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城市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潜江任命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城市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城市篇)

2024-07-16 0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城市印记

湖北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古为云梦泽一角,公元965年建县,1988年5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全市有103万人口,总面积2004平方公里。潜江全境都是平原,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曾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和“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奔腾汉江水,悠悠东荆河,孕育了云梦古泽、灵秀水乡——湖北潜江。

虾肥稻香,河清水绿。2000年以来,潜江市坚持“做大一只虾,做强一袋米”,久久为功。“十三五”时期,潜江GDP年均增长7.8%,人均GDP达到8.5万元,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截至去年年底,潜江市累计减贫21877户67232人,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虾稻共作”助城市蝶变

由于交通闭塞,新中国成立前,潜江以“三多”闻名——荒地多、血吸虫多、土匪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潜江经济发展指标在湖北省地级市所辖13个县市中排名倒数,被笑称为“丙等县”。原潜江政协副主席廖盛荣回忆说,当时潜江的干部去地委开会,“不敢坐前面,地位不行”。

如今,潜江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GDP百强县市、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潜江经济发展蕴含着怎样的秘密?纵观潜江发展历程,记者发现,作为本土最有特色、最有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虾稻产业,无疑是潜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劲支撑杠杆。

“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国人饭桌上的小龙虾,每10只有5只产自湖北,其中3只来自潜江。说起潜江的小龙虾,不能不提到潜江市首个万亩虾稻示范基地——赵脑村。赵脑村是潜江市熊口镇最偏远的村,由于地势低洼,村里到处是低洼田,有“水窝子”之称,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来到赵脑村,只见成片的水塘波光粼粼,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好一幅灵动、唯美的画卷。头戴斗笠、身着红马甲、手持红船杆、脚踏红渔船的虾农摇曳着小船,从水中捞起一笼笼鲜活的小龙虾。

“穿红衣、划红船是为了讨一个好彩头,希望我们的小龙虾一年比一年高产,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虾农刘师傅信心满满地说。

提及村里的幸福生活,赵脑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洪笑得合不拢嘴。他介绍说,现在村里每年可以收两季虾一季稻,依托“虾稻共作”这种现代高效农业模式,全村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看到虾稻产业的发展红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承包虾稻田。我们现在的生活可比蜜还甜。”赵常洪乐呵呵地说。

虾稻田不打农药,产出的稻米价格比一般的米要贵四五倍。刚刚荣获2020年度“荆楚楷模·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的巨金米业公司董事长李广斌提起虾稻米感触颇深。以往由于农民重“虾”轻“稻”,每到粮食收获的季节,企业常常为没有加工原料而发愁;现在,随着种稻养虾的乡亲越来越多,李广斌再也不用为没有生产原料而发愁了。

绿色、优质、香味浓郁,是潜江虾稻米的特征。因为米饭的香味,还引来“美丽”的误会。一个国外采购商到潜江考察,顺便带走几包虾稻米样品。回国后,这个采购商突然给李广斌打电话,质问“米里为什么加香精”。当然这纯属子虚乌有,采购商后来为此表示了歉意。

虽然是个误会,但是李广斌不但不生气,相反还很高兴。因为虾稻米的这种自然的浓香特性,已经被国外的客商注意到了。

如今,虾稻产业俨然成为潜江老百姓的“小粮仓”“小银行”。2020年,潜江市“虾稻共作”面积达85万亩,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20亿元;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27.9亿元,位列全国龙虾区域品牌榜首。

红色基因铺就“小康路”

每一份梦想与坚守,都记录着潜江人的勇气与智慧。探究潜江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记者注意到,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每到虾稻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组织和党员都挺身而出,发挥了破冰攻坚、定盘掌舵、因势谋远的中流砥柱作用。

潜江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他们深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革命战争年代,潜江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支前,有1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熊口镇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豫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红军街至今尚存当年的革命旧址141处。贺龙、段德昌、周逸群、贺炳炎、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过深深的战斗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潜江人自觉传承“不服输、不畏难、不怕苦”的红色基因,勇于付出、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拼搏。

被誉为“虾稻连作第一人”的刘主权,是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前后,为了不让农田抛荒,他带头承包几十亩低湖田。这位基层共产党员敢于“吃螃蟹”,因地制宜,琢磨出“虾稻连作”的方式,即养一季虾、种一季水稻。充满智慧的民间创造力,开启了“虾稻连作”的新模式。当地农民纷纷效仿,人人嫌弃的低洼地变成聚宝盆。湖北省把该模式写进2006年省委的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湖北小龙虾养殖正式进入大发展时期。

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被誉为“虾稻共作”发源地。2009年,潜江市水产局技术人员决定试验“虾稻共作”。一提到要辟出土地搞试验,农民们直摇头。搞试验挖沟筑埂,要投入;试验可能失败,有风险……技术人员一筹莫展之际,关山分场10队党员彭宣华主动请缨。他舍掉原有良田,主动要求调到有“水窝子”“穷袋子”之称的9队。经过与技术专家开展试验、总结、再试验,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两收的“虾稻共作”模式诞生了。9队成了人人称羡的“财窝子”“金袋子”。2013年,该模式在全省推广。

潜江虾稻产业的“红”,处处都有“党建红”的底色。潜江市委及时提出“党建+小龙虾”方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推动党建工作与整个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努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各级党组织挺在一线,紧紧凝聚群众智慧,抓好生产服务、技术攻关、产业升级、品牌培育等每一关,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依靠。党员干部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块,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合力推动虾稻产业“跑起来”。

高擎红色火炬,潜江人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

标准引领增添新动能

为了让虾稻产业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潜江市努力做行业标准的先行者。

谋有目标,干有方向。潜江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吴明星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潜江市以标准化工作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潜江虾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科学合理、技术先进、协调配套、面向应用的潜江虾-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以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全业态的标准化,打造虾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2020年7月11日,潜江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研究编制的“湖北省(潜江)虾-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并启动建设工作。这是我国首个省级虾-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包括生态养殖、产品加工、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六大标准28项技术规范和要求。

“其中,冷链物流标准化,是我市推进虾-稻全产业链标准化的重要一环。”吴明星说。记者了解到,为了使龙虾保持最佳品质,刚刚出水的鲜活龙虾在半小时内便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打包、装车等步骤,发往位于潜江后湖管理区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进行筛选,然后再度装车发往全国480多个城市。“箱子上四面打孔,箱中置冰块,表层放浮冰。小龙虾装箱后,至少72小时内可保鲜活。”小龙虾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年有约40万吨鲜活龙虾从我们这里‘坐’上冷链物流车,发往全国各地。我们实行严格的冷链物流标准,确保客户收到新鲜的潜江龙虾。”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潜江再次成为火爆的吃虾网红打卡地。市内各大景区、农庄广迎四方来客,吃龙虾与旅游互动效应凸显,整体呈现出火爆有序的局面,综合旅游收入达4.19亿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走在潜江街头,深深感受到一股扬眉吐气的自豪感在尽情流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民的心态、面貌和精气神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成为潜江崛起的不竭动力。红在根子上的潜江,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又确立了打造虾稻千亿特色产业的目标,书写更扎实、更精彩的“潜江答卷”。让潜江“潜”进得更为有力,更加从容。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赵海梅

通讯员 杜银玲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城市篇)| 潜江:红在根子上 “潜”进无止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