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韵舞乡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满族的特色文化和物品有哪些 满韵舞乡愁

满韵舞乡愁

2024-07-09 22: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喜起舞

被誉为承德名片的避暑山庄,足清土朝即北京之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避暑山庄作为清王朝皇帝的别墅,每年在这里都要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首领,这里是民族融合欢聚之所,在这也是展示满族文化的绚丽舞台,在宴请边疆首领和外国使节的时候,宫廷文化绚丽登场。满族特有的宫廷舞蹈自然也就成为了宴会上的主角,宫廷舞蹈多以庆丰收的《喜起舞》为主,以此来展现围力的昌盛。其实存承德我们习惯把庆祝丰收的舞蹈叫做喜起舞,早在满族人的民间习俗中,庆祝丰收的舞蹈还有个名字叫庆隆舞。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述:“庆隆舞,每岁除夕用之。以竹做马头、尾,彩饰之,如戏中假马者。人屣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身著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高骑者弯弓射。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人,箸刮筻向歌。高跷者逐此兽而射之,兽应弦毙。人谓之射‘妈狐子’,此象功之舞也”。这是民间庆祝丰收的‘种方式,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而在承德这里是皇帝的别苑,宫廷舞蹈自然要比民间舞蹈更加喜庆热烈,是喜起舞在宫廷中盛行,身着清朝官服演绎新版的喜起舞,体现山军民问乐的和美画面,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但是这个舞蹈是在保留民间舞蹈同时,增加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满族秧歌

满族人来到承德是储备能量实现梦想的地方,在承德你可以看到自己技能的强大,可以看到盛世中华的喜悦,还可以看到国泰民安的和谐之爱,在民间舞蹈上主要体现了白姓们热爱生活的喜悦之情。《霸王鞭》就是民间满族秧歌中的一种,作为民间舞蹈,现在已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初以来,满族秧歌盛行。满族秧歌是吸取汉族秧歌的表演形式发展起来的,但秧歌的人物和动作已经鲜明地满族化。霸王鞭的传承和演绎,可以说是一一个传奇,在承德的霸王鞭真真实实体现了满汉、满蒙等多民族的统一,在和谐共舞的霸王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秧歌本身就汉族舞蹈,加上满族人特有的马鞭情节,使得霸王鞭以舞传情表达的更加完美,在舞蹈中看到了民族和谐的力量。满族秧歌形成之后,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年节之际成为满族群众娱乐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满族秧歌又进行了新的发展改革,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因而在群众中也更加流行,是最受欢迎的广场舞。

四、萨满舞

萨满舞是萨满教巫师在祭祀、驱邪、祛病等活动中的舞蹈。萨满舞表现出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内涵,舞蹈时,巫师服装饰以兽骨、兽牙,所执抓鼓既是法器义是伴奏乐器,有的头戴鹿角帽、熊头帽或饰以鹰翎。动作也大抵模拟野兽或雄鹰。至20世纪中期,在中国的蒙占、鄂伦春、满、赫哲、维吾尔等北方十几个民族中还有遗存。

满族的萨满舞是从满族生活中演绎而来的,满族人崇拜乌鸦、太阳、蓝天,崇尚自然万物。萨满舞正是从满族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和灵感,体现了满族人大爱无疆的一面。现在萨满舞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承德这里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承德的文化,这些遗产有很多采用了舞蹈的表现方式,加以传承。承德是满蒙的家园,存艺术方面,满族歌舞也独具特色。满族歌舞早期比较简单,主要形式足举一手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众人以唱“空齐”配合,谓之“空齐曲”,这种舞蹈称为“莽式”。在莽式舞中比较复杂的则是融进各种动物的动作,队中增加了反穿皮袄、身挎串铃、手持鞭子和身着八旗官员服饰的人物,人物动作增加了鹰、虎、熊、蟒等动物姿态。在民间还有《笊篱姑姑舞》《太平鼓》等舞蹈。入关后,中原文化的融合,牛活习性的改变,也发展出很多不同形态的舞蹈,《二贵摔跤》《扇穗舞》《跑驴》这些舞蹈现在都是承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同时,后人也找到了前人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了当年的生活背景,这也是承德满族舞蹈的传承。

满族舞蹈历史悠久,其形式和内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征。几千年来它伴随着民族的生产发展和生活变迁,在其风格特征和表演形式卜,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了满族人民艺术宝库的瑰丽珍品。纵观满族的历史,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给人们展现的是不同的文化特色,而作为承德的满族舞蹈,在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韵味,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它形象地再现了清王朝满族人特有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处事理念,反映了满族人民的思想情感、民族心理、牛活理想和审美追求。丰富多彩的承德满族舞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舞蹈中看出了满族人生活中的乐观、向上、博爱与和谐,传承着承德的文化底蕴,记载着精彩的满韵乡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