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为何古代中探花比中状元还兴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及意义 状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为何古代中探花比中状元还兴奋?

状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为何古代中探花比中状元还兴奋?

#状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为何古代中探花比中状元还兴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为方便与您分享,可以点个“关注”哦~

文 |万物喵知道

编辑 |万物喵知道

前言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黄梅戏《女驸马》中的这段唱词脍炙人口,流传大江南北,把主人公皇榜高中之后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但是大家可能不了解的是,每一届高中皇榜的进士,成就最高的往往不是被称为“榜魁”的状元郎,而是一甲当中的最后一名——探花。

科举取士的由来

科举制度真的就是古代人伟大的制度创造之一,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中华大地上的老百姓基本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因为官位牢牢都是被世家大族把持着。

最能佐证这个观点的就是周朝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全国大大小小的官位都是贵族世袭的,普通老百姓想当官简直是天方夜谭。

秦朝在商鞅变法之后,倒是实行过军功爵制度,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杀敌立功和努力耕织,通过缴纳钱粮布匹来获得官位,但是在秦朝灭亡之后,这项制度也基本被废弃了。

两汉时期,人才选拔制度被称为“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负责人才选拔的主官主动在辖区范围内考核,选拔人才,充实官府,后者则是地方主官主动向中央政府或者上级政府推荐优秀人才,中央政府派遣使者前去征辟。

在这两项制度设立时,的确发掘了不少优秀的寒门士子,但是由于负责考核和选拔人才的主官,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察举制逐渐演变成了一条“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的捷径,以至于到最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两极分化的状况。

魏文帝曹丕为了能够成功篡汉,更是以选官用人的权力,为筹码换取士族的支持,自此以后,选官用人的权利彻底被把持在士族手中。

经过长时间的混乱与割据,统一天下的隋文帝杨坚发现东汉两晋时期的阶层和地方格局彻底被破坏,原来的选官用人的制度已经适应不了新的时代,于是创造性地将开科取士的制度定为国家官方的人才选拔制度。

之后经过隋炀帝的完善,在唐初科举制度才彻底定型,到了宋朝时期,科举制度才迎来了大的发展,但是明清之后,由于统治者强化统治的需要,在不断的调整与改动之后,科举制度也逐渐僵化。

探花郎的由来

众所周知,每一届进士的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成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这三位被分在第一榜,民间称他们为“三鼎甲”。

但是,在科举制度诞生早期的时候,第一榜里面只有状元和榜眼,并没有探花,之所以探花这个名称会被提出来,还是和当时放榜后的杏花宴有关。

放榜之后,皇帝会举办宴席来款待新科进士,由于殿试在春天,放榜的时候正好能赶上路上杏花盛开,于是这场宴席就被称为杏花宴。

在宴席上,一群文士自然要想一些节目助兴,于是就开始有人去林园中折一枝花,随后大家以这一支花为题吟诗作赋,而这个被大家推选出来前去折花的人就被称为“探花使”。

在这样一场高规格的宴席里担任这样重要的一个使命,这个探花使的学识、身材、样貌、气质等各方面自然需要是上上之选的,其中一个硬性需求,那就是长相必须过关!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中,探花郎逐渐被确定了下来,并成为了第一甲的第三名。

探花为什么比状元好

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谁不愿意去争一争这个第一呢?但又为什么有些人中个第三名的探花,都比中了状元还要高兴呢?

从探花郎的起源就可以看出来,每一届的探花郎都可以说是这届学子的“形象代言人”,本身能考进一甲,学识能力的就算不如状元,那也相差不远,因此,每一届的探花郎可以说都是学识,人品,相貌等方面个个出挑的,也是榜下捉婿的最佳人选。

然而就算如此,探花也只是个第三名,为什么往往能够把庄园的风头都盖过去呢?这就不得不说道状元的选拔标准了。

状元的选拔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学识,至于状元长得好不好看,那只能靠随机,民间故事里,钟馗还是唐玄宗时期的状元呢,结果他一上大殿还不是把玄宗吓得差点钻桌子底下?

再加上状元往往是寒门士子中的“卷王”,自身的气质、言谈举止和世家大族子弟肯定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的杏花宴不是状元郎林园折花,而是另选探花使。

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算历史上许多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如此,比如汉武帝,他不仅一生中宠幸的妃子基本上都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就连他重用的臣子比如说卫青、霍去病都是仪表堂堂的男子。

这些“千古一帝”们都是如此,更何况是下面的臣子以及他们的女眷,事实证明,无论在哪个时代美貌都是加分项。

就比如说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他就是个探花郎出身,人长得高大威猛,样貌又帅气端正,因此,在担任粘杆处的三等侍卫的时候就在一众侍卫之中脱颖而出,一下子就吸引了乾隆皇帝的目光。

于是,他就从一个小小的三等侍卫直接被提拔为一等御前侍卫,兼任副都统一职,之后更是一年六迁,直至成为户部尚书、御前大臣等权倾朝野。

和珅能够获得乾隆皇帝赏识,除了会来事,能搂钱,说话好听以外,长得好看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分项。

事实上,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而好的长相,对于自己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加分的。

结语

虽然无论在什么时代人们都看脸,但是我们也不要认为探花就是个花瓶,要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那竞争压力可是比现在的高考还要大的,能够在这样的考试中拿下第三名的好成绩,就算有着相貌的加成那本身的学识,也是足够让如今的清华北大争相招揽的人才。

所以,我们还是要认清楚“实力才是一切的基础”,只要把自己从里到外武装起来,就算没有超出常人的相貌,也一定可以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