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中国军人手中的手枪都长什么样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火焰枪的样子 民国时,中国军人手中的手枪都长什么样子

民国时,中国军人手中的手枪都长什么样子

2023-05-17 22: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时发现,当年英国使团赠送给乾隆帝的火炮仍保持完好,随时可击发,不过只是作为装饰品。所以即使清初火器制造家戴梓(1649─1726年)曾向康亲王杰书(1646─1697年)进献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的连珠火铳。所造连珠铳,形如琵琶,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凡二十八发乃重贮。法与西洋机关枪合,当时未通用,器藏于家,乾隆中犹存。

只是后来这种原始的半自动步枪,并没有大量生产,而是被戴梓“器藏于家”,所以清军的火器营、神机营的热兵器使用,自然仅仅停留在鸟铳、子母炮上。

勃朗宁M1900型 ,中国第一种自制自动手枪─“8年式”

1919年,上海兵工厂模仿了勃朗宁M1900型,承造了中国第一种自制自动手枪─“8年式”(因1919年为民国八年)。图为勃朗宁M1900型手枪。

以火药气体为动力的自动手枪设计,起自1880年代末期的欧洲。到了20世纪初,由于中国正处于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民国成立后又遭逢军阀割据、兵祸连结,对于军火的需求量大增,军阀、财阀透过洋商购得各种新式武器,其中又以手枪最为普遍。因长期仰赖武器进口,等到中国真正开始自制自动手枪,则是要到民国八年(1919)了。当时上海兵工厂(前身为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承造自动手枪─“8年式”,仿自勃朗宁(Browing)M1900型手枪,全枪仅有20于个零组件,使用中等威力7.65×17毫米的弹药,采取单纯反冲原理的设计,但枪弹、滑套等枪身尺寸及弹匣容量均有增加,以提升射程等性能。

至于在以抗日战争或国共内战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匣子炮”(又称盒子炮、驳壳枪),则是毛瑟C96手枪(Mauser C96,毛瑟M1896的轻量型)。当时中国枪械技术相对落后,由学者江杓(1900─1981年)自德国带回毛瑟枪的制枪技术,并于民国十年(1921)开始仿制、量产毛瑟M1896,因此又称为“10年式”手枪。手枪使用7.63×25毫米的高速弹药,具有同时期最强的手枪贯穿威力,杀伤力极大,且其单发、连发射击可方便转换,加上射程远、装弹量大、射击精度相对较好,进入中国后大受好评。

山西“十七式”

据称,1927年南昌起义时,打响第一枪的驳壳枪,就是朱德的配枪。抗战时期,国军亦曾经大量装备此枪,山西省都督阎锡山在太原建立了兵工厂,并为其属下部队配备.45 ACP版本的C96,令后勤供应简化,此型号被定名为山西“十七式”。历经国民革命、军阀割据、北伐、抗战,该枪成为各路人马争相使用的“统一”枪型,保守估计,在中国境內就超过了50万枝。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由于日德组建“轴心国”同盟,德国遂开始减少对华军售数量。为追求兵器工业自主化,民国三十二年(1943),国府仿制并量产毛瑟M1932连发手枪,命名为“32年式”,又称“自来得”,取其火力源源不绝之意。与“10年式”相比,“32年式”做工更加精良,弹匣与射击选择钮亦比照原枪改良,性能相差不多。二战结束后,毛瑟枪系列在中国仍服役至1960年左右,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仿制并量产毛瑟M1932连发手枪,命名为“32年式”

抗战初期中国国力维艰,武器需求量与消耗量都相当惊人,但因上述主流枪型供不应求,就必须以其他替代武器来弥补使用上的不足。为了减少对进口武器的依赖、建立自主的轻兵器工业,国民政府的兵工单位积极与各大枪厂合作交流,获得美国史密斯•威森(Smith & Wesson, S&W)公司技术支持,仿自史密斯•威森M31式6连发左轮枪,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推出“26年式”手枪,作为军官配枪。该枪具备单、双动两用击发模式,采用.32 S&W LONG(加长型)弹药,威力中等,但后座力小容易掌握,属于中口径的轻型左轮枪。

不管是冷兵器或热兵器,总是随着战争的实际需求而来。清末前仆后继的革命运动,军阀割据与日军侵华的内忧外患,近代中国被动开始进行现代手枪的仿制与改装自制,并随着时代需求产生不同的衍生型,其初衷仅仅在于,当兵燹不断,借由手中的那把枪,持续捍卫着中国人民的生存与尊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