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打造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滇池在哪里哪个城市 滇池:打造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滇池:打造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2023-12-20 16: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滇池之畔,盛会将启。10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昆明举办,共商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与力量。

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物多样性室外展示基地之一,位于官渡区的宝丰半岛湿地建设当前已进入强化管理养护阶段,“四围稻香,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滇池湖滨生态系统初步恢复。

已在滇池消失多年的苦草、轮藻、海菜花等植物群落重新出现,彩鹮、白眉鸭、钳嘴鹳、小滨鹬、三趾滨鹬等珍稀鸟类频频造访,濒危银白鱼、滇池金线鲃等滇池特有物种又逐渐重现……近年来,通过提升滇池水质、修复滇池生态环境,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至目前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至303种,滇池现存鱼类增至26种,记录鸟类共139种。

滇池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的背后正是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地生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云南省及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在艰辛探索中形成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新思路,蹚出了一条极具云南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自然”的大美生态画卷见证着多年来滇池保护治理成效。

解码河湖保护治理的滇池模式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大考中,滇池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阶段性答卷。

“十三五”以来,滇池水质改善成效显著,2018年全湖水质上升为IV类,为30余年来最好水质,富营养化也从中度转为轻度,污染物排放得到全面控制,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全域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水经济发展成效初步显现,尤其是相对节水亲水的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和文旅康养、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滇池清则昆明兴,滇池美则昆明美。”昆明人对滇池保护治理的渴盼与厚望,如今终于一步步渐成现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相关专家认为,总结滇池保护治理的成功经验,探索河湖保护治理的滇池模式,不仅对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做好河湖保护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也有重要支撑作用。

滇池一度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因此,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举,首要是提升滇池保护治理的战略定位。“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把滇池治理作为重大工程、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方论证,昆明提出了“量水发展,以水定城”、彻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理念,创新形成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新思路。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在新思路指导下,昆明市全力以赴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2018年-2020年)攻坚行动”,进一步明确通过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等各种技术手段,实施各类水污染防治系统联动运行,实现精准治滇和科学治滇;构建截污治污系统、健康水循环系统、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系统治滇;通过优选低耗绿色高效技术、优化已建工程运行管理并提能增效、倡导全民绿色生活等方式实现集约治滇;通过深化河长制、推进排放标准法定化、加大环境联合执法力度等实现依法治滇。

多措并举之下,滇池保护治理实现了六个转变,即工作内涵由单纯治河治水向整体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治理升华、工作范围由河道单线作战向区域联合作战拓展、工作方式由事后末端处理向事前源头控制延伸、工作监督由单一监督向多重监督改进、保护治理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共治转化,高度重视全流域、全来源、全过程、全手段和全社会的系统治理,最终形成了系统治滇的经验。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滇池保护治理进程中,昆明高度重视制度的驱动作用,实施了两项创新性的“硬核”举措:一是对入滇河道实行“双目标责任制”;二是实施“河道生态补偿机制”。这两项“硬核”举措以“河长制”为载体,以“河道生态补偿”为手段,通过“双目标考核”方式,倒逼湖体和河道水质达标,从而达到彻底改善滇池水质的目的。2018年滇池污染治理初见成效,水质改善情况良好,全湖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河湖流域保护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昆明积极拓宽滇池保护治理的资金渠道,先后从国际组织、上级政府、地方财政等途径筹集了600多亿元治理资金。此外,还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资金,比如通过市场化手段将优质水设施交给第三方运营并上市;通过融资租赁、企业债券、信托产品、基金等融资手段筹措社会资金,为滇池保护治理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在积极筹措资金的同时,昆明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环境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作用,应用了包括生态环境大数据、全自动环境监测技术、极限除磷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厂-网自动控制技术、蓝藻去除技术等先进水治理技术,为滇池保护治理中水污染负荷削减、水设施潜力挖掘、水管理能力提升等重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蓄力打赢“高原明珠”保卫战

滇池保护治理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越往后越要“涉险滩”,越要“爬坡过坎”,越要“啃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及昆明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有力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治理任重道远。

今年5月6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云南昆明晋宁长腰山过度开发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问题。通报称,围绕滇池“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现象突出,长腰山区域被房地产开发项目蚕食,部分项目直接侵占滇池保护区,挤占了滇池生态空间。

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强调,要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乎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清醒认识滇池保护治理的严峻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抓好滇池保护治理,坚决改变环湖发展格局,让“高原明珠”早日重放光彩。

“要坚决把滇池保护治理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此次中央环保督察指出问题的整改为契机,严格滇池周边建设项目审批管控,对一级保护区内的违规违法建筑全面彻底清理。”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表示,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的铭真高尔夫球场、长腰山片区过度开发等问题,要坚定决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立行立改、立改立效,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尽快恢复生态功能。

同时,对二级保护区内的项目按照《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严格整改,该叫停的坚决依法叫停,该拆除的坚决依法拆除,全面规范滇池保护治理,坚决制止“贴线开发”、打“擦边球”搞房地产等行为,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格局。

随后,一场围绕滇池周边房地产项目和违章建筑的大规模整改拆除行动轰轰烈烈展开了。经过3个月拆除整改,被别墅和混凝土填满的长腰山、滇池面山的二级保护区正在努力恢复生态。

8月9日,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对铭真生态爱心苑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情况的通报》,同时对滇池一级保护区内73个点位进行了彻底整改,同时对滇池一级保护区内73个点位进行了彻底整改,并已完成该区域生态绿化修复全面去化高尔夫球场功能和形态。

8月11日,晋宁区长腰山滇池二级保护区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工作组发布《晋宁区长腰山滇池二级保护区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工作组方案》的执行情况公告,根据公告,长腰山滇池二级保护区以内的湖景林苑A区、B区共有542套房子完成整改,收回注销商品房购销合同备案号321套,已收回注销不动产权证证号282套。

更多革命性措施正在赶来的路上。近日,《云南省滇池“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3年)》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昆明将利用三年的时间以“退、减、调、治、管”为重点举措,深入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坚持保护第一让滇池休养生息。

该方案最引人瞩目的内容是,将以一级保护区为界向陆地外延200米,划定面积25.42平方公里的区域为滇池保护缓冲带,缓冲带内人口只出不进,村庄和建设用地只减不增。这其实也意味着将滇池“禁建区”向外延伸了200米。

据悉,当前昆明市正在全力推进滇池保护治理相关规划编制及执法监管,协调推进《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修订及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快进度完善革命性举措推进滇池保护治理重点项目实施、雨季溢流防控及污染负荷削减。

“十四五”时期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相关专家建议,要以建成生态之湖、景观之湖和人文之湖为引领,继续坚持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精准治滇、综合治滇六项原则,持续以滇池水质提升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加强入湖河道水质和污染负荷削减双目标控制管理,统筹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经济发展、水科技创新、水安全保障、水文化建设、水管理提升、水制度完善,积极探索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可推广、可借鉴的滇池治理模式,力争在“十四五”末期使滇池水质稳定在IV类,并努力向III类推进,最终将滇池打造成为我国湖泊保护治理的典范。

滇池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责任编辑:沈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