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溧水历史沿革 “非遗”

“非遗”

2023-07-31 14: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让溧水的非遗项目“活”起来

溧水区现有各级各类非遗4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3项,市级非遗6项

  南京市溧水区置县于隋开皇11年,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溧水群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现存的“江南第一大龙”骆山大龙、祠山庙会(蒲塘桥庙会)、打五件、明觉铁画等文化遗存使溧水更具人文魅力,更富有历史文化底蕴。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国家级非遗项目1件,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6项……近年来,溧水区不断探索保护、传承、弘扬新模式,让古老技艺不断焕发新活力。

《骆山大龙》 朱红生 摄

  骆山大龙重新焕发生机,欢乐“开舞”

  “腊月正月到骆山看龙”一直是溧水的一项传统民俗。今年的2月2日,对于和凤镇骆山村的村民来说,又是个热闹的日子,被称为江南第一大龙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骆山大龙”,在500多人的簇拥下重新焕发生机。

  当天中午十二点半,骆山村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伴随着唢呐锣鼓鞭炮声,一条巨大的白龙“游”了出来。如此巨大的白龙,对舞龙人的要求非常高,仅抬起200斤重的龙头就要18人。舞动一整条龙共需要200多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再加上举旗、敲锣的演员,足有500多人。

  白天,骆山大龙就在村子里走街串巷,给老百姓带来吉祥的寓意,到了晚上,外出的游子也看到了家乡最熟悉的一幕,感受最熟悉的年味儿。常年在外地打工的宋先生说:“这才有家的感觉,打拼一年很辛苦,回到家就感到很温暖,年味十足。”

  舞龙是世代的传承。舞龙队伍中有白发的老人,还有90后的小伙子。一到了舞龙的日子,村里的年轻人不管身处何方,都会回家参与舞龙。

  据了解,骆山大龙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近些年,人们对骆山大龙的保护意识渐渐提高,这一民俗表演才没有失传,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发投入到骆山大龙的传承中。

  完善名录体系,40项非遗留下来

  溧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自2006年启动非遗普查、保护工作以来,我们收集非遗线索数百条,初步摸清了全区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溧水区文旅局文化遗产科负责人史弘玉说。

  溧水区非遗项目异彩纷呈,基本涵盖了非遗保护项目的全部类别。这些非遗是以口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原生态民歌等,充分反映了溧水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习惯,承载着农村社会、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在大力推进非遗普查、认定和申报的同时,溧水区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建立非遗数字资源库,出台相关系列扶持政策文件,让非遗真正留下来。

  非遗文化旅游月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游美丽乡村、品非遗文化、尝特色美食、领高考福利、创健康溧水……今年6月7日,为期一个月的“2019溧水美丽乡村欢乐汇暨非遗文化旅游月”正式拉开帷幕。通过溧水本地精彩的非遗文化表演,进一步拓宽溧水非遗的品牌影响力,使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让广大市民现场近距离感受溧水非遗文化的魅力。

  活动中,除了常见的传统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戴香囊等,还有一项特殊的传承——“水秋千”,一种跳水与荡秋千相结合的运动。在船头立秋千,荡秋千时有鼓乐伴奏,当摆到几乎与顶架横木相平时,人体脱离秋千翻跟斗掷身入水。在溧水,“水秋千”曾是最受欢迎的端午民俗。当天的开幕仪式上,就为市民和游客重现了这一民俗瑰宝,使大家大饱眼福,也让在场的外国友人直呼震撼。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情景剧《伍子胥祭贞义女》也在开幕式上惊艳亮相,这是一个讲述史家姑娘贞洁义烈,伍子胥投金濑江,千金报德的故事,精心编排的演出重现了那个动人心扉的故事。同时,溧水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溧水剪纸的传承人、溧水区级非遗老虎鞋、御带糕、糖画等项目的传承人,均受邀出席了开幕式,他们在现场与游客零距离交流,展示非遗的技艺与魅力。

  进校园、进社区、办演出让非遗活起来

  近年来,溧水区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公益性文化场所,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

  “我们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局限于常规的图片展示,而是纳入常态化教学,让非遗传承人走上讲台,真正促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史弘玉表示。例如,溧水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赣宾,他将剪纸带进了状元坊小学的课堂,又将剪纸带进了社区……小学生、成年人、老年人都是他的学生。

  作为溧水区民俗布艺老虎鞋的传承人,吴丽花多次在全区各个社区进行授课,为广大群众讲述老虎鞋的故事和制作手艺。她说:“老虎鞋,巴掌大小,要做起来,费劲又费时。但是这手艺必须传下去,否则太可惜了。”

  为了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影响力,溧水区还通过节庆活动,让非遗“出尽风头”。每年的元旦、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庆日,都会开展民俗文化演出活动。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的溧水区首届民俗文化节上,九塘李在凤马灯、打连响、芮家塘蛇龙灯、划龙船等非遗项目集体亮相,近万名群众一睹为快。

  探索传承新路,让非遗传开来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虽然过去10年来我们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在史弘玉看来,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在申报、评定、项目经费保障、传承模式和产业发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探索新时代的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

  当前,“非遗”正面临着“人走技失”的传承窘境。有人呼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非遗项目特色学校,打造非遗项目特色专业和课程,培育非遗项目特色人才。现实中,在溧水区,李氏艺校就是这样一所非遗项目特色学校,他们使古老的剪纸艺术不断推陈出新,释放出传统的魅力。

  溧水剪纸传承人李赣宾说:“剪纸这门艺术历史悠久,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以一己之力去义务教学、去社区推广,将剪纸传承下去。”接下来,他会把父亲的剪纸作品进行归纳整理,争取进驻区博物馆,成为溧水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

  洪蓝玉带糕是市级非遗项目,其区级传承人郭晓明为了让老百姓吃的更健康,也为了让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不仅改良了配方,调低玉带糕的甜度,以适合现在人的健康标准,同时还注册了自己的产品商标,成为当地的非遗品牌。“有了自己的商标,这门手艺就能传下去。”他说。

  为了开拓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境界,我区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将非遗项目融进旅游景区,打造创意工作坊。同时,进一步充分挖掘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使之成为本领域内骨干产业。

俞小将/摄

  最溧水/今日溧水记者 陶燕燕 通讯员 索淼

  编辑 夏羽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