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英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 【潮阳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英歌

【潮阳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英歌

2024-07-17 0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潮阳英歌舞起源

潮阳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是大众的艺术,是傩文化遗存的沿革。潮阳英歌舞最早起源于古傩礼图腾崇拜,由图腾崇拜派生出古傩舞,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潮阳县志》及《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卷七记载:“潮州人于新岁中,有足令人解颐者,即斯地所谓唱莺歌是也,其戏以三十六壮年男子饰梁山英雄,半执木棒,棒长盈尺;半执小鼓,鼓大如碗,举步亦趋亦跳,进退不紊。棒声、鼓声,劈劈冬冬,殊可晒也。”在潮阳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英歌舞也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 潮阳英歌舞在文光广场表演

二、潮阳英歌舞的流派与特点

潮阳英歌舞在实践中流传、变革、转化,注入了劲拳矫腿,产生了不同的英歌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舞棒比较长,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此外,还有“醉槌”英歌,舞时舞者形似醉汉,别具神韵。慢板英歌主要流传于文光、棉北、城南街道一带。

中板英歌的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五棒、打七棒构成一组动作的,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构成一组动作的,锣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中板英歌也主要流传于文光、棉北、城南街道一带,其特点稳健中见潇洒,古朴中现灵活。

快板英歌的节奏快,鼓点紧,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变,所用的英歌槌较短,运槌灵便。快板英歌一般分为:对打套式、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三类。

▲ 潮阳英歌舞特写

对打套式是运用英歌本身具有的单槌、双槌等表演程式,融进了南拳的单打、三面打、四面打的拳路套式。由于南派武术的有机融入,舞蹈动作显得十分勇猛、威风。

南山文派英歌的特点是参舞的队员并不全执舞棒,而是前部分的队员两手各执舞棒,后部分的队员则一手执小鼓,一手执鼓槌,槌鼓共鸣,热烈活泼。在舞蹈过程中,间或出现“渡江”的表演程式,使得舞蹈旋律具有峰回路转、浓淡有致之妙,这是南山文派独有的特色。

南山武派英歌的队伍结构和表演形式,类同南山文派,所不同的是武派没有“渡江”形式,武派的特点是在阵图的变化中,每每出现一组由打二十多棒到三十多棒的“敲击组合”,突出“武”的威勇,使得场面更加雄奇壮观。

在潮阳英歌中,有条件的地方,还配有英歌后棚,所谓“后棚”,就是紧接在英歌队员后面的表演队伍,大致表演戏曲片断和武术等。

三、潮阳英歌舞的队伍及传承

1.潮阳英歌队伍

潮阳英歌分布面广,辐射力强,几乎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有些镇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或不同年龄结构的英歌队伍。

主要英歌队伍

城南街道灵沙宫英歌队

该队成立于1976年,原属文派中板英歌,动作套式是《七下套》和《八下套》,阵形有“双龙出海”“大8字”“小8字”和“双金钱”等。1997年“潮阳英歌艺术节”后,队员们阅览了潮阳十多支英歌队的精彩表演,认真进行研讨,汲取了各家之长,充实自身的动作套式和阵形组合。经过刻苦训练,现已属于南山文派快板英歌。动作套式有《马战》《冲关》等九套,阵形方面有“双箭穿云”“满天星斗”等近十个组合。动作强悍、雄浑,脚步轻快、活跃,既有舞蹈性,又有武术性,阵形变化快捷整齐,有条不紊。1998年曾应香港黄金池议员的邀请到深圳、肇庆友好演出,载誉而归。2004年参加“魅力潮阳”文艺晚会演出。

棉北街道后溪英歌队

该队是棉城中板英歌的突出代表队之一。队员们每人两手各执一柄58公分木棒,槌法左右摆动,舞步稳健豪放,具有阳刚之美。舞蹈阵图方面,有“天罡阵”“满天星”“双金钱”“众星拱月”“打中街”和“双龙吐瑞”等。在保持乡土气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武术之套路,演变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该队1997年参加“潮阳英歌艺术节”和第九届世界潮团联谊会开幕式表演,1998年参加在汕头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1999年代表汕头市赴澳门参加回归大庆,2001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赴后溪拍摄“英歌舞”地方专题节目,2002年应邀参加“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闭幕式”,2007年赴京参加全国舞蹈大赛登上央视,获“优秀表演奖”“网络人气最旺”等殊荣,2012年赴马来西亚开展友好交流演出,2015年受邀参加广州“中国梦·非遗情”非遗文化大型公益演出,2016年参加中国“文化遗产日”广东分会场清远、云浮演出,2019年受邀参加汕头成功申办亚青会展演,2021年受邀参加“中华文化大乐园·亚州园”文化交流表演,2022年受邀参加汕头申办“国际潮商会”表演录制。

▲ 后溪英歌队表演

文光街道南桂英歌队

1952年由南桂居委办事处纠察队组建,是新中国成立后棉城最早组建的英歌队伍。其表演的风格特点是:快慢结合,舞姿多样,雄壮大方,传统味道浓郁。该队曾在1956年参加汕头地区民间艺术表演赛,受到奖励。中央电视台也曾专程到潮阳摄制其精彩表演。历年来,该队多次参加传统节日的表演或游行。1997年,参加“潮阳英歌艺术节”表演获好评。此外,还多次应地方部队的邀请进行表演,受到官兵们的赞扬。

▲ 南桂英歌队(右侧)

文光街道岭东英歌队

岭东英歌队是潮阳慢板英歌的代表,表演者形似醉罗汉,动作杂揉着太极拳和舞蹈,岭东慢板英歌被舞蹈专家认定为是最接近传统英歌风格的英歌舞。其表演慢中蓄势,浑厚大方,舞姿多样,传统味道浓郁。劲力短促,内蓄动静对比鲜明,舞者自身具有一定的动作内劲控制力。该队曾在2015年参加广东南方卫视经济科教频道《探寻·传承》节目摄制,受邀参加“海上丝绸新启航——2015年世界华文传媒汕头行”莅潮阳考察采访活动表演。2017年受邀参加汕头市民间艺术家㔹会举办的第四届潮汕民俗文化节文艺汇演。2018年受邀参加汕头市“海丝潮声·英歌盛世”潮汕英歌舞汇演。

▲ 岭东英歌队

文光街道西门女子英歌队

文光街道西门女子英歌队成立于1952年。与表演者大多数是健壮的男青年的英歌队伍不同,西门女子英歌队的表演者都是些矫健秀气的青少年女孩,队员共88人,以十七、八岁女青年为主,别具风姿。西门女子英歌队吸取了男英歌的一些基本步法和动作,揉合进戏曲舞蹈的一些舞步造型,表演起来轻盈活泼,飒爽多姿。2021年受邀参加潮阳区皇后石鼓祠堂剪彩典礼活动,赴广州市天德广场做跨年演出。

▲ 西门女子英歌队

文光街道古帅英歌队

该队成立于1996年,近年来,为弘扬潮汕英歌艺术,该队走上自我完善、自我改革、推陈出新的创新之路,从传统的动作出发,创新出不少更具有时代特色的动作。其套式的打法属于“快板”,运用南拳散手为其运槌的舞蹈动作,以锣鼓掌握节奏,以英歌队的领头者吹哨为号,动作有快、有中、有慢,快如蛟龙击水,中似猛虎下山,慢如粉蝶游园。两位司鼓者汇入表演队伍,以“金鸡独立”的姿势,前后左右跳动,回旋于舞场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采,极具阳刚之气。整个队伍的表演,展现出一种“山呼海啸春潮涌,遍地英雄荡歌来”的英雄气概,堪称潮阳英歌的后起之秀。曾多次应邀参加汕头市各地的民俗游行和文艺演出。

铜盂镇铜钵盂英歌队

其表演属快板英歌,运用的槌法,名曰“潮阳一枝花”。队员双手分握的“阳槌”活得能“纺槌花”。动作的特点是:左手带左足,右手带右足,显得朴拙而有劲,配合默契,其舞蹈阵图变化快捷,表演起来,充满热烈、活泼、刚健、豪放的阳刚之气。从表演动作、队列到阵形变化,基本保留和继承了传统英歌的特点。1996年应邀赴香港参加中国广东潮州民间艺术汇演,1997年参加潮阳市英歌艺术节和第九届国际潮团联谊会开幕式表演,获得很高的评价。

▲ 铜钵盂英歌队

铜盂镇老溪西英歌队

铜盂老溪西英歌队是潮阳中板英歌的佼佼者,以南山槌法为宗, 配以南拳马步。鼓角齐鸣时,阵势变得高昂热烈,翻江倒海,势不可当。舞者的舞姿、舞步有机呼应,默契配合,纯朴大方,矫健有劲,从而构成整体的舞蹈旋律,体现了“力”与“势”的艺术美。该队曾于2009年受邀参加第十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表演。

贵屿镇龙港英歌队

该队创办于1958年,属中板英歌,舞姿多样,动作灵活,步伐矫健,错落交替,雌雄结合,气势磅礴。队伍后棚还有“伯公”“伯妈”,表演一些轻松谐趣的小节目,富有传统风味,在民间享有一定声誉。多次参加各项文艺游行,颇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在教练彭潮坚的培训下,其队伍阵形更加多姿多彩,变化快捷,舞姿潇洒,热情奔放,富有时代特色。

贵屿镇龙港巾帼英歌队

巾帼英歌是在汲取男英歌某些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发展、实践、提高而自成一格的民间舞蹈艺术。该队系1989年组建,注重展示飒爽的英姿,力求体现巾帼之英风,其女子英歌在潮阳众多英歌队伍中独树一帜。在槌法运用上,主要施展的是“梅花旋转”法;舞步处理上,则揉合小弓步与马步于一体;阵形设计上,既有“双凤出阵”“皎月环球”“大团圆”,又有“双发图”“八卦阵”“龙飞凤舞”等,变换自如,风采怡人。1997年参加潮阳市英歌艺术节和汕头第九届国际潮团联谊会开幕式表演,很受群众欢迎。

▲ 贵屿镇龙港中学英歌队

谷饶镇大坑少年英歌队

为弘扬潮汕传统文化艺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谷饶镇大坑村经过精挑细选,于2004年组建了萧族少年英歌队,共有队员52名,年龄在11-14岁之间。该队的基本动作及步法,继承、汇集了各地传统英歌队的精粹,舞姿舒展、轻盈、流畅,体现了朝气蓬勃的少年气息。在表演过程中,巧妙利用了基本动作节拍,一是摆成“合庆”二字,意为“普天同庆”;二是摆成螺旋阵,意为“万众一心”;三是摆成罗汉阵,意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整体阵形变化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谷饶镇少年英歌队表演

林梅庄纪念小学少儿英歌队

林梅庄纪念小学于1996年组建英歌队,后一直保持英歌舞表演的活动。为配合2005年潮阳区举行的“活力潮阳”——迎春英歌舞展演及文艺游行活动,该校特聘后溪英歌队的教练进行培训,在保留继承后溪英歌传统槌法的基础上,结合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大胆创新,把舞蹈技巧与戏曲节奏、南拳手法与武术套路融为一体,创设独具一格的少儿英歌舞,既欢快活跃又威武壮观。

▲ 林梅庄纪念小学英歌队

草尾英歌队

草尾村英歌队的表演形式属于快板英歌,以传统英歌舞蹈结合武术打法,形式灵活多变。以探手槌法为特点,槌在手指之间转动。耍蛇人指挥队伍变换阵型,阵法主要有“双圆”“四队”“六队”“蝴蝶阵”“莲花阵”“罗汉阵”“八卦阵”等。步法以“大战马”为主。动作刚猛、豪迈,踏歌向前推进。刚劲、浑厚、粗犷、奔放的舞姿,具有磅礴、威武、豪迈的气势,给人力与美的震撼,是潮阳英歌舞中独具风格的队伍。2017年受邀参加翠峰岩文化交流活动义务表演、宅美村文化节活动义务表演;2018年受和平大峰祖师理事会邀请为“中泰”文化交流活动“跨年祈福晚会”表演。

2.潮阳英歌传承人

潮阳英歌的广泛流传和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人,有杨卫(已故)、林松、陈宋琪、郑永民、陈泽强、洪盂才、郭喜彬、郭晓丹、陈坍鹏、吴汉科等,都是知名的英歌艺术骨干。舞蹈工作者郭耀扬、杨汉泉等在英歌传承工作中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3.潮阳英歌传承基地

潮阳区文化馆与各英歌队合作建设了10个传承基地,有棉北后溪英歌传承基地(省级)、铜盂老溪西英歌传承基地(市级)、谷饶东明英歌传承基地、城南灵沙宫英歌传承基地、新宫忠精英歌传承基地、文光岭东英歌传承基地、南桂英歌传承基地和文光西门女子英歌传承基地等。其中,棉北后溪英歌队传承基地为展示展演基地,是我区条件最为突出的传承基地之一,拥有英歌训练室、陈列室、服装道具室、会议室、舞台以及活动广场近万平方米。2020年,其被华南师范大学授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传统舞蹈(潮阳英歌)传承研究基地”。

四、主要价值

潮阳英歌舞是汉族民间情绪舞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组成部分。由于英歌舞自身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效益,长期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1989年潮阳英歌队参加“中国舞蓉城之秋”全国性大型民族民间舞蹈评比交流活动,获最佳节目奖、最佳代表队奖和最佳方队奖。1991年,潮阳英歌队参加“庆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暨扩大区域文艺晚会”演出。1996年潮阳英歌参加文化部在浙江金华举办的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荣获银奖。1997年潮阳举办英歌艺术节,应邀参加艺术节的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一副主席贾作光欣然作“英歌豪壮”和“风骚独领”的题词。许多专家学者对潮阳英歌舞给出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中国民间舞蹈的根”。

▲ 潮阳英歌舞资料

1996年,潮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阳英歌舞传承人杨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传承人名录。潮阳英歌舞主要价值有:

▲ 2006年潮阳英歌获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美学价值。潮阳英歌舞有强烈的锣鼓节奏,有叱咤风云的吆喝声,配以刚劲、雄浑的舞步,表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场面。舞蹈队伍整齐划一,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2.文化价值。潮阳英歌舞为古傩文化的遗存,又融合了北方大鼓子秧歌舞。对研究古代民间文化以及南北文化的交融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3.实用价值。英歌舞在民俗活动中,起着纪念先贤、歌颂丰年、娱乐群众、锻炼身体的效果。

整理、编辑:潮阳发布

素材来源:区文化馆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