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花瓣上的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潮男的衣服 写在花瓣上的歌

写在花瓣上的歌

2024-06-15 1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植樱赏樱,最初源于中国,但日本人绝对是最爱樱花的民族。樱花的日文本意是“谷物之神”的居所,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正好也是日本人开始春耕种谷之时,樱花盛开预示着一年的好收成。爱屋及乌,在日本自古就有“花中樱树,人中武士”之说。日本和樱花有关的诗与歌特别多,但这支成于江户时代的筝曲曲调,却格外的阴柔如歌,仿佛月下的樱花,一边安静地绽放,一边安静地凋零,人生如梦。

在黄老到达日本的6年前,明治政府正式引进了西式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了音乐课。1887年成立的东京音乐学校(东京艺大的前身),最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新一代的日本孩子们编写音乐课上演唱的歌曲,于是这支筝曲被填上了歌词,成为了“日本童谣第一歌”。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一大批日本作曲家与诗人合作,从日本和东方悠久的传统调式、从民歌、民乐、和歌中汲取营养,结合西方音乐体系,创作、改编、整理了一大批简洁、优美、清新的新日本歌谣,这批歌曲一般都被通称为“童谣”。

童谣《花嫁人形》, 蕗谷虹儿词画、杉山長谷夫曲

石川小百合演唱

图:上世纪初出版的日本童谣画册

所以日本现代音乐中“童谣”的概念,和我们汉语中的“童谣”不太一样,它并非是指孩子们演唱的幼稚儿歌,反而更接近于弘一法师曾经努力推动过的“学堂歌”。

以乐动人,以美育人,它泛指美好的、纯真的、可以传之后世的诗与歌。

注:文前选用的是日本吉它大师 横尾幸弘根据这支明治童谣主题创作的《樱花主题变奏》, 横尾幸弘将这支优美的变奏献给了他最敬仰的另一位世界级吉它大师 约翰·威廉姆斯,并由他首演

1

旅愁与送别

曲:J. P.Ordway,词: 犬童球溪

图:小说《城南旧事》插图

1918年,刚过完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乍暖还寒的杭州西湖边游人稀少,一个雨天的午后,西湖白堤南岸飘来了一叶小舟,在小舟停泊的岸边,站立着一位僧人打扮的瘦弱男子和一位年轻女子,两人四目相对,静默无语。风雨中,飘来远处定慧寺依稀的钟声。

这位僧人打扮的男子就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佛教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那位年轻的女子则是他的日本妻子,这一年的正月初,李叔同在杭州定慧寺皈依了佛门。几个星期后,他的日本妻子急忙从上海赶到杭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想劝说丈夫不要弃她出家。看着眼前这位一起相守相爱了11年男人,因为长时间的断食修行,清瘦得象一枝竹竿,女人心中一定悲苦难当。那年,李叔同在《断食日志》中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了一句:福基来杭州,送来一床棉被。

福基,是这位女子留在李叔同故事中的唯一名字。但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真名,还是她中国名。十多年前,李叔同在日本学画,就租住在福基家,一次送饭时,李叔同问她是否愿意为他做人体模特。不曾想,一句话却错点了十一年的情劫。

犬童球溪填词名曲《故乡的废家》

图:画家笔下 犬童球溪乡下的老家

当时,李叔同填词的著名歌曲《送别》还没有发表。在妻子离开很久后的一个春天,这位高僧也许不经意地就想起了一首歌,一首人间的歌。那是1907年的旋律,那年他还在日本,和福基新婚燕尔。 日本正好流行一首叫名《旅愁》的童谣,这首歌是日本熊本县诗人犬童球溪, 依据美国一位作曲家J. P.Ordway的曲调改填的。犬童球溪从东京音乐学校毕业,被派到 新泻高等女校当音乐老师,他一生都致力于编写学堂歌。这首《旅愁》和他的另一支填词名曲《故乡的废家》,都是 犬童为孩子们编的《中等教育歌唱集》中的一部分,它们发表和流行的时间正好就是1907年春天。让李叔同印象深刻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因为这首歌很好听,更不是那个年份有什么特别,或者只因为喜欢音乐的妻子曾经哼过。歌中唱道: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

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词虽凄婉,音乐却平静得如春日微风。大约在日本人的美学中:人生如旅,孤寂如歌,就象樱花盛开与凋零一般自然,并不算是很悲痛的事。其实,日本女孩为喜欢的男人做人体模特,在日本也算不上伤风败俗。那些撩动心弦的声音,生离与死别,都是生命之歌的一部分。

曲:J. P.Ordway,词:李叔同

李叔同存世唯一人体油画《半裸女像》

多情的无情的你,是否还记得为你送饭的福基,是否还记得你油画中羞涩的身体,是否还记得人间的一床棉被。这个近乎无名的女子,只在几张李叔同日本学画时留下的素描和油画中隐约可见。抛下了国恨家仇,舍弃了万丈红尘,如今的弘一法师,唯一记得就是这首他们新婚时流行的小曲。他依着隐约的记忆,重新为这首歌填上了中文歌词。并由他的弟子丰子恺发表在《中国民歌50首》中。歌中唱道: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生苦旅是日本诗歌永恒的主题,执手送别则是中国人千古的情结。相比日本版的淡然如落花,中国版的《送别》则深情如酒,一首在美国从来不曾流行过的曲子,意外的在日本的童谣与中国的诗词中重生。你也许还能从那动人的旋律与优美的诗句中,隐约听到那个遥远春天的回响,新叶未发,花落如雨,象一声叹息,安静地飘落在弘一法师澄明如镜的心湖之上。

别了,红尘!春寒料峭吹酒醒,微冷。人生的送别又怎会总是——别来无恙?

2

荒城の月

荒城の月,土井晚翠词 泷廉太郎曲

天地维新,但新从何来?

维新时代的新歌,当然要搭配新诗。而维新时代开启了日本近代诗歌的新诗体,却是一种源自日本古老和歌的“七五调”,即七音节的上句,对上五音节的下句,和中国唐代的七言律诗有点象。这种对仗工整的诗体,天然具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充满怀古之调。其中重要新诗人就是在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读书的土井晚翠。土井晚翠,商人之子,从小爱读中国的《三国志》,“晚翠”的笔名,则源自中国汉诗“迟迟涧畔松,郁郁含晚翠”(宋,范质)。他的成名之作《星落秋风五丈原》,写的是他最敬仰的中国大政治家诸葛亮。

1898年,东京音乐学校为编学堂歌唱集,向当时年轻人追捧的新诗人土井晚翠征求歌词,标题是“荒城之月 ” 。土井晚翠想起少年时游历鹤城废墟的旧事:在明治维新之际,会津的藩主松平容保拒绝归顺维新势力,据守鹤城,同官兵展开长达一个月的激烈交战。当时由十九名少年组成“白虎队” 准备拼死一战,但当他们来到附近的山头看到古老的城头早已是浓烟滚滚,他们明白时代的巨浪已经将他们渺小的努力无情地碾碎,鹤城已破,少年们纷纷拔剑自刎。土井晚翠为这一悲剧触动,写出了《荒城之月 》 一诗:战争与和平、往昔与今夜,无论是对是错,每一个人的青春与热血都被时代的熔炉浇铸成了冰冷的历史。

日本明治诗人土井晚翠

春日高楼明月夜,盛宴在华堂

杯觥人影相交错,美酒泛流光

千年苍松叶繁茂,弦歌声悠扬

昔日繁华今何在,故人知何方

秋日战场布寒霜,衰草映斜阳

.....

为《荒城之月》配乐的是东京音乐学校1899年的首席毕业生泷廉太郎。泷廉太郎借用了西式的五线谱,但却使用了日本音乐最典型的都节调式,这是一种含有半音的五声音阶体系,天然哀怨凄婉,节奏沉缓,一唱三叹,透露着日本美学特有的浓重哀伤与感叹,与土井晚翠的歌词配合天衣无缝。1900年,学堂歌《荒城之月》甫一发表,就传遍了日本,甚至被日本人视为第二国歌。

钢琴独奏小品:憾,泷廉太郎曲

照片:泷廉太郎

此曲的作者泷廉太郎,在完成《荒城之月》的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德国莱比锡皇家音乐学院,正值青春年少、前途不可限量之时。然而他才刚到德国不到两个月,就因突发肺结核,被送回了国,1903年6月,泷廉太郎不幸步了白虎少年们的后尘,年纪轻轻,抱憾而去,死时才24岁。

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支曲子的标题就叫《憾》。

3

红蜻蜓

童谣《红蜻蜓》器乐版

歌以诗为魂,相比土井晚翠复古风格的新诗,三木露風的日本现代诗歌,其实更加亲切动人。明治22年(1889年),三木露風降生在兵库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在五岁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异,他被送到祖父家。我们无法知道那次离婚的原因,只知道远走的母亲放心不下自己的骨肉,她找来一位娘家的女孩,去三木祖父家帮佣,顺便代她照顾年幼的三木。

三木露风自幼成长在优美而寂静的山村,山影雾绕,溪流鸟唱,无法忘怀。晚年时,他曾在自传《我的故乡》中写道:

我的故乡背面靠山,前面有河。鸡笼山、台山、白鹭山,分别耸立在北面和西面,其中鸡笼山是受保护的风景区,上面有许多名胜古迹,禁止伐木。著名的朝雾城,就坐落在山上。山上树木苍郁茂盛,松柏之间夹杂着山樱,春天樱花盛开,十分美丽。少年时我喜欢一个人登山。

三木所说的朝雾城,就是兵库县著名的“天空之城”——竹田城,在朝雾之中,云深似海,古城遗址飘浮其上,宛如梦幻。这里也是动画大师宫崎峻创作《天空之城》的灵感所在。

也许正是一个人身处在大自然神秘的怀抱中,那种离母之痛才能自由的释放。然而在他十岁之前,背着他上山的是母亲送来照顾他的小姐姐。正是在姐姐温暖的背上,小三木看着停落在竹竿上的红蜻蜓,朦胧的诗意象一枚小小的种子一样,悄悄地种进了他的心田。

这个从母亲那来的女孩,对从小失去母亲的三木而言意味着很多。他在姐姐背上慢慢长大。然而,就他十岁的时候,15岁的小姐姐嫁到了远方。从此在三木的心中,在他的青山绿水之间,又多出了一根再也无法拨去的相思。他在中学的日记中写道:

晚霞中的红蜻蜓啊

从姐姐的后背上看到你

那是什么时候呢?

一次次爬上大山,他是在眺望远方母亲的背影?还是寻找那儿时朦胧的旧梦?

童谣《红蜻蜓》, 三木露風词, 山田耕筰曲

大正13年(1924年),三木露風35岁,被派到在日本荒凉的北海道教书,远离故乡。在北方的寒冷与孤独中,三木只能从内心去寻找生存下去的温暖。没想到,儿时的记忆又一次浮现在了心头。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童谣——《红蜻蜓(赤蜻蛉)》。

这首优美的童谣,后来又被当时的一位作曲家山田耕筰谱了曲。传遍整个日本。至今它仍是许多日本中小学的校歌。孩子们,在放学唱着它,追逐着属于他们的童年。那美丽的诗句,就象是一块深深地镶嵌在许许多多日本人儿时记忆中的琥珀。

晚霞中的红蜻蜓飞来飞去

那是阿姐背着我的日子

山间的田野,小竹篓里装满桑果

这一切都化作梦幻泡影了吗

十五岁阿姐远嫁他乡,渺无音讯

你在哪里啊,晚霞中的红蜻蜓

飞来飞去,请在细细的竹竿尖上

轻轻地停歇

夕阳下翩翩飞舞的红蜻蜓,让你仿佛轻轻地靠近就能触碰到。在这一字一句、欲言又止的回忆中,红蜻蜓颤动着她那透明的翅膀,翅膀上纤巧的脉络仿佛都依稀可见。现实与回忆,仿佛因为这微微的颤动,发生了悠长的共鸣。

那是从姐姐的背上才能看见的记忆——温暖而忧伤!你不知道这忧伤是从何而来,又会停落在何方?

4

月の砂漠

《月 の砂漠》器乐版

文弱的日本昭和画家、诗人加藤正夫

明治30年(1897年),在日本静冈县藤枝市的一个富有家庭,出生了一位名叫加藤正夫的瘦小男孩,一个老是耽于幻想的小小灵魂。在留过洋的父亲书房里,加滕从小就喜欢看父亲收集的各种西洋画册。他不喜欢去街上和男孩子打闹,却老是和女孩们腻在一起。

当加滕长大,西化的父亲把他送到一所英文学校读书,结果儿子英文没学好,倒是天天溜到学校隔壁的画院,学习插画,天天在纸上画各种美人。这时,父亲没了办法,只好任加藤去玩。却没成想到:画着画着,儿子年纪轻轻,就成了昭和初年日本最受欢迎的诗画家。

加藤正夫的美人插画

加藤最擅长的是少女系的插画。他还喜欢在插画中,加上他自己写的诗。年轻 时,加滕秀气文静,不仅能诗会画,而且装着时髦。随时还能丢出几句洋文,据说还打得一手好网球,深得前卫的都市女孩们的欢心。很快,他就与一位叫彻子的美丽姑娘暗许了终生。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俩人准备谈婚论嫁时,体弱的加藤染上当时的绝症——肺结核。婚事不得已泡了汤。他被父亲送到千叶县著名的海边度假胜地——御宿海岸疗养。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那是一段寂寞难熬的日子,因为这倒霉的毛病,他心爱的姑娘彻子被强行带走。在信中,他得知彻子生下了一个他们的孩子,却无法相见。

平日里很少有朋友来看加藤,因为怕被传染。于是,他只能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整日对着 银色的沙滩发呆,直到将寂寞铺满了整条海岸线。恍惚中别人眼中的海滩,竟成了横亘在加藤生命中的一片无尽的沙漠,月亮升起,把整个世界都照得惨白如纸,于是他仿佛在梦中听到,不知哪里传来的铃声——那是驼铃吗。

他把这些奇怪的想法,随手画了下来,还配上了一首诗:

月夜沙漠,千里迢迢

行旅駱駝,緩步徐行

前面鞍上坐着王子

後面鞍上坐着公主

身着同样的白衣

他们朝着沙漠深处前进

他们要去何处

月色朦胧,步履沉重

翻过沙丘,穿过沉默

一对骆驼消失在远方

千叶县 御宿海岸边的纪念雕像——月之沙漠

就在这首怪诗写完不久,加藤的一位作曲家朋友佐佐木来海滩看望他。佐佐木,是一个穷武士家的孩子,年轻时为了凑学费上东京音乐学院,甚至在澡堂里当过锅炉工。他性格豪爽,为人仗义,自从加藤生病,只要有空,他都会前来探望。

他看到了加藤的诗画,非常喜欢,于是将它谱成了一首名为《月の砂漠》的童谣。这是一首非常优美、平静的歌谣,然而在旋律的深处,却滚动着某种绝望与不甘心。它缓缓地拉扯着你的心灵,坠入苍凉的月色。

这首歌,很快就红遍了日本。连加藤自己都很意外。其实人们并不太懂这首歌的歌词,有记者来采访加藤,问他:日本没沙漠,为什么你在诗中却在描写沙漠,异国的王子与公主为什么全出现在你的诗中。

加藤自己也无法解释,他只是说:我脑子里都是沙子。

童谣《月の砂漠》,加藤正夫词,佐佐木曲

没有人知道:彼岸,是否有此岸得不到的幸福。没人可以把脑壳打开来,把里面的沙子倒倒干净。加藤后来回忆说,他小时候在父亲的书房里看过一本画册,上面说: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就会被月亮召去。

加藤并没有死在结核病中,相反他一直活到80岁,才动身去了月亮。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曾经深爱过的彻子,在生下他们的孩子之后,嫁给了他人。

—— 未完待续 ——

期 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