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的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 父母真的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吗?

父母真的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吗?

2024-07-14 0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不可能无条件爱护花,正如我们也不可能无条件爱孩子。

我们对孩子是有期待的。

无论你是期待他出人头地,还是平淡普通,都是一种愿望,也许出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也许是为了防御现实生活中的担心恐惧而设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有妈妈说,我对你没有要求,我只希望你快乐。

这是多么高的要求,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快乐,如果没有过痛苦和挫折,他也不知快乐为何物。不完整的生命体验,怕是没有体会到快乐,反而会抑郁起来。

儿童成长的情景就如同天气,风雨雷鸣,晴空万里都是他自然要经历的,他不一定永远快乐,但他习得了在逆境中也有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便是一种很强的韧性了。

我们未完成的愿望也很容易期待孩子能够完成他,虽然我们都提倡自己未完成的期待不要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有他自己的使命。

对于孩子来讲,完成父母的期待其实是他生命成长很强的动力。

父母只是要觉知是不是把自己未遂心愿的挫折愤怒委屈报复等情感都一并施加给了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过于执念,从而完全淹没了孩子的自我需要。

我们很想甩掉自身软弱和羞耻的部分,可孩子像镜子,总在帮我们呈现。

照镜子的体验大家都有,你对自己感觉糟糕的时候,你非常不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如果你对自我感觉还很好的时候,你觉得镜子里的自己也很美。

孩子如同父母的镜子,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自己的弱,大到壮志未酬、命运不济,小到做事拖拉、内向腼腆、固执刻板、犹豫不决等。

比如,我不喜欢自己的拖延,当你看到孩子的拖延时,你就会特别生气,或者当你小时候有被欺负的经验,你看到孩子和同学之间闹矛盾,你总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孤立了等等。

我们对孩子的很多控制,评价、担心恰恰和我们自己内心想丢掉的不好的感受有关。我们无法耐受的情绪与情感会投射给孩子。

这也就是,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得先成长你自己的原因,你收回你的投射,让内心顺遂和被理解,你才能和孩子不纠缠。

有时,我们得承认,我们对孩子是有恨的,虽然这个恨极少偶尔出现,但这就是亲子关系完整的一部分,如同阳光与阴影同在一样。

很多父母有时控制不住会骂小孩,哪天忍不住有可能还会打一下,父母会非常内疚觉得自己不是好父母,不应该打骂孩子。

实际上,爱之深恨之切,父母偶尔的脾气不耐烦焦躁的表现恰恰让你的孩子也解脱了,因为他看到了父母的不完美,体验的也是真实的情感。

儿童对父母有种非常原始的内疚感,因爱而生,担心自己不是好孩子的内疚感。父母焦躁和偶尔打骂的时候恰巧释放了孩子的内疚,两平了。(经常打骂孩子的不在讨论之列,经常打骂,孩子的内疚没有内化到道德感的程度就被稀释了,所以越打越皮,不解决问题),这恰恰推动了孩子破除内在完美妈妈的形象。完美妈妈很可怕,让那些内疚的孩子永远都觉得自己是不可能超越自己母亲的。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终于可以轻松的躺沙发上跟个大爷似的对娃娃们说:帮妈妈端杯水来,好不好?把餐桌擦一下吧,亲爱的。有时,也会很直接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你这样让我觉得非常生气……

好父母的人设卸掉了,做父母就会无比轻松,当然前提是父母有自我觉醒的能力,而不是为自己的任性不当找借口。

在孩子的世界里,孩子也需要知道父母不会在任何情况下对他都是无条件的爱,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他也需要付出努力以实现父母的期待和赞赏。否则,无论他怎样的发脾气,怎样的不思进取,父母都爱他,他又有什么动力来发展自己的自控力,规则意识和道德感呢?

关于孩子内在心理动力的描述,非常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在她的《魔法岁月》这本书中说的特别贴切:

那些深爱着孩子却不求任何回报的父母,可能比较适合当圣人,但不是合格的父母。因为,一个要求得到爱却不履行任何爱的义务的孩子,会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许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因为他们所期望的无条件的爱得不到满足,于是成了任性的情人和郁郁寡欢的婚姻伴侣。“我知道我很自私、脾气不好、喜怒无常、花钱无度,可是尽管我有这些毛病,你也应该爱我啊!”

他们相信无论如何自己都有权利得到爱,但他们不会改变自己来让自己值得别人爱,反而是换一个伴侣并且重新要求无条件的爱。把这种反复无常的恋人当作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一种错误。

他们实际上只爱自己,在这种自恋中,即便是他们最让人讨厌的品质也应该被接受和原谅。他们想寻找的是那种能够爱他们就像他们爱自己一样的伴侣。

那些深爱着孩子却不求任何回报的父母,可能比较适合当圣人,但不是合格的父母。因为,一个要求得到爱却不履行任何爱的义务的孩子,会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许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因为他们所期望的无条件的爱得不到满足,于是成了任性的情人和郁郁寡欢的婚姻伴侣。“我知道我很自私、脾气不好、喜怒无常、花钱无度,可是尽管我有这些毛病,你也应该爱我啊!”

他们相信无论如何自己都有权利得到爱,但他们不会改变自己来让自己值得别人爱,反而是换一个伴侣并且重新要求无条件的爱。把这种反复无常的恋人当作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一种错误。

他们实际上只爱自己,在这种自恋中,即便是他们最让人讨厌的品质也应该被接受和原谅。他们想寻找的是那种能够爱他们就像他们爱自己一样的伴侣。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教育有些误入歧途,就会培养出从来没有放弃早年自恋的孩子。

爱是给予、爱是付出、爱也需要收获。让我们在亲子关系中都能享受真实充满爱意的互动,也能接纳和承受风风雨雨般的撞击和挫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