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灵兰创始人:“把中医当职业,而不仅是一门学问”(10000字深度访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灵兰中医app要钱吗 对话灵兰创始人:“把中医当职业,而不仅是一门学问”(10000字深度访谈)

对话灵兰创始人:“把中医当职业,而不仅是一门学问”(10000字深度访谈)

2023-08-14 18: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话灵兰创始人:“把中医当职业,而不仅是一门学问”(10000字深度访谈) 2022/7/24 6:30:00 中医书友会     

     I导读:本文是对灵兰创始人蔡仲逊老师的一次采访,是灵兰九年来从事中医教育的一次系统回顾和美好展望,与在灵兰学习的你我多有相关。

     篇幅略长,但言辞恳切,拳拳之情每每令人动容,读来颇有收获。欢迎您走进我们的访谈,彼此相互交流,更加了解。

    

     01丨中医师:收入低,操心多,但放不下

     白术:蔡老师您好,您2001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毕业,从01年开始学医到现在,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我们知道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您实际上是做过很多探索的的,包括创办论坛、临床出诊、出版社出书,创办中医书友会和灵兰书院,做中医教育等等。

     经过这二十年的探索和切身体会,您怎么看待中医师这个职业呢?

     蔡仲逊:对,我是一路走过来的,对于中医师这个职业,是感同身受的。同时又见过行业里很多不同状态的中医师,我其实更想拓展开来看,从中医师的现状说起。

     我觉得中医师现在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收入低,但压力大。给人治个头,收入不如理发师。给人治个脚,费用不及足疗师。但是出于责任,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又操了很多心,担了很多责任。

     同时,学医又是个无止境的道路,你前期要投入很多,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等等,但对于前途却没有信心,很迷茫,看不清楚。

     基于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想改行,觉得哪个行业都比中医强,但是往往又哪个行业都看不上,放不下对中医的情感。

     收入低,操心多,看不清,放不下。这是我感觉到的当下中医师的一个现状。

     但是放眼未来,我却认为中医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甚至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医是最好的一个职业,没有之一。

     02丨中医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份职业

     白术:看到您说中医师是最好的职业的时候,眼睛里是有光的。但是,既然中医师这个职业这么好,为什么您前面又说,现在很多中医师收入低,操心多,看不清,又放不下。感觉是一种纠结的状态呢?

     蔡仲逊:我可能会这么认为,就是据我观察,大多的中医师还是在把中医当一门学问,而不是一份职业。

     白术:蔡老师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哎,学问和职业有什么区别呢?

     蔡仲逊:如果是一门学问,就像大家在学校里学习一样,国家有资助,学校有环境,家里有支持,你只需要负责学医术、做学问就行,不需要考虑太多。

     但是职业不同,职业是你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进入到行业里面。行业有行业自己的规律和规矩,你需要从学习的角色过渡到应用的场景,做不好,就得饿肚子,硬着头皮也得干下去,打碎了牙,也得往肚子里咽。

     所以,当我们把中医当做一份职业,而不仅仅是一门学问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多考虑一些内容,这样才能在这条路上走的远,走的深。

     白术:中医作为一份职业,应该考虑哪些内容呢?

     蔡仲逊: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干,喜欢干是我们成为中医师的源动力。

     喜欢干又可以分为两种:有的人喜欢当医生的成就感,把患者治好了,很有成就感。

     有的医生喜欢学习中医,治疗患者的过程,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你比如《应象脉法》课程的谢相智老师,因为谢老师也在我们医馆出诊,我接触的就比较多,我见到谢老师的时候,他基本上都在看书,和你聊天也是在讨论中医、讨论脉诊。

     谢老师就说,看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像这样的医师,就是很纯粹的中医师,他喜欢中医,享受这个过程。

     我身边很多优秀的医生都有这种品质――学医和看诊不是负担,而是享受。

     这是喜欢干,除了喜欢干,还要擅长干,擅长干主要讲的就是能力了。但是能力实际上是分很多种的,你比如通用能力、核心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所谓通用能力,就是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些基本的能力。

     而核心能力就是天生的喜好,也就是天赋。有的医生,天生对针灸有感觉,有的医生天生对经方有感觉,有的医生用语言就能达到治疗效果。

     每个人都会有天赋,但是每个人的天赋又是不一样的。对于核心能力来说,发挥好核心能力,也就是发挥好我们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就是专业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医术的高低了。

     对于我们中医师来讲,现在普遍重视专业能力,而轻视通用能力的训练和核心能力的选择――也就是忽视基本素养的提高和自我认知的训练。

     我们一直认为医术高,疗效就一定会好,门诊量就一定会高,职业就一定会顺利。但事实上,据我观察并不一定。

     如果你把中医师当做一份职业,而不是一门学问,那专业能力实际上只占了整个职业能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你专业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前面讲的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配合,疗效也不一定会好。

     因为我们中医治疗的是得病的人,而人是复杂的,人生作为一个整体,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综合能力的呈现。

     而“擅长干”的这一部分,不管是通用能力、核心能力还是专业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发现和提高的,这也就是学习的力量。

     那除了喜欢干和擅长干,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你觉得它值得干。

     值得干,对一个中医师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医生只是把中医当成养家糊口的一个手段,而有的医生呢,会觉得中医就是值得他一辈子干的事情。

     这两种心态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两个的定位是不同的,因为对自己的定位不同,也就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中医师,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走多远。

     你去看一下我们这几年找来讲课的老师,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内十分优秀的中医师,不管是阎喜换老师之于中医骨科,还是王居易老师、郭廷英老师之于针灸,还是娄绍昆老师、宋柏杉老师之于经方。

     你去跟这些老师们聊聊天,你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直在追求境界的提高。我觉得这也是他们能成为一方名医的重要原因。

     是否喜欢干、是否擅长干、是否值得去干,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向内审视自己的部分。

     明确了这三点,我们再去学医、行医,你就会发现心无挂碍了,内心很明确,很清晰,很难说还要去左右摇摆。

     除了向内审视的这三个部分,还有向外审视的两点也值得我们去思考。这两点一个叫趋势,一个叫风险。

     所谓趋势,就是你要看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否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行业。那中医是非常符合这个趋势的。

     从国家层面来讲,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而国家想要从强变得更强,就一定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就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我觉得中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存在。

     首先,它保持得非常完整,而且有理论,又有实践。即使我们传统文化很丰富,你也很难再找到一个保存如此完整、同时又兼具理论和实践场景的领域了。

     所以我们文化的复兴,中医一定会参与,而且很有可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对于处在中医行业的我们,自然会跟着大的趋势向上发展。

     再者,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疾病已经发生变化了,现在大部分的疾病,已经不仅是生理上的病了,而是一种身心疾病。

     比如我昨天刚看到一篇文章,叫《深圳企业家涌入精神科》,就是最有钱的那部分人,精神层面上越来越不稳定。医院里面精神科的患者量越来越大。

     同时,我们看一下身边,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焦虑症、抑郁症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的疾病已经从过去以生理为主的疾病开始慢慢过渡到身心疾病了。

     而中医恰恰擅长解决这一部分内容。我们一直说中医看病,看的是人而不是病,治的是得病的人,而不仅是疾病本身。一个优秀的医生,一定是建立在人的角度上,医学本质上其实是人学。

     所以,因为中医的这种高度,我判断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的一个时间阶段里,中医都会处在一个非常好的上升的趋势。这个时代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

     最后,评判一个职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叫风险。

     什么意思呢?很多职业,你像程序员、互联网从业者,他们吃的是年轻饭,35岁之后就叫老了,就有可能被淘汰了,职业压力和职业风险都非常大。但是中医这个职业,35岁可能才刚刚开始,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干到80,还能保持身心愉悦。

     所以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中医这个职业,其风险就比较小。

     而且只要我们学进去了,找到了诀窍,入了门了,那年纪更大一些,比如35岁之后,尤其是到50岁之前,在这段时间里,身体和脑力最好,上升也最快,是很容易出成绩的,甚至于说,是有可能改变我们人生后半生的一个职业。

    

     03丨青年中医不要把希望寄托到“胡子”上

     白术:蔡老师,您讲到这里,我也有一个发现,就是现在三四十岁的青年中医已经越来越突出了,很多优秀的医生实际上都很年轻。但是在我们的观念里,我们还是一直认为老中医才能看好病,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蔡仲逊: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咱们行内人都知道,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庸医,等到他老了,也是一个老庸医。而一个优秀的人,30岁之前可能已经做的非常好了。

     你看我们医馆里,实际上大部分医生都很年轻,之前年纪最大的应该就是宋柏杉老师了,也只有50岁出头,大部分医生其实都在三十岁左右,但是他们的患者量也很多,做的也非常好。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把希望寄托到未来,寄托到“胡子”上,而是要抓住现在的机会,去改变,去精进。

     我们的疗效与我们的年纪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大的关系的,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已经把该学的东西学到了自己的身上了,并把它们真正应用出来了,这个才是关键。

     而灵兰这九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也就是这个,就是找出一位医生应该学的东西,并帮助他们把该学的东西学到身上。

     04丨教育,要重新回到“人”身上

     白术:那您觉得,灵兰过去九年做的,您还满意吗?

     蔡仲逊:我觉得是这个样子的,如果给灵兰过去九年评个分的话,我认为是可以及格的,但仍然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

     与同行业相比,大部分培训机构做的是考证的教育,我们不做考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医生临床能力的训练上来。

     比如中医书友会,现在已经有近80万的书友了,那这80万书友里面有近三四十万的书友,是一线的临床医生,这些医生受灵兰的影响还是蛮多的,中医书友会每天一期的文章,陪伴着他们,鼓励着他们,甚至于有一些内容还会启发到他们。

     另外,灵兰做了这么多课程之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5000多名学员了,他们一直在不断地学习,精进。

     最近,因为行医进阶班的筹备,我跟我们很多的学员去沟通和交流,发现经过这么六七年的时间,很多学员在学习完我们的课程之后,已经成长得非常厉害了。

     比如前几天,我和一名学员网上面聊,他就跟我说,刚开始接触灵兰的时候,一天门诊量并不多,也就七八个左右。在灵兰学课六七年之后,他现在一年至少看一万人次的患者。而且自己还开了个医院,每年创造的收益,至少也有五百万元以上。

     所以说呢,我们确实有一些优秀的学员,创造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其它一些成熟的行业比较起来,咱们中医教育这件事,实际上还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可以提高的地方,非常非常的多。

     白术:那我们来说一下,可以提高的地方吧。

     蔡仲逊:比如说,虽然我们在做课方面已经下了很大的心思了,不断把老师最精华的部分给整理出来,给到学员。但是对于一些成熟的行业来说,人家在做培训的时候,已经开始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了。

     就是他们不仅把精华的内容整理出来了,而且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员更好地学到这些东西,并用到这些东西,把老师的知识和经验转换成学员的能力。

     这种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教育方式,就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不仅要把东西给到学员,还要让学员掌握和应用这些内容,把老师的智慧真正变成自己的本事。

     这也是我们近一年来,在内部一直强调关注学员的学习进度,一直强调优化课程交付的原因。

     就是不能说学员买了课,学不学我们就不管了,我们做课的目的是让学员学到,而不是单纯地把课卖出去。我们要确保学员买了课,还要学的会,用得上才行,否则意义就不大。

     这也是我们这次升级做行医进阶班的原因,我们把这个“课”升级到“班”,就是想重新回到“人”本身,去关注学课的人,而不仅仅是课程本身。

     我们去更多地关注学员在学课的过程中,参与了多少,学到了多少,应用了多少,反馈了多少,从原来知识的讲授,过渡到学员通过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内容。

     插个广告:蔡老师说的【行医进阶班】就是这个↓

     长按识别,就可以查看进阶班详情

     报名截止 最后3天啦

    

    

     05丨学习,道法术器

     白术:那蔡老师,在这么多的内容中,您觉得对于一个中医人,首先应该训练和掌握的是哪些内容呢?

     蔡仲逊:你问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今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一直在想,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医生来说,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呢?

     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有一天我在静坐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九个字,就是我们在行医班里一直讲的那九个字: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

     你会发现,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你问他为什么去找这个医生看病,他多数会说因为这个医生能治得好我的病。而对于医生来讲,就是能接得住这个患者,看的准这个疾病,并通过一定的治疗手段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是,真正接得住患者,看的准病症,治得好疾病,是有一个系统的流程的。不仅需要医术,还需要很多医术之外的认知、沟通和经营的能力。

     不管是医术,还是沟通、管理、经营这些能力,也都需要系统的训练。这些训练本来应该在上学的时候就完成的,可是你知道,上学那会我们并没有训练这些能力,所以现在要补上。

     补上认知的、沟通的、管理的、经营的能力,并加强临床治疗能力,才能够真正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患者。

     而我们这次的行医班,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去的。

     我们要的是学员能够“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患者,那我们就奔着这个目标去设计课程内容。

     什么样的老师能够帮助学员接得住患者,我们就去找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课程能够帮助学员看得准、治得好疾病,我们就去研发什么样的课程。

     如果说建立班级,加强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能够帮助学员实现“接得住、看的准、治得好”的目标,那我们就去建立班级,增加互动。

     当我们一切的行动都朝着这个目标去做的时候,那所有的因缘也会往这里靠拢,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够达成。

     白术:也就是说,要想达到“接得住、看的准、治得好”的目标,不仅需要医术,还需要很多医术之外的训练,是吗?

     蔡仲逊:是的,我们必须要明确,医术是基础,我们不能脱离医术去谈医德,那是缺德不是医德。

     对于我们医生来讲,医术一定是要不断去追求和提高的。但医术它不是全部,如果我们只去追求医术,就会钻进另外一个死胡同。

     在我们传统中医里面,讲“道法术器”四个层面,“术”只是其中之一,还有道、还有法、还有器,这些也是我们要去了解,甚至是要去追求的。

     道和法的层面,大家可能觉得很虚,没有干货,实际上没有“道和法”的指引,我们“术”上的成就也会极其有限。

     所以在行医课里面,我们也会把医术之外的一些重要的认知和能力给提炼出来,我们把它们叫做“内功心法”的部分。

     通过行医课的训练,和学员一起把这些学医、行医的内功心法练到身上。有了这个内功心法的加持,我觉得我们才能真正驾驭好医术,而不仅仅是在“术”的层面上做功夫。

     比如前段时间,我去拜访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师,我问老师:您觉得在医生的所有能力里面,排第一位的是什么?老师回答说:真诚。

     我们听着很虚,但是细细去品味,病人所能直观感受到的部分实际上就是真诚,如果我们能把真诚传递给患者,患者就能获得极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包括我做灵兰也是一样的,我觉得这九年来,如果说在我身上,相比于其他创业者,有什么不太一样的东西的话,我觉得就是真诚。

     我是真心想为大家好,想把中医做好,真心地把大家,把我们学员当成我最最重要的那个人去陪伴。这才坚持了九年,否则干别的可能更轻松一点。

    

     06丨次第:知医 行医 明医 大医

     白术:蔡老师继续干下去,我们还是需要您陪伴的。陪我们走完知医、行医、明医、大医的道路。

     蔡仲逊:对,你说的知医、行医、明医和大医,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们思考的一个成果,我们叫做学医地图。

     一直以来,灵兰都想做这么一个地图,或者说想找这么一条道路,就是中医怎么学,从哪里学,学到什么程度。最后,就浓缩成了这么八个字:知医、行医、明医和大医。

     白术:您能具体阐述一下这八个字吗?

     蔡仲逊:可以。从路径上来说,我们是从知医,也就是立志学医,到行医,再到明医,最后成就大医,这么一步一步往上走的。但是在我们心里,我们却要从上往下看,要先明白什么是大医。

     知道大医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要不为什么药王孙思邈一上来先讲《大医习业》,告诉我们医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再讲《大医精诚》,医生应该具备什么心态,然后才讲病。

     当我们知道了大医的状态之后,再往下看,我们心里就会非常清楚,走起来就会非常坚定。

     当然,大医这件事情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说只靠我们灵兰就能够完成大医的部分,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培养大医作为一个目标,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只有对大医心向往之,我们才能为成为明医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心理基础。

     回过头来,我们说明医,这是我们努努力可以到达的状态。

     什么是明医呢?

     在我看来,明医就是一个活明白的医生,不仅明白医术,也明白人生。

     人活一世,能活个明明白白已经很不错了。而要想明明白白,就要打开自己的格局,能够“睁开眼睛,打开窗帘”。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多人都不愿意睁开眼睛。

     之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循证医学”的分享会,大家就会认为这是西医的东西,很反感,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循证医学是临床决策的一个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内容,但是我们却不愿意接受。这其实就是在说我们不愿意睁开眼睛,打开自己的视野。

     我觉得作为一个明医,我们是需要与时俱进,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

     另外,我们还要打开窗帘,让外面的光进来。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宝贵的东西,但是我们眼里却只容得下那一点点保守的、固守的内容,不愿意睁开眼睛,打开窗帘,去客观地看待一下外面的世界。

     实际上这样是很危险的,如果一直保守下去,那我们就很容易变成被淘汰的那一批人。

     所以你去看一下我们找的这些老师,很多西医学的也非常好。

     你会发现行业里面这些顶尖的老师们,中医尊重西医,西医尊重中医。我们学术上有差异,认识上有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们相互学习,彼此尊重。

     这种心态,我觉得是明医所必备的。

     比如前段时间我颈椎出了一些问题,受风之后很严重,头都不能转动了。我便去找阎喜换老师治疗,阎老师诊断的时候就要看片,从我核磁共振的片里,阎老师就判断说这不是颈椎的问题,反而是前面喉咙的问题。

     然后阎老师就开始治疗,经过一次治疗,我就好了七八成。

     从这件事中,我也体会到,优秀的医师是善于与时俱进的,就像阎老师一样,她把西医的检测工具应用进自己的治疗体系,同样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而且很简单,很直接。

     所以我就想,对于中医的好东西是我们把它们误解了,并不是不能看片子,而是要看你怎么用。

     但是在思维上,我们不能先把自己的手脚绑起来,而是要睁开眼睛,打开窗帘,让一切优秀的成果为我们所用。

     这是明医,那我们再看行医。

     明医如果说是我们努努力能达到的状态,那行医就是我们作为医生必须跨过的门槛,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医生的基本门槛。

     但就现在的医疗和教育环境来讲,行医的门槛也并不好跨过。

     因为医学是一个实践的学科,如果我们见不到病人,那我们学多少知识都没有用。你治疗的病人越多,得到的反馈越多,你的医术才会越高。但是反过来讲,对于一个刚刚入行的医生,去哪里找这些病人,不断提高医术呢?

     所以我们行医班,实际上就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出一个模式,通过突破一个点,帮助医生先在临床上立得住,再以点带面,一步步深入。

     当我们把最擅长的那个病种钻研出来了,看的好的时候,病人的满意度很高,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来找你看病了。

     比如,我们医馆有一位医生,他比较擅长和小朋友聊天,所以他就从儿科入手,当他儿科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得心应手之后,现在可不是只看儿科了。小朋友父母的,爷爷奶奶的疾病他都在看,包括肿瘤的疾病也在看。

     这样这位医生,用不了几年时间,就从一个以儿科见长的医生,一点点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了。

     但是我们很多的医生同行往往走反了,一上来先治肿瘤,先治最难的疾病。

     你像肿瘤呀这些疾病毕竟是面临生死的,它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你一旦失手,就会有挫败感,多失手几次,挫败感就会越来越强,最后怀疑中医本身。

     所以,找准自己擅长的点进入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行医的一个技巧。

     白术:那每个人擅长的点是不是不尽相同?

     蔡仲逊:是的,每个人擅长的点不尽相同。你像你,可能擅长脉诊,而我则更擅长针灸,那我们切入的点就有可能不一样。

     但每个人都会有擅长的点,而怎么去找到自己擅长的点,并用好自己擅长的点,则是有法可循的,而且能够训练出来。

     这也是我想推进行医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帮助我们的学员突破行医这道门槛,快速建立起一个正向的循环。越早突破行医的关卡,以后的道路才会走的越顺。

     我们不能指望冷板凳坐十年,熬成了老中医,再等病人来。

     不会的,年轻的时候突破不了行医的关卡,老了更难突破。

     接得住 看得准 治得好,突破行医关卡↓

     报名截止 最后3天

    

    

     07丨突破:认知与医术

     白术:那怎么去突破这道关卡呢?

     蔡仲逊:突破这道关卡的方法有很多,但在行医班里,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员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以立足临床,当这个目标明确之后,我们就去寻找合适的老师和合适的内容。

     那这位老师呢,他要能真正帮助青年医生成长起来,你要看他之前有没有培养出优秀的青年医生,而且这套培养的模式还得是可复制的。

     那我首先找到的就是林志欣老师。

     林老师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我们认识已经有五年多时间了,彼此神交已久。

     林老师之前做过将近十家比较大的中医馆,每一家都非常成功。

     而且,在他的医馆里,不用老中医,都是青年中医。

     经过他的培训,一个年轻的中医师可以很快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诊疗模式。

     在他的医馆里,一个年轻的中医师在陌生的地方,也可以很快地零起步建立起自己的患者群。

     我问林老师,这是怎么做到的,林老师说:认知决定一切。

     认知到了,医术就能发挥出来,认知不到,空有一身本事你也很难发挥出来。

     所以在行医课里,除了临床的主修课,我们还特意增加了认知的内容。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就像我们前面讲的,这是一个内功心法,有了这个法,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术。

     而这个“内功心法”非常精彩,我第一次看到林老师课程大纲的时候就被深深吸引了。

     我记得那是晚上10点多收到的林老师的大纲,收到后我整整看了四个小时,一口气读完,觉得太棒了,是我们行医课想要的东西,对行医课学员一定大有帮助。

     而我们行医班里另一门主修课,是叶柳忠老师的《寻真疗法》。

     叶老师也不是大家熟悉的老师,为什么找一个不熟悉的叶老师,而不找大家熟悉的老师来做这门临床课呢?

     还是因为我们为的是“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的目标,而叶老师的内容就非常适合这个目标。

     叶老师和我一样也是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后来到广东中医药大学读博,然后远赴英国行医二十余年。

     我们知道英国的行医环境和国内是不一样的,他比国内更加严苛,当地人对中医的认知更低,而且叶老师用的是纯中医的方法,收费还不低,这就需要一套快速取效、快速取得患者信任感、并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的诊疗体系。

     这套诊疗体系不仅要速效而且要长效,这是非常难的,但是叶老师做到了。

     叶老师系统性地把诊断、点按、针灸和方药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诊疗体系”。

     他先通过经络诊察,尤其是五腧穴的诊察,判断患者是卫气病、营气病,还是阳经病、阴经病,然后通过点按敏化点,可以快速验证疗效。一般情况下,点按治疗之后,患者的症状就会有明显缓解,点按都有缓解,那说明这个点就找对了,然后再针刺,可能针刺一针,也可能针刺多针,可能用补法,也可能用泻法,针刺治疗后,一般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不仅是痛症、结节,还有很多内科疾病,效果都非常好。

     同时,叶老师还把方药体系纳入进经络辨证之中,根据经络辨证也能处方用药,很有古人之风范,这就非常难得了。

     而且寻真疗法的学习还很简单,操作也很简单。

     我有一个非常尊敬的老师,这位老师不是中医师,而是一位非常有威望的心理医师。他跟着叶老师就学习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有次我去拜访他,发现这位老师竟然也在用针灸给人调理,而且效果相当之好,让我这个学医二十年的人都有些自愧不如。

     从这次经历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的学习和提升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但是入门并不困难,取得疗效也不困难,只要有合适的老师,合适的方法,经过一定的训练,就可以很快地出效果。

     只要这个效果一出,我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就会不断增强,门诊量也会不断地增加,收入也会不断提高,患者越来越多,医术和经验也不断增加,如此一来,我们想要的行医正循环就能建立起来。

     而且我发现叶老师的寻真疗法很适合现代医学场景。

     为什么这么说呢,寻真疗法是先找到敏化点,也就是关键点,然后用指按的方式就可以及时应验,这样可以快速折服患者,建立起信任。

     你不用等到开个方,五天之后再去询问疗效,有没有效当场就可以有判断。而信任一旦建立起来,你再用针、或者用药,患者就会很配合。

     所以我发现寻真疗法这种既能速效,又能长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符合我们行医课“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快速立足临床的目标的,于是就把这套课程选做了行医课的临床主修课。

     无他,就是因为这套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的学员尽快达成“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以立足临床的目标。

     点击图片,了解行医进阶班↓

     报名截止 最后三天

    

    

     08丨教育是用一颗心点燃另一颗心

     白术:听到蔡老师讲林老师,叶老师的内容,我发现说,只要我们认知到位,找准方法,选好自己的特长,经过一定的训练,实际上中医的疗效是可以很快呈现出来的,而“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以立足临床的行医目标也不是那么难实现的。

     蔡仲逊:是的,只要我们足够真诚,想把这件事情真正做好,那所有的因缘都会来帮你。而且我们灵兰的同事都很优秀,不管是策划、讨论、还是加班,我看到了大家足够的诚意,是在真正为我们的学员着想。

     而且我们灵兰的学员也足够优秀。

     因为行医进阶班我们筛选的很严格,有笔试还有面聊,上周和上上周,我们差不多面聊了有200个学员了,其中我自己就面聊了五六十个学员。

     在与学员的交流过程中,我是真的被滋养到了,我发现我们灵兰的学员真的都好优秀,不仅是医术上的优秀,在发心,在对中医的信仰上面,都足够优秀。

     在我面聊的这些学员之中,有一位学员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是一位四川农村的学员,我们网络面聊的时候,我看到对面就是一个土屋。这位同学从小就是一个孤儿,高中毕业之后上了中医药的大专院校,毕业之后立志要做一名乡村医生,回到村子里给大家治病。

     为什么呢?因为她说在这个过程中,她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了,她一定要回馈自己的家乡。

     所以毕业之后,她就到了乡镇卫生所去工作,开始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但是这个孩子特别上进,一边工作一边在灵兰学习,现在病人慢慢也多了,一个月收入虽然不多,也有2000多块钱。但是我从后台看到,这位同学在灵兰已经买了19000多元的课程了。这是什么,以当下工资来算,这也是她十个月的工资了。

     我当时非常感动,我说你情况特殊,这堂课我们不收你费用了,你来学就好。

     但是她说不行,她一定要付费学习,因为过去她去找老师学习,他们好多都藏着掖着,怕她学会,但是灵兰的老师、包括同学都恨不得你一定要学会,赶快学会。

     她说这两三年能坚持下来,灵兰给了她极大的鼓舞。

     虽然她说灵兰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实际上她的这份经历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当时就想,即使我们就只有这样一个学员,那灵兰也得办下去。

     所以你看这位同学,她的这份努力,她的这份对父老乡亲的感恩之心,有这种精神在,她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的。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优秀的医生,这就是灵兰想看到的,所以行医班一定要办下去。

     这件事后来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后续。

     我在面聊另一位非常熟悉的学员的时候,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了这位学员,这位学员也很动容,跟我说要捐10万块钱,做灵兰的助学金。而这10万块钱今天也到账了,通过一个基金会,作为灵兰行医课的专项基金,帮助有需要的学员完成学业。

     在这次面聊中,这两位学员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一个是在困难的环境里,坚持学医,不忘初心,心存感恩,而且是用实际行动去反馈帮助过自己的家乡父老。另一位学员则是在财务状况还可以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同学,共同进步。

     你说我们有这样一帮真诚、赤子的优秀学员,我们怎么可能坚持不下去?

     再上升一个高度,有这样的中医人在,中医怎么可能不发展,不复兴?

     那后来我也跟这位学员说,等行医班结束之后,她成功毕业以后,我们也可以给她在成都介绍一份工作,每周出诊一两天,到更好的医疗环境开开眼界,然后其余的时间,在村子里继续好好给老百姓看病。

     这样既打开视野,又深入民间,我相信对她以后的成长会有极大的帮助。

     白术:听完蔡老师的讲述,我也是特别感动,能感觉出来,实际上我们也在慢慢地做一些改变,从原来更多的去关注课,关注知识的生产,到现在慢慢去关注一个个有生命的人。

     蔡仲逊:是的,这也是灵兰从原来以做课为主,到做一个真正的中医学校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做课它是一个商品,你把这个课做出来,卖给学员,学员有收获就行了。

     但是做教育,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一颗心去点燃另一颗心。

     教育是点燃,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与心的交换。

     说实话,我们做再多的知识,想塞给我们的学员,他们也是学不会的,但是他被感染了,被点燃了,那你不让他学,他也会拼命地去学。即使再困难的环境,他的身边可能始终都会有一本伤寒论,把它给翻烂了都不自觉。

     这两种学习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我们要做的是点燃。点燃一颗热爱的心,点燃一颗信仰的心。

    

     09丨免费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白术:教育是点燃,蔡老师今天说了非常多的金句,让我也是受益匪浅。

     那我想,既然我们想做的是一件利益众生的事情,而我们的发心又特别好,那为什么不做免费的课程呢,这样不是能点燃更多的人吗?

     蔡仲逊:如果说免费能够解决教育的问题,那我一定带着灵兰全部做免费的内容,然后通过其他的方式去养活公司。但事实上,免费并不能解决教育的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是不缺免费资料的时代。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个数据库,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海量的中医资料都在里面,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守着这些海量的资料而变成一个优秀的中医师。

     现在这个时代,反而要求我们去提炼这些海量的知识,要进到眼睛,进到耳朵,入到心里,还要落实到手上。而这个过程并不是免费了就能解决的。

     其实灵兰的平台里有很多免费的内容,比如中医书友会的文章。对于这些免费的内容,有的人就入心了,而有的人就没办法入心。

     前几年我去参加一个论坛,论坛结束后,有个人找到我,我并不认识他,他一上来就握着我的手,非要感谢我,我当时感到很不知所措。

     后来听他说,他在看书友会文章的过程中,总结了里面脱发的一些内容,根据这些内容,他那一年收入了一百多万。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也特别大,我就想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把它应用进临床,获得这么多的病人,而有的人就看不到它的价值呢?

     所以,这并不是免费不免费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心用在哪里的问题。

     你像上面四川的这位同学,她才24岁,她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行医班的费用阻止她那一颗学习的心了吗?

     并没有,反而她会因为付费学习而更加心安理得,更加踏实。

     那这也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你会发现,对知识越尊重的人,他学的越好,越容易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而我们之所以选择收费这么一个模式,并不是因为它挣钱。

     以行医课为例,我们投入了将近20个人,研发周期至少半年以上,还不加前面的投入,挣钱吗?除去成本,会亏的很厉害,但为什么一定要做呢?

     是因为这件事情值得做,同时也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良性的循环。

     我们要通过一定的门槛去筛选真正对中医有信仰的人,对知识尊重的人,更有潜力的人,让这部分人先成为好的医生,用先好带动后好,最后中医的事业才有可能呈现出整体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是这么想的,我也会这么做下去。

     我只是想用我的一颗心,去点燃我能点燃的同道。

     白术:是的,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点燃能点燃的心,我想这也是我们力所能及所能干的事了。

     那今天听蔡老师讲了这么多,我感受到了一颗拳拳的赤字之心,似乎我内心中的小火苗也在慢慢地被点燃。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染本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非常希望能通过今天心与心的交流,在您的心里也种下一颗种子。也许在某一天忽然想到我们今天的对话,您也可以被点燃。

     那好,今天我们的访谈就到这里了,如果大家对灵兰・第一期行医进阶班感兴趣:

     希望参加这样一个由众多优秀医生组建的中医版“黄埔一期”;

     学习一套行医的内功心法;

     练就一个经络辨证诊疗的新技能;

     欢迎您参加【灵兰・行医进阶班】。

     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神州。

     点击图片,了解【灵兰・行医进阶班】↓

     报名截止 最后三天

    

    

    戳原文,报名行医进阶班!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