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传统图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漩涡纹样设计说明 揭秘中国传统图形

揭秘中国传统图形

2023-09-16 08: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完整性思维是原始思维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需求我们必须细致周详地去认识、去熟知,并且不惮烦琐地通过分类比较、排列组合去建立特定的秩序与系统,直到对对象有彻底的把握。因此,原始人类往往会敏锐地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特别是正面的轮廓外形进行表现,从而达到最充分完整的再现。中国传统图形所呈现出的这种正面律特征,折射出东方民族对平衡性和对称性的审美追求,是东方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技巧。

互渗律

“互渗律”是法国社会学家路先·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他认为:“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现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所以,从原始人类的视角打量,无论哪种形式的生命都具有生机,究其本质而言都可以相互感应,并应被视为是一体的。因此,人和物也可以彼此沟通互渗,甚至于相互转换。这种观点也遗留于中国民间。

由于原始思维、原始巫术分不清艺术形象同生活中事物形象在效用上的区别,往往把艺术形象当作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因此导致“物”“我”在形式上、外形上的直接转换,这种东方民族的诗性思维成就了传统的东方艺术形式观。这种艺术观的特点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大量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夸张手法,通过组装、整合、变形构成非现实的、非真实的意象之形,例如刺绣纹样瓜蝶葫芦形烟荷包(图1-2-10),以“瓜、蝶”谐意“瓜瓞”,取自《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祝颂子孙绵延不绝,代代生长,以此来寄托民众的理想与追求。总之,原始思维支配下的中国传统图形,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美学意蕴。

二、结构图形

太极图形

雷圭元先生早在《中国图案作法初探》一书中就设问:中国传统图形在构成上哪些是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呢?他认为相反相成的太极图形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类图形一直流传于民间美术之中直至近代,它们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中国传统图形自己的民族风格。

太极图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两个黑白类似鱼形的几何图形互为图地,图形匀称且相互涵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图案,也就是民间所说阴阳鱼图(图 1-2-11)。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包孕万物、生生不息、对立共容、对称平衡以及周全圆满的哲理。古代中国人认为,太极是生万物的根,是天与地、有与无、阴与阳、正与反的象征。太极是古人用以表达对立统一规律的图形。

太极图形是“S”形构图的典范,在图形结构上,S 形线把一个完整的圆形剖成互为图地的两极,阴阳交互、虚实相生、上下相随,围绕着一个中心回旋,构成完整而严谨的“一整二破”,即一个整体中破为两个互相对立而又互相关联的“双关”图形。在此基础上,如果将“S”形曲线重复一次或几次,这种基本结构将产生出无限创意,其动人之处呈现出重复、条理、对比、虚实、回旋、呼应、运动、飞舞的构成之美。这种基本结构是中国传统图形中圆形画面的骨格典范。

宗白华先生认为:“骨是主持‘动’的肢体,写骨气即是写着动的核心。”原始彩陶、商周铜镜、秦汉漆器、宋明瓷器这些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装饰图形的圆形器物(图 1-2-12)的纹样之中,“S”形结构自成一体。花鸟虫鱼、人物龙凤等造型中极富旋律的飞动线纹,交织宛转、活泼灵动,融合在“S”形骨格线回旋流动的韵律里浑然无迹,构成律动的太极图形结构系统。

这种太极结构除了用在圆形构图上,还被用在“二方连续”(图 1-2-13)、“四方连续”的结构之中。连续重复的“S”形产生正反两个方向的运动,似乎是依照自身的法则一边运动一边生长,构成线条与空间的“生长”概念,使得图案成为了具有“生命”的符号化的形式,即直接呈现出用以明晰表达恒久形式的生命本质——永不停息的、无休止的变化。这是生命的表象,是令人一望而知的中国风格的民族装饰。

民间将这种太极图形的结构形式称为“阴阳鱼儿”。无论是在刺绣、剪纸还是花瓷上,一对凤凰、一对鹦鹉、一双蝴蝶、一对白鹤,在圆形中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嬉戏飞翔、载歌载舞的欢乐形象,被民间转化为“喜相逢”(图 1-2-14)的吉祥寓意。

冏字图形

雷圭元先生在《中国图案作法初探》一书中写道,在商、周青铜器上发现了许多带有小钩子的涡线形组成的图案,“这些图案多见于温酒的器具上(图 1-2-15),最突出的是在一匹铜马的腹部也出现这种纹样(图1-2-16)”。同时,在陶器、漆器之上也发现了类似的装饰。于是产生了一个疑问:在中国图案作法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旋涡形线构成的纹样?

雷圭元先生凭直觉感到这种冏形的装饰能够代代流传绝非偶然,希望厘清它的来龙去脉。通过查证,首先在甲骨文上找到了一个冏字,后来又找到了一个明字,月字旁边也是一个冏字(图 1-2-17)。冏字的解释是“月照窗明”。在汉代一种称作“日光镜”的铜镜上,也能发现这种带小钩子的旋涡线组成的图案,上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上大明”(图1-2-18)。于是,雷圭元先生想到,这种看上去生动、活泼、亮堂的图案,应该是代表光明之意,故取名“冏字图形”。

冏字图形出现在彩陶、青铜、瓦当(图 1-2-19)、漆器(图 1-2-20)以及汉代刺绣(图 1-2-21)之上作为主要装饰,表示“光明”之意,这是古人在图案上创造的“光”的语言。雷圭元先生认为,光象征火,也象征速度,在商周铜器及车、马装饰上用此纹样,一定是以光比喻时间迅速。温酒器、食器等用具,需火迅速加热,车、马需要疾驰如电光,铜镜和漆盘需要光可鉴人。因此,在中国传统中,用冏字图形装饰于器,发人深思。正如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所言:“纯装饰性图案是有生命力的情感向可见图形与可见色彩的直接投射。”

冏字图形,有圆形,有方形(图1-2-22)。当圆冏形中的小钩与方冏形中的十字、米字对角线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曲线与直线相结合的冏字结构,成为中国传统图形构成中独具一格的骨格形式,并发展为秦、汉盛行的瓦当图案(图1-2-23)。

当我们注视着这些冏字结构中的“十字格”“米字格”时,好像能感觉到方格和三角形中光线特别明亮,仿佛有耀目的光线射进眼中;旋涡状回转的小钩在空间中就像一束光柱在转动,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光”的效果。《中国古青铜器选》一书中写道:冏的意思是光,光必须发自火,所以冏纹实际上就是一团火的形象,也就是火纹。在汉画像砖几何纹样的装饰中(图 1-2-24),这种“米字格”结构已作为一种基础骨格被普遍使用,并显示出高度的组织性:由米字格作为基本形展开,在规矩中定下布局,有来有往、有虚有实、有照应、有回顾、有抑扬顿挫、有委婉洒落之韵。

在民间,这种冏字图形被称为“亮堂”,多用于窗花剪纸装饰之中。土家织锦中也有一种勾纹的图案,从八勾到四十八勾,旋涡状回转的小钩就来自于其远古族源氐羌的崇火习俗。

三、经营位置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绘画“六法”的第五法定为“经营位置”。“经营位置”讲的就是画面中的物象安排和构图中的章法布局。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可见章法结构、位置经营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图形的位置经营,主要包括“平视体”和“立视体”两类构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处理透视关系。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能打破固定视角的限制,将在不同视点上、不同视角内观察所得的事物巧妙地组织在同一幅画面中……

平视体构图

平视体构图是中国传统图形的一种自由式构图,其装饰特点是集合多方视点于平面之中,将所见的一切对象都作平视处理,不画顶侧、黑影平涂,构成“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意境。平视的空间构图使画面自由灵活,不仅可以做正侧角度的随意变化,视点也可以任意的升降移动,既超越了特定时间的界限,也摆脱了固定空间的限制,多时空场景自由铺陈,故事情节次第出现,展现出音乐的节奏和浓厚的民间趣味。庞熏琹先生对其评论为:“在我国传统装饰表现手法中,所以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件东西,目的是要把这件东西,表现得更‘全面’一些。”这种求平、求满、求稳的装饰思想,是为了给人安定、丰满、舒适的感受。

从战国铜器上的宴乐、狩猎到汉画像石上的舞乐、农耕(图1-2-26),平视体构图中的人物、景物、什物在器物上伸展连续,布局中近的居下,远的居上,近不挡远,愈远愈高或者愈向左、右发展,形象大多摄取其侧面的生动姿势,互不掩盖、重叠。所展现宏大场面的构图多是采取数层视点,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在一开一阖的节奏中空间意识油然而生,这就是中国画“三远”布局的平面再现。平面布局更注重解决上下左右如何取得呼应和平衡,如何容纳多种多样的内容,如何取得完整丰满的效果,如何呈现出重复、节奏、条理所构建的装饰之美,这些正是民间艺人对平面空间的吐纳与表现。

立视体构图

立视体构图是在平视体构图的基础上,将画面中的对象向左或向右做 45 度倾斜(图1-2-32),或把主体放在画面中间,左右景物成八字形各向两边做 45 度倾斜。特点如下:

①对象的正面、顶面、侧面都要表现出来。

②布局时收敛众景,采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的原则,换句话说,就是把真山真水都当作盆景来看,观察的视点位置要比实际高、远,要注意对象的高低、大小、方位之间的关系,这样百里之景就可以尽收眼底,千山万水都可以容纳于平面构图之中。

③遵循一致性原则,即方向一致,斜边一致,人物、什物、树木等要与建筑物

一致。

立视体构图呈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人物的活动场面、亭台楼阁的气势、山脉的高低起伏、江河澎湃的壮观,都可以在画面中一览无余。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图形在经营位置上呈现出的显著特征就是完整性、叙述性和灵活性,使艺术思维体现出生命大道的深刻内涵。

《图形语言分析 》

作者:辛艺华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本书基于十年间的教学经验,全书分为学习传统、感受现代、经典重构三大部分,完整地呈现了图形语言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

(教师可在后台“教材介绍”栏目中,直接申请以上教材)

北大博雅好书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史哲事业部

微信号:boyabook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