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2023-10-14 06: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动物学

课程编码:B0612024Y 英文名称:Zoology 课时:36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周红章

教学目的要求 (一)简要介绍: 《动物学》是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课,适合生命科学学院本科学生选修,其他学院学生(生物学有关的专业)或其他有愿意学习动物学的学生,也可选修。本课程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门类以及相关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开设《动物学》课程,是完成本科教育、培养当代生命科学研究人才、完善本科学生的生命科学基础及认识体系的最基本模块,也是核心内容之一,是未来学习与研究的专业基础。 (二)《动物学》的课程目标: 课程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主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等)及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各大门类的形态特征、结构与功能、生态与适应、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形成,以典型代表单元和重要种类为对象,讲授各大门类在生物进化、生命科学研究、生物资源永续利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健康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为后续的学习以及未来的研究生涯奠定坚实的动物学基础。 (三)《动物学》的学习要求: 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这包括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基本概念,动物胚胎发育、个体发育、行为功能的基本概念等。了解动物学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和动物学的各重要分支学科与知识体系。能够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掌握各大门类重要特征,系统掌握各大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掌握重点类群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动物系统学、动物进化、动物地理和动物生态等重要科学领域有一定的理解,掌握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规律和发展过程,掌握进化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代表动物。要求学生通过《动物学》的学习,能够运用进化理论和思想解释各主要动物门类的生命现象,初步具有进行综合与分析的能力。

预修课程 无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动物学导论 (2学时)

第1章 绪论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明确动物学的概念,掌握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了解研究方法和基本分类知识。

1.1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动物学的定义,动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2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研究动物学的方法。

1.3 动物学发展简史:国外动物学的发展,我国动物学的发展,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 。

1.4 动物界的分类系统:系统学原理与分类阶元,动物分类方法(特征分析,分子系统发育,普系信息学),种的概念与物种鉴定,DNA条形码发展与影响,动物命名与法规,动物系统学的发展。

1.5 动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学科思维训练。

第2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 1.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2.细胞增殖的过程; 3.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2.1 动物细胞的结构与机能: 1)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及与植物细胞区别,2)基本结构和功能,3)是细胞的整体性。

2.2 动物细胞增殖的概述:1)细胞周期, 2)细胞的分裂(无丝、有丝、减数分裂)。

2.3 动物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 无脊椎动物 (17学时)

第3章 原生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原生动物各纲及代表动物的特征和与人类的关系。重点是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生命周期与过程)。

3.1 原生动物门的概述: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生活方式、分布、形态及大小;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有机体、由细胞内部分化的细胞器来完成所有生理机能;原生动物中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类群。2)原生动物的分类概述: 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各纲特征比较。

3.2 鞭毛纲: 1)代表动物: 绿眼虫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动、植物之间的过渡关系。2)鞭毛纲的主要特征:鞭毛(亚显微结构)、营养、繁殖等。3) 重要种类:衣滴虫、盘藻、空球藻、杂球藻、领鞭毛虫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动物深化上的意义;夜光虫等原虫的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3肉足纲: 1)以变形虫为代表说明肉足纲的主要特征。2)重要种类: 痢疾内变形虫、有孔虫、放射虫构造特点。

3.4孢子纲: 1)以间日疟原虫为代表说明孢子纲的主要特征。1)重要种类: 艾美球虫。

3.5纤毛纲: 1)代表动物: 大草履虫的生活习性、大小形态、结构与机能;纤毛的结构及运动,激应性、伸缩泡的亚显微结构及排泄、核的分化及功能。2)主要特征:纤毛、结构复杂、大核与小核、繁殖。3)重要种类:草履虫、钟形虫、嗽叭虫、棘尾虫、游仆虫、小瓜虫、车轮虫及其危害。

3.6原生动物的生态与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3.7原生动物的进化。

第4章 多细胞动物起源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1.掌握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结构功能; 2.掌握动物个体发育的各主要阶段;3.了解个体发育与系统发展的关系及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重点是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生物发生律、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证据,特别是要理解胚后期发育、端细胞法、吞噬虫学说等内容。

4.1动物组织和器官的概述:1)上皮、结缔、肌肉、神经等四大组织的结构与功能;2) 器官和系统;3)动物有机体的统一性。

4.2动物的繁殖和个体发育:1)繁殖及繁殖方式;2)个体发育。

4.3个体发育与系统发展: 1)个体发育与系统发展的概念国;2)生物发生律及其对了解动物类群间关系的意义。

4.4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第5章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海绵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重点是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地位,特别关注胚层逆转概念。

5.1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1)结构的原始性,体形不固定,没有明确的组织和器官系统; 2) 水沟系与固着生活,领细胞及细胞内消化;3)生殖与发育:无性生殖(出芽和形成芽球)、有性生殖、发育中形成两囊幼虫及逆转现象。 

5.2多孔动物的分类及分类地位:1)常见种类及经济价值;2)多孔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

第6章 腔肠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腔肠动物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水螅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并认识腔肠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了解各纲的特征重要种类及与人类的关系。重点关注两种体型及细胞分化特点。

6.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生活方式与分布;2)辐射对称;3)两胚层、原始消化腔;4) 组织分化之网状神经和刺细胞;5)生活史:水螅型与水母型个体、生活史多有世代交替现象。

6.2代表动物:水螅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与机能、生殖特点。

6.3分类概述:1)水螅纲;2)钵水母纲;3)珊瑚纲。

6.4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6.5腔肠动物的进化。 

第7章 扁形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 掌握寄生吸虫和绦虫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重点关注组织分化和寄生性扁形动物的生活史。

7.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体扁平、两侧对称、三胚、皮肌囊的结构、无体腔还完全的消化系、原肾管系、梯形神经系、生殖特点、生活方式。

7.2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华枝圉吸虫,猪带绦虫,生活习性,形态构造和机能,适应于自由生活的主要特点,生殖、再生。

7.3分类概述: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7.4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第8章 线形动物 (原腔动物)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蛔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线虫纲、腹毛纲、轮虫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物和寄主的关系及主要寄生线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特别要认识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假体腔概念。

8.1门的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2)体线形,体表具角质膜,肌肉退化,3)原体腔,4)消化、排泄、神经、生殖系统的构造特点,5)雌雄异体、异形。

8.2代表动物:蛔虫,形态结构、个体发育及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8.3分类概述:1)线虫动物门;2)腹毛动物门: 略述主要特征及在动物演化上的地位;3)轮虫动物门.

8.4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蛲虫、钩虫、血丝虫、鞭虫、旋毛虫、小麦线虫等的构造特点、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8.5寄生虫与寄主关系: 1)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2)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3)寄生现象的起源及寄主更换的意义;4)防治寄生虫的一般原则。

第9章 环节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牲特片及环毛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 掌握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主要特征,了解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重点是认识体节和真体腔的概念及其出现的意义,能够明确区分真体腔与假体腔, 以及真正的身体分节。

9.1门的主要特征: 体分节、同律分节、纲毛及疣足、真体腔、后肾管、闭管式循环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生殖特点、担轮幼虫。

9.2代表动物:环毛蚓,生活习性、外形、适于土壤生活的结构特征、内部构造、生殖、个体发育的特点、直接发育。

9.3分类概述:1)多毛纲:以沙蚕为代表,了解本纲主要特征、主要种类(自由生活型、管栖型);2)寡毛纲:主要特征、常见种类(水、陆栖);3)蛭纲:以金线蛭为代表说明本纲主要特征,常见种类(水蛭、山蛭)。

9.4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多毛类与渔业,寡毛类与土壤改良,物质循球、医用、食用、饲料、人工养殖概况,蛭类的利和害。

9.5环节动物的演化与系统。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无齿蚌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掌握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的主要特征。重点认识外套膜的结构和功能。

10.1门的主要特征: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腹足纲除外)。体分头、足、内脏团、具皮肤褶形成的外套膜、此膜分泌贝壳,保护身体。用鳃呼吸,外套腔与呼吸的关系。体腔退化,开管式循环。神经系由四对神经节组成。大多雌体,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盆幼虫。

10.2代表动物:无齿蚌,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生殖与个体发育。

10.3分类概述: 1)分类的主要依据;2)双神经纲:以石鳖为例,说明本纲主要特征、常见种类;3)腹足纲:以蜗牛(或田螺)为例,说明本纲主要形态结构特征、常见种类; 4)瓣鳃纲:主要特征、常见种类如牡蛎、珍珠贝等;5)头足纲:以乌贼为例,说明本纲主要特征、常见种类,如:枪鸟贼、章鱼等。

10.4软体动物的生态分布与人类的关系。

10.5软体动物的进化与系统。

第11章 节肢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昆虫的分类依据和常见目的特征及种类,认识口器、翅及变态发育的重要性,明确混合体腔概念。重点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1.1门的主要特征:异律分节、附肢分节及其意义,体被几丁质外骨骼,生长与脱皮,肌肉系特点,体腔及血液特环,呼吸、排泄及神经感觉器官特点,生殖发育,节肢动物的高度适应性。

11.2分类概述:分类的主要依据,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

11.3甲壳纲:1)主要特征:对水中生活的适应、体分区、附肢的基本类型及其功能、鳃呼吸、排泄器官、个体发育特点;2)代表动物:沼虾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机能特点、生殖与发育;3)主要亚纲及重要种类;4)甲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1.4蛛形纲:1)主要特征:多数陆生,体分区,附肢构造及机能特点;消化、呼吸、排泄特点、生殖与发育。2)代表动物:圆蜘蛛的生活习性、主要的形态结构及机能特点、取食习性;3)分类:主要目及重要种类。

11.5多足纲:1)以蜈蚣为例,简述多足纲的主要特征;2)常见种类:蜈蚣、马陆、蚰蜒等;3)多足纲与人类的关系。

11.6昆虫纲:1)主要特征:适应陆生的特征、体分区、附肢及翅特点(类型及功能)、个体发育、分布;2)代表动物:东亚飞蝗(或其他蝗虫)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机能特点及生殖发育特点;3)生物学特征:生殖方式、变态发育、化性与年生活史、多态现象、社会性,主要习性(食性、趋性、日出性与夜出性、休眠与滞育等;4)昆虫与环境;5)分类系统;6)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1.7节肢动物的演化与系统。 

第12章 棘皮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海盘车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个体发育,了解棘皮动特的系统进化发展和经济意义。重点是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12.1代表动物:海盘车(海星)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机能特点、生殖和发育特点。

12.2分类概述:1)海星纲及主要特征,海燕等;2)蛇尾纲及主要特征,阳遂足等;3)海胆纲;4)海参纲;5)海百合纲。

12.3 门的主要特征: 幼体的两侧对称,成体的次生性辐射对称,体壁及骨骼特点,体腔发达(围脏腔,水管系、围血腔)、水管系特点、后口动物。

12.4棘皮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2.5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13章 半索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柱头虫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以及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重点是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鳃裂的结构。

13.1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背神经索、锶裂、口索等;

13.2 柱头虫:半索动物的代表,生活习性,形态构造、机能特点,生殖和变态发育(幼虫)。

13.3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第14章 无脊椎动物总结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梳理并要求掌握无脊椎动物各门动物之间的形态结构、组织器官及胚胎和胚后发育、适应演化的基本特点。重点内容是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包括体形结构、对称、体节、胚层、骨骼、体壁、体腔;器官系统,包括呼吸、循环、排泄、神经等;无脊椎动物的发育,包括卵裂、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形成的特点,各种幼虫的比较等。

第三部分 脊椎动物 (17学时)

第章15脊索动物门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握半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特征、脊索动物的演化,以及原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重点是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要及咽鳃裂。

15.1 概述:1)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2)次要特征: 心脏的位置、肛后尾、生活的内骨骼等;3)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

15.2 脊索动物分类:1)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略述);2)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4)脊索动物分类上常见名词:无头类 有头类 无颌类 有颌类 无羊膜类 羊膜类 原索动物 脊椎动物 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

15.3 尾索动物亚门:以海鞘为代表说明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个体发生。

15.4 头索动物亚门: 文昌鱼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及个体发生; 头索动物主要特征;原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15.5 脊椎动物的特征概述:1)胚胎或幼体中具有脊索,成体多为脊柱所代替,内骨骼发达;2)背神经管明显分化为脑和脊髓; 3)具备了复杂的颌器;4)呼吸器在水生种类多为鳃,陆生种类为肺;5)多有成对的附肢;6)完善的循环系统; 7)复杂的肾脏代替肾管。

第16章 圆口纲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重点是七鳃鳗呼吸管及鳃囊的结构。

16.1 纲的主要特征:以七鳃鳗为代表说明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真正的上下颌,没有偶鳍,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椎骨,单鼻孔及其位置,呼吸器(鳃囊)、内耳半规管只有1—2个,消化系特点(舌特化与生活方式)。

16.2 我国常见的圆口纲动物

16.3 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化石甲胄鱼类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第17章 鱼纲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鱼纲的主要特征及鲫(或鲤)鱼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鱼类各重要目的特征及鱼类生态、起源和演化。教学重点是掌握鱼纲分类依据,识别常见经济鱼类。

17.1 代表动物——鲫鱼(或鲤鱼),鱼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机能特点。

17.2 鱼纲的主要特点:1)体形、鳞、鳍,单循环、颌起源、生殖等特点; 2)水生生活的适应; 3)适应性特征和进步性特征。

17.3 分类概述:分类主要依据:现代鱼类的分类(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 1)板鳃亚纲:鲨目和鳐目,主要特征及代表; 2)全头亚纲:以银鲛为代表,说明本亚纲特征; 3)肺鱼亚纲:纲特征,古老而特化的类群,现有种类及分布; 4)总鳍亚纲: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内鼻孔,鳔能呼吸,现存种是活化石,与古代种类的不同点; 5)辐鳍亚纲: 纲特征,我国的重要经济鱼类(鲟形目、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鳕形目、鳢形目、合鳃目、鲻形目、马鲅目、鲈形目、蝶形目、海龙目等)的特征及种类。

17.4 鱼类的生态:鱼类的繁殖,繁殖方式、环境、温度与鱼类繁殖的关系; 鱼类的洄游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17.5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经济价值,我国渔业的概况(养殖、捕捞)。

17.6 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第18章 两栖纲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及青蛙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掌握两栖纲各重要目的特征、分类、生态、起源和演化。重点是对环境的适应性,重点物种濒危的世界性问题。

18.1 代表动物:黑斑蛙 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机能特点。

18.2 两栖纲主要特征: 1)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 皮肤、骨骼、肌肉、呼吸、循环,神经感官系统等主要特征; 2)变态发生; 3)适应陆地生活和水中生活构造特点。

18.3 分类概述: 1)无足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鱼螈等。 2)有尾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大鲵、蝾螈等。3)无尾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

18.4 两栖类的生态:两栖类的繁殖、变态、冬眠,休眠的原因及意义。

18.5 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两栖类资源挖掘与利用,保护蛙类的生态意义。

18.6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第19章 爬行纲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掌握石龙子的形态、内部结构特点以及四个亚纲的主要特征。重点是爬行类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和羊膜卵的结构及胚膜的形成。

19.1 代表动物:石龙子外形及内部结构特点。

19.1 爬行动物主要特征:对陆生生活的适应,形态适应特点及器官系统的演化,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9.1 分类概述:现在种类的分类; 1)喙头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喙头蜥; 2)有鳞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石龙子、壁虎、麻蜥、草蜥、蛇等; 3)龟鳖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龟、鳖; 4)鳄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扬子鳄。

19.1 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爬行类的资源及其利用,毒蛇与无毒蛇区别,毒蛇对人畜的危害及防治原则,保护蛙类的生态意义。

19.1 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爬行类的起源,爬行类的演化。

第20章 鸟纲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鸟纲的主要特征及家鸽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以及主要目的特征及种类,重点是鸟类的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以及与生态环境的适应,特别是鸟类的繁殖及迁徙。

20.1 代表动物:家鸽外形及内部结构特点。

20.2鸟纲的主要特征: 1)鸟类的形态结构与飞翔生活适应的特点; 1)器官系统及演化特征; 3)恒温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0.3分类概述: 1)分类概述的主要依据;2)现生鸟类分类、总目、主要目的特征及重要种类;3)平胸总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鸵鸟; 4)企鹅总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 4)突胸总目:主要目的特征,目的主要代表动物:??[鷿鷈]目、鹱形目、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鸽形目、鹦形目、鹃形目、鸮形目、夜鹰目、雨鹰目、佛法僧目、鴷形目、雀形目等。

20.4鸟类的生态:鸟类的主要生态类群,鸟类的繁殖,鸟类的迁徙。

20.5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1)家禽 鸡、鸭、鹅等; 2)鸟类与农业、林业的关系; 3)狩猎鸟类和自然保护,我国规定爱鸟周的意义.

20.6鸟类的起源与演化: 1)鸟类的起源,始祖鸟化石; 2)关于地栖或树栖生活转变为飞翔生活的两种假说; 3)鸟类的演化。

第21章 哺乳纲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掌握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及家兔的形态结构特点,各亚纲、重要目和科的特征,以及哺乳类的生态、起源和演化;了解哺乳类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重点是骨骼系统、口腔结构及其对咀嚼和口腔消化功能的适应性。

21.1代表动物:家兔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点。

21.2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纲进步性特征;胎生、哺乳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1.3分类概述: 1)原兽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2)后兽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 3)真兽亚纲: 特征及常见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食虫目、翼手目、鳞甲目、啮齿目、兔形目、食肉目、鳍足目、鲸目、偶蹄目、奇蹄目、长鼻目、灵长目等。

21.4 哺乳纲的生态: 哺乳类的主要生态类群,哺乳类的繁殖,哺乳类对环境气候因素的适应。

21.5 哺乳类与人类的关系: 家畜:猪、马、牛、羊等; 狩猎、驯养和自然保护;害兽、害鼠及与其斗争的原则。

21.6 哺乳类的起源与演化:哺乳类的起源,哺乳类的演化。

第22章 脊椎动物总结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总结脊椎动物各类动物主要器官的变化情况,了解脊椎动物各重要纲的演化关系以及人类起源。

22.1 脊椎动物主要器官的比较解剖: 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神经与感官、泌尿生殖、内分泌等。

22.2 脊椎动物的演化

22.3 人类的起源

第三部分  动物的分布与生态 (2学时)

第23章  动物地理与动物生态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认识生物圈概念,掌握生态的基本原理与概念,如生态因子、种群、群落、景观与生态系统,世界动物地理,我国动物地理区划状况,了解生物圈的概念。重点是动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动物地理区划。

23.1 动物地理学概述: 1)生物圈的概念及研究生物圈的意义; 2)动物的地理分布; 3)动物地理区划,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4)世界动物地理区划; 5)我国动物地理区划。

23.2 动物生态学概述: 1)生态因子: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化学因子); 2)种群:种群的概念、结构和数量变动; 3)群落: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食物链(网); 4)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特点、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生态锥现象; 5)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6)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

课时分配

章节/学时分配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它

第一部分 动物学导论

第1-2章

2

 

 

 

 

 

第二部分 无脊椎动物

第3-14章

15

 

 

 

 

 

第三部分 脊椎动物

第15-22章

15

 

 

 

 

 

第三部分 动物的分布与生态

第23章,及总结

2

 

 

 

 

 

考试

2

 

 

 

 

 

 

课程思政 1.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动物代表种类时,结合我国情况,弘扬文化自信,如中国古代桑蚕饲养与丝绸业,影响世界,今天的一带一路也是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提升,也会影响世界格局。 2.在血吸虫等动物的讲授中,展现新中国在寄生虫疾病防治上巨大成就,对比新旧社会两重天。 3.结合野生动物保护,介绍我国在濒危动物保护上巨大成就,如大熊猫、朱鹮等。 4.在介绍昆虫危害的同时,结合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生物战较量,展现我国科学家专业报国的事迹,揭露帝国主义的残忍和虚伪。 5.在每章内容上,尽量包括我国老一代动物科学家的贡献,潜移默化地传授动物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教材 教材: 1.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 刘凌云 郑光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普通动物学. 武汉大学 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合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参考文献 参考书: Integrated Principles of Zoology (18th Edition). C.P. Hickman et al. New York, NY: McGraw-Hill Education. 2020. [动物学大全 (第六版) 上、下册 中文版 林琇瑛 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课程教师信息 授课教师:周红章 (电话:010-6480 7252; E-mail: [email protected]) 教师简介:周红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198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92年获德国K?ln大学博士,1993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动物进化与系统学暨动物标本馆常务副主任等职务,是“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委员会”、“国际ZooBank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Zootaxa、Insect Science、《中国动物志》、《生物多样性》、《动物分类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学术杂志编委,以及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北京市科协七大和八大代表、北京市科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兼职。主要研究方向是动物系统学、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专长于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大步甲亚科、肖叶甲科和阎甲科等昆虫类群的分类和鉴定,率先开拓了我国法医昆虫学研究。曾主持承担国家973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在Zool. Jour. Linn. Soc., Mol. Phylog. Evol., Mol. Bio. Evol., Anal. Bioanal. Chem., Jour. Ecology, Ecol. letters, Forest Man. Ecol.,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总计已发表SCI论文15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10部。2010年被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表彰,受到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三部门的联合表彰。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0多名。 教师简介网站:http://sourcedb.ioz.cas.cn/zw/zjrc/200907/t20090716_2088442.html 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委员(Commissioner,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http://iczn.org/commissioners 其他新的基本信息见本校教学网。

其它说明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20%(课后作业15%,考勤5%);期末闭卷考试(80%) (疫情原因,学生线上考试,考核方式调整为大开卷。平时40%,期末6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