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艺:​浅析《西游记》中自然地理景观及其对应的实际地域带丨【小说新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火焰山的景色描述 袁艺:​浅析《西游记》中自然地理景观及其对应的实际地域带丨【小说新话】

袁艺:​浅析《西游记》中自然地理景观及其对应的实际地域带丨【小说新话】

2024-07-13 06: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 1 玄奘取经路线图[7]

《西游记》小说所叙路线:大唐国长安城——两界山双叉岭——五指山——蛇盘山鹰愁涧——落伽山——黑风山黑风洞——乌斯藏国——浮屠山——黄风岭——流沙河——万寿山五庄观——白虎岭——黑松林——碗子山波月洞——宝象国——平顶山莲花洞——压龙山压龙洞——乌鸡国——号山枯松涧火云洞——衡阳峻黑水河——车迟国——通天河陈家庄——金兜山金兜洞——西梁女儿国——解阳山落胎泉——毒敌山琵琶洞——火焰山——积雷山摩云洞——乱石山碧波潭——祭赛国——高昌国——西梁国——荆棘岭木仙庵——小雷音寺——小西天七绝山稀柿衕——朱紫国——麒麟山獬豸洞——盘丝岭盘丝洞——黄花观——紫云山千花洞——狮驼国狮驼岭狮驼洞——比丘国——柳林坡清华洞——黑松林镇海禅林寺——陷空山无底洞——灭法国——隐雾山折岳连环洞——凤仙郡——玉华州——豹头山虎口洞——全平府慈云寺——旻天县——青龙山玄英洞——舍卫国布金寺——百脚山——铜台府——地灵县华光行院——玉真观——灵山大雷音寺。

三、唐明气候条件

图 2 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8]

隋唐气候整体偏暖,年均温较现代高1°C,冬季气温高0.3°C,农业线北移[9],气候带纬度北移1°左右。这个时期农区北界至今靖远、盐池、白城子、呼和浩特南至张家口、燕山南麓一线,柑橘可在长安结果。

明代处于欧洲及大西洋周边地区的“小冰期”时期,亚洲东部及中部气候相对下降。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0.4°C上下[10]。气候带纬度南移约0.5°,太湖、洞庭湖等在这时期曾发生结冰。

唐明两代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分别处于暖冷两期,自然气候带纬度差异接近2°。但分别与现代自然地理条件差异不显著,基于现代物候条件分析具有合理性。

四、《西游记》小说地理景观物候条件

取经路线所及区域北达伊吾(今哈密地区)42°49’N,南至印度巴特那地区25°35’N,纬度跨度达17°,东起长安(今西安)108°56’E,西抵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66°58’E,经度跨度达42°。途经黄河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沙漠绿洲、北疆戈壁、高山湖泊、中亚草原、青藏高原南麓。以高原高山大陆性气候为主,跨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高山植物区、亚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自然地带分异显著。《西游记》所写为唐朝之景而成书于明朝16世纪中期,因此结合取经路线,对景物分析着重于明朝所对应的以东亚为核心包含中亚及西亚实际地域带。

图 3 中国自然地带性划分[11]

《西游记》中师徒行至黑风山:“万壑争流,千崖竞秀…薜萝生,佳木丽…烟霞渺渺,松柏森森。”[1]到了乌斯藏国界高老庄:“竹篱密密…参天野树营门,曲水溪桥映户。”[2]浮屠山:“青松碧桧,绿柳红桃。”[3]均是有涧有崖,水流云绕。黄风岭高山峻岭、陡崖响泉,时有鹿獐蟒猿出没。黑风山至黄风岭一段正值春夏时节,乔木、藤蔓植物繁茂,山地流水侵蚀下切深,鹿蟒等中低纬度地区动物丰富,松柏等针叶林发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实际地带在唐明至现代均应在中国东部及西南部季风区山地地带,靠近温带。

秋至流沙河,其地处“平阳之地”[4],水面宽阔,水流湍急。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区,对应于29至39°N,101°E以东的区域,唐时范围相对北移,明时相对南移。一年后又秋时,有[5]满山红枫、破荷老蝉、远行大雁,房屋粉泥砖砌,屋旁松竹柏菊。继续前行,高峻峰石,山高入云,荆棘松楠与梅花野草满目。这片区域云雾多且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茂盛,用砖砌的房屋。可见水热资源丰沛,岩体节理发育,山体切割严重,水土流失较轻。对应于中国亚热带南温带区域。

宝象国境内发展渔业农业,继续前进,山体“似梯似凳,如堑如坑”[6],巅峰岭峭壁崖,有胡羊野马狡兔山牛。乌鸡国到钻头号山有高峰草坡,溪涧河流多,有鹿狼狐猿。通天河有白鹭杜鹃。到了女儿国,雪飘梅香,河冻冰结,又有幽花野草。宝象国至女儿国一段山体呈阶梯状分布,冬季雪深有结冰。地处温带季风或西南高原地区。

行进又到夏季,有野兰新竹、古桧高槐、黄梅红杏,“村村纳禾稼”[7]。至荆棘林,生长葛杨梅柳、荆棘丛生。到盘丝洞有潺潺流水、森齐古树,黄花观“杂树密森森,野花香艳艳”[8]。狮驼山梧桐叶惊、寒蝉衰鸣,山势高耸。小西天至狮驼国一段是多年生的常绿针叶林和灌木为优势种群,有农业生产,小灌丛茂盛。地处400mm等降雨线以南温带地区。

经数月到冬天行至比丘国,池水成冰,叶落松新。为冬季均温低于0°C的针阔混交林地区。前行又到削壁悬崖,千崖万壑之地,行至陷空山,新荷修竹、芳草山花。到了隐雾山,“竹篱茅舍,松篁交翠”[9],地处中国南方地区。

又行至深秋,水断山瘦,有红叶黄花,菽豆芦花。到了豹头山,地形远大,有鸦鹊鹤猿与麋鹿獾狐,峰涧交错。凤仙郡至豹头山一段为季节性河流,河流下切深。对应于等降水量800-400mm温带季风区地带。

正月新春到了慈云寺,峰峦叠翠,桃嫩柳新,“阴崖积雪犹含冻”,花开有“芍药、牡丹、紫薇、山茶、红梅、迎春”[10]。春尽夏初行至旻天县,荷生麦长。慈云寺往后是一段冬季均温0°C以下的亚热带温带地区。

全篇来看,《西游记》所写自然地理景观集中于400-800mm等降水量线之间水热同期降水集中的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农耕为主间有渔猎。对应的具体区域为乌蒙山-苗岭-雪峰山-武夷山一线以北、横断山脉-六盘山-阿拉善高原一线以西、白于山-吕梁山-太行-泰山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以各大地形区内部地质构造年轻活跃的丘陵山地为核心。

图 4 唐明两代地理景观对应实际区域

图 5 地理景观对应核心实际区域

《西游记》写妖神精怪洞府巢穴多是松柏藤萝、丘壑曲流、万仞巉岩、崎岖峻岭、獐鹿虎狼出没之象,自长安出发,各自相隔数千里的两界山双叉岭、黄风岭、白虎岭、号山枯松涧、乱石山、隐雾山、青龙山等尽皆高温多雨的中温带山区的地域特征;花园亭台大多为牡丹蔷薇簇、竹阁松轩排、芳浓烂漫之景,女儿国、无底洞、天竺国等地均是一派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地带景观。写景趋于同质化,缺少随西游行进自然地带变化而产生的差异化。因此,西游故事的在景观描写上顺序性与关联性不强,各故事之间相对独立,故事创作集中于中国南方丘陵山地季风气候区。

五、小结

玄奘取经路线所及地理景观以高原高山大陆性气候为主,水热条件差,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及高山地区,自然地带分异显著。而《西游记》一书中所描写的地理特征以高山峻岭、深涧峡谷的切割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为主要地形区,针阔混交、灌草丛生为主要植被地带,农渔生产、贸易活跃、四季分明的农耕文明区为主要地带。全书写景地域差异极小,主要活动在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区,没有随着西行地区差异而出现变化,与玄奘取经史实差异巨大。小说富有文学审美意趣,而缺少地理指示意义。由此可见,《西游记》小说不关注描写一般游记所重视的沿途风土人情、异域奇景。从地理的角度来看,玄奘取经故事流传演变至明代《西游记》成书时的故事创作的主要区域及影响范围在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西、吕梁山-太行以南的各大地形区内部地质构造年轻活跃的农耕文明发达的丘陵山地区。

向上滑动 查看脚注与参考文献

(一)脚注

[1]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2.

[2]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7.

[3]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5

[4]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61.

[5]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7-341.

[6]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84.

[7]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748.

[8]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80.

[9]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43.

[10] (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91.

(二)参考文献

[1] 于硕. 唐僧取经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 于硕.甘谷县华盖寺石窟唐僧取经壁画初探[J].敦煌研究,2013(04):59-65.

[3] 曹炳建,黄霖.《唐僧取经图册》探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72-82.

[4] 冯保善.从历史到神话——玄奘取经与《西游记》[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1):48-52.

[5] 玄奘西行地图|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西游记地图|四大名著地图.http://www.sdmzh.com.cn/map/

[6] 玄奘之路”考察路线及重点路段.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4662/20050905/101161.shtml

[7] 楚颜菲. 玄奘西行之路信息可视化设计[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7.

[8] 何凡能,李柯,刘浩龙.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J].地理研究,2010,29(12):2289-2297.

[9] 吴林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影响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09):175-176.

[10] 范庆斌,叶玮.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09):2833-2836.

[11]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lifespan in China - Scientific Figure on ResearchGat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Zonal-distribution-of-natural-geographic-factors-in-China-schematic-maps-modified-from_fig4_281587433 [accessed 3 Sep, 2018]

-全 文 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作者:袁艺

201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现就职于众望广益(图书)有限公司高中策划部,是一名策划编辑。

本文章由京师文会出品,转载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顾问

主编

图文编辑

黄淑芬 冯浩然

王涵 林丹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