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学习笔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读书报告 《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学习笔记

《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学习笔记

2023-10-08 1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师生自由平等,唤醒生命潜质

时  间:2022年6月8日

书  籍:《什么是教育》

作  者:雅思贝尔斯

举办方:中国教师报和徐州市教育学会联合主办,徐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徐州市教科院协办

主持人:秦校长

分享者:胡晓虹  林岩  马老师

整  理:200662冯美娟

第一阶段:主报告阶段

胡晓虹老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徐州市教科院教研员,江苏师大徐州工程学院兼职硕导,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曾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特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遵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爱学习爱工作爱生活形成了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教学风格,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聆听的花朵》。

主题:唤醒心灵 共同成长

——我读《什么是教育》

钱理群教授说:“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教师、学生一起读书就是好教育。”我要补充一句,读书还要读经典,经典是我们精神成长的支撑,是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教育理论的经典之作《什么是教育》,作者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这个问题是每位教师终身思考的命题,教育既是历史的、也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不同时代对教育的认识必然有本质的联系,后人可以提取前人的思想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进步,我报告的题目是《唤醒心灵 共同成长》,分为三个部分:

1.早会少年 博学哲人——雅思贝尔斯简介

2.唤醒心灵 诗性书写——主要内容与思想

3.求真务本 自省新知——启发与借鉴

第一板块:早会少年 博学哲人——雅思贝尔斯简介

雅思贝尔斯,1883~1969,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个性独立但不善于与人沟通。母亲宽容乐观,对一切精神活动兴趣浓厚,富有生活智慧和较强的交际能力。父母的习惯和品行无意中熏陶着儿时的雅思贝尔斯,其学术思想中重要部分多受父母影响,如强调人需要内心进行精神活动交往的重要性。由于他从小生病,身体虚弱,经常因心脏病发作而面临生死的问题,这使得他少年时就早慧,对人的生存终极价值的问题有特殊的感受,善于思考,渐进深刻。

雅思贝尔斯的求学之路颇为曲折。早年学习法律后改学医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在大学担任心理学博士副教授。但是一战之后他又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21年被聘为哲学教授。1937年,因妻子是犹太人,而被纳粹政府解职而离开德国。战后回到德国,继续在海德堡大学任职。1948年,迁居瑞士,任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他一生涉及法律、医学、教育、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

雅思贝尔斯教学生涯长达40多年,有人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说他从不进行任何说教,而是给人以自由。他的确是一个楷模,一个权威,他不仅是有着四十年的大学教育实践,而且著作等身、学识渊博,他著有《理性与存在》《存在哲学》《人类的未来》《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尤其是轴心时代这个概念就出自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仅凭这一原创性的概念就足以永存学术史。

雅斯贝尔斯对人类历史、地理文化有高度的洞察力,他心系人类命运,胸怀世界格局,正如杜甫经历安史之乱而心忧天下成为诗圣。雅思贝尔斯饱受两次世界大战之苦,而深沉的呼唤人性的光辉。

第二板块:唤醒心灵诗性书写——主要内容与思想

我读的邹进翻译的共有19章。从文化环境开始谈起了教育的类型、意义与任务必要性,用教育是什么的范式,提出了教育与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传承的关系,最后部分花了很多的篇目研究陶冶和大学教育。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探讨教育的本质,第二是教育的作用,第三是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最令人振聋发聩的是这本书非常创新而独到的一些关键词,比如交往、唤醒、敞亮和陶冶,“唤醒心灵”是这本书的书写要义。“诗性书写”是这本书的表达特色。

第一、教育的本质

雅斯贝尔斯在前几章当中有一些重要的语句来论述教育的本质,他说,1.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

2.所谓的交往强调双方的主体?性,也就是都是主体。

3.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4.敞亮是认识的提高。

5.他用一段比较定义的方式谈,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他尊重儿童的自由。当然,在存在主义哲学当中,自由还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6.所谓生成,也是一个哲学术语,它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在存在主义哲学当中,生成的静态形式是习惯,动态形式是超越。他特别看重的是一种过程。

7.所谓的唤醒,教师要唤醒人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发现不是叫醒,不是惊醒,轻轻地呼唤,轻轻地引导,引导人内在的潜能,使之成为他自己。

当然,他还提出对教育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以及信仰。

8.他还指出教育的原动力是爱。

回顾中西方教育的资源我们可以知道,比如说中国的“教、学”两个字上都有“子”的象形,意味着是儿童。上方都有“爻”,意味着文化,说明是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儿童在学习文化。

在西方,(单词)也有引导的意思。中西方的共识。

雅思贝尔斯反对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更加推崇苏格拉底式的“唤醒和产婆式育”教育,他指出师生之间是对话关系,不是屈从与依赖关系。教师教育更追求精神的虔诚和信仰。

第二,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衰落意味着人类的衰落,教育决定着未来人类的生存,塑造儿童就塑造着未来。雅思贝尔斯既反对教育无用论,也反对教育万能论。他客观地指出,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进人的发展,而不能改变人的本质。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为科技、经济、军事目的服务,而是要实现对个体精神生活的陶冶,将人导引到大群的境界,进入到精神的历史传承之中。

这种见解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20世纪战争频发,他深受其害,认识到功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大权,呼唤人本体性的回归。

第三,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是一种精神陶冶的过程,陶冶不在于安排哪些课程,而是要实现内在精神的真正唤醒,比如他指出物理和化学的结果是无足轻重的,但如何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则具有陶冶的价值,陶冶的过程则具有精神性,不能只教可以为生的本领,科学知识与技能,还要教思考,为何而生,这种引导在活动中完成实现了人生命精神的飞跃,帮助人成为他自己。唤醒内在精神而获得智慧。

我们归纳一下,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契合的交往活动,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教师要唤醒人潜在的本质,使他能自由地生成,获得人生智慧。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开放的、评价是多元的、每一个被教育者都能获得自我精神的完满和幸福。雅思贝尔斯对现代教育的批判也是发人深省的,他针对教师权威提出:交往、对话,针对机械训练提出精神陶冶,针对科学主义呼吁人的主体性的回归。

很多思想家也阐明了对教育的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说,教育要遵循自然。柏拉图说,要培养正当的理智。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大学》这本书的开篇词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观点立场鲜明,深刻独到,具有时代与个性特色,他们都抓住了教育要指向真善美。

我们博观约取,能发现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总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有共同之处,在阅读文本时除了通读整体把握外提要,勾选研读重点语句是一种方法。当然,我感觉到这本书有一些关键词非常的闪光,结合关键词与我国教育实践进行联系,也是一种阅读思考的方法。正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板块:求真务本 自省新知——启发与借鉴

我从这本书当中提炼了4个非常震撼人心的关键词,一是对话与敞亮,二是爱与信仰,三是自由生长,四是陶冶心灵与唤醒敞亮。

第一组:对话与敞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我毕业的徐州一中就有很多的特级教师,这些教师对很多学生就起到了一种唤醒精神的作用。其中班主任李连军老师教艺精湛、人格高尚,他影响了很多的学生,然而他不幸英年早逝,有很多的学生发表文章纪念李老师,其中有一篇文章非常的优美,《五月的鲜花》,作者是李皖先生,被录入高中语文读本。这是一篇回忆李老师带着他去学习《五月的鲜花》参加歌咏比赛的心情,有一些非常感人的句子:“孩子们坐在彼岸的光线中唱着,有一个孩子就是我,他不知道他的生命正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改变,他不知道今天的我正在写着这篇文章。”这说明了艺术之美,对一个少年唤醒的一种真实的体验。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蔡孑民先生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者的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不是把教对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这一点与我国传统的重人格修养的教育,比如君子不器等思想高度契合。

第二组:爱和信仰。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把杜威的主张“教育即生活”灵活地结合自己国家国情进行了改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身体力行办教育,成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者。

正是怀有一切为民族的自觉使命和信仰,于漪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在70年的岁月里,于漪老师在基础教育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他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偶像,他把人文性写入了语文课程标准,她曾经深情地说:“如果说我这一生有一点值得骄傲,那就是我钟情于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教育事业,钟情于与全民族素质提高血肉相连的母语教育,我激情燃烧愿为之倾注全部心血,奉献青春与生命。”

习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在北师大讲话当中提出了,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我们周围有很多这种好老师,他们立足三尺杏坛甘做辛勤的园丁,像孺子牛一样埋头耕田,不计较个人荣誉与得失,真正做到了有功劳的时候不伸手,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

第三组:自由生长

雅思贝尔斯说,时代实用主义盛行针对的是功利化与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帮助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迫。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其明白学习的动机。真正的教育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也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可见自由成长、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当今全球教育仍然具有唯技术化的倾向,将追求技术当成教学理念和终极目标,过度培育的应试技巧而不关注学科素养的提升,过度进行方法灌输而抛弃精神的心领神会,丰富有趣的学科变得僵化而刻板,成为目中无人的记忆和训练。教学也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敦促,而不是润物无声的教化,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有所思考,写了一篇随笔《在留白处耐心等待心灵转向》,发表在2008年的《中国教育报》,呼吁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过度教育,在向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给智慧和人格教育留白,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感动和宽容。热爱祖国、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完成生命的超越,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我们永远在路上。

2021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就是改善内卷化教育生态的重要举策。教育工作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尊重教育规律,提升教学质量,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发言曾一度使他成为网红,唐校长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际社会。”唐校长是在做理性的教育,探索教育本真,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教育回到原点,不喧嚣浮躁,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长。尊重儿童成长的

规律。

第四组:陶冶心灵。

雅思贝尔斯非常重视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对个体道德发展的陶冶作用。因为历史保存了人类最深刻的人文精神,审美不仅是每个生命个体的事,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影响着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美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没有审美活动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获得人性的圆满。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就是要《提升社会的审美水位》。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来自河北阜平县的马兰花合唱团清唱的奥运会会歌,感动了整个世界,观众感动的我们热泪盈眶。孩子们穿着带有中国民族元素的服装,纯真可爱,他们歌声澄澈美好,被称为天籁之音。这背后是音乐教育家邓小岚老师的辛苦付出,他在退休后,每年往返北京和河北阜平县马兰村,自愿为当地的孩子教授音乐课,由此改变了多少农村孩子们的命运。

徐州也有这样的例子,徐州丰县实验小学校长蒋显敬坚持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陶笛为突破口,开展民族器乐教学,发挥艺术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深厚的传统民族器乐文化陶冶师生性情,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得到省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赞扬。

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的高度着眼人类文化史,提出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培养了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中,以何种尺度和自明性生活,终将决定这个民族的命运。”这也是当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仍然要时时回望教育经典著作的原因,让我们打开这本书,唤醒自我,反求诸己,不忘教育初心,孜孜以求,不断探寻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谨以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各位同仁共勉。

主持人:郭老师从三个方面跟我们分享了阅读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的体会。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没有用逻辑的方式解读,而是以实践的方式把握,这就把书读活了。她抓住了书中的几个关键词,比如交往、唤醒、敞亮、陶冶,并且和教育现实进行了深度的观照,让人体会到雅思贝尔斯这本书的魅力以及他思想的丰富性。其中的像“五月的鲜花”这样的例子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是没有用散点的方式解读,而是以聚焦的方式把握,这就把书读透。什么是教育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是雅思贝尔斯的教育专著,而是别人从他的丰富的叙述中提取合成的,中译本也有很多,胡老师主要是以邹进的这个本子,大部分也都是19章,应该说内容相对驳杂,也基本没什么体系,所以说胡老师通过她的自己的创造性的阅读,将19章内容进行了?,并进行了相对系统的关照,从三个方面也就是;教育的本质作用、过程与方法,对雅思贝尔斯的教育学进行了归纳,也许不够完满,但是一定会为我们顺利进入本书提供了帮助。

第三个特点就是她没有用单一的方式解读,而是以立体的方式把握,这就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教育篇幅虽然不长,但毕竟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著作,阅读起来并不容易,为了帮助大家深入浅出地理解这本书,胡老师也是颇为用心,他采用了两个结合的方式,结合了作者的生平,结合了生存哲学的背景,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清晰的阅读路径,作者、读者、世界、作品,在这4个要素的积极互动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走进什么是教育。

第二阶段:嘉宾互动阶段

嘉宾一: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最美中职班主任马世美

我将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谈我的读书心得。促使我再次打开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的是我想寻找一个答案,很多老师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到底是不是雅思贝尔斯所言?他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了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迪呢?我在手头的读本中没有找到原句,有资料说他出自1977年的一本,也有人说这句话是出口转内销,那么如果不是雅思贝尔斯的原话,为什么要把这句话栽到他的身上、放到这本书中呢?我想必有原因,于是试着在书中寻找答案。

在第一章中,我找到了这样的表述:雅斯贝尔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三重抵抗力,也有三种与之相应的教育方式,即训练、教育与培训和存在之交流。

雅思贝尔斯说:“在存在之交流中,人使自己与他人命运相连,属于一种完全敞开、相互平等的关系,是相互照亮。并且强调这种关系越真实就越不会沦为别人意志的工具。”他对平等开放真实的师生关系的推崇,他指出教育者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学生的处境和心灵,自认为优越有权利不与学生平等相处,更不向学生敞开心扉。

他反对控制,认为控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的方法是在与他人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他说控制不是爱,他同时又强调,某种形式的爱能在焦虑关系中发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爱的理解是提升师生双方价值的因素。

在第二章中,雅思贝尔斯表达了他对苏格拉底式教育的赞赏。因为教育有经院式教育和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双方都追求自由地思考,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促使学生自己内部产生一种自发的力量。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充满善意地切磋琢磨,没有服从,师生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发现困难,在迷惑不解中迫使自己思考,不断追问、不回避作答。

教师的作用旨在唤醒学生的潜在本质,神圣潜能。在第12章中,我读到了这样的句子,爱在相互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与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关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可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

回顾胡老师的读书报告我们知晓了,雅思贝尔斯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宽松自由中度过的,他的原生家庭给了他很好的表达力和选择权。他在读大学的时候,从学法转而学医。工作以后,又从临床医生转为心理教师。40岁的时候还可以从心理学转成哲学精神病学。至此,在执着的寻找所谓的答案。我认为,已经没有必要作为“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存在主义的哲学家,这样的表述非常雅思贝尔斯。

摇动、推动和唤醒是生命与生命在共舞。教师不是站在学生和世界之间,而是和学生一同面对世界。教师的责任是为心灵田地播种,让生命自由舒展。

我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我在讲这些的时候有两副画面在深深地刺痛我:一幅是老师在讲课,学生在趴倒一片。配文是:到职业学校出差,看到同行这样上课,突然感到他好可怜。另一幅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睡倒一片,配文是:同样的年纪,不一样的课堂。这两幅图就出现在前不久,曾天山副所长的职业教育法宣讲,是时候该行动了,否则“双减”做不到真正的松绑,摆不正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仍然会无处安放。

我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行动起来,从“共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发力,迎难而上。“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你们也喜欢这句话,不妨打开《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在书中淘金探宝,寻找你们的专属答案。让我们为教育、因教育一起读书吧,让我们向美而行。

嘉宾二:林岩老师

各位同仁大家好,下面我从“教育实践的角度”谈一谈《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给我们教学的启迪。《什么是教育》第一章写道:“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思想走向本源、知识和根基,而不是只满足于或者聘用的需求。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提倡死记硬背,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就是自由游戏和探索。“读完这本书有一个深刻的共鸣,那就是:教育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甚至不仅是能力的提升,而是文化的滋养、精神的陶冶。就像胡老师所说的,教育是心灵的唤醒。那么这个教育理念如何体现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呢?我们学校探索了一些教学策略,下面跟大家分享两点。

一是通过微专题研究,在真实情境中实现教育的文化滋养和精神陶冶功能。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2020年秋季已在11个省市投入使用,在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单篇教学,落实课标规定的18个学业任务群,这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着力思考和实践的热点。以第13个学习任务群——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为例。这个任务群按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其内容大概为“了解汉字特点、演变规律、进行近似辨析、成语积累、近义词积累、反义词辨析”属于积累、选择、填空训练等等。

在雅思贝尔斯的文化滋养、精神陶冶的教育理念下,我们用微专题的方式重新设计了本单元教学,有以下一些微专题:

比如从第三个角度研究汉字之美,比如研究每一年的网络流行语,思考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比如研究现有的一个故事,例如关注古代中国人的字号,在18岁成人礼这一天给自己起一个字,比如研究汉字的造字法,选一个我最喜欢汉字并谈谈理由,例如成语专题研究,研究成语里的家国情怀、成语里的乡愁等等,再比如方言研究,也就是徐州方言的特点,方言背后的民风和方言的现象,以及未来为专题教学?,如何实现文化滋养、精神陶冶和心灵唤醒,我们就以故事为例,分享一下教学的实践

任务一,请同学们写一写自己姓名的含义,然后小组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全班分享。如有一个叫徐一的同学,他说徐一这个名字呀,父亲希望他专一,母亲希望他天下第一,而他自己理解为天下之一、表里如一,同学们又补充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一还有大道至简的意思。

任务二,请同学交流同龄人、父母辈、祖父母辈、亲朋好友的姓名,找到其中的规律。结果孩子们发现20后多思颖、雨桐,40、50后多建国、伟红,70 、80后多强,00后多俊杰,雨轩、紫晴,同学们感叹,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名字。

任务三,探讨姓名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同学们经过讨论,每个中国人的名字都承载着家庭的期待和祝福,每个中文名字背后都能讲出一个美好的的故事。有的叫“弘毅”,因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的叫“云帆”,因为有诗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的叫“冰芯”因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的叫“风华”,因为有词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还有的取名来自社会热点,折射着时代发展。姓名还蕴藏着独特的东方审美,流淌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着独特的生命哲学。同学们举到了画家林风眠和关山月的姓名的例子,誓言是一句极简的海誓山盟,一个学生说他的朋友叫姜慕白,因为父亲姓姜,母亲姓白。一个学生说他曾被婚礼气球上的名字震撼过,一个叫赵汗青,一个叫刘丹心。

微专题系列的故事关联着学生的真切的生命,体验到真实的家族状况。只有真切的社会生活才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能激发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使得学习不是在知识层面上展开,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学生陶冶和启迪。

二是我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理论实践活动,在游戏和探索中实现文化滋养和健身陶冶功能。比如我们每年都会举办课本剧的话剧展演,这是学生表演的雷雨,比如我们会举办辩论赛,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会举行诗歌朗诵会,我们还有书法社团,研究汉字书法之美,还有很多这样的社团跟实际活动,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

以上是从实践的角度跟大家探讨了如何让文化滋养精神陶冶心灵,唤醒的教育功能落实与我们的课堂和我们的教学,就分享到这儿,谢谢大家。

嘉宾三: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陈美兰教授

各位老师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到“名师读名著”论坛,和老师们分享阅读体会。刚才听了胡老师、马老师和牛老师的介绍,我觉得三位老师读的都非常深,非常的透,也很有自己的感触。胡晓峰老师的汇报的题目就是“唤醒生命,师生共长”,在这个里面有很多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你比如说他的校友写的:五月的鲜花,我的灵魂突然被扯疼了。说到了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到了“自由成长,在留白处耐心等待心灵转向”,这些美好的词汇都引发了我深深的共鸣。

今天我就选择里面的一个关键词:唤醒生命。唤醒生命的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逐步占据了哲学的主导地位,理性作为哲学,极为推崇科学化教育,也逐步地走向了科学化。这个时候的教育者和专家,更多关心的是教育他是否科学,能不能带来更多公益性的价值,而无视对教育价值和本源的追问。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雅思贝尔斯,他从“存在自由交往”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对技术时代的现实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前面三位老师都有涉及,讲的都特别好。这里面的关键其实 是人对人主体间的交流的活动。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他强调教育的本质不是说给学生一些一技之长,培养他的能力,塑造他的个性,而是要唤醒学生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那份虔敬之心,有了这种虔敬之心,才能有真正的教育的发生,这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一个深刻的一个体悟和认同。

雅思贝尔斯把教育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是经院式教育。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教育他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只是一个代理人。而学生通过这种经院式的教育,获得的是固定的知识,现成的结论和答案。

相比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有了进步,这个时候教师是中心,但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还是一种师徒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调试,不关注学生的生命的价值,对学生的内在的体验也不是特别的注重。

第三种教育是雅思贝尔斯特别推崇的一种教育,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它关注学生精神的无限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你只要体验过这种教育一定会终生难忘。我听了林老师他所介绍的微专题的教学,还有一系列的校内的活动,课本剧、诗歌朗诵会、书法社团等等。我想这样的一些校内的实践活动,应该说都深度的体现了对话教育的思想。对话教育的思想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也在徐州一中待过15年的时间,我当时在一中的时候,我们一中的语文组搞教育戏剧这样的一个比赛。18个班都有这样的一个比赛,我想这样的一些活动学生参与了,体验了,也一定获得了,而且这种获得是影响他的终身的。

雅思贝尔斯的苏格拉底式教育里面,有一个非常闪亮的词语,就是“对话”。对话是什么?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这句话本身就非常的美好。苏格拉底把对话作为他的一种生活的常态,他经常在街市与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对话,他过的就是一种与每一个人对话的生活,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生活。

对话不是知者教给无知者,是后者获得知识的一个活动,也不是单纯的围绕某个主题的辩论活动,而是一种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促使双方去思考。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对话会使对话者产生一种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只有经历过这种痛苦才能使知识和真理得以敞亮,得以显现。

对话教学强调情境的创设,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可见,对话交流之于真正的教育它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说到对话,除了这些西方哲学家、教育家非常注重对话这种教育方式以外,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论语》其实也体现了他和他的弟子进行对话的经典之作。这是他和子贡的一段对话。

学习休息,疲惫安逸,生与死这些人生的哲理,不是孔子告诉他们的,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告诉他的弟子,让弟子深切地去体悟这些人生的哲理。可见对话之于教育它的意义。

雅思贝尔斯提了很多的关于教育的关键词,刚才胡老师提到的像交往、唤醒、陶冶、敞亮等等,那么他的这种“唤醒生命的教育”对于新时代新课改,又有哪些启示呢?

我觉得至少有这样4个方面的启发:

第1,是唤醒生命的教育首先要引发学生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下我们的教育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这种家国情怀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让他知道根和本这是素养力为魂。

第2,我认为唤醒生命的教育离不开科学的准确的内容。内容为王,没有科学正确准确的内容,再好的方式都不能达成应有的教育的目标。

第3,是唤醒生命的教育,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内在的透视自己的灵肉,通过对话顿悟,反思个体的整个人生。刚才两位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一些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举措,探讨教学改革的一些方式方法,都非常好地体现了对话生成这个重要的路径。第4是唤醒生命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的一个过程。作为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持真善理性的信念,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引导学生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国家建设所需要的政治的公民。雅思贝尔斯也提到一个正直的人同时就会是一个政治的公民。

那么我们的教育最终的指向也是要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发展,服务于民族的复兴,所以求索真理,做一个政治的公民,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的指挥。

秦校长总结:

三位老师分别来自职高、高中和高校,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教育做了有特色、有深度的解读,对于胡老师的报告是有益的补充,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互文性。

马老师像是一名文字和思想的侦探,它潜入文字的底部,细心地探究流传甚广的,据说是雅思贝尔斯的那三句名言的真伪,得到的结论我高度认同,这话到底是谁说的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他传递出的“师生生命与共的美好境界”,给我们所带来的启迪。马老师以姓名文化为专题教学为例,从教学方式变革的角度,讨论了雅思贝尔斯所主张的教育的文化滋养精神,陶冶的实践价值,聚集而富有活力,充满着实践智慧。

在第12章里,雅思贝尔斯大篇幅地谈到了孔子,谈到了教育和文化的观点,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

陈美兰老师从唤醒生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这么一个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师生对话的教学价值,其实是说这样一个重要的原理,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通过对话唤醒人的本质探索真理和自由。

三位老师的分享为大家多角度研读什么是教育提供参考路径,当然,什么是教育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这本书我在多年前就读过,为了主持这次的报告会我又重读了一遍,这次读的版本是童可依的,有两点收获:

读不懂雅思贝尔斯这个人,你就读不懂他的哲学。

读不懂雅思贝尔斯的哲学,你就读不懂他的教育学。

雅思贝尔斯1956年在生存哲学最后说了这么一段话:“德意志灵魂与德意志精神正在遭受摧毁,我认为只能保持思想的实权一次至少还能在精神上守护,实现对峙的本质,我成为我从未有意成为的那种德意志,当然不是在民族意义上,而是在伦理意义上为自己深信不疑的德意志意志来对抗,当时最可怕日益残破,日益惨无人道的社会环境,这是何等的传统,但是城镇中的坚守更加令人动容。”也正是出于对雅思贝尔斯这个精神自来的理解。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雅思贝尔斯的教育学是一种对抗教育学。通过教育的力量获得人的自由意志,保全人的德性和理性,正如雅思贝尔斯自己所指出的,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并非政治行为,而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所以无论在他的哲学,还是教育学中,唤醒、氛围、陶冶、成全等词语反复得到强化,在这个话语体系中,人的异化被人的成全消灭他主的人际关系,被自主的人际关系取代,知识的控制,现实的后退,雅思贝尔斯通过他的哲学,他的教育学所刻画的不是权力的压迫,而是生存的自由,这正是什么是教育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