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石碑揭秘古人是如何登泰山的~泰山“山轿示禁碑”(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爬泰山不能登顶的是怎么说 一方石碑揭秘古人是如何登泰山的~泰山“山轿示禁碑”(上)

一方石碑揭秘古人是如何登泰山的~泰山“山轿示禁碑”(上)

2024-07-11 06: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北宋时君臣登泰山,工具有‘舆’与‘横板’,《宋朝事实》卷十一《仪注》云:‘帝每经道险峻,必降舆徒步……至回马岭,以天门斗绝,给从官横板,选亲从卒推引而上。’原注云:‘板之制,长三尺许,两端施以綵帛,上则施于背,下则施于臆。’这种‘横板’或许就是山轿的雏形,注释里说的‘綵帛’是彩色丝绸的意思,‘臆’则是胸部的意思。”周郢说,宋元人泰山游记中开始提到轿子——“肩舆”,比如宋代钱伯言的《游览记》中说:“还过鸡笼峰,始复肩舆。”赵鼎臣《游山录》中提到:“余将登山,假舆徒于邑中。”元人杜仁杰的《张宣慰登泰山记》写道:“具肩舆,辇公而上。”这些都说明宋元时期不仅已经有山轿,而且有提供抬轿服务的专业人员。

明清山轿成登泰山常用交通工具

到了明清时期,山轿成为仕宦登泰山时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相关记载也在当时人的诗文中大量出现。

明张岱《岱志》云:“山樏在户,樏杠曲起,不长而方,用皮条负肩上,拾山蹬则横行如蟹,已歇而代,则旋转似螺,自成思理。”这段话写的是泰山山轿的形制与登山方法,大意是走山路时乘坐轿子,把抬轿子的横木用皮条绑住扛在肩上,沿着盘路像螃蟹一样横着走,轿夫根据轿子转动的角度自由换肩,减轻疲劳,构思设计独特。

清王沄《漫游纪略》卷三《齐鲁游》云:“山舆纬绳于木,乘者如坐畚器(用竹、木或薄铁皮等做的器具)中,舆夫革带垂肩,以手乘握木,有若御车。”毛际可《岱游纪略》:“所乘肩舆,贯以皮革,挽两夫肩上,每登降则左右相并,如扶掖者然。”唐仲冕《岱览》云:“舆如竹兜,长仅六尺许,穹其坐处若弓,柎(横板)置络,两柎间坐之。舁夫(轿夫)以韦(皮绳)悬两把,负韦握把,侧足横行磴上,乘者无俯仰之苦。虽藓挞飚飐(虽然阶滑梯晃),登且疾于徒手,下则如飞矣。”

周郢介绍,清代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舟车类》“泰山之舆”条记载的更为具体,内容为:“游泰山者必乘肩舆,其舆与南方绝异,仅有南方轿之上半,而去其下半,故两足下垂,以一木板托之。坐椅之两旁,贯以两木杠,木杠之两端,系以一皮条,而舆夫之肩此皮条,两肩不时更替。其行也,非若南方轿夫之一前一后,后者之面,对前者之背也。乃两人同时面向所行方向以行,故坐者为侧坐,而行者为横行。盖泰山高四五十里,独身步行数十武,即已不支,况曳百斤之重以升数十里之高乎?于是而两肩更替,使舆夫不至过劳也;于是而横行,使舆自下而上不至倾斜也。”

“到了民国时期,从事山轿行业的专业机构有十几家。根据老照片展示的近代山轿图样,形制大致是:一个带有扶手的木椅,缚在两根扁担之上,肩担两端,各系一条轿绊,上面张布幔以遮阳,用舆夫二人抬,同步横行上山。由此推想明清的山轿样式应该与民国时期的大致相同。这种形制独特的登山工具,成为古代泰山山道中一大景观。”周郢说。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东

图片由周郢提供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泰山工作室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