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狗狗突然一直吐黄水怎么回事 《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

《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

#《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文化消费缺乏优质供给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生产机构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低质量的文化供给过剩和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形成巨大反差,很多传统的文化内容不适合现在文化消费的实际情况,尤其缺少真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新时代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精品,真正能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相反,市场上却有不少一味借鉴西方文化和西方故套路的内容,其中不乏充斥色情、暴力、野蛮的元素,刻意迎合少部分市场需求,却丧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原创动力。这既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也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涨的文化需求。

△ 摄影:陈昊

3. 文化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一是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协调,存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中小型城市与大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

二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目前文化产业中文化服务业所占份额较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是文化产业主体结构有待完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较少,小微型文化企业布局较为零散,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文化企业亟待转型升级,企业质量需要提升。

四是文化产业集聚规模有待壮大。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许多园区企业、项目的产业层次不高,尚未形成较强的项目集聚、企业集聚、要素集聚。

五是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对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不够,产业也有待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活力不足,对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有待提升。

六是产业集群化程度低,尚未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难以涌现高水平、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IP(或文化符号)。

△ 图片来源:宁波晚报

4. 文化产业政策有待完善

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制约文化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对于国有文化企业和机构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对于民营文化企业的支持还有待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对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应该要有等同于国有文化企业相近似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

二是针对文化产业各领域、各行业的专项扶持政策教缺乏。针对动漫游、影视、文化艺术等行业的具体政策相对不足,没有精准匹配区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各级政府对于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要始终保持政策支持的一致性,不应忽高忽低或者前高后低。

三是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待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仍具有滞后性,很多制度是产业发展出现问题后进行处罚处理。具体配套的知识产权、服务保障政策尚不完善,动漫游、影视等重点建设领域,应多以鼓励支持及项目申报政策为主,文化产业区域集群扶持力度和范围还需针对性倾斜。

△ 摄影师:徐丹

5. 文化产业需要金融支持

文化产业项目缺少金融机构支持,各地金融机构普遍喊声大、落地少。尽管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金融机构积极地与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对接,在授信额度上数额也较为可观。但由于金融机构防控风险要求以及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僵化的贷款办法,最终在落实贷款资金上还是要求文化企业提供不动资产担保抵押,对于文化企业创作的作品和项目相关知识产权的评估价值并不认可。由于大部分文化企业都是轻资产、重创意,因此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贷款或融资难题始终未得到有效破解。在此情形下,甚至出现了资本市场左右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的乱象。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徘徊在低水平和小规模范围内,创新不足、超越不大、水平不高。如果金融机构不率先进行贷款改革,文化产业想得到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尽管有创意、有人才、也有需求,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靠文化企业自身资金投入不可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这一目标。

△ 图片来源:@unsplash

6. 文化产业人才需要充实

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来看,人才、资金、技术、自然资源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文化产业更是一个高度依赖人才的行业,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造就一流的产业。因此,需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扶持。

一是高校学科配置与文化产业实际需求不匹配。高校的学科配置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寥寥可数,且其中缺乏顶尖名校。在设置了该专业的高校中,学生所学的课程架构不完善,与实际有较大脱节。在文化产业的内容人才方面,如传媒产业的新闻传媒人才、艺术行业的艺术人才、博物馆行业的考古人才、影视行业的编导演人才等,都有一流的大学学科专业与之相对应。但涉及到文化产业管理的人才,如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画廊、书店的经营者,博物馆管理者、影视行业的制片人等,基本是由内容行业的人才转型、转岗而来,科班出身学习经济管理类的人才极少。这也造成了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商业模式、缺乏金融知识和市场意识,难免对行业的发展造成限制。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20年撰写的《创意设计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建议》中,详细分析了作为文化产业子行业的创意设计产业的人才困境。无论是人才的总量,还是人才的素质和结构,都不能满足目前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产业的其他子行业中,也存在类似情况。

二是缺少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文化产业商学院。目前,除成立于上海的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开办的文创班之外,国内几乎没有专门致力于为文化产业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而以上机构提供的文化+商业教育项目开设的时间尚短、影响力有限,对 比国外知名项目依然存在差距。总部位于英国的苏富比艺术学院可以提供借鉴。苏富比艺术学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是一所提供专业硕士、研究生文凭和证书课程、艺术鉴赏家职业培训的国际知名学院,在伦敦、纽约和洛杉矶三大城市拥有校区。学校与每个城市的大型博物馆、艺术画廊、私人收藏室以及苏富比拍卖行均有紧密联系,学生有机会到博物馆以及收藏室进行实践。曼彻斯特大学为该学院的硕士文凭提供认证。该学院最为热门的项目为“艺术商业”硕士学位课程(MA Art Business)。商业艺术课程结合商科的课程设置,再加上艺术法、艺术市场以及艺术评估等内容,学生们将学习到商业计划与金融分析、评估与投资、商业艺术管理和策略等课程。据悉,该学院毕业的学生在拍卖行、画廊等艺术品行业的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因此尽管学费不菲,每年依然有来自全球的大批申请者,这也使学院能够从中挑选更加优秀的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缺乏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管理长效机制。现行政策缺乏长期的投入机制、动态运行机制及长效保障机制,人才及政策的长期、稳定、良性、可持续发展保障力度不足,制约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此外,即便是已经成长为成熟的文化产业人才,在自己的择业或职业规划上,也产生明显的偏移或不合理的集中现象:即大部分高精尖的文化产业人才都投身到在线教育、游戏或影视剧等对暴利的行业,仅有小部分人才能够坚守初心、持续在文化创业的 岗位上默默耕耘。

四是人才政策的不均衡难以调动行业人才积极性。在制定支持和鼓励人才优惠政策上,不应只对高端人才全力倾斜,对应用型人才和行业基础人才也应给予政策关怀,这些人是推动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和基础支撑。只有调整和调动这些群体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免除他们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推动文化产业稳健快速发展。

△ 图片来源:甬派新闻客户端

7. 文化产业环境需要规范

一方面,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化的产业。在文化产业竞争中,有些人员或机构为了追逐经济效益,忽视甚至放弃社会效益,导致文化市场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时有发生。近来,娱乐行业、影视行业的行业垄断、饭圈文化等乱象频出,主要是因为市场环境与管理的真空。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市场渠道需要规范和有序适度开放。文化产品需要经过相应的市场渠道进行商品转化。目前我国文化市场渠道较为单一,且行业、市场标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限制了文化产品的销售,也致使文化企业的利益受损。

△ 图片来源:甬派新闻客户端

8. 文化产业数字化有待深化

科技发展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深刻影响文化产业发展,也给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带来新机遇。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是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科技文化深度融合,这也是传统文化企业的短板。传统文化企业走数字化转型之路,需要政策、人才、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

二是要注意数字文化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同质化与低层次文化产品服务过剩、深度体验文化产品稀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价格高等问题比较突出。拥有流量的网络平台占据行业话语权,少数内容生产者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在盲目要求产出、追求流量的背景下,缺乏责任意识,生产、制作、传播不健康内容;部分网络文学、动漫作品带有低俗内容,少数动画片传播非安全画面导致未成年人模仿,动漫游戏和番剧内容虚空、充斥暴力色情内容,短视频版权和内容庸俗问题突出,直播超尺度和虚假宣传频发等。

三是要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优秀的文化产品一定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体,高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给文化产品注入更多的魅力和价值。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国产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研发。但是就目前来看,针对文化产品研发的速度和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扩大。

来源 | 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