彘。”[5]197西汉大儒扬雄作《方言》总结说:“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吴扬之间谓之猪子。”[9]扬氏《上林苑令箴》曰:“昔在帝羿,共田径游,弧矢是尚,而射夫封猪。”[10]我们今天俗称的猪,古人又称豕,或彘,或豨,只是方言不同罢了。上文的封豕,即为封豨,也就是一头大猪。文献潜藏着这样的内涵:猪崇拜的族群与善射的后羿族群,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善于射箭的后羿族群最终胜出。

羿,《说文·羽部》:“羽之羿风,亦古诸侯也。一曰射师。”[5]75桂馥《说文义证》:“羿字从羽,羽,箭也。古善射者以名其官,子孙世其业,皆以为名。”[11]所以,我们可以笼统地视“羿”为一个人、一个部落首领通称,也可以看作一个族群,以持弓善射为特点的游牧民族。从“夷羿”的称谓看,这个游牧部族属于东夷,确切说是北夷。羿射九日,就是战胜了东夷的诸多部落,《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有六个,即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统一东夷诸部族之后,羿族强大起来,“自锄迁于穷石”,在穷石建立了有穷国。嗣后,“因夏民以代夏政”,使夏王朝之太康失国,出现了短暂的夷夏之争的混乱时期,四十年后,少康复国。

后羿射杀了封豕,又诛灭了凿齿。《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郭璞注曰:“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12]《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曰:“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徹颔下,而持戈盾。”[7]574我们先不考虑凿齿能否是人的问题,而凿齿的最大特点就是牙齿较长。以牙齿长著称的动物还有象。我们知道象是舜之弟,封于有鼻,又作有庳,湖南零陵旧有鼻亭是也。也就是说,先民取象的标志性特点是鼻而不是齿,凿齿显然只有野猪更符合其特点,猪龙呈现长着獠牙的野猪形象就不奇怪了。“我想古书上为什么称他为凿齿民者,大概是因为这一民族的人取象于他们的图腾物的猪嘴;又称他为‘凿齿民’者,或因其象在乎猪牙,真是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6]278孙作云认为凿齿图腾取象于牙齿,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以为“二而一”,显然是错误的。封豕可以看作以肥大的家猪(无獠牙)形象为图腾,而凿齿则以具有进攻性獠牙的野猪为图腾。

文献记载的猪还有一种特殊形象,那就是双头猪。《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12]4901《大荒西经》又曰:“大荒之中有山,名鏖鏊巨,日月所入者,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郭璞注曰:“即并封也,语有轻重耳。”[12]4999《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把大猪叫做伯封,封即猪,并封,岂不是两只猪?只不过这两只猪形态作左右首。冯时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玉石材质的实物形象。一个是辽宁凌源三官甸子出土的红山文化“双猪首三孔玉”,另一个是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玉鹰佩饰,其双翼雕成猪首形象。前者即“并封”,后者说明双首动物造型的玉石器物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山海经》记载,人首蛇身,左右有首,叫延维;兽,左右有首,名踢。闻一多《伏羲考》说:“‘并封’、‘屏蓬’、‘平逢’等名的本字当作‘并逢’。‘并’与‘逢’都有合义。兽牝牡相合名曰‘并逢’,犹如人男女私合曰‘姘’。”[13]从女娲、伏羲的双蛇交媾,引申出并封是兽之牝牡交合,是有道理的,如果把内涵扩展开来,那就泛化了。封、逢、蓬,皆为古东部韵,系一音之转,含义是一样的。究根溯源,双首动物的玉石形象,是超乎正史渲染的感生神话的另一种生殖文明的文化再现,只是在叙述主体的干预下,感生神话成为主流文化,而交媾文化退居其次,典型的如女娲伏羲的交尾(双头蛇文化)、并封(双猪文化),虽然沦落到主流文化的末端,却是华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在天成象——天豖星:羲和视域的文化残照

正是因为以猪为图腾的部族有着显赫的历史,文化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甚至建立过部族政权,才会有天文上的应象。一个默默无闻,很少有文化回响的部族,是不会在天文分星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部族之间争战所造成的文明或文化的汰除以及占据政权主体的主流文化有意无意的疏离、遮蔽,必然造成满天繁星的多元文化渐趋一体化,这是文化自动选择主流记忆的结果。《左传》昭公十九年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祭法》有曰:厉山氏(即烈山氏)之有天下,其子曰农,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很显然,到了周代祭祀社稷有变,占据主流政治文化话语的周人祭祀自己的祖宗后稷,再正常不过了。但是文化的政治淘汰性,却使我们无法了解共工氏、烈山氏及其子孙的文明贡献,以至于逐渐淹没。而我们今天的研究,看似为古代文明寻找蛛丝马迹的合理线索,也可能是在帮助古人在文明的缝隙中造假,张冠李戴,南辕北辙,都可能存在,如果仅仅是层类造成的古史,尚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幸事。

在追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先民神秘的目光里,天上的星象是有生命和内涵的。群星的命名,显示出地上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正因为创造了猪图腾部族文明的辉煌,在天上的星域也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古代人根据地上的事物、国度、神话将天空星域划分成四个部分,想象为龙、雀(凤)、虎、龟蛇(东南西北)五种动物,又称为四象。每一象由七颗星构成,四象就有二十八星宿。西方七宿,又称为西宫,七个星座分别为:奎、娄、胃、昴、毕、参、觜。奎为西方白虎第一星,位在西北。《史记·天官书》记载:“奎曰封豕,为沟渎。”张守节曰:“奎,天之府库,一曰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西南大星,所谓天豕目。”[15]1305奎星,既曰封豕,又曰天豕,蕴含着满满的猪图腾神话。奎有十六星,其星图构成恰恰是左右双首的并封形象。奎星的重要性,重点体现在星占方面。《史记正义》曰:“占以明为吉。星不欲团圆,团圆则兵起。暗则臣干命之咎。亦不欲开阖无常,当有白衣称命于山谷者。五星犯奎,人主爽德,权臣擅命,不可禁者。王者宗祀不洁,则奎动揺。若焰焰有光,则近臣谋上之应,亦庶人饥馑之厄。大白守奎,胡、貊之忧,可以伐之。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填星、岁星守之,中国之利,外国不利,可以兴师动众,斩断无道。”[15]1305这是张守节对于奎星占内容的总结,显然一直到唐代,有关奎星占的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也不乏后出转精的多元文献的综合。

唐代的星占学著作《开元占经》载:“奎者,天之玄冥也,沟渎陂池江河汉也。其木榆也,其物牛筋革。奎,金星也。”[16]589又曰:“春夏为金,秋冬为水。”书中注云:“《巫咸》曰:‘奎,金星也。’”[16]589奎星又被视为金星,如果其来源是《巫咸占》,最迟在战国时就有此说。由于材料缺乏,尚不敢臆断。不过,此金星与行星的金星是不同的。行星的金星,又称太白、启明、长庚。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行星之金星运行确实能经过奎星附近,二者却没什么关系。有一点需要明确,从五行的角度来看,西方属金,有秋之义,其星为金星,秋为金秋,是没错的。西方白虎七宿,第一星为奎星,称金奎星,省称曰金星,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就是《巫咸占》将奎星称作金星的学理根据。

在天官系统里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理论体系。《春秋说题辞》曰:“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17]从字面意义理解,北斗七星的星精是彘是猪,这是残存在文献中的具有珍贵文献价值的史料,不仅回应《山海经》记载的猪图腾部族高贵的身份,也说明在某个历史时段猪图腾部族文化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否则,进入不了天文星占者的视野,更不会在天文分星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灵光一现的资料,实际上为稀缺资源。《淮南子·地形训》:“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彘,彘故四月而生。”[7]346《大戴礼记》有与其相同的记载,说明其说必有来源,也证明了文献的可靠性。《易本命》:“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书中注曰:“豕知时,《诗》云:‘有豕白蹢,烝涉波矣。’”[18]冯时从豕主四时、应天理一说展开了延伸论述,并且以出土的史前玉石文物之纹饰为佐证,极力证明猪是北斗的化身,而北斗又是太一帝所居,转身猪又化成了太一大帝,最后说:“由于古人以北斗的周日周年视运动作为决定时间的标志,同时出于他们对北斗主时,且猪知天时的认识,以及以天数一配合北方水,而水主坎位,坎位属猪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独特思维,终于习惯于以猪比附北斗。古人相信,天帝居于天之中央,北斗作为天极帝星,理所当然地成为天帝的居所。……这些都决定了早期先民不仅以猪作为北斗的象征,而且也是天极帝星的象征。”[19]由于文献资料的严重缺乏,无法作出更为精审的论证,冯氏的研究还是具有启发性意义的。

冯氏论证的角度以及材料,起点是《易》学系统,衍生出一头猪的文化变迁轨迹,我们可以给冯时增加一条证据,《开元占经》曰:“奎者,天之玄冥也。”从《礼记·月令》文化系统来说,玄冥是五行神的北方之神;从史传文脉来看,少昊之子为玄冥为水正,是为水神,这个玄冥也就是玄武,其为北宫大帝。《易·说卦》曰:“《坎》为豕。”在后天八卦之中,豕在《坎》位,属水,在北方。天一生水于北,郭店简作“太一生水”,天一即为太一。《史记·天官书》云:“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15]1289《春秋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物也。一曰中宫大帝,其北极星下一明者,为太一,之光含元气,以斗布常,是天皇太帝之号也。”[20]以此学理线索观之,古人以猪为北斗的象征即斗星散为彘,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此这般,神话以及古史中的一头猪,在辉煌部落文化的加持下,在天官系统有了自己的位置。神猪变成了天豕,而金奎星在多元文化的辅翼下,摇身一变成为北斗星的化身,这是一种奇妙的文明、文化演化。反过来说,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猪图腾部落的文明曾经有过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一段时间内,这种政治文明内的掌管天文的羲和之官(观星者),把自己的文化标注在星域空间内,出现了猪图腾文化特点的星占内容,并占有重要位置,以此突显其重要的政治以及文明地位。经过攻守易势的文明征伐,夷夏互位,随着失败部族的政治湮没,曾经的文化辉煌也就碎片化了,孔子所云“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道理,天豕必然成为文明进化中的历史残照。

三、从天蓬元帅到猪悟能:宗教身份的文化转换

欲明天蓬,必须从九宫八卦说起。周代文化流传甚广的洛书说,就是九宫文化的源头,演化为周代所谓之明堂。九宫格配以八卦,一宫坎(北),二宫坤(西南),三宫震(东),四宫巽(东南),五宫中,六宫乾(西北),七宫兑(西),八宫艮(东北),九宫离(南)。北斗有七星:第一天枢,第二天璇,第三天玑,第四天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瑶光,这是公认的北斗七星。北斗第八、第九星有二说。流行观点认为,北斗第六星左为辅一星,是第八星;北斗第七星右为弼一星,是第九星。还有一说就是第八星曰招揺,第九星曰玄戈。北斗七星常相见,八、九星经常隐而不见。即便是隐而不见,古人也要凑成九星,一是因为要与上文提到的九宫相比附,二是和古代占星家的星占术有关——北斗九星对应的是九州,吉凶祸福存焉。因为现实的需要,北斗七星变成北斗九星。在道教这里,北斗九星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素问·天元纪大论》“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唐代王冰注曰:“九星谓天蓬、天内、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21]《道法会元》也说:“北斗九宸,应化分精而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冲、天辅、天英、天内、天柱、天心、天禽也。”[22]541因为九宫八卦的这种对应方式是有缺陷的,即中宫没有《易》卦可以代替,所以《五行大义》说:遁甲九神者,天逢在《坎》、天内在《坤》、天冲在《震》、天辅在《巽》、天禽在《坤》、天心在《乾》、天柱在《兑》、天任在《艮》、天英在《离》。八卦对应八宫,是明确的。为了解决九宫八卦轮空问题,萧吉以为“天逢已下皆是星名”。又说:“此神属于北斗,皆隶于天故也。”[23]天蓬卓立于其他八星、八神之上,使神道体系更具合理性。可见,儒家系统的知识已经被道家利用并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即依托九星,建构了九神道教诸神体系。这种改造,最迟从唐代开始,并逐渐完成。唐末道士杜光庭《道教灵验记》说:“天蓬将军是北帝上将,制伏一切鬼神。”又曰“太帝是北斗之中紫微上宫玄卿太帝君也,上理斗极,下统酆都,阴境帝君乃太帝之所部。天蓬上将即太帝之元帅也。”[24]显然,在唐代,北斗九神之一的天蓬,已经演变成天蓬元帅了。到了宋代,道经载有紫微大帝四将,即天蓬、天猷、翊圣、真武,又称为四圣。朱熹曾经讨论过道家四圣的问题,曰:“论道家三清,今皆无理会。如那两尊,已是诡名狭户了。但老子既是人鬼,如何却居昊天上帝之上?朝廷更不正其位次?又如真武,本玄武,避圣祖讳,故曰‘真武’。玄,龟也;武,蛇也;此本虚、危星形以之,故因而名。北方为玄、武七星;至东方则角、亢、心、尾象龙,故曰苍龙;西方奎、娄,状似虎,故曰白虎;南方张、翼状似鸟,故曰朱鸟。今乃以玄武为真圣,而作真龟蛇于下,已无义理。而又增天蓬、天猷及翊圣真君作四圣,殊无义理。所谓‘翊圣’,乃今所谓‘晓子’者。真宗时有此神降,故遂封为‘真君’。”[25]神降事件发生在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封上清太平宫神为翊圣将军,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加号翊圣保德真君。宋以后,天蓬元帅、天蓬将军陆续出现在诗歌、故事文本中,而不仅仅是道教文献中。

我们知道,《山海经·大荒西经》左右有首的“屏蓬”,也就是并封,蓬与封为一音之转,闻一多《伏羲考》多所说明。天豕也就是天封,也就是天蓬,这是无疑义的,张衡《南都赋》“天封”与“大狐”对举。道教的天蓬元帅是北斗九星转化的诸神之一,也就是猪元帅,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郑处晦《明皇杂录补遗》、郑棨《开天传信记》都记载了“北斗化豕”的故事。大意是僧一行派人在浑天寺捉到了七头猪,装在大瓮中,并以梵文封印。太史上奏“北斗不见”,唐玄宗急招一行询问“是何祥”,一行以上天惩戒作答,玄宗大赦天下。一行逐日放豕而出,北斗七日而复。猪为北斗之精,在唐代不仅成为学人的共识,又敷衍出新的故事。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样的认知势必会进入整个道教知识体系。到了宋代,这个传奇性的故事流传得非常普遍了,如朱胜非《绀珠集》卷六、曾慥《类说》卷四十二、钱易《南部新书》卷八、《太平广记》卷九十二都有记载。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天蓬元帅是封豕、天豕、奎星文化观念的转移,是猪文化内涵不断附加而成的。

我们且看《西游记》第八回猪八戒的出场:

观音按下云头,前来问道:“你是那里成精的野豕,何方作怪的老彘,敢在此间挡我?”那怪道:“我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26]

猪八戒在天廷里职任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因为酒后调戏嫦娥,被玉帝贬下凡尘,投在母猪胎里,变成本体猪的模样。猪悟能对孙悟空就说:“我因有罪错投胎,俗名唤做猪刚鬣。”由天蓬元帅变回本体凡人猪刚鬣。《礼记·曲礼下》记“豕曰刚鬛”,也就是变成食肠宽大的肥猪,然后占据云栈洞,在山洞中做妖精。后被菩萨选中做了西天取经人,摩顶受戒,替他起个法名,叫猪悟能,唐三藏起个别名,叫猪八戒。菩萨在为猪刚鬣受戒时,强调“持斋把素,断绝了五荤三厌”。菩萨还是蛮开明的,将佛家的戒五荤(大蒜、小蒜、洋葱、葱、薤)与道家的三厌(忌食雁、狗、乌龟)结合在一起,要求猪悟能饮食有所禁忌。到了谨严的唐三藏哪里,犹有不足,要求做到八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座、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不食非时食”。从猪悟能到猪八戒,不仅是饮食,即便是生活,都被严格的佛家戒条规范起来,而猪八戒除了荤素之外有意无意的破戒,增加了人物可观可感、可亲可爱的世俗形象的亲和性,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这恐怕就是这个人物除了形而上说教(即由神道堕入凡俗,由凡俗化身魔怪,由魔怪皈化佛陀)之外,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从猪八戒的形象来看,原本是国产猪的天蓬元帅,变成元杂剧的猪八戒时,似乎混杂了外国血统,有些混血的性质。我们知道,天豕的形象是一个双头猪。魏晋时作为身神的天蓬大将双手抱于胸前,身披金甲,念着《天蓬咒》,其形象和善可亲。《道法会元》曰:“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剑,领兵吏三十六万骑,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剑,乘北方太玄煞气黑煞,气中有五色气,从空降坛。”[22]215天蓬元帅已有了猪的特质。《西游记杂剧》第十三折,猪八戒一出场自言:“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生于亥地,长自乾宫。……生得喙长项阔,蹄硬鬣刚。”[27]唐朝不空译《佛说摩利支天经》载,摩利支天是佛教的一位女性护法神,她的坐骑是一头猪,偶尔也坐七头猪拉的车(这似乎和我们的北斗七星建立了联系)。依此,元杂剧的猪八戒就是猪的形象,并且是有了洋名字的猪。然而“喙长项阔,蹄硬鬣刚”,这是我们传统的猪样,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谐和的。“生于亥地”,地支与生肖相配,亥与猪合;“长自乾宫”,《乾卦》之一变为《姤》卦,《姤》之初六“羸豕孚蹢躅”,《横渠易说》云:“豕方羸时,力未能动,然至诚在于蹢躅,得申则申矣。”[28]再一变,即二世为《遁》卦,遁为豚,小猪谓之豚。《遁》之九三,“畜臣妾吉”,杂剧之猪八戒,是在说自己长大了,要娶媳妇了。如果去掉佛教护法神的御车将军的名号,这不就是一头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国产猪吗?虽然有个洋名字,改变不了国产猪的事实。  

四、猪的文化附加及其生命启示

猪八戒形象的生成,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层累的造成”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不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具有符合时代特点以及增加戏剧成分的些微改变,依然不会扭转猪八戒本土文化累积形成的事实。猪八戒身上丰富的文化蕴涵,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

1.黑猪与北方水:古典时代神秘的文化密码

伏羲先天八卦以阴阳立卦,首先确立《乾》《坤》两卦,即南北,以定天地之位。先天之卦,《坎》在正西,奎为西方七宿第一星,五行西方属金,所以,金奎星还是有来历的。论者以为摩利支天的御车将军是金猪,为西方进口猪,实不知在先天八卦的知识体系中,猪就是金猪。《周易》系统的八卦是为后天八卦,在这个体系中,《坎》已经转移到北方,“坎为豕”(《说卦》),《坎》主水,在五行系统中,北方配黑色。后天八卦代替先天八卦成为主流知识语境,黑猪悄然代替了金猪,主导了北方的天空,天文星占残留的相关知识证实了这一点。《史记·天官书》载:奎为封豕,即天豕,主沟渎。《周易·说卦》所谓“《坎》为水,为沟渎”,恰恰是《易》理学说与天文星占知识的结合。残存的文字材料说明,上古时代有猪崇拜,猪又是北斗星精,在天文占星的知识系统中,猪崇拜变成了北斗崇拜。闻一多以为逢、蓬一音之转,封豕、封豨、天豕、天蓬以及天逢,都是不同语境下猪的代名词,天蓬又由北斗之神转化成道教护法神,进而进入到《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以及《西游记》小说中。这样就出现了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帅、黑猪精猪刚鬣、受戒后的猪悟能、猪八戒,而猪的形象不仅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还有着印度佛教的一点痕迹。虽然带着佛教文化的些许影响,但不能改变猪八戒形象的主体是传统文化诸多元素凝练而成的事实。完全可以说,这是一只穿戴佛教文化披风的本土猪,正因为是本土化的猪,才深受大众的喜爱。

需要说明一点,论者以奎主沟渎,结合后羿射封豕,又射河伯的神话传说,借助于《山海经》《竹书纪年》等文献的记载,疏通证明封豨就是河伯,这样的结论是有利于本文论述的,但本文谨慎看待这样的观点。史载河伯形象有“大鼋之首”(《晏子春秋·谏下》)“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内北经》)“面长,人首鱼身”(《尚书中侯》)等多种,却未曾有与猪有关者,河伯为猪聊备一说罢了。

2.封豕与桑林:上古生殖文化的一个侧影

晋郭璞《豪彘》赞曰:“刚鬛之族,号曰豪彘。毛如攒锥,中有激矢。厥体兼资,自为牝牡。”[12]5043豪豨,也称豪彘,这是一个刚猛的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野猪形象。关键信息是自为牝牡,也就是雌雄同体。雌雄同体的猪也就是奎——天豕。天豕星共有十六颗,其行状就是头分左右、硕体相连的双头猪形象,这也是先民生殖崇拜文化在天文学上的体现。所以,天蓬元帅调戏嫦娥仙子传承了猪的原始本能的文化基因。奎,《说文》曰“两髀之间”。《步天歌》曰:“腰细头尖似破鞋,一十六星绕鞋生。”两腿之间,以及破鞋,古人是不是刻意暗示什么?尤为巧合的是,奎宿一至九星属于西方的仙女座,可谓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雌雄同体吧。

无论是《西游记杂剧》,还是《西游记》小说,猪刚鬛的出场都是以娶媳妇为发端的。《周易·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宼,婚媾。往遇雨则吉。”[29]这是一群带着猪面具的人迎亲的一个场景,或许就是猪族在迎娶自己的新娘。何以言之?《睽》上卦为《离》卦,《离》卦中女;下卦为《兑》卦,《兑》为长女,两女共侍一夫,即为《坎》卦;《坎》为猪,为水,兑又为泽,迎亲的猪不幸摔到泥沟里,故而遇雨则吉。这是残存在《周易》中有关猪图腾的故事,这故事又与婚姻有关。《淮南子·本经训》云“(后羿)擒封豨于桑林”。桑林,这是很有故事的一个地点。最早和桑林发生关系的是商汤。《吕氏春秋》《淮南子》都记载,商汤时大旱,“汤乃以身祷于桑林”,高诱注曰:“桑林,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4]200我们不去探究商汤祈祷于桑林的目的,但“兴云作雨”的内涵被刻意地继承下来。《吕氏春秋·慎大篇》又载:“武王胜殷……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4]356-357这里的桑林已经变成了祭祀的社,即桑社。桑社何为?《周礼·媒氏》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30]仲春二月,是会男女的时候,男女相会于哪里呢?《墨予·明鬼下》说得很明白:“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31]如果我们不熟悉“祖”“社稷”,云梦则是耳熟能详了,因为云梦之台深寓着楚王优美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桑林是生殖崇拜的一种委婉表达方式。这一浪漫的爱情活动和猪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在《月令》或者在天文学上找到证据。《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郑注:“仲春者,日月会于降娄,而斗建卯之辰也,弧在舆鬼南,建星在斗上。”《正义》曰:“从奎五度至胃六度,在戌,总曰降娄。”[32]所以,降娄就是奎星,就是天豕,就是猪。仲春二月,奔者不禁的男女(日月)相会,岂不是和猪有关系。日月会于降娄(奎、豕),而“弧在舆鬼南”,岂不正是弧星张弓射鬼吗?《睽》卦的情境跃然而出。

需要说明的是,诸多研究者对于“斗星散时,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的解释出现误读的现象。猪怀孕近四个月而生仔猪,这是没问题的。因为后边有“应天理”的说法,“四月生”就不是怀孕四个月而生那么简单了。这里的四月应当是指周代的四月份,于商为三月份,于夏则为二月份。仲春之月,太阳出现在奎星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猪知时,应天理。这一切发生在仲春祭祀高媒的时节,其与《睽》卦的婚媾应该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后羿擒杀封豨的地点选择在桑林,这也是一种文化暗示。而一头猪如何承载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呢?或许《春秋元命苞》的说法能够给我们一点启示:“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33]猪为《坎》,主水,知时,这一切的暗示都是将生命、爱情、婚姻凝聚在一头猪的身上,也只有源远流长的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3.有物贪婪,荐食无厌:一个贪吃猪形象的诞生

郭璞《封豕赞》曰:“有物贪婪,号曰封豕,荐食无厌,肆其残毁,羿乃饮羽,献帝效技。”[12]5099显见,贪婪、贪吃是猪最显著的想象特点。贪吃猪往往呈现出圆滚滚的形象。据《符子》记载,鲁津伯就是一个长寿的贪吃猪形象。鲁津伯是一头“猪”,或曰“豕仙”:

邦人献燕昭王以大豕者,曰“于今百二十岁”,邦人谓之“豕仙”。其群臣言于昭王曰:“是豕无用!”王命宰夫膳之。豕既死,乃见梦燕相,曰:“今仗君之灵,而化吾生也,始得为鲁津之伯。而浮舟者,食我以粳粮之珍。而欣君之惠,将报子焉。”后燕相游于鲁津,有赤龟衔夜光而献之。[34]

贪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肥腯”,肥肥的猪甚至有着萌萌的特点。南朝刘宋袁淑《大兰王九锡文》曰:“惟君禀太阴之沉精,标群形于玄质,体肥腯而洪茂,长无心以游逸,资豢养于人主,虽无爵而有秩,此君之纯也。”[35]这里的太阴之精为猪为水,当然,太阴之精也指月亮,天蓬元帅与嫦娥发生故事是必然的。这只猪黑色(玄质)、“游逸”、被“豢养”,这是猪生最本真的悠然自得的生命状态,这样的生命状态是一种时髦的生存方式,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作佛系,这是猪八戒形象萌萌可爱的地方。

《西游记》屡称猪八戒为“金公”“木母”。按五行相生学说,木生于亥,故水为木母,而《坎》水为猪,木母就是对猪八戒的称谓。猪八戒有水的柔和,甚至很多行动都是被动的,又有着木的质朴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猪八戒既世俗化,又生活化,外加圆滚滚的呆萌形象,更让人喜欢。

五、结论

猪八戒形象呈现出大众性、亲和性是由根深蒂固而韵味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所决定的。“鸡豚狗彘之畜”对先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先民也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出现了以短吻家猪和长着獠牙野猪为图腾的部族以及创生了各自部族文化。猪八戒,又名猪刚鬣,自称野豕,长着獠牙,显然具有野猪的禀赋;而大耳,体型肥硕,食肠宽大,又不乏家猪的特点。部族之间的战争,如夷羿战胜封豨、凿齿、修蛇等部族,后羿与姮娥(嫦娥)凄美的爱情神话,也与猪图腾部族发生了联系。姬周文化区域流传着黑而美的玄妻故事。乐正后夔娶玄妻,生贪婪无厌的封豕,最后被后羿诛灭,故事被《左传》记录下来。在南方荆楚文化辐射区,屈原呵问苍天告诉我们,民间流传着后羿射杀封豨、娶了玄妻的传说,此系嫦娥后羿故事的变形,也是猪八戒调戏嫦娥故事的渊源。

《周易·系辞》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星为奎星,即为天豕星,又称封豕。西方金位,固有金猪之谓。我国古代先民中流行北斗崇拜,并且认为北斗七星之精是彘是猪。为了应和洛书的九宫格,先民将北斗七星扩展为北斗九星,道教吸纳了北斗九星的学说,赋予了新的内涵。道教的北斗九星分别为天蓬、天内、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又被称作九神。九神与《周易》八卦对应,《五行大义》以为,天逢在《坎》、天内在《坤》、天冲在《震》、天辅在《巽》、天禽在《坤》、天心在《乾》、天柱在《兑》、天任在《艮》、天英在《离》。这里《坤》卦出现了两次,为了解决九神无法与八卦合理搭配的问题,古人将天蓬上升为神,其余的视作星名,八星与八卦自然对应。天蓬又属于北斗,北斗之精为猪,天蓬神也就成为猪神的别名。儒家系统的学说已经被道家利用并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即依托九星,建构了九神道教诸神体系。这种改造,最迟从唐代开始, 到了宋代天蓬变成了道教四圣之一。天蓬元帅、天蓬将军陆续出现在唐代医讲的诗歌、故事文本中。

道教文化也是多元性的,魏晋时期道教的天蓬元帅是作为身神出现的。《道法会元》曰:“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乘北方太玄煞气黑煞。”[24]215这样的天蓬元帅带有北斗、玄猪的特质。《西游记杂剧》御车将军出场曰:“生于亥地,长自乾宫。……生得喙长项阔,蹄硬鬣刚。”如果不是摩利支天御车将军,而是道教天蓬元帅如是说,是否还会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这不是本土猪?元杂剧只是借助了《佛说摩利支天经》的一个猪形象而已。《西游记杂剧》的猪八戒,不是《西游记》小说的猪八戒。前者是借形与名,后者是本土演化。

《西游记》小说中的猪八戒,从形象到行动到语言,都有着大众文化的通俗谐趣。除了法号悟能,浑名八戒,西天取佛经外,猪八戒形象的一切内涵都是深厚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层累构成的文化典型。国人穿一件洋披风,绝不能说他是外国人,所以,猪八戒既不是西来猪,也不是混血猪,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产猪。

略去参考文献和注释,如有需要请参阅知网全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