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遗址巡礼|你知道上海的历史要从哪里说起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滕王阁旧址在哪儿 上海古遗址巡礼|你知道上海的历史要从哪里说起吗?

上海古遗址巡礼|你知道上海的历史要从哪里说起吗?

2023-06-21 06: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海古文化遗址分布图

上海的历史要从哪里说起?要从一个西距青浦镇两三公里的小村庄——崧泽说起。

上海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在此发现,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在此起步;崧泽文化由其得名,中国古史因之增辉。埋藏在这片土地下的历史印痕,让人们恍悟:两百年前的“小渔村”,其实早已走过六千年文化兴衰历程;凝结在这处古代遗址中的历史真实,让我们惊诧:近现代的东方大都会,远古时代就曾是中国最发达的文明中心。

崧泽遗址全景(1961年)

 20世纪60年代考古队合影

 20世纪70年代发掘

 20世纪80年代发掘

20世纪90年代发掘

 2014年发掘区航拍

一组“上海第一”

远古上海,靠江临海,湖泽众多。距今7000年起,海岸东扩,陆地抬升,水域缩小,开始适合人居。到了距今约6000年前,苏南浙北地区的人群纷纷来到上海,崧泽这样的水边高地便成了先民的最初生活场所,这里就是“上海之源”。正因如此,崧泽遗址的诸多发现都能称得上是“上海第一”。

上海第一人

马家浜文化是上海最早的原始文化,但创造这一文化的人群,上海考古工作中却一直没有见到他们的“真容”。直到2004年,崧泽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其中一座墓葬中的头骨保存状况较好,经鉴定是一名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的男性,考古人员亲切地称他为“上海第一人”。这些墓葬的发现,填补了空白,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上海地区最早的先民遗骨。

“上海第一人”头骨

“上海第一人”数字成像复原方案

上海第一稻

1961年崧泽遗址出土了一些距今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遗存,已经有了显著的粳稻、籼稻的分化,这是上海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中国长江流域是水稻的起源地,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5000年前有人工栽培稻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经超过80处,它们构成了一个水稻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完整链条。后来其他地区发现的水稻,虽然在年代上超过了崧泽的稻谷,但后者是中国考古中率先发现的有确凿地层依据的材料,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中国第一稻”。稻作农业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后世江南饭稻羹鱼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

1961年崧泽遗址出土碳化稻谷

上海第一猪

这件陶猪矮脚、短吻、小眼、体态浑圆,大肚子贴到了地上,第一次展示了6000年前上海古人先民饲养的家养肥猪的生动形象。这表明先民的生活已由采集、渔猎等被动地从自然界获取,发展为畜牧、饲养、农耕等主动创造财富的文明文化阶段,进入了农业时代。从残迹分析,这件陶猪的体表原本满涂朱红色,这不是猪身的实际颜色,或许与原始宗教有关。古人祈盼“六畜兴旺”,指的是马、牛、羊、鸡、犬、豕这六种主要的家养动物,我国是其中狗和猪的起源中心,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家猪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谷豕是飨,就是江南的丰年;檐下有猪,就是中国人的“家”。

崧泽遗址出土马家浜文化猪形陶塑

“家”的字源

上海第一房

2004年清理到6000年前的房屋遗迹,堪称“上海第一房”。这是一座地面式建筑,平面圆形,墙体共有15个柱子腐烂后留下的直立式的洞。房内地面比较硬实,面积约5平方米多。门宽1米。门外还有一个直立式柱洞,是支撑门廊的柱子。这座房址的建筑形式原貌,虽未发现墙体、屋顶等,但根据柱洞形状、排列状况和内在布局,将它复原成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尖锥顶,墙体以竹、木为立柱,立柱外再糊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如斗笠状向周围披下,出入口挑出遮风档雨的廊檐。它实实在在地证明了当时的上海先民已逐渐脱离颠沛流离的游猎生活,向着相对安定的农业经济发展。

“上海第一房” 

“上海第一房”柱洞功能演示

 “上海第一房”推测复原图

上海第一井

1987年崧泽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是中国出土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型水井,表明上海是我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和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反映出上海先民开拓创新的智慧和本领。上海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因地势低洼,江河常常涨水泛滥导致浑浊不净,咸潮倒灌也会影响水质。为了获得稳定和清洁的水源,先民们发明了开凿水井,既提高生活饮用水质量,又有蓄水灌溉、加工玉石器等生产用途。

上海发现的古井,从马家浜文化土壁井,到崧泽文化竹箍苇壁井、良渚文化木壁井、周代石圈木壁井、汉代陶圈井、唐宋时期的榫卯接缝砖壁井、直至明清时期的瓦壁井,完整呈现了一个凿井技术持续发展的历史轨迹,彰显了上海先民开拓创新的智慧和本领。

“上海第一井”及线图

一次穿越之旅

2014年,崧泽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从1957年崧泽遗址被发现,至今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在遗址上建设博物馆——从构筑于脑海,到落在纸上,再到成为现实,经过了整整二十年。半个世纪的孜孜以求,二十年的执着追梦,崧泽遗址和崧泽遗址博物馆,凝结着上海考古人的付出和热忱。

崧泽遗址博物馆项目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600多平方米,主展厅面积900平方米。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主题为“历史的剪影、聚居的村落”,整体形态简朴庄重,亲和温馨,契合青浦周边江南水乡的人文地貌及水系纵横的自然地貌,赋予博物馆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气息。

崧泽遗址博物馆外景

崧泽遗址博物馆序厅

在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古今崧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时空交错的穿越——一条小河从远方流淌而来,河的一边是先民生活场景,他们选择高地,邻水居住,建造屋舍、农耕渔猎、豢养家畜、打磨石器、制作陶器、雕琢玉器,纺线织衣,宛如一幅远古时代田园牧歌的生活画卷。另一边则情景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崧泽遗址第一次发掘的场面。清晨,考古队员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工作,有的挖掘,有的测绘,有的拍照,有的记录。经过刮平的地面上呈现出了遗迹现象,考古队长召集大家,共同协作进行清理,发掘出了鹿角、陶鼎等器物。振奋人心的发现给了考古人鼓舞和鞭策,他们决心要坚持不懈,努力探索历史真实之道。到了夜晚,星月辉映,考古队收工回到驻地,考古工地回归沉寂;先民们升起篝火,村子进入梦乡……无数个日夜变换,演绎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变迁。

崧泽遗址博物馆“古今崧泽”展项

一处文脉史迹

崧泽遗址中层的大型史前墓地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不同于之前的马家浜文化,也与后来的良渚文化有较大差别,并在此后被广泛发现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遗址中,已有50多处,遗址密度和人口数量都超出了之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因为崧泽遗址的典型性,它的中层墓葬所代表的这类遗存被命名为“崧泽文化”,其年代跨度大致在距今6000到5400年之间。上海的福泉山、金山坟、寺前村、汤庙村、姚家圈、广富林遗址等都发现了崧泽文化遗存。

崧泽文化的继承者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前后,因首次发现于浙江杭州余杭良渚遗址而得名,是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2014年的发掘首次在崧泽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先民的生活印记,具有重要的发现意义和研究价值。

崧泽文化的发现和确认,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一环,揭示了在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的区域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面貌,为建立起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贡献了重要的一块拼图。

崧泽文化分布范围和主要遗址

 崧泽文化典型墓葬和示意图 

2014年发掘发现的良渚文化玉锥形器 

距今55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的古老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不约而同地进入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创新与变革时期。崧泽文化特色鲜明,在科技水平和生产力上有了重大进步。崧泽文化有较为完备的宗教信仰和一定的礼仪制度,以礼仪用玉器和鼎、豆、壶陶器组合为代表的一系列宗教、祭祀的礼器和相关遗迹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开始进入文明起源阶段。

崧泽文化诸多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因素为后续的良渚文化率先进行早期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实践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崧泽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环太湖流域,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在中国各地区史前文化的交往融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风起崧泽,流播千年。

广富林遗址出土崧泽文化石犁

 福泉山遗址出土崧泽文化折角足盆形大陶鼎 

 盘底划纹镂孔陶豆

崧泽文化半璧形玉璜 

崧泽遗址出土崧泽文化带镦石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