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大决战时,为何国军很缺弹药?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炮弹一个基数多少发 国共大决战时,为何国军很缺弹药?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国共大决战时,为何国军很缺弹药?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2023-04-27 11: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国已经结束了对外反侵略的态势,此时国共两党虽表面和平,但双方都已然在暗自交锋,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战争。随着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停战协议,解放战争终于打响。

早期的国民党在美国的补给和日本物资的充实下,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兵力和各种武器弹药以大比例完胜我军部队。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

在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部队竟然后来居上,打破了大家一贯“土八路”的印象,开始追平甚至超过国民党的部队装备水平,这时国军反而成为缺少弹药补给的一方,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然而我军在三大战役之前是怎样从弱变强的呢?国军又为何会成为弹尽粮绝的一方呢?

“买办思维”造就火力优势

很多人讨论解放战争时,大多也会侧重于武器装备方面,实际上弹药物资更为重要,如果缺少子弹,那么枪支也仅仅是一根无用的烧火棍,如果缺少炮弹和汽油,坦克就只是一个铁皮盒子,而飞机也没有任何作用。

全面抗日期间我党军队和国军弹药补给都较为紧张,日本投降后,在弹药补给方面,双方都曾出现一夜暴富的情况。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在华日军的所有武器装备,其中有各式各样的弹药近两亿发,炮弹近210万发。

国民军队还接收了当时的伪军部队,这其中包括24个军,64个师和13个旅,以及各种小规模部队的装备,一共有将近69万人,装备包括各种枪支将近36万支,还有大批子弹供应。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前,国民政府就从美国得到过援助,各种弹药物资大约有7亿发,各种炮弹多达220万发,火箭弹大约6万发。

1946年,国民政府在美国购置战略物资的花费高达8亿美元,这超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援助物资的价值总和。

但是我们要知道,二战结束后,美国所有在海外的战略物资的出售都是给足了折扣的。因此可以推测,国民政府用近8亿美元获得的物资换来的远不止8亿的价值。

后来国民政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驻守在中国的美军应付款中剩下的3亿多美元,还换来了价值高达13亿美元的战略物资。

在1946年的时候美国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前的最后关头,美国又用近2亿美元的价格,将囤积在太平洋战区的另外多达8亿美元的剩余物资又卖给国民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剩余战略物资并不全都是弹药装备,还具有大量的现代化武器,甚至还有各种航空零件、汽车、燃油、医药用品和钢铁等战略物资,这些物资都是现代化部队中缺一不可的辅助性武器和装备。

不过那时却是打着民用物资的名号,也可以这样说,美国当时不顾一切地用自己的力量充实国民政府的战略储备,然后又装模作样地从1946年开始对国民政府进行了十个月所谓的武器禁运,以此来证明自己不干涉中国内政。

就这样,国军在美军一次次地大批量地总计几十亿美元物资的“供养”下,变成了一支极其精锐的现代化部队。

国军正因为有美国在背后撑腰,所以在抗日结束后还能够有权接受侵华日军的所有装备,这之后的国军部队已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装备最全的军队。

其中有1/4是清一色美国装备部队,日本装备部队占据总体规模的一半,老旧的本土装备部队只占据1/4。

也正是因为国民军队具有日本军队遗留下来的武器弹药和美军的支援,国军部队才敢扬言称:“最少三个月,最多五个月,就可以将所有解放军部队全部消灭。”

只买不造,坐吃山空

但是历史的走向并非单纯的数字游戏,解放战争全面开始后,国军部队因各种战术上的失误,导致一次次落败,仅仅在半年时间里就损失了所有武器弹药的百分之14左右,消耗弹药总数多达近两亿七万发,迫击炮弹数量多达170多万,还有各式各样的炮弹55万发,手榴弹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高昂的弹药补给花费并没有给国军部队带来捷报,国军部队在战局形势中开始显露疲态,高层也开始急得冒火。

随着我军部队越战越猛,战局形势也更加激烈,国军部队弹药的消耗越来越快。

光1947年,国军部队就消耗了各式各样的子弹四亿三千多万发,各式各样的炮弹更是消耗了几千万。再看1948年,这些物资消耗更是翻了一番,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就算家底再厚也有彻底耗光的一天。

国军方面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接受国内几个兵工厂和大量日伪物资的同时,却对兵工厂的14万员工实施大裁员。

1946年,为了应对作战需求,又重新建立了弹药厂和坦克维修工厂。但是因为国民政府并不重视,所以在1947年底也就仅仅恢复到11万人的规模。

再加上管理不妥当,各兵工厂的生产规模并没有比抗日战争时期的规模高。

唯一的例外就是太原兵工厂,当时阎锡山从日本军队手中收回兵工厂后,下了很大功夫才将其生产力提高。到了1948年,不仅可以生产大批火炮,每个月还能生产各种炮弹近10万发,手榴弹23余万枚等等。

但是这并不能满足整个部队的需求,1948年上半年,国军方面兵工厂每个月仅仅也就可以生产2500万发弹药,11万发台机炮弹。

反观国军在1936年的时候,光子弹就能每年生产四亿发左右,除了迫击炮产量比以前高,其他方面根本不及1936年的产值。

在这样逐步退后的情况下,国军方面虽然有模有样地实施了一个扩大生产的计划,但是他们骨子里的那种“生产不如买办”的想法却根深蒂固,所以将所有期望都押在了向欧美的购买合同上。

在三大战役前夕,国民政府兵工署最后的报告表明,武器弹药已经供不应求,在向西方国家购置的武器弹药交付之前,只能先进行几个重点的军事行动。

勤能补拙,“自力更生”——我军的逆袭之路

在解放战争前夕,我军和国军的战斗力也是此一时彼一时,抗日战争结束后到国共内战爆发期间,这个时间段是国共双方实力差距最大的时候。

那时候国军部队已经完全接收美式装备,然而我军的作战思维还只是处于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打响前,国军部队有430万人,其中嫡系部队200万人,海空两军加特殊兵种有60万人。

反观我军当时总兵力也就只有120万人,其中野战军还没超过80万人,如果看装备的话,那差距就更为明显。

国军的美械装备部队就有22个军,在重武器方面我军仅仅只有山炮近60门,步兵炮124门,我军部队严重缺少野炮和榴弹炮等重武器,全军所有的武器加起来还不如敌军一个军强。

更严重的是国军接受长江以南区域和中原一带后,工业基础也在缓慢地提高。

在1946年,国军就已经拥有27个大规模兵工厂,每个月可以生产步枪5万支,机枪2200挺,迫击炮850门。

反观我军,工业基础就比较薄弱,每个月生产也只是1000杆枪支,机枪15挺。

所以,在解放战争打响之前,解放军兵力对比就1:3落后,重武器装备方面,我军更是以1:20落后。

可以说不管以何种数据何种方式分析,我军都被敌军全面碾压,但就是在这样的不利局势下,解放军依旧可以多次上演绝地翻盘,苏中七战七捷,在中原一带多次全部歼灭国军部队。

在解放战争爆发后的一年时间里,解放军就歼灭了敌军70多万人,大约98个旅。

占据国民部队总兵力的百分之40左右,我军在两年时间里就一共消灭国军正规军队195个旅,可以说我军将国军精锐部队挨个都打了一遍,部分军队甚至被我军全部消灭。

经过两年的解放战争,国军部队总兵力430万;逐渐地被我军打到彻底无力回天,伤亡情况达到300万人,直接损失了70%左右,这些军队大多数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和日本军队交手的老兵,具有不错的战斗力。

后期尽管一直抓壮兵进入部队,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太多军事素养,军事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士气和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并且国军和我军战斗期间,还损失了很多的武器。

在1948年6月之前。解放军在战斗后就缴获敌军的机枪超过85000挺,在重武器方面缴获敌军山炮近800门,步兵炮400门,甚至还缴获汽车三千多辆和一百多辆坦克。

解放军部队经过两年的战争也得到了质的提升,这些装备让很多从来没有完整配备的老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力更加凶猛,在强势战术和强大火力的支持下,我军的形势逐渐转危为安。

在三大战役打响之前,我军的总兵力就已经有280多万,并且我军的战术思维也从游击战和运动战,转变成野战攻坚战等战术,再加上火力强大的炮兵加持,使解放军部队在大决战之前战斗力,已经丝毫不输于国民党军队。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敌后根据地对日伪军开始展开反攻。在解放各个大小城市的同时,也收获了大批的武器弹药,虽然说这些缴获的武器弹药没有国军接受的武器性能优良。

但是对于一直是“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来说,可以说是大旱逢甘露。不过我军也没有因此安于现状,秉承着持续发展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利用抗战胜利后的基础,加大军工业生产能力,最终形成了三大军工业生产基地,相比抗战时期生产能力是质的飞跃。

总有人认为我军只是在东北区域捡漏了大批日本关东军遗留下的武器装备。但他们却不知道,在日本关东军失败之前,很大一批武器弹药都已经转移至日本,作为和美国进行决战的装备。

尽管如此,日本关东军战败之后剩下的武器弹药数量,其实还是很可观的,但在我军进入东北的时候,早已被各地势力和国军抢掠了不少。

所以其实我军并不是依靠抗战胜利后日军的补给遗留才大大增强实力的。

在1946年初开始,我军在东北一带的重要城市,利用缴获的各种设施装备,建立了各种兵工厂和军工厂,各种装备器械从之前日本关东军遗留下来的半成品,经过补给和维护,开始慢慢地变成崭新的,这些工厂昼夜不停地为部队生产弹药、手榴弹和各种炮弹。

在抗日时期我军在八年内共计生产出约800万发子弹、500万枚手榴弹和各式各样的炮弹150万发。而到了1946年后半年,我军在解放区域的兵工厂已经扩大到65家,每个月可以生产子弹30多万发,手榴弹27万枚和数万枚各种炮弹。

从种种数据来看,除了子弹生产比不过国军之外,1947年6月生产的弹药数量就已经超过国军巅峰的规模,而且随着解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兵工厂人员规模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尤其是在东北区域的兵工厂,已经具有5000台机器设施和22万工人的规模。

除了我军自己制备弹药,打扫战场的过程也是一直收益颇丰,1946年我军就一共缴获弹药5800万发,各种炮弹多达60万发,直到1948年,每年缴获的弹药和炮弹都迅猛地增长,再加上我军一直扩大的军事生产规模,这也确保在最后决定性的三大战役中成为不缺弹药的一方。

三大战役——国军全军覆没

单看三大战役过程的数据的话,国军确实比我军强,例如国军兵力为340万而我军兵力为280万。况且,较为富裕的长江以南区域还都在他们的手中。

事实上,在三大战役中,我军一直掌握着主动权,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就是在双方兵力上,虽然只看总体的数据,国军兵力处于领先,但是在三大战役每次的参战人数上,解放军部队兵力其实更多,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和国军比例为100万:50万,兵力数比为2:1,而且大部分国军部队是处于被我军包围的情况,严重缺乏预备补充兵员。

反观我军当时占领东北90% 的领地和80% 的人口,兵员补充根本不需要担心,平津战役就更不必说,两大野战军兵力多达120万,几乎碾压60万华北国军。

就连被称为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淮海战役中,我军虽然60万部队打80万国军,但其实也没有吃多大亏,看似是60万打80万,当时靠着各个解放区,解放军可以最短时间和距离内就可以得到物资补给和兵源补充。

况且,除了中野和华东野战军的60万大军以外,还有大约六个军区和地方部队参加战斗,加上这些部队,我军投入的总兵力多达百万。

当然不只是兵力方面,我军在士气方面也极其高亢。从土地改革后就有很多百姓积极参军入伍,尤其在华东和东北一带,在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后,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而且在两年时间内,解放军俘虏了大约100万的国军战士,这些人经过改造和学习之后也加入了我军。

由于我军在条件和待遇以及军事素质培养方面都远超国军,而且我们更是一只出师有名、有组织纪律、有信仰的部队,这些曾经在国军打败仗的士兵到了我军麾下也是战斗力惊人,像在华野的特殊兵种、炮兵和装甲兵大部分就都是国军出身,他们在淮海战役中也是建功无数。

再看经济实力方面,我军也占据绝对优势,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开始前,我军解放区域已经达到了240万平方公里,人口多达一亿七千万人,虽然占据的领地面积不算多,但是生产粮食和工业发达的东北区域和人口众多的山东都被我军占据。

更重要的是,国民政府所控制的区域远远不如我军占据的区域政治基础稳固。比如,在1948年,国民政府管辖的区域爆发了严重的金圆券经济危机,上海和南京等地物价暴涨,国民政府的经济系统已经接近崩溃。

反观我军占据的解放区域,却维持着各类物资的良好供应,当时全国的所有煤炭资源,还有72 %的钢铁资源以及80% 的小麦产区,都被我军所控制。

所以,经济萧条和没有粮食供应的国军又能坚持多久呢?在兵工厂方面,由于东北和太行区域的发展。

解放军一年时间就可以造出将近500万发炮弹,然而国民政府过度依赖进口和轻工业,丝毫不注重重工业,况且他们内部腐败,生产总值更是下滑严重,自然全方面都会被我军碾压。

除了以上因素我军占据优势外,在战略位置的选择上,解放军依旧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都是占据主动地位。

在东北地区,除了沈阳和长春等城市,其他区域全部被我军占据。国军部队也就只能依靠空中和辽西走廊夹缝求生。

在解放军以“关门打狗”战术解放锦州区域以后,东北区域残留的军队已经无路可逃,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中所处的中原和黄泛区就都是此前山东部队的革命根据地,我军在此地作战具有非常有利的群众基础。

而且战场位置我军紧挨着山东等后方区域,有足够的粮食和弹药。然而,国军部队大部分都是南调的军队,再加上国民政府在中原一带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又怎么可能是我们仁义之师的对手?

据统计,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支援我军的民工总数多达880万人次,出动车辆140万辆,牲畜260万余匹。

然而,在之前的太原战役中,民工转运弹药数量和其他战略物资就多达3300万公斤,在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解放军部队坚守牛驼区域的一个营每天就会消耗手榴弹近2万枚,需要的弹药量将近20万公斤,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都是因为当地的民众亲自挑担,或者牲畜拉运到战场前线,他们中也有1200多人因此牺牲。

群众的力量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民党因为自身的阶级立场,和本身腐败的党内形势,并不受到当时群众的拥护,人们纷纷都来支持我军,这给予了我军莫大的补给能力。

虽然解放战争开始到三大战役之前,国军部队非常傲气。凭借着自己有大批的美式装备,想要在战场所向披靡,企图快速全部歼灭我军。

但其实经过抗日战争结束和两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军实力早就逐渐地变强。战术和军事理念的进步,以及在军工生产上的不断加强,奠定了我军的胜利。

总的来说,三大战役期间,国民政府出现了弹尽粮绝的情况,根源是政治方面的失败,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

国军在军工业发展中的买办思维,为国军在战争初期积累了大量实力,可也导致最终在弹尽粮绝的困局中无法再挣扎。

而我军自抗日战争以来便采用“自给自足”的理念,虽然初期我军的战斗力不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军逐渐厚积薄发,战斗力愈发地凶猛。

这更是我军,军事建设思维,碾压国民党军队的体现,在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都还有无数个例子作为主要因素。

总结

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根本上,失去民心的部队也无论如何获得不了胜利。

在抗日战争之后,整个中华民族都陷入低谷的情况下,蒋介石无论如何都要再次发动战争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早已积聚到一定程度,军事指挥能力也十分低下,用如此多的先进装备补给也无力回天。

决定战争胜利和失败的根本,并不在于弹药多少,装备是否先进等各种因素,即使国民政府军工业生产可以完全供应得上,那也仅仅是将战争时间拉长,在更加惨烈的形势下苟延残喘,它最终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