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如何“当下顿悟,狂心顿歇”?|身心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狂心顿歇 经验:如何“当下顿悟,狂心顿歇”?|身心灵

经验:如何“当下顿悟,狂心顿歇”?|身心灵

2023-10-23 2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很多方面都有来自于“自我的阻碍”。也是一切“纠结”、“管不住自己”等现象的原因。只有“当下顿悟,狂心顿歇” 才能破除阻碍,正精进。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简言之,要经过一个身、心、灵的全面体验与感悟过程。最终身、心、灵达成一致,即是“顿悟”。下面就以我的个人经验与感悟来分析一下。

首先要说明一下:我所说的“当下顿悟”并不是“大彻大悟”,而是对于“某些方面问题的顿悟”。只有顿悟了,对于“某些问题”的“狂心”才能同时停止。只有狂心停止了,才会不再自我矛盾,纠结与造作,不再成为一个障碍。

什么是“狂心”

狂心并非说一个人“狂妄自大,我行我素”。而是说由于一些现世与累世的种种不良习气,以及欲望的内在驱动,使人过分执着于某些或人、或事、或物。或执着于某些看法、想法,语言,行为等表现。狂心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头脑与感官等)感到某种程度的开心愉悦,但不会使我们“内在的灵性”开心。所以最终也是不开心的。也可以说那些开心是“不究竟的开心”。

散闲随拍

当我们做一些内在灵性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开心的。要细细感受才能发现。比如很多时候,你得到了某人,你得到了金钱,你得到了某些东西。但你不是真正开心。

狂心的危害

狂心就像一匹野马,随着它的习性到处乱跑。产生妄想,产生执着,产生不安与躁动。去造作各种的“业”。造成精气神的损耗,造成能量的损耗,造成时间的损耗,也造成福报的损耗,以及各种现实资源的损耗。

困扰人们的种种问题

显然本文提到的问题不是小问题,有很多问题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比如:健康问题,情感问题,事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两性问题,对于某些事物的“心态”等问题。

诸如上述这些问题,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顿悟的,而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几十年……

顿悟就是身心灵瞬间达成一致

顿悟是对于身心灵来说的,尤其是对于头脑来说的。顿悟就是“瞬间身心灵达成一致”的状态与感觉。就好比:身、心、灵是三个人。这三个人一直争论某个问题没有结果……忽然当下三个人达成一致了。

达到一致做什么呢?共同抗击敌人:妄想、欲望、习气等负面业力。

散闲随拍

在没有达到一致之前,身心都是被习气与业业牵着跑,身心由习气与业力任由摆布。一个普通人内在的灵性的力量是不够强大的。

当身、心、灵同时都开心时,才是真正的开心。

狂心停止,成就定力、专注力

当狂心不再生起,当狂心可以被身心灵一同控制与降伏。此时就会产生“定力”。(不是指禅定力,就是指一般而言的定力)有了定力,就不再被习气与欲望等负面业力牵引。就可以把身心灵的力量集中起来做真正想做的事情。不然人就是心力分散的。是没有专注力的。

定能生慧

当“狂心顿歇”,当身心都停止下来。此刻我们便有了定力。我们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身心停止下来的时刻,都有体验过或多或少的定力。哪怕是一点点,哪怕是一瞬间。只是可能没有意识到,没有察觉到而已。当停止来下,所有力量与能量回收,就会生出智慧。

通过运动,放松,高效充分的睡眠是一个好方法。另外,很多人有使用“一些外物”获得放松与安定的效果。比如:吸烟可以使人放松、安定。就是所谓的“提神”。或是使用一些酒精,获得身心的安定。但后两者不是究竟的方法。烟酒不利于身心健康,于人与己都是弊大于利。

过用头脑加重狂心与业力

古人说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确实,很多时候,很多问题,脑袋空转,转到发热也得不到答案。因为你现有的知识存储和记忆内容都无法解答那个高出的问题。还不如去学习,获得新知识。

另外也可以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歇也。”有些时候我们终日思考也没有答案。但当我们停止下来不再思考。睡上一觉,答案就出来了。歇,就是回收分散在六根的注意力与能量,身心合一。合一与专注集中能量才能更易解决某一问题。

怎样才能“有所顿悟”

正如《心经》所讲的,去体验吧,尽量地去体验吧,充分地体验吧……然后超越它。

下面分享一段师父与徒弟的对话:

师:你有什么烦恼,你就向这种烦恼挑战。贪习断在“贪”中;嗔习断在“嗔”中;痴习也断在“痴”中。为什么密宗里面有些修法让我们汉传佛教无法接受,实际上这正是他们超越汉传佛教的一个地方。他们做法是,你有哪方面的习气,你就去找哪方面的境界,直接面对它。而汉传佛教是,你有哪方面的问题,你就躲避哪方面的境界……你躲得了今天,能躲得了明天吗?

问:挑战完了以后,是否它就彻底熄灭了?

师:绝对熄灭。你七分的挑战,它就熄灭七分;你八分的挑战,它就熄灭八分。

感:

发现这些年来就是在习气的境界中顺着习气,就像“大禹治水”不是一味的堵,而是疏通。

体验、体悟,然后超越。其中重要的是“心态”和“机缘”。

1、以什么样的心态?答:以修行心态,保持清明的心,而不要沉迷与陷入境界。

2、要有什么样的机缘?答:善缘(人缘、地缘、法缘,境缘……各种善的触缘)。

以上是个人知识,经验,感悟的综合总结。

散闲随拍 超越知识的“知识”

没有经历与体验过,是没有感悟的。这是一种超越语言、文字,超越知识的知识。是需要去感知与实证的知识。

打个方言,比如:形容按摩很舒服,但是你地法形容是怎样的一种舒服。因为每个人的舒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力度,同样的手,按摩在不同人的身上他的感觉也不是同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软硬不同,能“受力”的程度也不同。

为什么还要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呢?

因为虽然信息不能转为体验,但是可以激发产生共鸣。你看到一个人按摩很舒服的样子,你也会感觉自己有些许舒服。又如:你看到别人很痛苦,或读到很悲伤的文字,你也能感受到些许的痛苦与悲伤一样。由于人与人本是一体,宇宙也是一体。人与人彼此间都是有某种无形的联系的。

回到主题与总结:我们在顿悟明了之后,在破除了“某些”无明、妄想、执着之后,就要开始学着练习掌握“定”的能力——定力,以及专注力。管理自己的能量。

今天暂且写到这里。写文不求完美,随心而为~ 获得更多身心灵知识与相关内容,欢迎关注在下~

作者:赵散闲——修身、修心、修行……提升身心灵的智慧与正能量。欢迎关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