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中照应、替代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照应的含义和作用 英汉语篇中照应、替代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中照应、替代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2024-07-10 08: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论文摘自《湖南大学学报》(有删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此论文对语篇翻译做进一步了解.(小靳校核)

英汉语篇中照应、替代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陈晓湘, 禹 琴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 通过对比分析, 汉英两种语言在照应、替代衔接手段方面有一些共性和差异以及翻译技巧。

[关键词] 英汉语篇衔接; 照应; 替代; 翻译的技巧

 

一 引 言

随着《英语的衔接》(Halliday&Hasan, 1976)、《话语分析》(B row n &Yu le, 1983)、《话语与文学》(Cook, 1994) 和《话语分析入门: 理论与方法》(Gee,1999) 等著作的出版,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了语篇的时代, 在语言的不同层面(词素, 词, 短语, 句子, 段落, 语篇) , 语篇处于最高层次。语篇不是单个的单词, 单一的句子, 而是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 语言学界一直公认句子是最高一层的语言单位。语篇概念的产生首次突破了以句子为单位的局限性, 从句子到语篇, 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飞跃!语篇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一直都是个热门话题,

    这是因为文本的翻译更多的是语篇的翻译。然而以往的翻译教材例如张培基等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1980) 用了全部的篇幅讲解词、句尤其是从句、长句的翻译方法。韩其顺等编撰的《英汉科技翻译教程》(1990) 一书大部分内容放在句子的翻译上, 而对如何处理好语篇的翻译则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存在着结构上与意义上的联系,它们紧密结合, 表里相依。在结构上, 各句之间、各段之间彼此衔接。语篇衔接手段将语篇中语言成分的形式和意义连接成一个统一体; 在意义上, 语篇中的全部句子与段落处于同一语义场, 而各语言成分之间具有互相解释的功能。语篇的生成依赖于语言成分的连续性, 其连续性是语篇中通过某一手段把结构和意义上能相互解释的成分构成为一体的连续网络。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语篇的内在分析直接影响到译品的质量。

    韩立德——哈桑(1976) 认为: 衔接手段包括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 黄国文(1988)在《语篇分析概要》中把照应、替换、省略归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 , 其它两类归结为词汇衔接(Lex ical cohesion) , 本文采纳了他的分类。限于篇幅, 本文只讨论英汉语法主要的衔接手段——照应、省略的共性和差异及这些方面的翻译技巧。

二 对比和翻译

() 照应关系

    在语篇概念中, 衔接是生成语篇的手段, 照应是体现这一手段的重要方式。韩——哈(1976) 把照应关系细分为人称照应, 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照应手段是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成分的关联点, 英语中显性的参照点和汉语中隐性的参照点均可在语篇的上下文中找到, 在解读和翻译语篇的过程中, 成分间的照应关系是解读者解码信息的重要依据。

1. 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

    在语篇生成过程中, 人称照应是很重要的衔接手段, 衔接关系包括内照应(endophoric) 和外照应(exophoric)。前照应(anaphora) 与后照应(cataphora) 属于内照应。最常见的前照实现方式通常是人称代词、形容词性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反身代词及相互代词。在人称参照里, 人称代词回指前部分已提到过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前照应。后照应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下指语篇内的另一个语言单位, 而这两个语言单位合指同一实体(co - referential) , 人称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疑问代词常用来表后照应关系。外照应是指远在语篇、语场以外的照应。下面就前照应

关系举例说明:

1) My uncle made a great effort to controll himself. . . . “He was the only brother that I ever had,”he added, but with no heart in his voice. Then he picked up his spoon and started eating again, but he was still shaking (Kidnapped, p. 44).

译: 我伯伯费了很大的劲才控制住(他) 自己。“他是我生平唯一的弟弟, ”他又说。但是(他的) 语调中却没有一点儿(他的) 感情。接着, 他拿起(他的) 勺子继续吃, 仍旧在发抖。

2) 况且, ( I) 一想到昨天( I) 遇见祥林嫂的事,( I) 也就不能安. . . . . .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 改变之大, 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五年前(her) 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 she) 全不象四十几上下的人; (her)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 she)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 she) 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her) 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 现代名家名作卷一, 台海出版社, 1998年, 第85 页)。

3) 到了铁公祠前, 朝南一望, 只见对面千佛山上, 梵宇僧楼, 与那苍松翠柏, 高下相间, 红的火红,白的雪白, 青的靛青, 绿的碧绿, 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 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 做了一架十里长的屏风(刘鹗《老残游记》, 齐鲁书社, 1985年, 第26 页)。

译:When he reached the temp le , he looked southwards and saw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the Mount of a Thousand Buddhas. There were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some high and some low, scattered among the grayed pines and green cypresses: the red w ere as red as f ire, the white as white as snow , the blue as blue as indigo and the green as green as emerald, while here and there were a few red maples. It looked like a big painting by Zhao Qian li, the Song-dynasty painter, only made in to a screen a dozen miles long.

   解: 1) 是一个表前照应的英语语篇例子, 反身代词“他自己”(h im self) , 人称代词“他”(he) ,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他的”(h is) 在同一语篇内回指“我的伯伯”。2) 是一个表前照应的汉语语篇例子, 先行词是“祥林嫂”, 其后续的许多句子里合指一体的前指词“她”( she ) 和限定性前指词“她的”(her) 却多次被隐没, 反映了汉语篇章结构的特点。英语中主语代词、限定性代词不能省; 汉语中却常常可以省略。在汉译英中, 汉语中有些主语比较朦胧, 需要译者去寻找, 认清这一差别对汉英互译颇为重要。3) 文中, 回指名词短语的主语“他”没在表层显现, 只是深层隐含(但上文已有交代) , 在将其译成英语的过程中, 译者需在主语的位置上添加“He”。“高下相间”里的主语不易明察, 此句意为“有些(梵宇僧楼) 较高, 有些较低”, 所以,“some”. 是“高”意义上的主语; 另一个“some”为“下”的主语。末尾句“仿佛”也缺主语, 故引进“It”, 使句子结构完备。

    从上面三例中, 我们可以看到: 英汉都有前照应关系, 但英语语篇前照应关系衔接手段使用的频率大大地高于汉语的使用, 这说明英语更强调形连。英语是形合语言, 形合语言的特点体现在表层结构照应形式的前后呼应上, 并通过表层结构语言成分的参照点与下一语句的参照点形成衔接网络; 而汉语更偏重意连。查尔斯(Charles) 和萨塔尔(Sandra,1979) 甚至认为汉语为零前照应( referents for zero-anaphora) , 尤其体现在汉语书面语体中, 这种结论也许太言过其实, 但是汉语更注重隐性连贯却是一个事实。

    在认清了英汉前照应关系衔接方式的差异以后, 我们在英译汉时, 为了合乎中国的语篇习惯, 在确保语意连贯的基础上, 应尽量删除不必要的前指语。1) 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倘若把文本中的前指语一一译出, 译品显得不精练; 把括号里的前指语一一读出, 便大有诘屈聱牙之感。译2) 和3) 时, 应考虑英语结构形式的完备性, 前指语和限定性前指语的空缺会使整个语篇残缺不全, 将严重地影响翻译作品意义上的逻辑性, 连贯性和准确性。因此, 在英汉互译中, 透彻地分析文本的内在结构与隐层意义显得十分的重要。

2. 指示照应(Demon strative reference)

指示照应是语篇衔接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假如我们以发话者所处的位置和时间作为参照点,“这个”与“这些”指离发话者较近的对象,“那个”与“那些”指离发话者较远的对象, 其关系列表如下:

参照物

单数

复数

近处

“这个”(this)

“这些”(these)

远处

“那个”(that)

“那些”(those)

    玛丽安娜认为(1999, p. 307) : 它们所表达的远近关系可以是空间的(spatial) , 时间的( temporal) ,心理的(psycho logical) , 和序列的( sequential)。

    空间距离: I like this camcorder better than that one over there. It is of better quality and it has a more beautiful appearance.

    译: 与那边那台相比, 我更喜欢这台摄像机。它的质量更好, 外型更漂亮。

时间距离: I like this movie better than that concert last nigh t. The love show n in the movie is very touching.

译: 与昨晚的那场演奏会相比, 我更喜欢这部电影。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感人。

    心理关系: I like this candidate, which is why I did not vote for that one. I have known this candidate for a long time, he is a real n ice person.

    译: 我更喜欢这位候选人, 所以我未投那位候选人的票。我认识这位候选人很久了, 他真是一位很不错的人。

    序列关系: This dress is less attractive than that one. Take a close look at the texture of this dress, it is very poor.

    译: 这件连衣裙没那件好看。您仔细看看这件的质地, 很差的。

    解: 在所表示的四种关系上, 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从词序来看, 它们都作为修饰语置名词或名词短语前。英译汉时, 译者须在指称限定词后加上合适的量词, 使译作合乎汉语的习惯。在英语和汉语中,“这个”与“这些”,“那个”与“那些”是一种指称限定语, 此外, 它们还可作中心限定语, 前后可加别的限定成分, 例如:“所有这些别的意见(all these other opinion s) ”。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的差异是汉语中没有定冠词“the”, 但它的意义相当于“这”与“那”,“这些”与“那些”, 且置名词前作限定成分。英语中限定成分有相对固定的排序结构,下面短语的语义成分呈“指称词——数量词——性质词——类别词——事物”:

The two lines of green pine trees along the roadside

那     两 行   绿荫荫的 松树 (沿那条路的)

指称词 数 量词 类别词   事物 后修饰语

    此短语可以译为“(那) 沿路的那两行绿荫荫的松树”,“那沿路的(那) 两行绿荫荫的松树”,“那两行(那) 沿路的绿荫荫的松树”。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指示指称即便都是前置限定语, 汉语中另一个指称限定语不宜译出(已用括号标示) , 否则读起来就很拗口, 且修饰语位置有它们的灵活性, 翻译时应注意两种语言的差异性。

    当“这”与“那”,“这些”与“那些”作指示代词时,英汉互译没有呈现太大的差异, 例如: 这是我的书(This is my book ) , 那是你的书(That is your book)。当它们用于扩展指称时,“这”与“那”用来指一个短语, 一个句子, 或一个事件。例如:

4) But what most troubled me was this: he would neither take his eyes off me nor look me straight in the face, (Kidnapped, p. 24 ).

译: 不过最令我不安的是(这个) : 他老盯住我,却从不用正眼看我。

5) The darkness, after the f lash, seemed even darker. And that was not all; I had disturbed am ass of bats in the top part of the tower, and the horrible creatures flew down and beat against my face and body (Kidnapped, pp. 52- 53).

    译: 黑洞洞的四周, 在闪电之后, 显得更黑了。不光是那样罢了; 我还惊动了那塔楼顶部大群的蝙蝠,这些可怕的动物直冲我的脸部和身子。

解: 根据玛丽安娜的报道(1999) : 英语中,“那”与“那些”主要用作回指指称, 而“这”与“这些”大都为下指。例4) 中,“this”明显为下指, 英译汉时可译为“这一点”,“那一点”, 不将其译出, 句子也很合乎汉语的习惯; 例5) 中“that”为回指指称, 汉语中可将其译为“这样”,“那样”。扩展指称“这”与“那”在汉语里关于它们的指向却没有明显的界限, 这一点必须引起译者的注意。

3. 比较照应(Comparison reference)

    除人称与指示照应外, 英语中还有比较照应, 它又可分为一般比较(general comparison) 和特殊比较(particular comparison) , 前者比较事物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相似性用下列单词表示: same, equal, identical, such, so, similar , likewise, 表相异性的单词有: different, else, another, other, otherwise。后者指对某一数量或质量进行比较, 常见的形容词和副词有: better、so、as、more、less、equally 加比较级形容词或副词。

一般比较6). . . but after two or three people had given me the same look and the same answer ,I began to think there was something strange about the house itself (Kidnapped, P. 12).

    译: 不过, 询问过两、三个人之后, 他们那种同样的神情和同样的回答, 使我觉得肖府不同寻常。

7). . . . I picked up another pistol and shot this one through the leg, so that he slipped through and fell in a heap on h is companion’s body (Kidnapped, p. 134).

    译: 我抓住另一把手枪, 向这个家伙的大腿开了一枪, 他就滑落下来, 缩成一团掉在他伙伴的身上。

    特殊比较8). . . . I though t you w ere a good man, or at least no worse than other men. It seemed we were both wrong (Kidnapped, p. 62).

    译: 我原以为你是一个好人, 至少不比别人更坏, 看来我们两个都看错了人。

跟英语一样, 汉语也有类似的用法。

9)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 午饭之后, 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 第三天也照样(鲁迅《祝福》, 1998 年,第84 页)。

10). . . . . . 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o thers) 祝福时候, 感到自身的寂寞了, 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 (other ) 什么意思的呢? ——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 倘有别的(other) 意思, 又因此发生别的(other)事, 则我的答话委实要负若干的责任. . . . . . (鲁迅《祝福》, 1998 年, 第85 页)。

11) 他是我的本家, 比我长一辈, 应该称之曰“四叔”, 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 单是老了些, 但也未留胡子, 一见面是寒暄, 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 . . . . (鲁迅《祝福》, 1998年, 第84 页)。

    解: 就一般比较而言, 英汉词序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给英汉互译带来了便利; 但在特殊比较里,汉语既有含比较级词项(如“更加”) 的显性比较, 又有隐性比较, 例11) 中的长一辈( senior) , 老了些(older) , 胖了(fatter) 都隐含了比较的概念, 翻译时须特别用心阅读, 仔细揣摩。

() 替代(Substitution)

    替代指用少量的语言替代形式(p rofo rm ) 替代上下文中出现的一个或几个词语, 它是句子、词项之间的一种关系, 替代与被替代词词语有着相同的结构功能, 即前提词项放在被替代形式的位置上而不会改变句意。它们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 表达出一定语义思想, 既可避免与前面相同成分的重复, 又可使语篇中的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简洁明了。

韩-哈把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和从句替代三类。从语篇的角度来说, 要理解含替代形式的句子的涵义, 必须在上下文语境中寻找被替代的内容, 如果找不到它们所替代的成分, 那就无法理解替代词项所指。掌握替代, 我们就可根据上下文的结构关系, 找准替代成分。翻译时, 就能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规律, 找出原文与译文对替代这衔接手段不同的处理方法, 以选用恰当的翻译技巧。

1. 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

名词性替代指用替代形式词来替代名词或名词词组中心词。

12) I asked him what trade could be so bad as the one he followed, w here his life was always in danger, not only from the sea but from his cruel masters. . . (Kidnapped, p. 70).

译: 我问他, 还有哪种职业会象他现在所干的(职业) 那样可怕, 他的生命常常受到威胁, 威胁不但来自大海, 而且来自他残暴的主人。

13) I looked, too, at the seam en with the boat. . . . I said good morning to one w ho looked less evil than h is fellows, and asked him when the brig would sail (Kidnapped, p. 76).

    译: 我也看看那条船上的水手镲我向一个看上去比他的伙伴们稍微和善一点的水手打招呼, 问他双桅船什么时候起程。

14)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镲, 接着一声钝响, 是送灶的炮竹; 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 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 空气里已经撒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鲁迅《祝福》, 1998 年, 第84 页)。

    解: 12) 中的one 替代trade , 因为上下文中很明了,“one"可承前省, 不必译出, 文本中的名词短语翻译之后变成了“的”字结构, 使汉语句子显得更为地道。13) 中“one"替代“ seam an " , 先行词“水手”在语篇中先行较远, 故在翻译中应在替代词之后增补名词“水手”, 以避免指代不明。14) 中,“的”字结构是汉语所特有的结构, 它替代名词或名词短语。汉译英

时, 应考虑形连的特点; 例如, 我们有很多种玫瑰, 有红的, 黄的和白的(W e have m any kinds of roses, the red ones, the yellow ones and the white ones) ,倘若不加进替代形式词“ones”, 英语的句子结构将很不完善。赵元任(1968) 还曾提出另一种“的”字结构, 它可以作为名物化词头(nominalizer) , 如“要饭的”,“打杂的”,“想活的”等等, 相当于英语中的派生名词类: teach-teacher, sing-singer, 但译成英语时,它们成了限定性定语从句。

2. 动词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

    英语中动词的替代形式是do 及其相应的词形变换形式does, did, doing 和done, 在动词替代中,do 替代的是动作、事件或关系。

15) Just as I looked, some men behind caught hold of his feet and dragged him out of the round house. I believe he died as they w ere doing it (Kidnapped, p. 128).

    译: 我正看着, 后面几个人抓住他的两只脚, 把他拖出了后舱。我相信, 他们把他拖出去的时候, 他就断气了。

16)He w as leaving the room w hen I asked h m if he knew Mr Rankeillor. He said he did,. . (Kidnapped, p. 78).

   译: 他正要离开这个房间, 这时候我问他是不是认识兰基烈先生。

他说他认识镲。

17)“就是——”, 他走近两步, 放低了声音, 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 究竟有没有魂灵的(Does a person have a sp irit af ter he dies) ?”

    ……

    “也许有吧(Yes, he does, perhaps. ) , —— 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鲁迅《祝福》, 1998 年, 第85 页)。

    解: 15) 中的“doing”替代动词“drag”。16) 中的did 代表“认识兰基烈先生”, 因此相同形式的“does,did, done, doing”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不同的语言成分和意义单位, 动词替代形式的使用使篇章取得衔接的效果。17) 的翻译中, 我们用“does”代替“人死后有魂灵”一事。动词替代形式在汉语语篇中为数不多, 赵元任(1968) 认为汉语中最常见的动词替代词为“来”, 他的例子为:“你写的不像, 等我来。”在这个例子中“来”是“来写”的省略, 但赵认为“来”用得很普遍, 以致该词可用来替代任何动词, 甚至还可以在其后带上直接宾语。“他会打牌吗?“他不会, 不能让他来。”这例中, 不能把“来”理解为向自己方向移动的实义词, 而是一个替代词。另外我们还认为, 动词“弄”,“干”也有替代的功能。由于动词替代各种动词短语, 英汉互译时, 关键在于把握住替代形式词究竟替代什么, 只有弄清内在的结构关系, 才能正确把握其深层意义, 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3. 从句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从句替代, 顾名思义, 它所替代的不是句中的某一部分, 而是整个从句。英语中用替代词so 或not来取代表语或宾语从句; 用if so 或if no t 来取代条件从句; 用as 来取代分句的一部分。汉语中也有替代的方式,“这样雒础,“那样雒础,“然”是常见的替代从句的形式词, 例如:

18 ) “. . . . I’ll pay thirty guineas on the seashore, o r sixty if you set me down beside Loch Linnhe. Take it, if you w ill. If no t, you can do your worst" (Kidnapped, p. 110).

    译:“送我到海边, 我付三十块金币; 要是送我到林尼弯, 就付六十。你愿意的话, 请拿去。如果不肯拿, 那你就惨极了。”

19)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 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 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 他也这样(鲁迅《狂人日记》, 现代名家名作卷一, 台海出版社, 1998 年, 第35 页)。

    解: 18) 中“if not”替代“if you do not take it”。19) 中的“这样”则替代了更多从句, 包括“议论我”及其后的所有句子。如果我们不使用这些形式词, 说话行文就会罗唆不堪。因此, 英语语篇中替代这一衔接手段的使用, 既可避免重复, 又可以衔接上下文, 使语篇中的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简洁明了, 就这一点而言, 英语和汉语是相同的, 换言之, 两种语言在句子替代方面有类似的衔接手段, 例如: 恐怕如此( I’m afraid so) , 恐怕不会( I’m afraid no t) , 反之亦然(vice versa) , 如果不是的话( if not) 等等。所以此类的英汉互译取决于文本语篇内部结构的正确理解。

三 结束语

    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在照应, 替代语篇衔接手段方面的对比, 我们发现两种语言既有很多的共性, 又有很多的差异性。首先语篇都由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 句型类别趋向于主谓宾(SVO ) , 照应, 替代是两语共同使用的语篇衔接手段, 但是, 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体(subject- prominent typology) ; 汉语为主题评论型语体( topic-comment typology) , 这就意味着英语更注重形连, 汉语更讲究意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语篇对翻译的影响? 这是因为一篇篇完整的语言材料本身就是有机结合的整体, 单一的句子与邻近的句子结构上浑然一体, 意义上互相支撑, 它们围绕一定的中心思想结合在一起, 有语言形式, 有连接手段, 有作者的观点意图, 只有从整体上来研究分析它们, 我们才能看清文本的全貌, 同时也能看清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 这就是语篇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80 年代到90 年代, 同仁就语篇对翻译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索, 但仍有不少方面等待填补空白, 不少理论需要事实研究的充实, 语篇理论也不例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