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吃!砍边烧饼,几代肥乡人味蕾上的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烧饼换搭档 想去吃!砍边烧饼,几代肥乡人味蕾上的记忆~

想去吃!砍边烧饼,几代肥乡人味蕾上的记忆~

2024-06-09 20: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砍边烧饼,在肥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偌大的 城区内,有且仅有一家。店铺现在位于瑞安路与中华街交叉口往东200米路北, 不大的门面挡不住别致的风味。

中午12:00,店铺前顾客络绎不绝,从白发老人到七、八岁孩童,从衣着打扮精致的上班族到穿着休闲的大爷大妈,都对这烧饼情有独钟,宁愿排队等候,也不愿移步他处。

烧饼铺的主人,是孙国强和张志花夫妇, 孙国强是砍边烧饼的第四代传承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其外祖父桑书章从师肥乡名厨董银贵, 董银贵的师傅曾是宫廷御厨,专门从事面点制作,他用了数年光阴,学习了砍边烧饼的制作, 桑书章师从董银贵坚持学习了几年,技术不断长进。

新中国成立后,他做砍边烧饼的技艺也已炉火纯青,便回到了南街老宅,靠一片小店养家糊口。

只是当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兴,再好的美味也只是小打小闹。后来,随着市场的兴旺,这一美味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然而,桑书章已由青年走向老年,便把这一技能传授给女儿桑英芳,桑英芳又传其儿子孙国强。

上世纪50年代的砍边烧饼

时间在更迭,技艺在传承,人们对烧饼的喜爱从不间断。小小的烧饼,承载了肥乡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其精良的做工、美观的外形、独特的味道,盖因它的传承人始终遵循了“料要地道,面要揉到,火候老到,做出味道”的百年店训,才让砍边烧饼成为了肥乡餐饮业的一款珍馐美味。

视频|尹鑫

砍边烧饼与其它烧饼相比较,看似形态不同,实则配料也是食用油、盐、花椒面等,然而口感大不一样,热吃外焦里嫩,味浓香醇;凉吃酥而不皱,味道不减,让人回味无穷。

和面考验技巧。为了让烧饼层多,要用 温水和面,面要和得软一些。随着季节和气温变化,和面的水温也不同,但具体的温度,需要和面的人自己掌握,水还不能一次兑够,需 边搅拌边徐徐加水,少量多次,直至没有干面。面和好后放在温暖处 饧10分钟,其中精妙,全在于常年积累的功夫和感觉。

面团大有讲究。砍边烧饼用的面团,由嫩面和老面按照一定比例配合而成,加入适量食用碱中和老面的酸味,一块不大的面团经过反复揉搓数百次,直至紧致光滑。张志花说,“我们不用发酵粉,就是为了留住老酵母本身的清香。”

图为存放老面用的面缸。老面需要提前一天制作,放置温度适宜的地方,使其充分发酵。

尽管有压面机的辅助,老板娘依然坚持手工揉面,面团的软硬度和触感,只有双手能清楚感知。

砍边另有寓意。将饧好的面团揉好,拽成一个个剂子,依次 抹油、撒盐、锁边,放在案板上经过 盘、揉、摔等多道工序,再用刀 按扁、砍边。每个烧饼要在几秒中内 砍出12刀,而且要砍断饼边面筋,据说这是迎合 十二地支所说,有一周循环,圆“满”之意。然后才是 上鏊子、翻烙、入炉、出炉。

砍边烧饼最正宗的烤制方法是 用传统灶火烘烤, 沾满芝麻的饼坯放在鏊子上,用中火慢慢烙制,直至表皮微微发硬,遂放入炉膛中焖烤,扁扁的饼坯在热气的作用下变大、鼓起,表皮变得焦黄,香气逐渐溢出。趁热咬上一口,外皮焦香,内部的热气呼呼的往外冲,然后是咸香软糯的内芯,细细品味,还有一丝儿麦香的味道,对于外地的游子来说,更有一种久违的家乡的味道。

砍边烧饼形体大如盘,一个烧饼就能让人有饱腹感,颇有肥乡人的豪气,由内到外透着一种坦荡、真诚、落落大方。

如今,出于节能环保的考虑,店铺换上了天然气烤炉,但老板娘依旧精准控制着火候的大小,依旧留住原始的风味。

和砍边烧饼最为相配的,莫过于 羊汤了, 尤其在冬天,新出炉的砍边烧饼配上一碗热气腾腾、浓白稠香的羊汤,别提多美了。孙国强自学了熬制羊汤,让砍边烧饼有了最佳搭档,即便是在夏天,也不断有顾客难挡美食的诱惑,吹着电扇空调过过瘾。

生活就是这样, 不留遗憾空惆怅,只要正确,认准了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去完成。

一方案板,一个烤炉,几碟香料油盐,就是一方世界。

小小烧饼的背后,是孙国强夫妇对传统的执着和坚守,是肥乡一代又一代人味蕾中难以忘怀的记忆,是在外游子一缕缕乡愁的寄托,是油盐酱醋茶里肥乡的魅力所在。

品砍边烧饼,享更多美味。

肥乡,等你来。

每个人都有对肥乡美食、肥乡味道的独特印象,

赶快在文末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也许下一个探秘的就是你的肥乡美味儿!

■文图编:邢亚冰

■校对:徐素霞

■审核:王红霞

吃过砍边烧饼的,

都要点亮“在看”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