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方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潮汕话四字俗语 趣谈方言

趣谈方言

2024-07-17 17: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陈斯鑫(文化学者)

  语言就像河流,源头虽是涓涓细泉,沿途却不断汇入支流,亦间有零星语词如水滴聚积,足以使其丰沛。流经不同地域,便呈现出不同的水质,又因流域地势不同,有的语言之河会改变流向,有的会走向干涸,有些会相互汇流,最终成为滔滔大江,奔赴海洋。

  广州话(狭义粤语)和潮汕话(潮州话)这两种古老的方言流传至今,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语词及表达习惯,其蕴含的语文之美常有相似之处,比如“吃”曰“食”、“走”曰“行”、“跑”曰“走”、“瓶”曰“樽”等。细辨之下,又各有区别,年深日久,不同的区域语言文化早已演变形成各自的特色。

  【粤语有段古】

  在广府地区过年,时常会听到粤语祝福语“恭喜发财”,如果是小朋友,往往还会加一句“利是逗来”;而在潮汕地区,拜年则会说“新正如意”或“新年大赚”。听起来似乎显得广东人更关心赚钱发财,但还是比简单说句“过年好”鲜活许多。“利是逗来”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长辈“封利是”的喜庆互动画面,并祝福小孩子“聪明俐伶”“快高长大”。新年第一次见面,不像其它地方只给小孩子发红包,已婚者还要给未婚青年发红包,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新年第一天上班,就有员工找老板“逗利是”的习俗,钱不在多,在于好意头。

  “利市”一词,早在《左传》便有记录,原本指好买卖,后来演变成节日、喜庆所赏的喜钱,现在也写作“利是”。潮汕话的“新正”指旧历新年正月,唐朝方干的《新正》一诗便有“每见新正雪,长思故国春”之句。相比“新年大赚”,“新正如意”显得文雅许多,偶尔也会跟随一句“橄榄物粒来试(拿一粒橄榄来吃)”之类的玩笑话,像是剧本里设计好的台词,必然引起主人的回礼祝福,玩笑之间,过年的氛围感自然而然就拉满了。

  莽莽南岭,一度让岭南地区与中原隔绝。据《广州方言民俗图典》一书记载,粤语至今保留着来自古百越语的底层语词。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郡治,为了巩固统治,又派遣大量移民定居岭南,可以说是把古汉语引进南越的第一批“种子用户”。秦灭亡后,秦将赵佗建立南越国,鼓励汉越通婚,推广中原语言文化,后来接受汉高祖的印绶,成为汉属藩国。

  粤语至今保留着秦汉时期的词汇。例如,形容一个人好相处,说“好相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便写到两人“卒相与欢”。普通话第三人称“他”,对应到广州话则说“渠”,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就有“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的类似用法。

  魏晋战乱频繁,尤其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人南迁,进一步稀释了当时岭南方言的百越语成分。以记载魏晋南北朝人物趣事著称的《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林道人诣谢公”的故事,其中,谢安的儿媳王夫人自称“新妇”(粤语读“心抱”或“新抱”),谢安则称她为“家嫂”,与现在广州话的叫法完全一致。

  唐代张九龄拓宽大庾岭路之后,南雄珠玑巷成为广府人的祖居地与迁徙中转地。自北宋末年至元初,一拨拨广府先民经由珠玑巷,从中原或江南迁入岭南。北宋大中祥符元年编撰的《广韵》与现代粤语发音较为接近,说明当时粤语已经基本定型。

  唐宋时代的古汉语词汇也大量沉淀在现代粤语当中。比如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隔篱”原指隔着篱笆,现在粤语中指隔壁、相邻、紧挨着。五代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北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句,“几多”“几时”也是当今粤语询问数量和时间的常用口语。南宋陆游“横陂引水莳禾黍,高陆犁荒种桑柘”诗句中的“莳禾”,指的就是插秧,广州话至今保留“莳禾”的说法,可谓典雅而又精准,点明了水稻必须先播种再移植的特点;相比之下,“插秧”的说法略显直白。

  明清时期,广州经济活跃,开始出现茶楼。上茶楼“饮茶”先“埋位(入座)”,吃完再“埋单(结账)”,这些语词至今仍有生命力。清初屈大均编著的《广东新语·文语·土言》记载:凡雌物皆曰乸(音nǎ)。”广州话仍沿用此说法,比如母鸡叫“鸡乸”,女性化的男人为“乸型”。又“广州谓美为靓……取食物曰逻,骂人曰闹”,于今并无两样。

  【潮汕话里的古韵】

  从广州往东大约五百公里,生活着另一个族群——潮汕人,主要分布于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广义的潮汕还包括汕尾市和其它部分地区)。他们说着相同的方言——潮汕话。由于潮汕文化以古代潮州府为地域核心,潮汕方言习惯上也称为“潮州话”。

  以古代中原为参照,潮汕的地理位置比省城广州更为边远。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的地势,也使得潮汕地区相对隔绝,交通不便的历史条件下,语言的变化较小。潮汕先民历次移民的动因、时间与广府人大致相似,迁徙的路线却不尽相同,主要是从江南往福建沿海南迁。至今,潮汕许多姓氏的族谱都表示“先祖迁自福建莆田”。这种迁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次递进,故而潮汕话呈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也大不相同,更多受到闽南方言的影响。

  按照语言学家林伦伦教授《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一书的划分法,潮汕话中古汉语成分的来源,大概有先秦、汉魏六朝及唐宋以后三个层次。

  先秦时期《诗经》中的不少语词,至今仍然留存在潮汕话中。例如“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潮汕旧时多种黄麻,取麻皮需要经过“沤麻”环节,“沤”意为长时间浸泡,潮汕话还有“沤肥”“沤臊汤(鱼露)”等说法。又如《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其中“囷(音qūn)”是粮仓之意,潮汕话便有“粟囷”之说,堆得高高的草垛则称为“草囷”。

  《韩非子》有“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之句,其中“丈夫”泛指成年男子,与当今潮汕话使用习惯一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名言出自《战国策》;潮汕话形容喜欢某位异性,则说“悦着某人”,说女孩子打扮漂亮、有吸引力,则说“悦倒人”,单相思称为“悦单畔”。由于潮语“悦”与“热”同音,故有歇后语“菜头粿——热(悦)单畔”。

  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有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潮汕人至今用“乡里人”称呼同村人,日常口语也有“阿某某”的叫法。《世说新语·文学三十六》写着“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意思是孙绰和支道林一起坐车去王羲之那里,“许”作为指示代词,表示“那里”。潮汕口语说的“在许”“许块”中的“许”,正是此意。

  潮汕话中保存的唐宋时期古汉语语词也为数不少。如唐代房玄龄等人编著的《晋书·谢安传》写道: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说的是谢安收到淝水之战的捷报时正在下围棋,客人询问战况如何,他故作镇定,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小儿辈大破贼”。客人走后,谢安却高兴得过门槛时把木屐齿(古代的鞋跟)磕掉了都没发现。“还内”便是回家的意思,潮汕人至今称家为“内”,在家说“在内”,回家说“转去内”。

  李商隐有诗句“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其中“鼎”当指烹煮所用之锅釜。今潮汕人称炒锅为“鼎”,管大锅饭叫“大鼎饭”,各种杂鱼一锅煮叫“杂鱼鼎”。北宋苏轼的《东坡八首》提到“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这里“乞”字作为“给予、赠与”的意思,同样的用法在潮汕话中使用频率说“糜”,筷子说“箸”,优秀说“翘楚”,雅致、可爱说“儒气”,众多说“济济”,正是人才济济、济济一堂等成语的用法。

  【民间语文的生趣】

  方言文化闪光之处,最体现于民间文学之中,比如俗语、谚语、歇后语、歌谣、谜语、民间故事等,往往亲切风趣,富有哲理。试举几例,以博一哂。

  广州话的俗语时常与潮汕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广州人说“辛苦揾来自在食”,潮汕人则言“艰苦作,快活食”。“揾”和“作”都是干活的意思,两句话都表达了广东人“先努力工作,再好好享受”的务实精神。巧的是,选择的享受方式都是“食”,而且要求较高,要“自在”和“快活”,无怪两地皆盛产美食。

  又如广州话说“食得咸鱼抵得渴”,意思是吃得下咸鱼就要忍受得住口渴。潮汕话说“三牲敢食,钉球敢拌”,敢于吃人家祭祀用的三牲,就要表演赤身舞钉球给人家看。两者言外之意较为接近,皆强调敢做敢当:想要得到相应的报酬,就要事先预料到应该付出的代价。

  方言歇后语中,也蕴藏着许多语文趣味。例如“老婆担遮(撑伞)——阴功(公)”,听到就让人忍俊不禁。由于伞与散同音,不甚吉利,因而广州话不说“雨伞”,而说“雨遮”,撑伞习惯说“担遮”。丈夫为“老公”,妻子为“老婆”,公”与“功”同音,这句歇后语解释起来就是,妻子撑伞为丈夫遮阴,是为“阴功(公)”。笑点、伏笔在于,广州话“阴功”原指造孽,后引申为可怜、凄凉。旧时说法,在人间做好事,在阴间就会记功,之所以遭遇不幸是因为平时积德不够,故称“冇阴公”,后来省略为“阴功”。

  潮汕歇后语“公婆拜蟹——脚手济”,也是妙趣横生。济读“zoi7”,俗写作“哆”或“㩼”,意思就是多。潮地风俗,有小孩的人家,每年要祭拜四次“公婆神”,一般都是用好意头的食品,不会有人拿蟹去祭拜。由于蟹的特点是脚多,歇后语就有意为之,一般用来批评小孩子好奇心重,到了新地方乱动乱碰东西。

  “乜”字在广州话里是“什么”的意思,问什么东西说“乜嘢”,什么事说“乜事”。

  “乜”读音如“咩”,于是网络上有段子说,广州之所以被称为“羊城”,是因为人们拌嘴吵架时常作“咩”声。比如:

  “你讲咩啊?”

  “咩咩啊?”       

  “咩咩咩啊?”

  与之对应的段子是,潮州为什么被称为“瓷都”?原因是潮州人吵架时经常说“做泥”。比如:

  “你爱做泥?”

  “做泥啦?”

  “做泥就做泥?”

  玩笑归玩笑,段子中的“做泥”实际上应写为“怎然”,意为“什么事”。“爱怎然”就是“你想怎么样”的意思。

  比起广府人,潮汕人对灯谜的热爱有过之而无不及,澄海灯谜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汕民间逢年过节,经常会搭谜台举办猜灯谜活动,而众多灯谜当中,数方言土音谜最受欢迎。因其大雅大俗、雅俗共赏,猜谜者大声报出谜底之时,往往会引来观者大笑。

  试举一例:以苏轼诗句“先生食饱无一事”为谜面,猜古官名一。谜底为“奉直大夫”。潮语俗称吃为“奉”,事情完毕为“直”,“食饱”可解释为“奉直”,而潮汕人习惯称医生为“先生”,故而别解为“大夫”。这样的灯谜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历史知识才能猜出,而经由解释,又显得通俗易懂,围观者听到可会心一笑,潜移默化之中起到知识普及作用。

  粤语本身动听悦耳,歌曲内容新鲜、富有个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粤语歌曲借助录音带和广播电视台流入内地,广为传唱。即便在非粤语区,也有不少人能听粤语、讲粤语。普通话也与时俱进地吸收粤语词汇,例如“出租车”的英文taxi,经由粤语翻译成“的士”,扬手拦叫出租车则称“打的”,现在普通话已经通用了。

  近年来,随着潮州菜知名度的扩大,越来越多国人特地来到潮汕品尝美食。各种美食纪录片、短视频、直播也带动了潮汕美食的传播,借助于此,潮汕话的涓涓细流,最终汇入国语的汪洋大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