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里的“猪”,老家人不叫“猪”,叫“溜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溜溜溜什么意思 四川方言里的“猪”,老家人不叫“猪”,叫“溜溜”!

四川方言里的“猪”,老家人不叫“猪”,叫“溜溜”!

2023-12-25 0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绵竹年画《三猴烫猪》。)

“溜溜”是四川方言对猪的称谓,也是四川乡间村妇唤猪就食的声音。民国时期简阳女作家罗淑的成名作《生人妻》中有这样一段,写女主人翁喂猪时的情景:“她把灯挂上铁钉,一手提起桶把,一手扶着桶底,空隆,空隆地往槽里倾。‘伙失!——伙——失——猪儿溜溜溜溜溜——这边来!伙——失!’她等它们每个都把嘴筒放进槽安分地抢食着,她才微笑了。”

谓愚为“猪”

同音借字之误

在四川方言中,猪还具有特别的含义,如在“闷猪”“笨猪”“猪脑壳”“瘟猪子”等词语中,它们共同指向于一个意义——愚蠢。

将猪与愚蠢联系起来,是出于一场同音借字的误会。国学大师章炳麟先生在《新方言》中曾对这一误会作了考证:

《广雅》“铢,钝也。”字亦作“朱”。《庄子•庚桑楚》:“人谓我朱愚”,今四川谓愚为“朱”误谓是猪。

“铢”(或“朱”)是形容刀刃不锋利,用在人身上便是形容人头脑不灵敏。故世人时常将愚钝二字连用,大约是觉得人之愚如刀之钝。“铢”(或“朱”)的形音义,在漫长的岁月中,只将声音意义流传了下来,因百姓日用而不知其语源来历,其对应的字形便遗落了。故而在书之于文字时,便借用了同音的“猪”来表示。于是乎,猪这种动物便以愚蠢的形象登场了。

绵竹年画博物馆收藏了一幅《三猴烫猪》年画,画纸上生动地描绘着一场牌局:三只猴子和一头猪正围着八仙桌打牌。猪头戴西洋帽,其他三只猴子则趁着猪分神的当儿,在桌子下面相互换牌。

这幅绵竹年画,将四川方言中的两种动物——猴和猪——进行了拟人化的形象塑造。民国刘师亮的《时谚声律启蒙》中便有一句:“交游中外,只当猴子莫当猪”。

这幅晚清时期的四川方言画卷所描绘的场景,在民国时期被李劼人先生再次呈现在了小说《死水微澜》中。书中有个情节说,郫县土粮户顾天成进城捐官没有着落,闲来无事去赌场遣闷,居然赢了好几百两银子。不料却被天回镇上的袍哥罗歪嘴和他的手下张占魁盯上。鉴于顾天成好色懦弱的本性,罗、张二人串通粉头刘三金给这位土老财设了一个赌局。赌博中,顾天成不但把先前赢得的几百两银子输了,还把二十亩田押借来的捐官银子也输了,甚至把向人借的五百两翻本银子输了。

将《死水微澜》这个情节与《三猴烫猪》的场景对应起来,在这场赌局中,顾天成直到输得精光,他方才意识到这个赌局“不硬铮,耍了手脚,烫了他的毛子。”李劼人先生写到这里时,特地解释说:“烫毛子,就是用开水将猪毛烫去,即是整猪的意思。这是四川通用的一句成语。”又解释说“在赌博场所上,不以正派手段,把别人银钱弄光,叫做整猪。”

吝啬

《死水微澜》里的土粮户顾天成虽被当着“猪”,遭了一回烫,上了一次当,但他性格上却不“狗”。因为他知道,要在成都耍得开、混得好,要么认识衙门里的朋友,要么认识江湖上的袍哥,要么多花些银子,寻求中间人保护,要在成都耍得开、混得好“千万不可吝惜,使人瞧不上眼,说你狗!”

李劼人特意解释了一下何谓“狗”:“成都俗话,谓悭吝者为屙狗矢,讥其干也,简语则曰狗矢、狗儿、狗。”就在李劼人创作这部小说的前六年出版的《民国合江县志》方言部分,已经将“狗”作了解释:“狗,谓人悭吝也,亦谓之狗宝,又谓之狗头狗脑。”

老水子

四川三台县郪江崖墓出土了一方汉代画像石,石上刻着一只前肢自立后肢蹲坐的狗,狗口中衔着一只长尾老鼠。考古专家为这幅石刻图像,拟了一个充满地方口语特色的名字——“狗咬耗子”。

在民国年间纂修的四川州县地方志中,多有把“耗子”作为当地方言的记载。如《民国绵阳县志》载“鼠曰耗子”,《民国合江方志》载“耗子,鼠也”。其实“耗子”之名,已是全国很普遍的称谓了,倒是“老水子”一词,尚罕为人知。

据黄尚军先生统计,至今都江堰、崇州、彭山、邛崃、汉源、名山、北川、巴中等地都把老鼠叫作“老水子”。将老鼠叫作老水子,其语言学上的依据,可以追溯到1917年成都人张慎仪编写的《蜀方言》一书。该书最后一个词条便是蜀人:“读暑若水”。暑与鼠同音,因此鼠也读若水,老鼠子也就成了老水子。

清代中期,江苏人宋思仁来简阳做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民俗现象,这个民俗现象是由当地方言语音引起的:简阳城东有一个古迹叫“潦水洞”,因当地方言之故,被当地人叫成了“老鼠洞”。出于迷信的心理,当地民众认为城中有鼠洞,必然老鼠成群,于是便家家养起了猫。

猫猫

猫与鼠是天敌,简州猫也因被传为能“避鼠”而驰名蜀地。但是这里说的“猫”却是不捉老鼠的。

川剧《翠香记》有一个小情节,秀才邱山爱上富家小姐凤鸾,俏皮的丫鬟翠香,故意逗邱山取乐。邱山生气道:“倘若触犯了邱老爷,转回书斋,那一管笔,画那么大(手比)一个猫猫,哄,咬你!你以为邱老爷不歪吗啥子啊!”翠香作害怕状说:“邱老爷你不要画猫猫!我害怕!我是与你作玩的。”“猫猫”并无可怕之处,为何吓得翠香花容失色?原因是邱山这里说的“猫猫”,在川渝一带方言中的意义为老虎。

为何把老虎唤作猫猫?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赵熙有句诗“乡中往往讳言虎”(《猫儿峡》)道出了其原因。四川民间为何要忌讳说虎字?又如何来回避虎字?清末华阳诗人王曾祺说“川人畏虎改呼作猫”(《受猫棒》),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忌讳说虎是出于畏惧的心理,遇到不得不说的时候,就把虎字改作猫字。至于为何改作猫,而不改作别的动物,《民国云阳县志方言》有相对合理的解释:“虎状如猫而大如牛,故俗又呼为大头猫。”

四川民间忌讳虎字,甚至是连与虎字读音相近的腐、古等字,都一并改了。如成都人把豆腐乳,叫作灰猫儿、灰毛儿。成都有条巷子原名叫老古巷,因“古”和“虎”四川话读音相近,而改为了“猫猫巷”(即今将军街)。

梭梭

《蜀道难》说蜀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还真让李白说中了。四川人除了忌讳说虎字,还忌讳说蛇字。虎、蛇和鬼、梦等合称民间“八大快”,是蜀人在早饭以前忌讳说的字眼。蜀人认为若大清早不小心说了这些词,那就叫“抬快”,整天都不吉利。

既然老虎避讳叫猫猫,那么蛇又叫作什么呢?川语与民俗禁忌蛇有的地方叫“干黄鳝”,有的地方叫“梭梭”。

干黄鳝还可以理解,因为蛇如黄鳝,且生活在陆地。但是为何叫“梭梭”,据说是因为蛇是在地上梭着走的。所以四川人叫蛇为“梭梭”“老梭”“梭老二”“梭登子”“梭爷子”“梭二爷”,都带一梭字。其实在地上梭着走的动物昆虫何只蛇一种,为何蛇独享其名?其实蛇字本身就读为“梭”。四川人称“梭梭”,其实就是“蛇蛇”的音讹。

作者:且志宇 来源:华西都市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