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特大暴雨求援,新传人可以在灾难报道中做些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灾难性新闻报道 郑州特大暴雨求援,新传人可以在灾难报道中做些什么?

郑州特大暴雨求援,新传人可以在灾难报道中做些什么?

2022-10-26 0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1

报道角度失焦:

新闻价值的再审视与建设性新闻的

新实践

在灾难报道中,记者身处灾难现场,应该将灾难现场民众最关注最关心的一手资料传递出去,这里面包括灾难详情、灾民安置、后续发展和救灾情况。而媒体在报道灾难时很容易将重点集中放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灾难事件的全局,将灾难报道变成“抗灾报道”。例如在当年“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之后,我国媒体几乎都是关于救援过程与救援人员的报道,对于灾难本身的原因、受灾人员的后续安置与救治工作等却鲜有人提及,引发了不少非议。

其次,许多媒体还容易犯过分煽情的毛病。对于情绪的渲染是新闻报道中的捷径,能迅速引发读者的共鸣,博得关注与转发,但是过分的煽情会适得其反。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甘肃14名女医护剃光头赴武汉”的消息,媒体将报道角度放在了“女医护剃光头”上,对此进行煽情处理,结果却招致一片骂声,原因就在于媒体为了以煽情方式传递奉献精神而忽视了女医护本身对剃头的悲伤情绪。为了煽情而煽情,会让报道者忽视很多事件的细节,忽略很多细节背后透露的事实而使报道失去焦点,只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灾难报道的失焦是媒体在新闻选择环节应该重点反思的问题。新闻价值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真实性”,媒体一般依据新闻价值要素进行新闻内容选择。在报道角度失焦的问题上,媒体应该反思的问题之一就在于到底什么是重要性?重要性就是受众最想知道的事实,在灾难报道中,这当然就是指事实的全貌,而非某些英雄主义故事或是一味的煽情内容。

此外,在灾难报道中,建设性新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再次被提及,这种新论也使我们有机会再次审视“新闻价值”的神话叙事。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新闻价值五要素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当我们引入场域理论进行分析后也可以发现,对于新闻的新闻价值的筛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作媒体在媒体场中对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争夺——他们更乐于利用新闻价值元素来筛选出受众可能喜欢并关心的内容来吸引受众的目光,而非有意与通过报道解决社会问题。建设性新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重新定义“有价值的新闻”的可能性,实用倾向的新闻或许是一种新的方向。

学界普遍认为 建设性新闻 的概念由丹麦记者乌瑞克·哈根洛普在2008年首次提出。建设性新闻认为媒介系统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应该辅助社会系统的正向运行,要求记者参与到事件中,并主张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尽管这样的概念与传统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这种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的新理论也备受争议,但在实践层面上,灾难报道与建设性新闻的组合给媒介提供了一个在灾难事件中的新角色,为媒体的报道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新角度。在疫情期间,“第一财经”发布了一篇名为《呼吁改变武汉37.3度接诊标准,及早发现行走的传染源》的建设性新闻,就警示了新冠患者可能并无发烧症状,对疫情防控产生了积极影响,备受社会关注。

除了具体地进行建设性新闻的报道,中国媒体在实践中也使用了一些别样的方式来践行这种“建设性新闻精神”。例如在昨天的河南暴雨中,人民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就积极开辟“河南暴雨互助”话题,意在引导受灾群众利用话题平台求助,有能力与意向进行帮助的人通过话题平台获取求助信息,对救灾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02

灾难报道真实性准确性尚缺:

全媒体报道还原真实图景

李良荣老师在《新闻学概论》中新闻真实性一章中开篇明义地写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属性。无论在任何国家、地区,在任何历史时期,新闻工作都要以坚持真实作为起点,以追求真相作为理念,以认识客观事物为基本预设,以厘清来龙去脉为基本逻辑。”真实准确对于对于新闻的重要性毋须多言,但在许多灾难报道中,对新闻必须要真实准确的要求还未得到全面的满足。

灾难的发生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记者在进行灾难报道时需要对事件复杂的过程抽丝剥茧。这个过程不仅仅要求记者有极高的专业素养,还会对记者在某些专业方面的知识有一定要求,否则容易出现一些不准确不真实的报道。例如在新冠疫情流行之时,多家官方媒体报道“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的不实消息,引发民众深夜排队聚集购买大量双黄连,后经过专家解释辟谣事件才得以平息。媒体对于医学专业术语不准确不严谨的报道,实际上误导了公众,也扰乱了社会秩序。

面对灾难报道中这样的乱象,媒体应充分利用全媒体优势,力图完整展示真实、准确的事件。首先,媒体应该追求全程媒体效果,力图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全程跟进报道。同时,仅凭记者个人的视角难免有局限,应该追求全员媒体效果,将民众纳入新闻制作流程中。昨晚的河南暴雨导致郑州地铁淹没,多人被困地铁车厢,多家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都在第一时间转载了由受灾地铁乘客拍摄的一手资料视频,这对展现一幅相对完整的灾难新闻图景起到了巨大作用。

(地铁视频截图)

除此之外,将民众纳入新闻制作流程还有助于提升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收到反馈,便于媒体在一些专业问题上的报道准确性。在双黄连事件后,网络上就出现许多医药相关的大V进行辟谣,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媒体的报道错误。

03

报道方式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加强媒介伦理的自我约束

在许多灾害报道中,记者为了抓眼球、博关注,将“惨烈”作为新闻卖点,积极寻找灾难事件中最血腥、惨重的镜头进行捕捉,无视受灾者的隐私和人格尊严进行新闻报道活动。这种做法是对新闻伦理的践踏,是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同时也是对自身媒体信誉的消耗。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公民新闻运动的大背景下,严谨已经成为了专业媒体存在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也是专业媒体的具优势之一,如若长此以往的损耗,对媒体自身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在不当报道方面比较著名的还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一名央视记者在进行抗震救灾报道时,不停追问一名刚从被垮塌楼房下救出的男子,极大妨碍了救援官兵的工作,也丝毫未顾及伤者的状况。报道播出后,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谴责。

媒介伦理 是指媒体从业者应该遵守的一套道德准则和职业道德。这些伦理原则包括生命至上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善意原则、良知原则等。在许多媒介造成二次伤害的媒介伦理失范事件中,只要传播者能够遵守以上伦理原则,这些伤害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这些伦理原则仍然只是一套从业者的自律原则,而非法律性文件或者官方规定,这些原则的旅行依然依赖从业者自身的道德建设和职业态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