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论155毫米大口径炮弹的年产能,北约各国都是乐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炮弹的口径标准是怎么定出来的呢 在当代论155毫米大口径炮弹的年产能,北约各国都是乐色

在当代论155毫米大口径炮弹的年产能,北约各国都是乐色

2024-01-09 0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很多人奇怪为何欧洲的一场大规模冲突,在5月之前和5月份之后有非常明显的差异。5月份之前,战略攻击方属于全面进攻,深入对手的纵深机动作战,但是却面临数以万计的精确反装甲武器的近距离打击,造成重大损失;又无法突入对方几个有坚固城防的大城市,因此只能局部匆忙撤退。这就给外界造成一种战略攻击方大规模野战能力也不过如此的整体印象。而到了5月份之后,则明显改变了作战策略,也就是把战场放在某些有明显优势的区域,等于变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在基本的作战手法上,把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变成了最传统的步步为营加逐步蚕食,积小胜为大胜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充分发挥本方远程炮兵群弹药充足的优势,一块块硬啃下对方的阵地。

结果两个月下来,战果是十分明显的。实际上单纯论战线附近双方的兵力,其实战略进攻方并没有人员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双方的直接参战人员,战略防御方恐怕还要多出10万甚至15万人。那么为何在人数有优势的情况下,仍然被打得步步后退呢?原因过去也多次讲过了。这就是双方的主力大炮数量虽然基本属于不相上下,但是双方的炮弹准备基数却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在战争已经转变成了有限范围内火力战的局面下,人员的数量优势基本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甚至在5月份之前的反坦克导弹的数量优势都已经开始明显打折。这是因为正规炮群火力战或者反炮兵作战,双方的炮群相对距离一般都在15公里到20公里以上,这个距离双方地面上的人员其实都无法通过肉眼或者光学侦察手段直接看到对方,

因此战略防御方手里的大量单兵反坦克武器的作用已经远远不如开战初期那么有效,因为这些单兵导弹的最大射程基本没有超过4公里的。而对方的传统炮群却可以从20公里甚至30公里之外就发动铺天盖地的火力急袭。不用说暴露在地面的单兵作战小组;就算是有永备工事的常设阵地,在这种没完没了的重炮轰击之下,也很难坚持2个月以上。因此最终的作战结果就是战略防御方一些经营了七八年的所谓牢固地面防线,仍然不断地被突破和丢失。前线的大口径炮弹准备数量不足,是最近2个月来,战略防御方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出现这类困难,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这就是战略防御方经过多年的实战消耗,特别是开战已经接近5个月来的巨大而集中的消耗,过去前苏联时代留下来的中大口径,

炮弹的库存,已经基本消耗完毕了。现在再回头看,过去几年中,战略防御方经常出现大型弹药库莫名其妙地突然整体大爆炸的情况。一次事故就会损耗数万吨的弹药。现在看来,这些所谓的事故,有极大的概率是明显的人为破坏!不过现在明白过来也已经晚了。所谓的连续事故加实战消耗,苏联时代留下来的百万吨级规模的普通炮弹,也终究有用完了的那一天。因此现在战略防御方,主要依靠超级大国和其他北约成员提供的炮弹来打仗。但是经过几个月的消耗,会明显发现包括超级大国在内的北约各国的普通炮弹的存量也相当有限。很多欧洲的北约成员国,已经声明自身没有多少传统弹药可以继续提供。而超级大国也有炮弹和火箭弹的存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可以紧急提供给战略防御方的炮弹总量。

实际上北约各国的常规炮弹存量普遍严重不足的根本原因还不在于库存太少,库存太少的根源在于北约各国军工生产能力的普遍萎缩。通过1991年的海湾战争,给全球造成了一种错觉。这就是依靠战斧式导弹,精确制导炸弹这些所谓的灵巧武器,就可以在2到3个月内快速打赢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而从海湾战争到2022年之前,就很少有一场大战是3个月还打不完的。所谓打了20年的阿富汗战争,其实正规作战1周就结束了。这种严重的判断失误,造成即使超级大国,对传统炮弹的生产也不再重视,导致现在想紧急生产,每个月也生产不出1万发155口径的新炮弹。至于北约其他工业国,比如英法德意,炮弹生产更是近乎荒废了。只有暂时非北约的瑞典,还有年产几万发155炮弹的能力。当今全球,

仍然具备年产百万发级,155大口径炮弹能力的,恐怕只有1家。真不是具体针对谁,只能说北约各国在这方面都是乐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