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整理】一文看懂植被与环境的关系,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植被类型及分布考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植被带 【重磅整理】一文看懂植被与环境的关系,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植被类型及分布考点!

【重磅整理】一文看懂植被与环境的关系,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植被类型及分布考点!

2024-07-12 07: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降水——气候或海陆位置。

(3)地形:

①类型(山地、丘陵);②海拔(垂直差异);③坡向(阳坡、阴坡);④坡度(生长范围,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

(4)水源——河流。

(5)土壤。

(6)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某种具体的植被)。

(7)人类活动。

3.影响生物种类多样的因素

(1)气候:热量和降水。

(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3)生存空间:面积大,且自然条件差异大。

(4)封闭程度(独特物种必用)。

(5)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

(6)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远近。

(7)优势物种。

4.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

地球表面可以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在生命的演化历程中逐渐演化出了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体系。我们人类就是生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而地球陆地的不同区域,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分布着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

生活在不同陆地自然带分布区中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逐渐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演化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那么,世界陆地自然带有哪些类型,这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陆地自然带是指地球表面呈带状分布,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陆地自然带是最能直观反映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每一个陆地自然带,都有能代表该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

一个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也就是典型的植被分布主要受到了气候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两大方面,分别是水分和热量。从水分角度来看,水分从多到少对应的自然带类型分别是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和荒漠自然带。森林自然带多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上,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湿润地区,是森林分布的主要地区。而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多分布草原自然带。

地球表面那些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难以生长,多分布荒漠自然带。影响降水多少的最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降水总体上从沿海到内陆递减,而且这种递减情况在中纬度地区 表现得最为明显,特别是亚欧大陆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我国的东北地区往西往新疆地区前进,就能清晰地看到陆地自然带从森林、草原到荒漠的变化,由于地处温带地区,所以分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一、植被类型

1、木本——森林:

(1)形态:乔木(高大树干,具有地带性)、灌木(树干矮小,丛生,不具有地带性)。

(2)陆地分布:

针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红树林、珊瑚岛常绿林、稀树草原和灌木林。

(3)分类---按用途分

①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沿海防护林-------------—防台风、风暴潮、保护海岸线、道路、村庄、农田等;

农田林网------------防风固土、改善土壤,调节气候、缓解盐碱化;

城市绿化带---------------消烟除尘、净化空气,减低噪音、美化环境。

②经济林

经济林亦称“特用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苹果林、油橄榄、核桃、茶树林、桑树林、橡胶林等。

③薪炭林:

是指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能够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在生长期间还可以保水保土、护坡、护岸等作用。

④特种用途林:

所谓特种用途林,是指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如: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2、草本——草原、草甸。

(1)草原

草原:是指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受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差异,草原又可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类型。广泛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

(2)草甸

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尽管草原带和荒漠带的气候干旱,大气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成高寒草甸。所以草甸可以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

(3)草原与草甸的区别

①面积大小不同:草甸较小,草原相对面积大。

②植物种类不同: 草甸主要长野草,草原主要长草本植物和耐旱的树木。

③干湿状况不同: 草甸较湿,草原相对较干。

④草原是地带性的,草甸是非地带性的。

⑤草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就是符合"一岁一枯荣";

草甸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多年生需要更好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3、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林木、花卉、蔬菜)

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两大类。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

【油料作物】以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大麻、向日葵等为主;

【蔬菜作物】主要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莴笋、黄花、辣椒、黄瓜、西红柿、香菜等;

【果类】有梨、青梅、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草莓、沙果、红枣等品种;

【野生果类】有酸梨、野杏、毛桃、山枣、山樱桃、沙棘、等;

【饲料作物】如玉米、绿肥、紫云英等;

【药用作物】有人参、当归、金银花、薄荷、艾蒿等。

二、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导致植被随之发生变化。

(2)水热变化规律:

热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水分: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降低。

3.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2.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

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

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

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

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

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

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

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

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

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三、植被与环境

(一)环境对植被形态的影响

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植物从分布、形态等各方面都打下了环境的烙印,是反映环境的一面镜子。

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②叶子: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④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⑤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

(二)植被对环境的相互作用

1、植被与局部气候:

(1)植被对气候:a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天气多;b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

(2)气候对植被:a热量决定植被类型;b光照、降水、风向会影响植被生长与形态;

2、植被与局部地貌:

(1)植被对地貌:a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b保持水土,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

(2)地貌对植被:a影响植被垂直分异;b影响植被非地带性分布

3、植被与水文:

(1)植被对水文:a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b调节径流(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c河流湖泊里植被多少还会影响河湖颜色。

(2)水文对植被:水分充分,植被丰富;水分缺乏,植被稀少。

4、植被与土壤:

(1)植被对土壤:

①残根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和腐殖质增加,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且能保持水土;保持肥料。

②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数量、生长状况的差异性,造成土壤肥力状况不同。如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于森林有机质含量(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殖化的有机质,而树木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再如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生长迅速,生物循环快,需要吸收大量有机质,这也是热带雨林土壤非常贫瘠的重要原因。

③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植被通过叶冠的截留作用,降低雨量及雨强;通过枯枝落叶蓄水,调节径流,提高了土壤渗透能力,减少径流量,延长径流时间,减少了土壤的径流侵蚀;提高土壤抗蚀性。植被枯落物进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抗蚀性,提高土壤抗冲性。植被通过众多枝、叶、毛、根固结、阻挡、吸附牵拉等方式,减少径流对土壤冲刷,提高土壤抗冲性。总之,植被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流失和沙漠化。

(2)土壤对植被:

①土壤的酸碱性影响植被类型;②土壤肥力影响植被生长状况。

5、植被对动物的影响:

植被为动物提供食物、栖息之地,躲避天敌及人类的侵袭;植被类型多样,动物种类也多样,生物的多样性就更加丰富。

6、植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原料和各种副产品,增加经济价值。

[核心知识必备]

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影响 气候 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气候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地貌 地貌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水文 水文对生物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影响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 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热带气候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

[实例应用提升]

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A.防寒成本

B.观赏需求

C.采光、风向

D.昼夜温差

(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

A.春季上午

B.春季下午

C.秋季上午

D.秋季下午

.................关注“木子地理”,获取精彩内容.................

解析:第(1)题,“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此地树木落叶,为落叶阔叶林,因此D项正确。

第(2)题,图中的防寒措施采用了一面封闭一面敞开固定的做法,封闭是为了挡风,敞开是为了采光,C项正确。

第(3)题,根据防寒棚应在树木北侧,开敞面朝南的特点定出图中方向,再根据图示影子朝向西北可知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向,应为上午,再根据新叶发芽可以判定此时为春季,因此A项正确。

答案:(1)D (2)C (3)A

2.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 140~2 210米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Ⅰ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Ⅱ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季雨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苔藓、地衣

(2)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3)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

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

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

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

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

.................关注“木子地理”,获取精彩内容.................

解析:第(1)题,苔原带在海拔2 000米附近,那么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不可能是苔藓、地衣和热带季雨林;苔原带下面几百米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再下面即山麓地带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题,图示重度入侵和全入侵,主要分布在2 160米以下、坡度28°以上区域,则A正确。

第(3)题,土壤中沙粒越多,土壤空隙越大,水分越易被蒸发,而土壤含水量越少。图示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沙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则随着入侵,土壤空隙减小、水分增加。

答案:(1)A (2)A (3)C

专题提升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第1题,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

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

答案:1.A 2.D 3.C

读自然景观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4~5题。

4.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纬度

5.图中甲植被最有可能是

A.温带草原

B.热带稀树草原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第4题,该模式图反映的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乙方向东西更替,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的为水分变化,选择B。

第5题,图中甲与雨林在同一纬度,属于热带地区,介于雨林与荒漠之间应该是草原,所以说最有可能是热带稀树草原,选择B。

答案:4.B 5.B

下图为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地形剖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6.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北纬25°19′处,海拔1 300米至1 500米范围内发现一片热带雨林,该热带雨林的出现符合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7.这一片热带雨林形成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①西南季风

②东南季风

③河谷地形

④盆地地形

⑤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第6题,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热带雨林,不是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它属于自然带分布中出现的非地带性现象。

第7题,读图可知,高黎贡山降水最丰富,这是西南季风受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造成的;另外,河谷海拔低、气温高,再加上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和相应的热带雨林植被。

答案:6.D 7.B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层深度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9.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CO2,是土壤碳与大气CO2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试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

解析:第8题,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山地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故选C。

第9题,由题干“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CO2,是土壤碳与大气CO2交换的主要形式”可以推知,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进而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故选C。

答案:8.C 9.C

垫状植物是分布于高寒地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植物叶片表面温度)在15~18 ℃,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光合速度,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下图示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垫状点地梅分布区的优势植被是

A.高山针阔叶混交林

B.高寒荒漠

C.高山草甸

D.高山灌木林

11.与垫状点地梅最大分布盖度区相比,该山地4 500~4 760米处

A.草地发育较好

B.降水较多

C.透光性较高

D.气温较低

解析:第10题,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故可排除透光性差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灌木林;因是垫状植物分布区,且有一定温度和降水条件,适合草甸的生长,故选C。

第11题,垫状点地梅最大分布盖度区为海拔4 900米处,与之相比,该山地4 500~4 760米处的海拔低,气温较高,D错;垫状点地梅喜光,所以其最大盖度区透光性更高,C错;由材料中“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可推断其最大盖度区降水较多,B错;草地退化增加了透光率,从而为垫状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提供了适宜条件,A正确。

答案:10.C 11.A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 625 km2。半岛90%以上为低缓的岩石台地,最高点海拔为100米,沿海是倾斜的海滩和悬崖。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的海狮、海象、海豹、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下图示意瓦尔德斯半岛地理位置及大型海洋动物分布。

(1)分析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8分)

(2)分析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多种大型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6分)

(3)海狮以鱼类为食且食量大,主要天敌是虎鲸和鲨鱼。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大量捕杀海狮以获取毛皮和油脂,1960年后被立法禁止。近年来当地海狮数量逐年增加,有人主张开放商业捕猎海狮。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8分)

解析:第(1)题,结合该区域地理位置,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

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根据该地生物群落、海域环境及人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从增加收入、促进渔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赞同意见。如果持反对意见,则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生态破坏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该区域地处西风带大陆东岸,盛行离岸风,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半岛地形平坦,西风风力强劲;半岛以岩石台地为主,难以发育形成土壤,土层浅薄,高大树木难以生存。

(2)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鱼类众多,大型海洋动物食物充足;较封闭的海湾内风浪小,为海洋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半岛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3)赞同。猎捕海狮可以获取毛皮和油脂,增加经济收入;鱼类天敌减少,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海狮数量多,适度猎捕对生态系统影响不大。

不赞同。违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海狮是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人为捕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可能导致以海狮为食的虎鲸和鲨鱼等数量减少;影响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阴山山脉平均海拔不足2 000米,属于中等高度的山体,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地理界线。阴山南坡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且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其中,耐旱、耐贫瘠的侧柏是阴山山脉中分布面积最大的针叶林,目前主要分布在阴山中段的南坡1 300米~1 600米之间。目前阴山南坡部分高海拔地区已经出现石质荒漠化现象,影响植被生长。下图为阴山山脉位置、等高线图和大青山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读图比较阴山山脉狼山段南北两坡的地势特征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与北坡相比,大青山南坡的针阔混交林带分布上限较低的成因。(6分)

(3)分析阴山南坡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6分)

(4)分析侧柏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坡的1 300米~1 600米之间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形态,狼山段北坡等高线稀疏,南坡等高线密集,说明北坡缓,坡度小,南坡陡,坡度大。

第(2)题,读图,与北坡相比,大青山南坡针阔混交林带海拔较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产生的降水有限。南坡为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导致南坡此处水分条件比北坡同海拔地区差。森林的耗水量大,所以南坡针阔混交林带分布上限海拔偏低。

第(3)题,阴山地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受水分因素影响,植被类型较多。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作用明显,产生的降水较多。阴山山脉属于中等高度的山脉,在有限的海拔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处于持续增加状态,所以植被多样性增加。

第(4)题,读图,南坡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大,土层浅薄。根据材料,侧柏耐旱、耐贫瘠,能够适应土壤贫瘠的生长环境。海拔1 300米以下地区,气候干旱,自然植被以荒漠或草原为主,没有侧柏的分布。海拔1 600米以上,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侧柏被其他森林替代,而在1 300~1 600米之间,石质荒漠化程度严重的地区,侧柏能够生长。

答案:(1)北坡缓,南坡陡(或北坡坡度小,南坡坡度大);依据:北坡等高线稀疏,南坡等高线密集。

(2)南坡针阔混交林带上限分布海拔偏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产生的降水有限;而南坡为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导致南坡此处水分条件比北坡同海拔地区差;故混交林带分布上限偏低。

(3)阴山地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植被多样性受水分因素影响显著;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产生的降水增多;阴山山脉属于中等高度的山脉,在有限的海拔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处于持续增加状态。

(4)南坡坡度大,土层浅薄,侧柏能够适应土壤贫瘠的生长环境;海拔较低处(1 300米以下),气候干旱,自然植被以荒漠或草原为主,没有森林(侧柏)的分布;海拔较高处(1 600米以上),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侧柏被其他森林替代,而在石质荒漠化程度严重的地区,侧柏能够生长。

一、真题检测

【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1.(2018·海南)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北京)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2018·海南)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对植被的生态修复】

4.(2018·海南)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命题规律

例题解答

1.【自我解答】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自我解答】纬度低,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海陆兼备。

【答题反思】

1.分析题中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思考角度:

(1)枝叶稀疏→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水分不足。

(2)根基不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土壤贫瘠。

(3)树干弯曲→当地风大。

3.【自我解答】 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答题反思】

2.用整体性分析该地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

思考角度:

4.【自我解答】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答题反思】

3.如何协调好植被恢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思考角度:

(1)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2)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稳定地区,减少人工干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