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澎湃新闻真实性体现 媒介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媒介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2024-07-11 0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陈 瑶 新闻论坛

人文精神是媒介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冲击下,难免会出现技术至上主义与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本文以澎湃新闻创作的作品《山河》为例,探讨了媒介技术与人文精神在融媒体作品中的高度融合。晦涩数据的可视化、专业知识的手绘化、全景视频的沉浸化,是《山河》最大的融媒体特色,并且其关注浩瀚时代下的生命个体,体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阐释人文科学层面上的知识分子情怀,是融媒体作品中对于人文精神的恰当诠释。

【关键词】融媒体 人文精神 媒介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进一步影响和改变着媒介生态。而新闻作品也跟随者行业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不断进行着改革,融媒体形式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新闻形态。融媒体作品集齐了文字、图片、短视频、视频直播、动画及H5等多种传播方式,中央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集体发力,以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载体,构筑了一个新的媒介景观。

一、技术至上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因为其本身的特性,融媒体作品对于技术的依赖性比一般的新闻作品更强,大数据、云计算、H5技术、传感技术、VR技术的广泛应用,带给新闻传播领域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也是传播理念的革新。它催生了全息的新闻形态的出现,改变了新闻的思维方式。但是在这个进程中,我们难免会看到传播技术所带来的负效应。在使得受众陷入“信息茧房”,成为“容器人”之外,其技术伦理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融媒体作品,一味盲目地追求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缺失了人文关怀。而人文精神恰是当下媒介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决定新闻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是人文精神,它是指导新闻实践的重要原则,能够赋予新闻更大的价值,即新闻深度、媒体影响力和新闻的公共诉求。

在中国,人文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释、道等争相阐发自己的学说。儒家以孔孟为代表,提出道德仁义为中心的道德观,提倡“天地之间人为贵”的人生价值观。①论及什么是人文精神,我国学者孟建伟从三个方面解读了人文精神:一是真善美崇高的价值理想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二是人文科学层面上的知识分子情怀;三是某一特定文化中的精神气质。②学者郝雨曾经明确提出“人文精神应该是新闻价值观中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思想旗帜”的思想,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当大力提倡媒介的人文精神,首先要从精神上高涨“人”的旗帜,而更实际地关注实实在在的个体生命,并更细微更彻底地关怀每一个普通人。③可见,技术能够给一个优秀的融媒体作品锦上添花,但是具有人文精神的融媒体作品才是真正有生命力、影响力的。

二、媒介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山河》是澎湃新闻联合旗下“第六声”团队共同推出的融媒体产品,从2016年年底开始制作,于2017年7月陆续推出。作为一个大型融媒体作品,《山河》由四个专题构成。包括:2017年推出的《寻路胡焕庸线上的中国》,2018年制作的《流动的江南》和《穿越海岸线:近海鱼荒》以及2019年制作的《最美的中国:探路国家公园》。其中,《寻路胡焕庸线上的中国》这一作品,斩获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2018年度“卓越传媒奖”。《山河》是新闻机构在移动传播时代表达人文立场的尝试和表现,其集文字、图片、数据、动画、视频、全景现场、H5等多种表达手法的有机融合,以地理为限,以人为本,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

(一)《山河》融媒体特色分析

1.晦涩数据的可视化

在很多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报道时会充斥着大量的理论与数字,晦涩难懂的同时,不够直观化。在《山河》专题中,涉及到大量关于地理和人口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比如《寻路胡焕庸线上的中国》中,关于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胡焕庸线”这一概念,就使用一个动画视频清晰直白地再现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使得观众在几分钟之内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地理知识了然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在《活在临界线上》的H5中,制作者将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之间的地貌制作成一个矩形过渡带,用户可以随意拉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以查看地貌特征、人口分布以及降水量。将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NASA、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官方权威数据交互式呈现,也是《山河》的一大特色。在《近海鱼荒》中,以递进式或增减式的动画方式呈现着产量和捕捞量的变化,受众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到。

2.专业知识的手绘化

手绘是从事美术编辑、平面设计表达创意思路的徒手技术手法。手绘图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却不多见,实则手绘以其特有的亲切感、灵活多变的手法,新颖的构图,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色彩,是文字、照片不能表达出来的。手绘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做到“真实的事情,艺术地告诉大家”。④经笔者发现,在《山河》的四个专题中,使用了大量的手绘图。例如:在讲述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加工流程时,就采用了手绘图的方式将人工操作和机器操作两个部分阐述地有趣生动。在讲述北方某煤矿的矿貌图和操作流程之时,将调度部门、掘进队、运搬队、综采队及机电部门等多个工作团队和工作流程融入到了一张彩色手绘图中,配合着文字,增添了报道的可读性。《近海鱼荒》专题中的封面和排版采用了大量的手绘图增加了报道的人文性和排版的美观度。《流动的江南》整个H5都以手绘风格来呈现,将水的流动和物的流动以古典式的风格呈现。《我们的国家公园》H5中,将国家公园中的动植物手绘化,并制作成小卡的方式,以方便读者保存。这些兼具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手绘作品是《山河》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3.全景视频的沉浸化

全景视频是依靠拍摄者使用3D摄像机对于所摄事物进行全方位360度拍摄的视频。用户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随意调节视频上下左右进行观看。在此次《山河》专题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地貌人文风光,因此,全景视频的应用显得十分恰到好处。受众跟随澎湃新闻的工作人员去黑河逛俄罗斯商品街,去野狐岭探访军事要塞,去腾冲逛露天翡翠集市,去雅安看国宝大熊猫……这种报道形式打破了时空维度,为用户营造出沉浸感体验,足不出户也可以浏览祖国的大好风光。360°的左右滑动也赋予了受众更多的自主性,从新闻想报道什么受众就看什么到受众想看什么自己决定有一个转变。全景视频不仅带来的是视觉的开阔,也给影像叙事带来了挑战。《山河》此次的全景式视频有重点,有画面,有声音,有故事,也有思考。

(二)《山河》人文精神探析

1.作品关注浩瀚时代下的个体生命

《山河》中对于个体的关注不是为了完善新闻式的敷衍,而是真实、细微、温暖地刻画了在时代的洪流中,“小人物”与环境、与传统、与生命、与家庭、与江河湖海的羁绊。在《近海鱼荒》专题中,一共报道了五个有关渔业的故事,每一个专题的封面都是以手绘的人物作为背景图。从小人物出发,以他们的故事来讲大连的海参,威海的青鱼,舟山的小黄鱼,厦门的文昌鱼和万宁的和乐蟹。在整个海参捕捞业渐渐式微的情况下,作为潜水员王忠华的境遇如何。报道拍摄潜水员的日常工作,报道的字里行间和配图都体现了对于生命个体的关注,“最冷的时候,在船上怎么拍(手脚)都感觉不到疼,就冷到那种程度。”“在水下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干这一行不知道又能干到哪一天,”体现的是工作的艰辛和为了生计却不得不选择这份职业的辛酸。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在甲板上抽烟的小小身影的配图体现着报道人的独特构思。《流动的江南》专题用人文主义的目光,穿透俗世想象,凝视江南古今之变留在普通人命运中的真实轨迹。在《江河》的专题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视频、图片以及文字都是为了“人”所服务的,作品关注的是环境中人的命运,从精神上主张着“人”的旗帜,使得技术全部为“人”服务,实实在在地描绘着人的生命轨迹,关怀每一个普通人,令人动容。

2.作品体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

中华上下五千年之中流淌的是古老又浩瀚的文明。从古至今,文学作品、艺术画作、音乐影视,都阐述着中华文化和思想道德。在新闻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样的文明常看常新。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去阐释这样的文明是值得每一个新闻人思索的问题。而《山河》这样的融媒体作品就处处体现着对于中华文明精神气质的传承和发扬。《流动的江南》利用手绘H5、视频、图片相交织的形式讲述着江南文化中的精髓,其开放的地理胸怀,其富庶又开阔的水乡经济,工商繁盛,文教发达,是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与交织。再比如,在《山河》整个作品中所提及的人物,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勤劳、勇敢、务实、创新……

3.作品阐释人文科学层面上的知识分子情怀

《山河》融媒体作品拥有十分坚实的学术支持,可以说《山河》是大众精英将知识传授给受众并且和受众进行互动的一次尝试。将“胡焕庸线”、江南流动、海洋生态等等知识通过新媒体的技术重新阐述给大众,用户的反馈会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反馈到研究者本身,这是一种强烈的知识分子情怀和人文主义精神。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为我们吟诵出他们的情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文人的志向。古代文人,现代知识分子都有着一种忧患意识,总是能够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渴望自己“至善”的同时,也渴望去“唤醒”和“改变”。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社会发展,《山河》都是当代知识分子在人文科学层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与大众的一种传递和沟通。

三、结语

新闻价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关于新闻价值的探讨可谓“百家争鸣”。从技术性与应用性上进行探讨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涉及到新闻实践的理念与精神问题也不应缺失,人文精神必然是新闻价值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思想旗帜。正如郝雨老师所说,媒体一旦缺乏必要的人文意识,媒体一旦远离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这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尤其是对于一个直接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以及经济高速运行的商品化物质化社会来说,人们精神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⑤这是每一个媒体工作者和学习者都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田丰.新闻学视域下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J].视听,2019(10):187-188.

②马嘉.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人文精神与责任[J].声屏世界,2019(06):25-26.

③⑤郝雨.人文精神是新闻的核心价值观[J].现代视听,2009(09):13-17.

④崔建湘.手绘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艺海,2018(10):114-116.

作者简介:陈瑶,天津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

关注前沿新闻理论,打造媒体研究平台,长按二维码,看《新闻论坛》怎么说。

欢迎投稿,论文要求视角新颖,与媒体实践有深度结合,字数3000字以上,6000字以内,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本刊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网上或线下代为征稿,也不收任何费用。近一个阶段,有许多人冒充本编辑部在网上或网下征稿,给本刊带来了不良影响,本刊将通过法律渠道追究其不法行为。同时,希望广大读者通过本刊电话咨询相关情况,本刊电话(0471)6635516。

《新闻论坛》是内蒙古日报社创办的新闻类期刊,创刊于1986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份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被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为国际DOI中国注册与服务中心(学术期刊)会员,同时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理事单位。期刊受到学界、业界和新闻管理部门等主体目标受众的高度欢迎。

本刊关注媒体发展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以“新闻采编业务研究、编辑发行、媒体研究和评价”为基本定位,以“高端、前沿”为办刊理念,以媒体发展分众化为发展突破点,重点打造《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前沿话题》《名家说事》等专栏,形成了品牌特色优势。截至目前,本刊已有50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8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同时, 据《新闻与传媒》发布的《新闻论坛》(汉文)出版文献量显示,截至目前,读者在网上下载论文3244篇,总下载次数为250047次,论文总被引次数1848次。

本刊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记者》杂志社、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区内外新闻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区内外20多家媒体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本刊同时聘请国内学界方汉奇、郑保卫、白润生、彭兰、陆地、宫承波、周德仓、黄楚新、陈国权、张丽萍、江鸿11位知名专家教授为顾问,已形成全国性学术影响力。2014年本刊入选由童兵主编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2015年被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推选为理事单位。目前本刊已建立了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同时入驻今日头条头条号和澎湃新闻澎湃号。本刊已与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龙源期刊网等新闻期刊权威网站建立了内容发布合作平台。

原标题:《媒介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以澎湃新闻《山河》为例》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