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潼关最后的记忆与乡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潼关老城墙图片大全 老潼关最后的记忆与乡愁

老潼关最后的记忆与乡愁

2024-06-29 08: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渭南日报 记者 雷沛 见习记者 任晓彤

水坡巷位于潼关县秦东镇南街村,南依潼关古城南城墙,紧靠麒麟山,是潼关古城唯一被保存至今的街区。

4月10日,记者来到距潼关县城10公里位于潼关古城南城墙附近的水坡巷。水坡巷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巷口地势较低,是个缓坡,每到夏秋暴雨时,东边高处的洪水倾流下泻,巷道中间被冲刷出一道深深的沟痕,整体走势像是一面大坡,故名“水坡巷”。巷子直通后面的麒麟山,房屋面巷而建,上下错落有致,漫步其中,别有一番风味。

据介绍,水坡巷建筑多建于明洪武年间,旧时多为达官、商贾聚集之地,也有驻扎在潼关的屯兵将领居住,抗日时期,国民党的团部、警察局都驻扎在这里。上世纪五十年潼关县城旧城搬迁,由于地势较高,于是便保留了下来,较好地保留了潼关古城建筑的风貌。

水坡巷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一条具有山地特征的水街。排水明渠两侧形成独特的步行空间,两个街道与河道之间形成“一河两街”的水街格局。这是在关中地区、乃至在全国北方地区都具有唯一性的。水坡巷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随着坡地的变化,水渠与两侧街岸的关系不尽相同,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

沿着巷子继续向前行走,在巷子的中部有一颗歪脖槐树据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当年乾隆皇帝巡视的时候,亲手所植,历经千百年,依然枝繁叶茂,当地人称它为“龙槐”。

水坡巷中居民多为早年兵丁及官宦人家的后裔,在‘龙槐’的对面便是水坡巷7号沈家老宅,门头上的木雕依旧能够看出当年的繁华,据说这里曾经是康有为居住过的地方。而另一户赵家老宅,德国留学归来的蒋纬国也曾经居住在此。1944年春河南沦陷,潼关百姓在牛头塬构筑防御工事,住在塬下张家村的蒋纬国赶到塬上的东里村召集附近村民,举行抗日宣誓保卫潼关大会。会上蒋纬国跪在桌子上宣誓:“我蒋纬国誓与潼关共存亡!决不放弃潼关!绝不遗弃潼关父老!”不久,日军后退,蒋纬国调离潼关。

再往上行,现一古井,竟有井亭。在简陋的井房下,巨大石条压着铁架轱辘,轱辘上缠着粗长的麻绳,井口被厚厚的青石板盖着。史载此井始掘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井水清甜甘洌、养颜健体,可供本巷及南大街居民用水,不管再多的人连续担水,井水从不枯竭混浊。今天虽然巷子已经通上了自来水,但还是有不少原住居民前来打水。

古砖、古槐、古井……关于水坡巷的记忆和故事还有很多,等着未来的你去挖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